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创新初探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3951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创新初探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创新初探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创新初探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创新初探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创新初探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创新初探doc.docx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创新初探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创新初探doc.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创新初探doc.docx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创新初探doc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创新初探

[来源:

] [作者:

admin] [日期:

2010-1-1818:

53:

38] [点击:

58263次]

摘要:

由于受生存背景、民族语言、宗教、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在新环境、新思想的相互碰撞中,其民族认同意识逐渐强化,而国家认同意识相对淡漠。

对此,本文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情感教育与国家认同教育相结合,发挥节日等象征性符号在国家认同感建构中的作用等措施,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

 

关键词: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创新

 

国家认同首次被引入政治学是在2O世纪7O年代行为科学革命时期,主要与处理政治发展、政治整合以及国际关系等议题有关。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定义及国家的对内对外的属性,可以从两个层面概括国家认同。

在对外方面,国家只有保持其主权的独立性得到他国的承认和国际社会的认可,国家才能得以存续。

因此,国家认同就是在有他国存在的环境下,人们构建出归属于某个“国家”的“身份感”;在对内方面,国家的存在除了国际社会的认同外,还必须获得主权范围内成员的认同,对个人来说,国家认同指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一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的归属感、依恋感的心理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个人与国家之间发生情感上的结合,对国家的合理性表现出无尚的忠诚,在政治生活中,表现为对国家的政治权威、政治制度、政治价值和政治过程等方面的理解、赞同、支持和追随。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民族地区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国家认同不仅直接关系到自身政治素质的高低,而且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份、地位的特殊性会在民族地区产生示范效应,从而将对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对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形成与发展一直是一个被忽视的研究领域,直到2O世纪90年代,情况才有所变化[1]。

这一领域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51年Piaget和Weil的研究L2],他们对日内瓦青少年进行访谈,以了解他们对祖国的理解,以及对本国与他国关系的理解等问题,但是这项研究在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一重视。

20世纪6O年代和70年代初出现少量的深入研究,当时研究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青少年的国家地理知识、青少年对国家的认知能力、青少年国家概念等问题上,代表性的研究有Jahoda所做的苏格兰青少年对他国的观念和态度、对国家和民族观念的研究],Tajfel和Jahoda为考察青少年对自己国家、对其他国家的观念和态度进行的跨国研究H],此外,还有LambertWE.gaKlineberg,O.和Johnson等的探讨]。

1973年之后该领域的研究一度销声匿迹,直到2O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对于青少年国家认同的研究兴趣又起,尤其是许多欧洲心理学者,如Barrettj,Lyons[,和Cinnirellac胡等都积极地投入到这一领域当中,很多国家都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包括英国、荷兰、德国、西班牙、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等。

除了进一步探讨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及其影响因素外,研究还扩展到国家认同与地区认同(RegionalIdentity)的关系、超国家身份认同(supranationalIdentity)如欧洲身份认同(EuropeanIdentity)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

2.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国内针对特定区域特殊群体(如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的研究较为少见,对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

20世纪9O年代以来,国内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有关认同理论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出版了相关专著,如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1。

]和张海洋的《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等。

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更多的是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一致性[1¨,以及族群认同与国族认同之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研究,而针对青少年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的国家认同教育研究却非常少,有限的相关研究如王嘉毅、常宝宁、丁克贤在对南疆地区2116名青少年进行调查后发现:

南疆地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较民族认同更为积极,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高低随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直线的,其中高三学生的国家认同最高,高一学生的民族认同最高。

但同汉族青少年相比他们的国家认同偏低而民族认同偏高。

对维吾尔族青少年来说,国家认同的形成并不会消弱或排斥民族认同,相反,国家认同的形成会提升维吾尔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和民族意识¨]。

刘海涛从解析西方学者安德森的民族国家观、展示中外学者对“族群”概念的各种解说人手,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将族群建构与民族国家认同关联在一起的现实意义Ll。

刘建红、张京玲探讨了群体认同,尤其是考察民族认同和更广层面的国家认同,对少数民族青少年自尊的预测n引。

余梓东、李劲松则以中央民族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观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l6]。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从多种角度对国家认同及其教育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

但是,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现状,以及高校在国家认同教育中应发挥的重要作用的研究却没得到广泛的重视。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特殊性与紧迫性

1.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观的现状分析。

认同理论认为,“认同”与“认异”相对,认同感会在与不同群体的接触中感到自身与他者的不同而得到强化。

与汉族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文化背景、宗教、风俗习惯等若干因素不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突出表现在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

这里所指的民族认同,是指少数民族对自身民族的忠诚感、归属感和依赖感。

在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地,由于语言或方言差异较大,尤其是历史和地理环境等原因,导致所形成的文化特点,再加上不同民族所形成的隔离,从不同维度造成了这类地域文化封闭的特点。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成长,身上必然根植本民族的传统思想。

集中表现在对本民族信仰宗教的认同、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遵从、对本民族传统节El的向往等方面。

