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发展浅析.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43434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发展浅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重庆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发展浅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重庆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发展浅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重庆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发展浅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重庆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发展浅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发展浅析.doc

《重庆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发展浅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发展浅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发展浅析.doc

重庆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发展浅析

批发和零售业是生产与生产、生产与消费者的中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决定生产,决定整个经济运行的过程,消费需求是社会在生产周而复始的起点,因此,批发和零售业已从社会生产系统的终端行业转为先导行业。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批发和零售业有着翻天腹地的变化,在国民经济的地位日益显著,尤其是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已成为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之一。

准确分析重庆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发展现状,找出其中的薄弱环节并提出一些对策措施,对于促进我市商贸流通发展、扩大全市消费需求进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2007年重庆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数920个,产业活动单位数4837个,分别比2002年增长95.3%和8.5倍,从业人员12.9万人,比2002年增长47.9%。

从2002年-2007年重庆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销售情况表显示,2007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实现销售额1843.42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1.3倍,年平均增长18.5%;实现零售额570.96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2.2倍,年平均增长26.0%。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快速发展,其销售额和零售额占全市批发和零售业的比重分别由2002年的44.1%、24.2%提高到48.9%、40.7%,提高了4.8个和16.5个百分点。

表12002年-2007年重庆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销售情况

单位:

万元

指标名称

销售情况

占批零业比重(%)

销售额

零售额

销售额

零售额

2002年

7878047

1797129

44.1

24.2

2003年

9051877

2297803

45.0

28.3

2004年

10780785

2935313

46.2

31.8

2005年

12485581

3650882

45.5

34.0

2006年

14358835

4326818

46.5

35.7

2007年

18434240

5709607

48.9

40.7

数据来源:

重庆2004年-2007年统计年鉴,其数据均为年报数据。

其中2002年、2003年数据根据经济普查数据调整。

(一)非公有经济和新兴业态为批发和零售业注入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批发和零售业开放的力度加大,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经济纷纷进入,经营主题呈多元化发展格局。

从重庆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登记注册类型构成情况看,非公有经济单位数的比重由2002年的48.6%上升到86.1%,销售额比重由2002年的52.2%上升到71.9%,零售额比重由2002年的56.6%上升到78.9%。

其中私营企业得到大规模发展,单位数已占据半壁河山,比重由2002年18.3%上升到2007年45.1%,提高了26.8个百分点;销售额的比重由2002年8.5%上升到2007年23.9%,零售额的比重由2002年15.0%上升到2007年20.1%。

表2重庆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登记注册类型构成情况

单位:

%

指标名称

2002年

2007年

企业数

销售额

零售额

企业数

销售额

零售额

公有经济

51.4

47.8

43.4

13.9

28.1

21.1

非公有经济

48.6

52.2

56.6

86.1

71.9

78.9

#私营企业

18.3

8.5

15.0

45.1

23.9

20.1

来源:

2002年、2007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年报。

商业经营模式发生巨大变革,多种零售业态共同发展,超级市场、购物中心、专卖(业)店、仓储式商场、网上购物不断涌现,显示了强大的生机。

连锁经营作为“现代流通革命”,已成为我国流通领域中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对传统的经营方式和企业进行着强力整合。

2007年,我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连锁店41家,拥有门店数6125家,实现销售额406.12亿元,零售额326.62亿元。

与2002年相比,企业增加了29家,翻了近两翻;门店数增长了3.4倍,所实现的销售额和零售额分别增长4.4倍和4.5倍。

非公有经济和新兴业态的发展为批发和零售业注入了活力,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快速发展。

(二)国内外大型知名商贸企业入住重庆,本土限上企业在竞争中彰显实力

重庆直辖给重庆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西部大开发给重庆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随着中央及市一系列加快发展优惠政策的出台,国内外大型知名商贸企业纷纷来渝抢滩。

国美、苏宁、麦德龙、北京华联、王府井、美美百货、茂业、远东、沃尔玛等企业先后入驻,给重庆商贸带来了活力,提升了重庆商贸业整体形象,同时也加剧了商业之间的竞争,促进了重庆商业做大做强。

作为重庆商业龙头的重庆商社(集团)有限公司,2004年与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重组,成为重庆市首家规模上百亿的商业集团,西部最大的商业流通企业。

2007年末,商社集团共拥有经营网点263个,比1997年成立初期的25个增长9.5倍,其中拥有批发和零售业经营网点239个;全年实现销售额215.71亿元,是1997年商社集团成立之初24.87亿元的7.7倍,年均增幅达24.1%。

在商社集团的带动下,本土限上企业在竞争中彰显实力。

(三)商品升级换代,消费层次跃上新台阶

随着居民消费结构从普及家用电器为主的购置生活必须品阶段,逐步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阶段发展,居民用于住房、交通、通讯、文娱等方面的消费迅速增长。

通讯器材类作为消费品市场的一大亮点,一直贯穿整个消费结构升级过程,2007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通讯器材类实现零售额10.09亿元,比2002年增长1.45倍,年均增长19.7%。

