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应考指南.docx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应考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应考指南.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应考指南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应考指南
一、复习应考基本要求
1适用范围
本课程期末复习应考指南适用范围为我校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学专业的学生。
2、考试适用教材
《政治学原理》课程考核教材使用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王浦劬教授任主编、燕继荣副教授任副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政治学原理》。
学生可参考使用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古小华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政治学原理学习指导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设出版发行的《政治学原理》录像教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电大在线制作的IP课件等其他教学媒体的内容进行考试复习。
3、考试中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由于该门课程是闭卷考试,学员在考试过程中注意答题次序(先难后易),可以先做名词解释和问答题,再做选择题与填空题,最后做论述题。
在考试过程中一定不能传抄他人的试卷,否则,一律视为违纪作弊。
第二、要注意简答题的答题要求,简答题除了回答基本要点外,还必须进行简要的分析,否则,会被扣掉一半的分数,这样会影响考试成绩。
第三,还要注意论述题的答题要求,除了回答该题涉及的基本知识要点外,还必须结合相关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分析阐述,加上自己的分析和见解。
总之,一定要多答些内容,尽量不要留空白。
第四、要特别注意选择题的把握,选择题是把单选和多选混合在一起的,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只能选一个答案,有几个答案是正确的就要选几个答案,既不能多选也不能少选,否则,会失分的。
二、复习应考资料及使用
1、复习应考资料及其使用
该学科本次考试有下列2种资料可供学员复习应考用:
第一,期末复习指导书(小册),书上指明了考核的重点内容,是指导复习的主要依据。
要熟悉指导书中P52-56的全真模拟题。
第二,期末复习归类练习题是本期中央电大责任教师挂在网上的。
我把它整理后挂在巴南电大网上,这套题是对平时练习的补充,它基本涵盖了考试内容和范围,请学员一定要引起注意,多加熟悉。
第三,以下是本次期末复习归类练习题(含答案),请学员认真复习。
名词与简答题练习
一、名词解释
1、政治:
2、政治学:
3、行为主义:
4、政治权力:
5、政治权利:
6、公共利益:
7、国家:
8、法治原则:
9、君主制:
10、二元君主制:
11、共和制:
12、国家元首:
13、压力集团:
14、政治社团组织:
15、市民社会:
16、政党:
17、政党制度:
18、公开性:
19、政治秩序:
20、政治共识:
21、政治合法性:
22、治理:
23、政治参与:
24、选举:
25、选举制度:
26、政治监督:
27、社会监督:
28、公民监督:
29、政治文化:
30、意识形态:
31、政治信仰:
32、政治革命:
33、政治改革:
34、政治稳定:
35、宪政:
36、有限政府:
37、民主:
38、民主化:
二、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什么是政治?
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3、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4、从政治学的角度讲什么是权力?
如何理解这一含义?
5、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代的发展变化?
6、宪政体制下,公民的政治权利包括哪些内容?
7、法治原则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8、构成宪法精神的原则统一体是什么?
9、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权力体系的民主化有何意义?
10、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特性是什么?
1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2、政治社团的特征是什么?
13、如何理解治理的含义?
14、政治参与的特征是什么?
15、政治参与的意义有哪些?
16、保守主义如何看待财产私人所有?
17、政治革命的特征是什么?
18、政治改革的特征是什么?
19、宽容和理性精神在政治上的含义是什么?
20、民主的限度是什么?
21、经济发展如何促进政治民主化?
