《词四首》教师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4243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词四首》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词四首》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词四首》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词四首》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词四首》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词四首》教师版.docx

《《词四首》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词四首》教师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词四首》教师版.docx

《词四首》教师版

《词四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内容,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3.能够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渔家傲·秋思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主持“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

二.背景资料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三.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长烟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3.赏析下列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开头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

风景呢?

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

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

“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

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是写人。

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

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

“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

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

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

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

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

“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长烟”笼罩,“落日”照耀,就不显得那么孤独无靠。

它是坚固的、结实的、严阵以待的。

而城的坚固与否,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守它的驻军。

因此,在词的下阕,作者就把边防军人推向画面中心,集中笔墨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

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

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

所谓合情,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思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

这符合生活的真实,令人信服。

所谓合理,就是正因为他们热爱家乡,所以他们才更热爱祖国,他们也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守在岗位上。

不只坚守,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他们还盼望着打仗,出击打胜仗。

因为只有这样,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边防军人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

因此,“燕然未勒归无计”七个字就有着深刻的含义了。

(4)羌管悠悠霜满地

承上启下,深一层强调边防军人想家思乡的情绪,并由此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人为何不能成寐?

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

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

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

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以致边防军人久住“塞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

4.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

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

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

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

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

3.赏析下列词句。

(1)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

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

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

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

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

“千骑卷平冈”,一个“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

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

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

(2)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上阕写出狩猎的壮阔场面,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勃发的英雄气概。

上阕:

写出狩猎的壮阔场面,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勃发的英雄气概。

(3)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

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

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运用典故。

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

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

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尚气节之士义愤难平。

想到国事,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

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天狼”,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下阕:

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

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

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

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

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

三.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

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一心想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

3.赏析下列词句。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此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

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

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

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

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

“梦回吹角连营”。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

这号角声,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

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

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

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用得好。

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

虽没有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

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这是一场反击战。

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

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当为“壮”也。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

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

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

沉痛地慨叹道:

“可怜白发生!

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

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

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

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

然而没有谁“可怜”他。

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小结: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

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

满江红(小住京华)

一.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原名闺谨,字璇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

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代表作】《秋瑾诗词》《秋女士遗稿》《秋女烈士遗稿》《秋瑾集》等。

二.写作背景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三.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结合注释疏通大义。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激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

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

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3.概括内容。

上片:

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

思虑未来前途

4.找出词中运用的典故并简要分析。

(1)“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2)“四面歌残终破楚”《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3)“不因人热”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

“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

鸿曰:

‘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

’灭灶更燃火。

”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

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

[此处反用其语,有“处冷地而举热肠”(秋瑾《致琴文书》)之义。

惟其如此。

才有了她愤然东渡,献身革命事业的豪然壮举;才有了“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誓把革命进行到底的撼人气概。

]

(4)“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5.结合具体词句,体会作者情感。

喜悦激动:

(1)“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

(2)“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

苦闷忧愁:

(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

(2)“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

(3)“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

【课堂小结】

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蛾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