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教学案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3559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明理学》教学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宋明理学》教学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宋明理学》教学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宋明理学》教学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宋明理学》教学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宋明理学》教学案例.docx

《《宋明理学》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明理学》教学案例.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宋明理学》教学案例.docx

《宋明理学》教学案例

《宋明理学》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宋明理学的产生背景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

通过了解宋明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通过评价宋明理学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并形成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1、设问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设问,不断的将问题引向深入

2、充分运用课文中的材料及课后的解析与探究中的材料,提炼其观点,理解宋明理学的内容,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3、因宋明理学主要吸收了佛教和道教合理的内容为我所用,面对学生对宗教知识的缺乏,必须讲清两种宗教在我国出现的原因及对文化格局的影响,以便理解理学出现的原因及内容。

 

4、以生活来走进历史,以身边浅显的生活经历来破解理学深奥复杂的理论,让学生来参与其中。

 

5、理学的影响则采取课前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课上分组辩论的形式来解决难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服务的远大理想。

 理学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有极大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定位:

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变化:

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宋朝的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

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发展到“理学”和“心学”,历史上儒学的发展变化。

通过对有关知识的掌握,认识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中国历史上的思想文化发展脉络,了解其发展规律,探究宋明理学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

                    

2、教学重点:

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基本内容。

 

3、教学难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

三、策略与方法:

 

1、设计思路:

 针对本课内容较为抽象的特点,采用设置情境、联系现实等策略并且综合运用讨论,讲解等方法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学习兴趣,从而突破难点。

本课思辩性强,需要激发学生兴趣,并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2、教学方法:

设问式与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设问,不断的将问题引向深入。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引言部分的内容为素材,提问学生中国四大书院是那些?

白鹿洞书院。

是宋代“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坐落在庐山五老峰下的山谷中。

南唐时,有人在庐山白鹿洞旧址建立学馆,旨在收授生徒以教,称“庐山国学”。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为南康军守,重修院宇,在此讲学,并奏请赐额及御书,陆九渊及明代王阳明等人都曾来此讲学。

朱熹曾亲制学规,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方法。

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此举行学术报告会和陆九渊在此进行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义、利问题讲学后,更使其名声享誉海内外。

(二)讲授新课: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三教合一 

师:

三教是指儒、佛、道三教。

在古代中国,传播范围广泛、影响要巨大的“宗教”就是“儒教”。

“儒教”的“教”并非“宗教”,而是指“教化”,它虽然不是宗教,但在古代中国,却比任何宗教的影响都要巨大和深远,可以说它不仅渗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里、血液中和潜意识中,而且对当代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汉朝,是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时代,同时,也是佛教传入,道教形成的时代。

那位同学简单介绍一下佛教和道教的教义?

 

生(预期效果,以下的生都是如此):

佛教讲究因果报应、转世轮回;道教讲究修炼今生,以达到长生不老。

 

师:

为什么这两种宗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迅速传播而儒学出现危机?

 

生:

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得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信仰出现危机感,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使人们有了精神寄托。

统治者也支持,因为宗教可以麻痹人民的思想,对其统治有利,因此二者在社会迅速传播。

 对于频繁更替的王朝,人们对汉代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儒家思想发生动摇,因此出现儒学危机。

 

师:

这种现象对中国的文化格局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

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三教合一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师:

儒、道、佛三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在古装影视剧中比比皆是,你能举出一例吗?

 

生:

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天龙八部》中的虚竹 

过渡:

师:

为了重兴儒学,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儒学家们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宋明时期形成一种新儒学-理学 

二、宋明理学的内容 

1.程朱理学 

师:

理学的创始人是北宋的程颢、程颐等人,至南宋时,朱熹为集大成者,统称为“程朱理学”。

首先我们看书中材料“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回答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它还涵盖哪些领域?

   

 生:

“理”,是产生万物的本源,是离开事物而能独立存在的一种东西,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宰,是天下万物永恒普遍原则。

还体现在社会是儒家三纲五常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人性。

 师:

同学们看书总结一下什么是理学?

 

生:

新兴的儒学回答了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把此思考与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称为“理学”。

师:

什么叫“理学”?

“理学”一词,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时的儒学。

朱熹和二程都说过“理”。

程颢曾说过:

“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

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

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师:

如何把握理呢?

也就是把握的方法?

朱熹提出了一个让我们感到非常晦涩、深奥的词“格物致知”。

什么是“格物致知”呢?

格物就是观察、接触、探究事物;致知就是得出结论,发现天理。

 这与佛教禅宗神秀观点非常相似,请同学们看本课的解析与探究理解一下,其渊源关系主要体现在:

神秀认为只有通过长期苦修,排除杂念,才能渐悟成佛。

程朱理学吸收了这一思想。

 如果大家还不明白的话,我们可以一起来看朱熹的诗《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幻灯片显示)。

朱熹的这首诗你一定很熟悉,现在你能站在理学的角度再欣赏它一次吗?

