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九年级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上册实验版与修订版的比较研修修改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2870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九年级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上册实验版与修订版的比较研修修改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对九年级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上册实验版与修订版的比较研修修改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对九年级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上册实验版与修订版的比较研修修改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对九年级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上册实验版与修订版的比较研修修改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对九年级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上册实验版与修订版的比较研修修改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九年级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上册实验版与修订版的比较研修修改稿.docx

《对九年级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上册实验版与修订版的比较研修修改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九年级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上册实验版与修订版的比较研修修改稿.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九年级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上册实验版与修订版的比较研修修改稿.docx

对九年级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上册实验版与修订版的比较研修修改稿

对九年级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上册)实验版与修订版的比较研修(修改稿)

 

研修页码

已修改

的内容

我们对修改

内容的理解

教学建议与技巧

1

P1—4

文字改变;换图;内容调整

引言更加通俗,直奔主题——什么是化学?

化学有什么用?

换图有版权、版面与效果三方面的问题;P3有关元素的内容移至3单元元素课题内。

由于本内容是将学生引入化学之门,建议教师教学中注意三个问题,其一增加一些有趣、有后置功能的实验;其二尽量应用学生熟知的事物让学生感知什么是化学;其三点拨并书面整理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

2

P2—P4

化学定义由原来第二页移至第四页,删减了实验教材P3第二段。

删减了实验教材图5、7、8、11、12。

修订教材增加了图4、5、6、10。

对“化学概念”只从物质性质、变化及创造新物质三个方面进行叙述,原定义属性要求降低。

图4、5比原图历史更久远。

图9、10比原图更时尚。

通过鲜明的对比彰显化学历史的厚重和化学工业的高速发展。

绪言部分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化学的概念不作较深刻要求,建议在这从教材叙述的三个方面多举一些与生产、生活联系的事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P6

此内容为第一个新增方法导引内容

此内容体现了化学学习方法的点拨与指导。

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处理这类内容时要注意:

①要为学生明示这些方法,并指导学生复述这些方法;②老师还要有意识补充相关内容,使之形成方法内容的体系。

4

P7—8

对四个实验叙述更细致,,图1—4第一个图片换成新照片。

照片换后使化学反应中的四类现象更加明确,实验教材第一、二两张照片意义好像都是沉淀。

以上文字或图片修改虽然很好,但联系学生生活,给学生感知深刻的实验不够。

建议这里增加一个实验:

取两张相同的纸张,先将一张纸撕碎,再将另一张相同的纸点燃。

5

P8

在本页第三自然段新增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联系。

对于初学者而言,应作为知识点明确提出。

在这里最好将蜡烛点燃,让学生亲自感受。

6

在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叙述中举例删掉“能”字。

“能”这里表示“能够”,“能够”有两层含义,其一具备某种能力,其二有条件、情况上的许可。

我们现在讨论的“能”主要从第二点上考虑,就是条件上许可了。

所谓条件上许可就是只要满足于条件就有可能性,如果这个“能”用在“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的前面,说明还可能有其它情况也可能使铁生锈。

修订教材现在删掉这个“能”字从逻辑上分析更精确。

还要说明:

物质的“性质”是结论性的观念;物质的“变化”是过程性观念。

在讲授中只要让学生能联系具体的事例初步感受到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即可。

对于教材单元内“微变”内容,不要引导学生去深究过多,原因:

学生刚进入化学之门,一切都陌生和新鲜,有学习激情。

从认知心理的角度分析,教师在教学中千万不能“从细节到细节”,这样学生难以从结构上认知,影响学习兴趣。

教师一定要紧紧抓住核心知识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研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评价方法,当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积累到一定时,所有疑问就水到渠成的化解了。

个人认为,到P16这个练习这一阶段,也不需给学生作过高的要求,只要求学生能用一些事例区分即可,这个问题要在学习碳这一单元时,作专门的小结。

即:

讲清“物质的性质决定……这些关系”。

7

P8

P8最后一自然段强新增“描述性质时要注明条件。

强调注重“条件”,进一步认识物质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性质这一属性;也强化了“性质”的过程性特点;同时弥补了很多同学叙述性质时的不严谨的坏习惯。

老师可以加一些学生熟悉的和“陌生”的生活事例补充和强化。

熟悉的事例如“蔗糖”在干燥条件与潮湿条件下的特性;“陌生”:

如空气在常温常压下的特性,在高压低温下的特性等。

8

P8—P9

淡化了熔点,沸点密度的学习。

在物理教学中会系统深刻的学习,不必在化学中重复学习,浪费学生的时间。

老师可要求学生从物理学科中获得的知识来学习化学知识。

9

P9

多了一个提示。

强化实验中的安全性并引导学生一开始就养成一个规范操作的习惯。

建议引导学生作模拟训练和应用一些安全方面的事故造成的除害来提醒学生。

10

P12

对点燃蜡烛时,将以前一段内容分为三段呈现。

使学生阅读和理解更有层次,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在这里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将几段文字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现象与结论一一对应。

11

P14、15

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提供的信息多了一点:

空气的组成;

将操作步骤顺序置换,并将以前4个步骤变成5个步骤,并将玻璃片作以解释;

步骤4用滴入相同滴数代替滴入数滴;

将两种收集空气方法由易到难顺序排列,空气的收集方法与空气的检验方法对比。

使提供的信息更加全面,使学生理解更简单;

使学生阅读和理解更有层次,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让学生形成对比时控制变量的基本方法;

实验方法既符合知识属性又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在这里主要要训练学生的实验方案的设计,现象的描述,及结论的推导。

逐步能用规范的语言。

特别要注意:

分析教材的智慧,总形成文字小结;还要将学生做实验、观察实验、口头复述实验操作方法与观察到的现象、实验方法小结与填表这几个要素结合起来,这是培养初学化学必要能力的必需。

12

P16

学完本课题后,你应该知道的第二点作了修改;

练习和应用,增加了第二题。

让学生明确探究的基本步骤及关注的重点。

强调了观察实验现象与记录实验结论的方法。

第二题再次应用填表的方法导引探究学习的基本环节与方法。

第三题要求学生应用更多方法描述探究学习过程与结果,提示探究学习不存在机械模式,强调的是问题意识。

练习第二题要作为独立作业来进行专项训练,让每一位学生形成初步的探究思路及规范的表达习惯。

13

P18

新增资料卡片,此内容是旧教材P150附录1中知识前移。

前移后便与对化学药品取用知识进行整合,也避免了学生对此知识遗漏。

教师在处理此内容时应着重强调,中考中这块知识考点多。

14

P19

实验1-3,P20实验1-4,此内容把锌粒改为石灰石(或大理石),备用。

备用锌粒是为了后面实验中加入稀盐酸生成氢气,但新教材对制取氢气逐步淡化,故用石灰石(或大理石)换之。

这一实验更加安全。

实验1-3中备用的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碳酸钠粉末在实验1-4

(2)中只用了其中一个,另一个备而未用,建议实验1-4

(2)一分为二,增加实验1-4(3),下面表格增加一行。

15

P20

P22

新增注意:

(1)实验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

(2)不要使玻璃管折断。

体现实验安全无小事,操作规范成习惯。

教师应强调在实验中要注意安全,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还可在学生自学小组内专设一名实验安全员,让学生自己来管自己的安全。

16

P21

实验1-5:

熄灭酒精灯这一步操作提前。

这点修改细小但极精妙,如果在实验中先观察现象,再讨论问题,最后才熄灭酒精灯,这就易浪费酒精,此处修改意在体现节能意识。

教师实验中应讲清教材的作法为我们展示了节能意识,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不断是提倡低碳生活方式的导向,也是智慧的导向。

17

P21

给物质加热:

实验教材是通过一个活动与探究实验后,再经过几个问题讨论,最后引导学生归纳给物质加热的方法,新教材直接给出了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这样处理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很快速的,完整的掌握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教师在这块知识处理上有四个要指出的问题

(1)教材中注意点(4)中没有提“预热”这个重要的词,而只说“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让学生不好理解,这里应强化“预热”的涵义。

(2)给液体和固体加热时,试管的方向问题,这里也应指出来。

(3)教材中注意点

(2)中夹试管的位置相当重要,这里也应指出来。

(4)对给烧杯和烧瓶加热前应垫石棉网,这里也应指出来。

18

P21图1-30

新教材的P21图1-30中第一幅图上少了标示试管上下方向的箭头。

本修改的目的,实验教材上的那个箭头很容易让学生认为给试管加热时应上下移动的误解。

教师应通过演示实验,把预热动作做足,再对着试管底部加热。

19

P22

图2-1改动,此内容在实验教材P150附录1中,现知识前移,并新增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连接仪器装置好后,必须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这样才衔接自然,为正确制取气体打下基础。