汽车、住房消费作为第二次消费升级过渡到第三次消费升级的标志之一,继续保持一定热度。

据统计,2007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汽车类实现销售额214.49亿元,比2002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39.1%;实现零售额121.67亿元,比2002年增长3.9倍,年均增长37.7%。

石油制品实现销售额175.54亿元,比2002年增长2.4倍,年均增长27.4%;实现零售额45.02亿元,比2002年增长4.8倍,年均增长42.1%。

住房相关产品家俱类实现销售额5.61亿元,比2002年增长4.1倍,年均增长38.8%;实现零售额5.59亿元,比2002年增长4.5倍,年均增长40.8%。

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实现销售额31.88亿元,比2002年增长7.9倍,年均增长54.7%;实现零售额10.15亿元,比2002年增长10.2倍,年均增长62.0%。

(四)市场集中度逐渐升高,企业竞争能力不断提升

1、市场集中度逐渐升高

近年来,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大型连锁商贸企业网点的增加,以及城乡居民对消费环境要求的提高,限额以上商贸企业零售额快速增长,消费品市场集中度逐渐增强。

通过测算,2007年,我市消费品市场集中度为15.2%,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比2002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

图12002-2007年重庆消费品市场集中度

注:

市场集中度一般使用产业中最大的四个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累积数占整个产业市场的比例()来表示,现测算的为零售额在前4位的企业占我市消费品市场零售额的比重。

2、企业竞争能力不断提升

我市大力培育新型流通方式,挖掘传统企业发展潜力,对于一些老字号店,充分展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保持其特色的同时引进现代发展理念,以一新、一老推动重庆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发展,企业竞争能力不断提升。

——营运能力提高。

营运能力是企业运用资产获取收入的能力,它表明企业管理当局经营、管理和运用资产的能力。

对我市限上批发和零售企业营运能力的分析,主要从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指标来反映企业。

2007年,我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为3.4,比2002年的2.7提高了0.7个百分点,我市企业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加快、利用效率提高。

总资产周转率为2.5,比2002年的1.8提高了0.7个百分点,资产利用效率的提高,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我市企业营运能力增强,进而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得到增强。

——企业偿债能力增强。

偿债能力是企业偿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偿债能力的大小是衡量企业财务实力强弱和财务状况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

据现有数据统计,2007年我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资产负债率为74.8%,比2002年的82.4%降低了7.6个百分点,产权比率为297.3%,比2002年的467.3%降低了170.0个百分点。

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的降低,反映了我市企业的债务负担减轻,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进一步增强。

——盈利能力有所提高。

盈利能力是企业在一定时期赚取利润的能力,通常体现为企业收益数额的大小与水平的高低。

2007年,我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2.0%,比2002年的0.9%提高了1.1个百分点,主营业务利润率为7.3%,比2002年的4.4%提高了2.9个百分点。

成本费用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的提高,反映了我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盈利能力不断提升,吸引投资者的能力越来越强。

二、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存在问题

(一)整体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

虽然,买方市场压力促使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努力改进经营与管理,力求提升企业营运质量,但由于企业营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采取配套的改进举措,才能取得长期的成效。

近年来,我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所有提高,但与跨国商贸企业相比,我市在流动资本周转速度、企业库存和企业信息化水平等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如我市2007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在流动资本周转速度为每年3-4次,而外国企业近年来平均流动资本周转速度为每年6-7次,沃尔玛、麦德龙等更是高达20-30次。

(二)企业整体规模偏小

目前,我市流通产业虽然单位数量较多,但普遍规模偏小,仍以小企业为主体,单体分散经营的占较高比重。

据统计,2007年我市所拥有的920家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中,销售额在1亿元以下的672家,占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的73.0%,销售额5千万以下的509家,占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的55.3%,企业规模整体偏小。

而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只有28家,占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的3.0%。

从2006年全国各省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户均销售情况看,重庆户均销售额1.67亿元/户,比全国平均户均销售2.13亿元/户低0.46亿元,其排位居西部第6位,全国第18位。

而且,我市缺乏国际、国内知名的大型、特大型零售企业。

(三)经营成本偏高,技术手段落后

批零企业的高规模经济壁垒导致我市中小企业经营成本偏高。

批零企业在启动成本方面要求并不高,很容易找到适应点进入。

而高规模经济形成的成本优势却是批零业的经济壁垒。

只有通过规模的扩大和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才能进一步降低经营成本。

而我市大多数限上批发和零售企业整体规模偏小,由于应用先进技术的成本过高而难以推广,技术手段落后,经营成本高居不下。

三、建议

(一)信息发布和指导

有效利用政府信息,进一步提升企业对经济信息的利用价值,使企业更全面的了解市场,并使投资者据此对市场真实状况有充分了解与判断,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市场的盲目性。

此外,政府主管部门需及时发布对市场的评价与看法,以此指导企业进行决策,并推广、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管理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陷入日常经营事务而无暇他顾所产生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

(二)培育品牌文化,创建核心竞争力

在现代市场上,品牌已成为企业控制市场、创造需求的资本要素,培育自有品牌作为提高企业文化竞争力的支柱已势在必行。

企业只有通过品牌文化培养品牌开道,进一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构成对消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