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发改委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主要工作情况汇报I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3017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省发改委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主要工作情况汇报I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省发改委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主要工作情况汇报I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省发改委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主要工作情况汇报I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省发改委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主要工作情况汇报I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省发改委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主要工作情况汇报I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省发改委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主要工作情况汇报Idoc.docx

《省发改委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主要工作情况汇报I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省发改委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主要工作情况汇报Idoc.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省发改委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主要工作情况汇报Idoc.docx

省发改委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主要工作情况汇报Idoc

省发改委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主要工作情况汇报(I)

省发改委“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主要工作情况汇报省政府皖政办[2006]48号文件明确,省发改委是主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综合经济部门,职能涉及面比较宽,工作任务比较繁重。

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在省直文明委和省文明委精心指导下,我们把精神文明创建作为全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坚持不懈地推进,全委职工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善,有力保障了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促进了“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为目标的干部队伍建设和和谐发改委的构建。

我们切身感受到文明创建的力量,切身感受到精神文明与业务工作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决定着业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我委自2003年被评为省直“三优文明单位”以来,全委的各项文明创建活动每年都有新拓展,连年被确定为“三优文明单位”。

2006年被评为政风考核第8名。

在省直“三优文明单位”的基础上,我委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精神文明建设,把文明创建活动与机关效能建设结合起来;与做好本职工作、争创一流工作业绩结合起来;与提高职工素养、培养优良作风结合起来;与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优美环境结合起来,按照重在建设、贵在坚持、注重实效的要求,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机关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业务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职工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在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我们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文明创建摆上重要工作位置建立组织领导机制。

为贯彻落实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按照省文明委和直文明委的要求,我委党组坚持把精神文明创建纳入重要工作日程,与业务工作同计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努力做到“四个到位”一是深入发动,认识到位;二是领导挂帅,工作力度到位;三是健全组织,完善创建机制到位;四是明确责任,任务目标落实到位。

委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党组书记任组长,并确定主抓行政、机关党委、纪检监察工作的党组成员专门负责。

下设精神文明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主抓争创省级文明单位的办事机构。

根据精神文明建设和效能建设相互促进的关系,为加强效能建设,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委成立了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党组书记任组长,同样确定主抓行政、机关党委、纪检监察工作的委党组成员任副组长,下设效能建设办公室,机关有关处室负责同志作为领导小组成员。

形成研究、部署、落实一体化的组织体系。

每次机构和人员调整,委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同志和文明办成员都及时进行调整和增补,明确各自的职责,确保人员变、创建目标不变、创建热情不减、创建步伐不停。

健全制度体系。

委党组对精神文明建设一开始就认识到,要使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必须用规范的制度作保证,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精神文明建设规章制度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省发改委创建省级文明单位活动实施细则、省发改委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方案,认真落实行政效能建设三项制度和行政效能建设八项重大举措等。

这一系列规章制度为精神文明创建稳步推进打下了基础。

明确工作责任。

建立了精神文明创建领导小组、精神文明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机关各处室三级责任制。

在创建中做到“四个紧密联系”,即与落实年度工作责任制紧密联系;与落实党建工作紧密联系;与行风、政风建设紧密联系;与平时工作学习紧密联系,把创建工作贯穿于日常工作的全过程。

建立创建工作会议制度,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创建工作形势,检查讲评工作落实情况,总结经验、推广好做法,解决和纠正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

建立了检查汇报、定期分析、征求意见等相关制度,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到人、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

保证资金投入。

从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以来,全委在开展环境整治、职工健身、文体活动等创建活动方面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只要有需要,就会有资金。

仅2007年就先后投入了68万元用于工作和生活条件改善,职工文化体育活动,创建工作经费能够得到全部保证。

二、加强效能建设,把优质服务作为文明创建的核心内容我委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经济部门,承担着规划编制、政策研究、投资管理、改革推进等任务,在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转变思路,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奋力崛起的目标,提高驾驭发展改革全局和谋划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当好省委、省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参谋,为社会和企业服好务,是摆在全委同志面前的重要任务。

委党组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认真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树立人民服务的思想,改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使工作能力和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1、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指示精神,做好中心工作。

一是谋划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

建立抓宏观、抓战略、抓大事的工作机制,积极主动为省委、省政府当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参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广泛调研,深入论证,精益求精,开展各项规划的编制。

牵头制定了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及起步阶段的重点建设任务,提出“86”计划,经省政府提炼形成了“861”行动计划,成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

牵头起草了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了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沿江、沿淮和省会经济圈3个区域性规划以及13个重点专项规划,并经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受到社会各方面的较高评价。

抓住近年来华东电力市场需求旺盛的机遇,提出实施“皖电东送”工程,争取国家批准送电规模720万千瓦,目前正在稳步推进。

二是制定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关指导政策。

为促进安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我委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社会事业、财政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经贸、旅游、外资等领域研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安徽水泥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见、安徽省服务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若干建议、促进“两山一湖”地区旅游业发展政策、安徽省粮食直补改革试点的意见、安徽省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安徽省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关于加强我省信用建设的决定等等。