在相对稳定的民族聚居区,由于彼此风俗习惯、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相似和相近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这种民族认同意识不会凸显,但是,一旦当他们来到大学,在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接触中,就会很明显地认识到自身与他人在风俗、习惯、信仰等方面的不同,随着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在特殊成长环境中形成的本民族自我意识就会有所增强。

一般而言,随着文化层次、个人素质的提高,随着这种民族意识的明显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会表现出对民族问题、民族关系极为敏感,对民族的政治地位非常关心,以及对本民族的权益能否得到维护的担忧。

如在中央民族大学进行的有关调查显示,在250份调查问卷中,“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民族成分“的有185人,占总人数的74,其中“经常意识到自己的民族成分”的有118人,占总人数的47.2;在“本民族文化、习俗的保持”问题上,有17人选择“保持不变或尽量保持”,占总人数的6:

8%L1引另有调查显示,46.7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本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1。

这些数据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民族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这种感情会使他们关注自己民族的语言、传统习俗、宗教等能否得到他人的尊重。

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在别人看来的一桩小事上,他们却认为是自己权益得不到维护和尊重,引起情感大波折,出现思想上极大的波动。

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存背景、民族文化背景和自身心理特点来看,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不同民族地区,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他们在大学校园内以族缘为纽带的同学会、以地缘划分的同乡会屡见不鲜,集体策划一些文体娱乐或志愿者活动,同族相亲,同乡相聚,有利于集体主义、助人为乐精神的培养,但同时也难免会带有某种狭隘民族主义的色彩。

少数民族大学生热爱祖国,拥护改革,但对社会不正之风、腐败现象等缺乏理性的认识和分析,易产生怀疑和困惑;他们关心社会进步,尤其是家乡与民族地区的发展,但对党的民族政策、全球一体化、世界局势对我国的影响等却少有关注和了解;有部分学生甚至认为政治“假、大、空”,与己无关,产生排斥与淡漠的消极思想。

另外,从人际关系交往的状况来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一个比较淳朴的人群中长大,受到原来生长环境的影响,他们一般比较热情好客,心里是渴望广交朋友。

但是,他们由于受到生长环境的社会关系的制约,与外界交往少,人际关系单纯、面窄,社会化程度还不够高。

他们很小就帮助家人料理家务,在心理上比较早熟,具有极强的自尊心和独立感,不愿被别人小看或轻视,有难处不敢倾诉。

据贵州省高校思想政治研究会课题组调查,“当你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时,处理的方式是什么?

”竞有68.5的学生回答:

“不愿让别人知道,留在心里自己解决”,有20的学生回答:

“想说,但说了怕别人瞧不起”-1。

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后,发现自己的学业优势不再、经济生活困难等弱点,又发现来自发达地区的其他大学生凭借优越的家庭条件和良好基础教育,或能说会道,或能歌善舞,有着比较突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这导致了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封闭的心理,并对他们社会交往带来负面影响。

强烈的交往愿望与封闭、自卑的心理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复杂的矛盾心情,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带来困惑和压力。

2.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特殊性与紧迫性。

随着国家扩招政策和招生优惠政策的实施,在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日渐增多,目前全国在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有35万余人。

他们是各个民族的精英分子,对民族的发展和各民族普通群众的认同意识具有很深的导向作用。

由于成长环境的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他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自己民族宗教的角度观察问题、体验人生,甚至形成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再加上阅历少,与外界接触少等原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相对脆弱,极易受到不法分子利用和挑拨,极易发生偏激行为。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没有离开居住地来到大学以前,由于周围人们生活习惯、风俗文化、宗教信仰等具有相似性或一致性,不会感到自身的不同,民族身份和民族意识没有刻意彰显,此时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处于平和状态,呈现隐蔽性特点。

但是到了大学校园后,新环境、各种新思想相互碰撞,少数民族大学生很容易感受到自己的民族身份,致使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意识逐渐强化,而国家认同意识相对淡漠。

国家认同较民族认同是较高层次的认同,国家认同是维系一个国家的根基,国家认同程度如何关系到国家是否稳定统一。

尤其对由多民族构成的国家来说,国家认同的培养尤为重要。

实践证明,本民族精英层的知识分子在本民族草根阶层具有权威性,他们自身民族意识强烈,而且可以利用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对民族身份的感召力、内聚力86这一有力武器,进一步唤醒、深深地影响并引导本族普通民众的民族意识,从而为本族谋得相应的社会资源、权力资本和利益。

民族认同意识是维系一个民族必不可少的要素。

但是,过分强调民族意识,其结果必然会强化族群的边界,淡化国家认同,推动以族群为单位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行为。

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阅历,而境内外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地利用由于历史原因和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所造成的不同区域发展的差距、特别是民族地区与其他发达地区的实际差距,利用宗教、民族问题,并通过利用信息网络传播手段和教育文化开放的机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政治分化,这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使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不能历史、客观地认识各民族间的差距,以及本民族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容易产生偏激情绪,容易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产生模糊认识,甚至否定。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更凸显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性。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人数逐渐增多,但是,当前的大学教育中,高校忽视了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甚至任其自由发展,降低了高等院校国家责任意识。