 

生:

朱熹通过格物渠水清澈,活水有源头,致知读书学习是获得知识的源头。

 师:

朱熹参考二程学说,将四书五经编辑成《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后代科举考试的内容。

奠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师:

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解题关键:

分析“格物致知”的内涵。

 思路引领:

按照程颐和朱熹的说法,所谓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深入细致的探究,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生:

对我们学习的启发是:

首先在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

 师:

想一想,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

将理的存在与社会伦理联系起来,满足了统治阶级需要;理学家个人的推动作用有关,元时使理学的地位进一步上升,明时确定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过渡:

 凡事都要格物,我们不得不怀疑朱熹的精力是否够用,在南宋就有一些理学家对朱熹的格物方式不满,他们认为他们找到了获得理的捷径,这就是心学。

 

2.陆王心学 

师:

陆九渊,南宋理学大师。

提出“心即理”之说。

他认为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人的心中,“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主张“心”和“理”是永久不变的,“理”就是内在的“心”。

强调内心的反省,强调自我的能动作用,人们要了解、认识客观事物,只要悟得本心就可以了,甚至连书都不必多读。

于是提出“六经皆我注脚”的说法。

在这里我们接着分析陆九渊和朱熹思想的主要不同点在哪里呢?

 生:

把握理的方法不同,朱熹是格物致知,陆九渊是发明本心。

 

师:

两人都作过老师,如果让他们做你们的老师,我们学校刚刚作过消防演练,假如真有险情,楼里着火了,这两位老师将教你们怎么做呢?

 

生:

朱熹会教我们反复观察火情,寻找逃方法 。

陆九渊应该让我们闭目静坐,想象着火会自生自灭,千万不能乱了方寸。

 师:

你愿意接受谁的观点呢?

 

生:

当然是朱熹的观点了,这种情况下还闭目反省能行吗?

生:

他们两个人的观点我们都不同意。

 

师:

这个问题大家比较同意朱熹的做法,但也不要小看心学,心学也有其惊世骇俗之优势,历代仁人志士为其折服,如林则徐、曾国藩等。

下面我们再来研究另外一位心学大师明朝的王阳明,体会心学思想的奇妙之处。

我们先看材料:

(PPT文字画面)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 “满街人都是圣人。

”  请思考:

王守仁认为怎样可以成为圣人?

谁可以成为圣人?

他的这种说法对人们的道德修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生:

只要有良知就可成为圣人,愚夫愚妇也可成为圣人。

增强自我修养的信心,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师:

王守仁多次镇压过农民起义,期间他说过这样一句话: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请思考:

 在当时的语境下,王守仁此语何意?

 你能否在历史上找到“破心中贼”的例子。

 如果把这句话说给自己听,你会有什么新感觉?

 

生:

比如我们在参加一个知识竞赛,我们往往不是被知识本身吓倒,而是被比赛的紧张气氛和对手气势吓倒,心理异常紧张,这就是“破心中贼难”。

参加体育比赛也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往往因为心理压力过大而失败,我觉得王阳明的这句话与我们常说的“人最大的敌人就是他自己”非常类似。

 

师:

今天大家太了不起了,我们对世界一流的大师朱熹和旷世奇才王阳明都进行了剖析,我真为大家喝彩。

 

过渡 :

宋明理学是吸收了佛、道哲学思想部分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师:

下面以我们分组辩论的方式说明理学的消极和积极影响。

 生:

第一组(辩论正方):

积极作用: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辩论内容略)

 生:

第二组(辩论反方):

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尊卑等级、重男轻女的、因循守旧、重利轻义、重礼轻法的等封建观念,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辩论内容略) 

 【课堂小结】:

孔子贵仁,孟子贵义,儒家重伦理,讲信修睦,通仪礼。

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

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行之中。

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至程朱理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体系。

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

 五、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 

1、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的原因是:

 A、统治者反对儒学         B、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C、佛教占统治地位         D、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是:

 

A、禅宗        B、理学        C、心学        D、道学

3、“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主要指:

 A、儒家道德伦理          B、自然规律 

C、人的良知              D、上天的意志 

4、下列宋明理学家中,提倡“去人欲,存天理”观念的是:

 A、朱熹        B、程颢        C、周敦颐       D、王守仁 

5、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思想都是从哪种理论而来的:

 A、儒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宋明理学    D、佛教 

6、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下列那一叙述: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 

二、材料辨析题 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1:

程颐:

“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

“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2:

朱熹: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3:

王守仁: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4:

朱熹:

“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5:

程颐: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6:

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回答:

 

1、材料1中的“理”指什么?

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关于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

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知识是学生初中阶段没有接触过的,对学生接受能力的挑战它远远要高于其他的教学内容。

宋明理学它带有着哲学层面丰富的内涵,而学生在学这一课的时候,还没有学习到政治课哲学方面的内容,所以无法提供跨学科知识的资源。

在学科能力的培养方面,宋明理学的作品中文言文表述繁多,无法大量引用。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宋明理学可以说是良莠并存,用现在中学生的心理年龄和他们的知识储备来说,是难以把握和取舍的。

所以教者如何把复杂的知识理论通俗化、简单化,更贴近学生,避免历史知识理论化、成人化是我们每个教师应深思熟虑的问题。

要上好这节课课前应与学生有适当的沟通,多收集与学生有关的素材,这样才能把这节课上的通俗易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