教师要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看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及现象,并分析出现气泡的原因。

也可应用相关的物理知识来引导。

20

P26

由头像改为拉瓦锡验证空气成分演示实验。

使图更切合本内容。

引导学生赏析。

21

P26

空气中其他成分(稀有气体)发现描述,后移至实验2-1之后,归纳空气成分之前。

使内容递进。

引导阅读。

22

P28

图2-5删除增至为8幅图即氧气的用途和贮存钢瓶

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原医疗急救图片像医生在做手术,现换的图表达意义更加明确。

引导形象记忆和对贮氧瓶蓝底黑字的理解。

23

P29

增添磁悬列车。

贴近生活前沿,这些新型的交通工具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作为城市学生感知深一些,农村学生感知浅一些,教材提供这幅图的意义显而易见。

引导学生赏析,还可讲一些对比变化的例子,如我们原来到北京坐火车需二、三十小时,现在只需几小时可达。

24

P29

部分内容删除惰性气体的描述修改为注解。

降低难度,变为了解。

引导阅读。

25

P31

图2-9删除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数据中心。

贴近生活前沿。

引导学生赏析。

26

P32

本页练习与应用第二题”④空气中0.03%的稀有气体”有误.

应为0.94%。

27

P32

化学技术社会(绿色化学)删除,更换后面的调查与研究并增加《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太抽象,学生理解难度大。

让学生完成调查报告。

28

P32习题

增加物质分类填空题。

让学生对重点知识训练。

对照定义认真分析。

29

P33

将彩色图片放大,

白色图片更换为硫在空气中燃烧融化及产生淡蓝色火焰的图片。

增强对比效果,有利于学生对比记忆,启发学生思考其原因;增加图片,进一步强化观察要仔细,明确化学变化中伴随物理变化的发生。

在引导学生观察图2—11时,要讲明此图是主图与局部图的组合,不同条件反应现象的对比,学会品析图的意义。

还要引导学生将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填表表达的多种学习方法融合。

注意将燃烧匙缓缓由上而下插入集气瓶中,并用黑色纸板称在瓶后。

30

P34

木炭燃烧将铁丝换为坩埚钳;实验2-4描述更详细;两图放大。

规范仪器的使用;强化对比实验;有利于观察。

介绍仪器、用途及生活中的代用品;从实验现象的对比生成问题,分析解答问题,培养学生依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31

P35

将小结1中的高温改为一定条件。

描述更加准确。

教师语言要专业化、规范化。

32

P36

增加习题2,将习题5中的选项1、2更换。

增强化学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复习已学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

可适当增加生活中氧气的运用的事例;已学知识和新知识的结合,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建议将见面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集合,印发给学生贴在此页。

33

P37

P39

实验进行了调整:

增加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删去加热氯酸钾、二氧化锰混合物制氧气的实验;将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改为探究实验。

将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作为主实验,体现了实验室制取气体实验方法的全面性,利于后续同类实验的学习。

规范演示,讲解注意事项,为学生实验做好铺垫;

教师要小结实验制取气体的实验方法;

强调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不要把改变速率和加快速率等同;二氧化锰在反应表达式中的位置;明确催化剂的多样性。

34

P38

应用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探究实验,探究步骤与P12页探究1步骤不一样。

表现了探究学习形式的多样性,本探究的特点是操作、分析、小结方法的结合。

老师要强调以上三个环节新的探究方法,特别强调准确表达能力的提高与学业考试成绩提高的关系。

35

P41

习题1变成图表

对比更直观,有对比功能。

建议表中再增加反应类型和反应条件两项内容,则学生认识更全。

36

P42

删去一道习题

将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要求移到学生实验中。

可将原来这一块实验题用在修订教材相关内容中。

37

P48

删掉实验教材P49面图3-4。

新增小标题一、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并从生活中选取了三个鲜活有趣的例子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

建议:

使学生逐步由宏观过渡到微观世界。

有意识地多举几个例子引导学生思考。

38

P50

 

新增了图3-5,删掉实验教材P50面图3-10。

增设了图3-5即分子模型图,比原教材图3-10要形象生动,既有宏观刺激又有立体效果,加深了学生对微粒的理解。

建议使用多媒体动画让学生观察到分子的破裂与原子的重新组合,效果会更好。

39

P53

将“原子的体积很小”的比方及图提到教材内容的开始。

删去了“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的表格。

有利于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理解“原子的体积很小”及小到什么程度。

学生已有了原子很小的抽象印象,质子、中子、电子更小无需再研究学生就能明白,这样使学生学习更简。

教师先引导学生想象乒乓球与地球的大小关系,再结合教材说明原子与乒乓球的大小关系,从而使学生形成抽象印象。

淡化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关系,同时对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只作简单的说明。