22、为什么说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
23、民主可能的具有的缺陷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政治学是指研究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3、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4、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5、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6、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7、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8、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9、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10、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1、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12、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3、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4、政治社团组织就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
15、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6、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17、政党制度就是指由国家法律所确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所形成的关于政党的地位和作用、政党之间相互关系、政党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则或规定。
18、公开性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19、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20、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21、政治合法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22、治理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23、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24、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25、选举制度是一个国家通过法律规定的关于选举国家代议机关代表以及国家公职人员的原则、程序和方法等各项制度的总称。
26、政治监督,又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27、社会监督,又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28、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29、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30、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31、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32、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33、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34、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35、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36、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37、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38、民主化就是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过程。
二、简答题
1、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A、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B、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C、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3、
(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2)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4)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4、
(1)从政治学的角度讲,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2)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这一含义:
首先,权力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人对人的制约关系,是权力施动者对受动者的制动关系,同时受动者也对施动者和权力过程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次,权力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或者机构对另一个人或者机构的驾驭能力和制约能力;再次,权力是一种工具,权力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是行使权力、执行政策的载体和依托。
5、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三代”:
(1)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自由权和公民权;
(2)第二代“权利”指社会经济权利;
(3)第三代“权利”指向社团和群体,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权、民族自治权、维持整体环境和经济发展权等。
6、
(1)自由权,各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自由权利既涉及政治方面,也涉及非政治方面;
(2)平等权,公民平等权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即公民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公民触犯法律时,受到同等的惩罚性对待,公民同等地具有遵守法律的责任。
此外,在政治活动中公民资格、机会的平等,尤其是一人一票的权利,也体现着这种政治平等;
(3)民主权,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参政权上。
7、
(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
(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
(5)司法独立。
8、(1)、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
;
(2)、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
(3)、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具体来说人民主权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
9、
(1)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
(2)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
(3)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
(4)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
10、
(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
(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
(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
(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11、
(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还存在着其他8个政党,这些政党都是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中的合法政党和积极力量;
(2)中国共产党享有公认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而其他政党是参政党。
中国共产党不仅对国家实行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而且对各民主党派实行政治领导。
12、
(1)政治社团是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具体的政治组织;
(2)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按照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
(3)政治社团是旨在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政治组织;
(4)政治社团是群众性政治组织。
13、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这一概念具有如下几个要素:
(1)治理的目的是维护一种政治秩序;
(2)治理具有公共性,其对象是公共事务;
(3)治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14、
(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15、
(1)政治参与促有助于进政治民主发展;
(2)政治参与有助于经济发展,政治参与能够加强政府或执政党推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力量;
(3)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并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
16、保守主义把财产私人所有看得至关重要,在它看来:
(1)财产私人所有给人们以安全和抵制政府控制的手段;
(2)它也鼓励人们尊重法律,尊重他人财产;
(3)财产也是人的个性的外化,人们总是用其所有来定义和评价一个人;
(4)财产私人所有会增进人们的权利和责任意识。
17、
(1)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是革命的阶级推翻落后、反动阶级的统治的运动;
(2)政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通过夺取政权来推动政治发展,是政治革命的最重要标志;
(3)政治革命是以政治体系全面的、根本的变革为内容,与旧有的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进行决裂,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系和政治体制;
(4)政治革命往往以暴力为表现形式,通过革命的暴力推翻反动的阶级统治,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
18、
(1)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
(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的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
(3)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4)政治改革从维护和巩固现在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
19、
(1)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宽容和理性精神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仰,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容态度。
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要求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识;
(2)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
(3)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20、
(1)轻视个人权利,容易制造“温和专制”;
(2)趋附时尚,可能降低政策水平;
(3)争执不已,可能造成效率损耗。
21、
(1)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
(2)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
公民受教育程度提高,自主意识增强,不容易受极端分子的煽动,不盲从政治野心家的蛊惑,这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成长;
(3)经济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身利益并希望表达出来。
公民自我意识和个人权力观念的形成,是要求制度保障其权利的开始。
市场经济本身教会公民自立、多元化、宽容以及不要期望过高。
这都有助于维持一个民主制度。
22、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因为他们:
(1)崇尚自由,反对干涉;
(2)主张合作双赢,反对你死我活;
(3)倾向中道温和,反对极端和突变等。
他们希望改革权威主义政治,而不是革命推翻这种政治。
23、
(1)民主须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2)民主须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3)民主须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填空与选择题练习
一、填空题
1、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4、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5、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6、亚里士多德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7、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8、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
9、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10、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理性经济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11、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12、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13、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价值中立问题。
14、伦理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15、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续2000多年。
16、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
17、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18、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19、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20、行为主义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21、公民权利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22、公共权力具有权威性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
23、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24、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25、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人民主权学说。
26、在我国,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信访。
27、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公共利益的诉求。
28、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
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
29、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公共利益。
3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主要场所。
31、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人民、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32、马克斯•韦伯根据政治权威的建立和运行依据,把国家划分为传统型权威国家、个人魅力型权威国家和法理型权威国家。
33、封建地主阶级在进行政治统治时,在统治形式上采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34、政府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
35、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
36、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
37、专制君主制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38、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
39、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
40、分权制衡原则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
41、政治学所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就是个人、社会、国家三者的关系问题。
42、从中国的历史演变来看,国家与社会的高度一体化以及国家权力至高无上是中国政治结构的主要特点。
43、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工会、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
44、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45、美国政治舞台一直由民主党和共和党所把持。
46、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
47、政党的产生是现代议会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
48、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在我国共青团、妇联、工会的作用中发挥得最为突出。
49、一元主义和全能主义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
50、在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国家,政府官僚集团和军人集团往往是政府的重要支持力量。
51、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52、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政治合法性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
53、宽容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
54、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