这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及各民族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都十分不利。

因此,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特定研究对象,全面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研究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因素,探讨构建国家认同的教育新途径,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偏激的民族认同倾向,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积极作用,对于我国现阶段促进民族稳定、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但是,当前民族高校和普通高校都没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观培养予以重视,没有提出一套有针对性的创新性教育方案体系。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着力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感。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既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当前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各类矛盾更加突出,在这样一个矛盾凸显期,很多大学生容易迷失人生方向,以核__心价值体系统驭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关注和提高来自少数民族地区、不同民族成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国家认同教育,不仅关系到大学办学方向,还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稳定、学校是否稳定;而学校是否稳定又直接关系到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的大局,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作为国家认同感教育的实施者,应当大力倡导团结教育,公民素质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着眼全局,创新教育形式。

国家认同教育不能仅靠学校“两课”教育、简单的讲座、宣传标语教育等,这样不仅起不到好的效果,而且还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

而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性和长期性,需要建立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相结合的联动教育机制。

就学校而言,需要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设计一套系统的创新性方案。

不仅要有观念教育,如规范、丰富校园文化,提高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国家认同教育的责任意识等,还要通过实质措施强化认同观念。

如,在分配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岗位时给少数民族大学生留有一定名额,以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经济困难;保证学生会里有一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干部,使其实现自身价值;建立校企合作制,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见习、实习的机会,切实解决就业压力问题等等。

3.以人为本,情感教育与国家认同教育相交融,不断增进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热爱。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因时、因地、因事灵活运用教育疏导、解决需要、谈心对话、激励吸引等方法,坚持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义,施之以爱”的情感艺术,引导学生树立热爱中华民族,建设家乡故土,尽快改变本民族地区落后面貌的坚定志向。

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受情感影响的,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纯朴、特重情感的思想特征,只要热爱、理解、爱护、关心他们,以爱唤情,以理服人,他们就会真诚相待,情理交融,就会扩大教育效果。

所以,高校要全心全意热爱少数民族大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家庭,回答他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开思想和心理上的疙瘩,要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要深,理要透,以真诚的爱心、透彻的道理联结相互之间的感情,获得彼此的知心,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4.注重节日等象征性符号在国家认同感建构中的作用。

国家认同教育,必须依托特定的文化资源进行,如果离开了特定的文化资源,将成为无源之水。

在各种文化资源当中,传统节日、历史传说、名胜古迹等象征性符号起着重要作用。

从符号人类学的角度分析,国家认同感的建构就是一个创造符号、解释符号、革新符号、运用符号和使符号“物化”的过程。

国家凭借其掌握的有关分类、知识和控制的权力、机构、设施和手段,并把它用于民族国家的想象和创造。

在各种象征性符号的运用里,节日在学生国家认同感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

节日具有很强的“仪式”教化功能,现代国家自然而然地把它作为培养公民效忠国家、献身民族的载体。

节日可分为政治性节日和传统节日。

政治性节日,如国庆节等可以强化公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社会制度的认同;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民族文化以血缘与地缘为依托,将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与性格凝聚在一起,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天然纽带。

5.恰当运用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活动,包括各种礼仪庆典活动、各种相关的活动,解决情感体验的问题。

知识只是认同感培养的基础,真正的国家认同感培养必须融入学生的情感体验。

民族国家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因而想象在国家认同感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共同的活动和传媒的传播都能强化这种国家在各个成员心中的印象。

例如一次奥运会或一次世界杯球赛,就能起到强化国家认同感的作用,这种体育活动把所有国家的成员都凝聚起来,虽然大家在国家的疆域里素不相识,但是在观看比赛中都强烈地感到自己是国家的一员。

同样,日常的升降国旗和奏国歌仪式,课外的参观历史军事博物馆、游览祖国名胜古迹、勿忘国耻的历史回顾等活动,这些活动让不同民族学生在前述知识基础上、在过去的集体记忆的基础上建构起一个祖国的意识。

同时大学应搭建平台,促进不同民族的学生加强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接触,引导学生对其他民族的传统节日加以包容和接纳。

而且,为了增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民意识,应当特别重视政治性节日和符号在认同教育中的作用。

每年的国庆日、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等政治性节日,学校应利用这一有效时机积极增进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参考文献:

[1]BARRETTM.ChildrenSviewsofBritainandBritishnessin2001.SomeinitialfindingsfromtheDevelopmentalPsychologySectionCentenaryProject.InvitedkeynoteaddresspresentedtotheAnnualConferenceoftheDevelopmentalPsychologySectionoftheBritishPsychologicalSociety[M3.

Sussex.2002.

[2]PIAGET1,WElLAM.Thedevelopmentinchildrenoftheideaofthehomelandandofrelationstoothercountries[J].InternationalSocialScienceJournal,1951(3):

561—578.

[3]JAHODAG.DevelopmentofScottishchildren’Sideasa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