积极响应省委提出的东向发展的战略,率先出台了省发改委关于支持毗邻苏浙地区加快发展的意见,从市场、产业、基础设施和体制等方面制定措施,为毗邻地区加快发展创造条件。

全委职工始终保持紧张快干的作风,争取了主动,及时分析了国家宏观调控对我省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一系列积极的贯彻方针,与有关部门一起,全面正确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更加主动地寻求发展机会,抓住发展机遇,为我省的奋力崛起做出积极贡献。

三是全面提升“861”行动计划。

(1)加强项目储备。

按照动态管理、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原则,每年调整更新项目库,每年新增项目规模不少于2000亿元,目前项目库共有1300个项目,总投资约12000亿元。

(2)搞好项目谋划。

每年召开全省“861”行动计划工作会议、项目培训班,推动各地研究谋划项目,提高项目工作水平。

我委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资源优势,谋划提出实施煤化盐化一体化项目,总投资286亿元,目前正在顺利实施。

(3)抓好项目管理。

建立项目分工责任制,每月一通报、每季一调度、年终一考核,每年确定若干重大项目由省政府直接调度,推动项目进展,形成了“建设一批、开工一批、推进一批、储备一批”的实施机制。

(4)帮助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

建立部门联动机制,落实项目开工建设的必要条件。

每年举行“861”行动计划银企对接会,帮助解决项目建设资金。

初步统计,2004年以来“861”行动计划开工建设重点项目709个,竣工投产项目384个,累计完成投资4741亿元,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2左右。

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取得积极进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产业结构积极优化,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马钢500万吨薄板带、江汽轿车、奇瑞轿车等项目竣工投产,全省制造业水平明显提升,马钢迈上年产1600万吨钢平台,全省汽车产能跻身全国前列。

水利方面,14项骨干工程全面实施,城市防洪、大型排涝泵站、病险水库加固等工程加快推进,防洪保安能力明显提高,在今年淮河流域特大洪水中发挥了巨大效益,全省因灾直接损失比2003年减少70亿元。

能源建设积极推进,顾桥等3大煤矿建成投产,新增产能920万吨,两淮亿吨级煤炭基地基本形成;田集等4个“皖电东送”电厂建成投产,新增电力装机552万千瓦。

四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围绕汽车、冶金、装备制造、家电、化工、食品加工等千亿元产业,着手编制千亿元产业规划,目前已编制完成煤化、汽车、铜及铜加工等产业发展规划草案。

实施装备制造业振兴工程,制定了关于加快振兴安徽省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由省政府印发实施。

召开了全省煤化工产业发展会议,开展了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调研及沿江石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

争取国家发改委设立3亿元奇瑞自主创新专项资金。

制定了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建设管理指导意见,目前在建的国家和省级工程研究技术中心51家,其中国家级7家;在建的企业技术中心205家,其中国家级12家。

制定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指导意见,批准设立了8个具有特色和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支持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

加大对服务业支持力度,每年设立2000万元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以重点项目为依托,强化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国务院7号文下发后,根据省政府要求,我委立即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制订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提出了8个方面、26条具体措施,在消除服务业发展差别待遇、营造公平发展环境等方面政策上取得了一些突破。

抓住国家控制部分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的机遇,支持马钢、海螺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优势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预计全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达到10户,其中马钢公司突破500亿元、铜陵有色超过400亿元。

五是强力推进节能减排。

积极推进小火电机组关停,全年将关停229.8万千瓦小火电机组,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3倍。

实行代发电试点,将关停的小火电机组年度发电量指标转让大机组代发,今年计划代发电量41亿千瓦时,可节约标煤19万吨,减排SO2约1900吨。

认真落实差别电价政策,对各地自行出台的优惠电价进行了清理,有效遏止了高能耗行业快速增长势头。

坚持将巢湖、淮河流域作为水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编制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加大淮河流域污水处理厂建设支持力度,经积极争取,今年有9个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计划,至此,列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29个座污水处理厂可望全部获得国债支持。

启动了第二批省级循环经济试点,编制完成发展循环经济“十一五”规划。

在抓好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的基础上,启动了第二批省级循环经济试点。

六是努力扩大融资规模。

牵头成立重大建设项目融资研究小组,推进融资工作。

加强融资工作研究,形成提升安徽融资规模和水平的思路及工作建议、推动安徽金融创新的思路和工作建议等研究成果,省政府先后召开了两次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采纳了我们的有关意见,并印发了专题会议纪要,部署有关部门进行落实。

积极争取国家预算内投资,每年获得国家50多亿元补助投资和国债资金支持,有效缓解了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

每年召开银企对接会,在今年连续举办了两届“861”银企对接会,共签约项目1249个,签约金额1694亿元。

支持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