40

P54—P55

将原第四单元课题3的“核外电子排布”和“离子的形成”调至该课题中且文字更简洁。

在“原子的构成”基础上进而研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及原子核外电子的得失,使知识系统化,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把P54面的内容放在第一课时教学,P55面的内容放在第二课时教学。

淡化“核外电子运动状况”的分析重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教学、训练及规律的总结。

41

P56

(1)新增表格“构成原子的粒子的质量”

在学生有“原子很小”的抽象印象后,通过该表格让学生真实的感知“原子的质量很小”且这很小的质量主要集中原子核上,质子的质量与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

教学时先提出“原子很小,小到什么程度了?

”,再让学生带着问题研究表格,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归纳表格提供的信息:

原子的质量很小,这很小的质量又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质子的质量与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

42

P57——P58

(2)新增图示“原子的质量很小,通常用其相对质量”。

帮助学生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先让学生用小数写出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从而说明这个质量记录、运算很不方便;接着教师给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让学生齐读;然后教师讲解:

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为一个标准,一个氢原子的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所以一个氢原子的相对质量就是1;最后通过举例计算说明相对原子质量的求法、无质量单位的原因。

43

P61~6

①举例说明元素的意义,删掉了“N”的意义这个例子。

②把2个资料卡片合成1个,放在元素符号表之后。

把道尔顿的元素符号、元素的初步分类整合为道尔顿的元素符号。

①用“O”举例说明元素符号的意义,使课本上的图文一致。

同时,氧元素是前面说明元素概念的主要例子,也是我们熟悉的物质——氧气的组成元素,有利于充分挖掘例子的意义。

②资料卡片2合1,有利于突出课文的核心知识,先集中注意力练习正确书写与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其意义,然后简单地了解元素符号的来历和初步分类。

①书本用“O”举例说明元素符号的意义,在教学中可再从元素符号表中分类各列举1例练习元素符号的意义。

②资料卡片的内容,语言叙述简炼,完全可用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自学。

44

 

P62-64三

①探究1的内容略有改动。

②增加1个资料卡片:

原子的猜想与证实。

③在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2里,明确说明正确记忆和书写常见元素符号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①在元素周期表中查询元素的信息并分类。

改动1:

由9种元素改为本课题中地壳里、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多的19种元素;改动2:

查询元素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除列举的内容信息外,还可自行另增内容。

②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的化学史,认识科学探究原子存在的艰难历程,理解科学探究的精神。

③强调元素符号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正确记忆和书写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是初学化学的必要。

①改进:

在教学中,为提高探究效率,可先引导学生将19种元素进行不同的分类;然后由学生分组探究其中的2~3类。

②可用问题引导学生自学阅读,切忌不可不读或无目的阅读。

③在课堂小结之后,可安排学生集体朗读或自由朗读,强调读写、记忆常见元素符号的重要性。

45

P65

练习与应用

①题量增加。

由5大题6小题改为6大题11小题。

②增加元素符号的意义表述和归纳元素符号的主要信息。

③增加物质组成信息的判断选择,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密切因素的判断选择,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主要信息的判断选择。

④增加元素在生活的应用。

①题量增加,强化对元素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②正确熟炼地书写常见的元素符号,并正确表述其意义。

有时还要用到原子序数、化学性质、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

③对于元素符号的意义及其信息,通过正误判断选择,有利于纠正对元素知识的认知偏差。

④钙、铁、碘是生活中的重要元素,通过列举它们与生活有关的事例,能深化理解元素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改进:

可增加一道10种以内的元素符号默写填表题,检测元素符号的记忆能力与正确书写能力。

把第6题改成三种元素的填表题,填写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各举1个在生活中应用的事例。

课后练习与应用的这些题都比较好,题量适中,可用作课堂检测题。

46

P66

单元小结

①增加并改进:

对物质微观构成和宏观组成基本概念的列表对比、归纳与质疑。

②在对物质构成的归纳中,把原子的构成改成部分填框。

①分子、原子、离子、元素是物质构成的四个重要概念,其中分子、原子、离子是微观概念,元素是宏观概念。

通过举例深化对其含义的理解,并提出新的问题,质疑这些概念之间区别与联系。

②把原子构成知识图改为部分填框图,强化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电量、电性。

间接强调元素与原子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①注意:

对比区别四个概念是前提基础,目的在于深入质疑。

从微观构成与宏观组成两个角度区别四个概念,分类对比,有利于抓住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并深入质疑。

②改进:

元素与原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应该明确地归纳其中。

原子与元素的内在联系应该从两个方面归纳:

一是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决定元素的不同种类,二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目)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47

P68

新增水在自然界的存在和分步以及水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新增内容介绍了水在自然界的存在,强调了水的各种重要作用,为后续爱护水资源,表明了原因。

教学中,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48

P68

新增“生物体内都含有水”的资料卡片。

新增卡片目的是凸显水对各种生物的重要性。

但此卡片设计的方式具有学习方法的示范性,卡片在突出“生物体内含有水”前提下,涵蕴了质量分数、四类生物对比表,而且卡片排列具有美感。

教学活动中应多联系生活,进行情感目标教学,还要教会学生学习体会感悟教材中的智慧与方法,并用学习之中。

49

P69

在“海水中含有的化学元素”后新增“水能参与很多反应…”。

该内容的修改突出了水的用途的多样性。

教学中应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知识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化学观念。

50

P69

资料卡片“我国渤海、黄海…”中十种元素总量的数值的科学计数法方式改动。

规范了科学计数法的表示方法。

体现了知识的规范化,联想到象化学用语等都要讲规范性。

51

P69

将“大部分是海水…”改为“大部分是含盐量很高的海水。

语句改动后避免重复。

52

P69

图4-3“缺水造成土地沙漠化,树木枯死”放大。

图片放大起到了强化作用。

53

P70

数据变动,将“人均水量…2300m3”改“2048m3”注释说明数据来源。

数据真实可靠,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

教师可对数据形象性描述,增加感性认识。

54

P70

语句变动,将“水是一切生物生存所必须的”改“水是一切生命生存所必须的物质。

将“生物”改“生命”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意义更广泛。

增加“物质”体现“化学”味道。

建议将生物知识中“生命”存在的三个条件提示:

水、空气、适宜的温度。

55

P70

图4-6“喷灌和滴灌”图片调换并放大。

图中调换目的是去城市化,而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生产;增加“滴灌”使我们对节水的新技术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此图中发现喷灌与滴灌的两种节约用水方式对比,认识现在农业用水漫灌与浇灌是浪费水的行为。

教学中要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并提示教材图组合的科学性与美感。

56

P70

删除实验教材中表3-1“生活用水浪费与节约方式比较”。

删除表3-1是因为浪费水原因多样,而且数据也有不确定性。

57

P71

新增图片4-10“生活用水收费单。

图4-10将爱护水资源的政策性、措施成为现在政府的行政行为,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连。

要学生从家里带一张自来水缴费单作为本课的学习材料。

培养学生的社会、家庭的责任感。

58

P72

新增图4-11“污水处理流程示意图。

新增图4-11介绍了污水处理的流程与功能。

在分析图中中的“化学”方法时,可多问一句:

“这些化学方法有哪些是我们将要学习到的化学原理呢?

”可为下册酸碱知识的学习作联系的铺垫。

59

P72

新增图4-12“污水排放标准”部分内容

新增图4-2使我们进一步明确水体中的常见污染物及控制要求。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和社会。

可列举一些化工企业的不法或对社会不负责的行为,如超标、偷排工业废水的行为。

60

P72

新增人类应对淡水短缺途径的讨论。

新增内容一方面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和社会,从教材编排上本内容在前面强调了“这种方法成本高,不能推广”,引导学生学会看书,还从经济学的角度认识一些问题。

建议老师先提问:

“这个问题其实教材先就给出答案了,答案到底是什么?

教材为什么提出这么一个问题?

61

P72

课题小结“人人都关心水、保护水”变为“人类必须爱惜水、节约用水,保护水,防止水体污染。

该变动将“爱惜水保护水”的倡议行为变为了规定性要求。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强调爱护水的规定性要求。

62

P72

调查与研究内容调整。

删除原调查与研究1是因为调查与研究的范围较大,不易操作,新版改为调查家庭用水情况和上网,便于操作。

可设计一“关于学校水问题”专项活动,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学生主要生活时间都在校内。

63

P73

①习题增加一问:

植物体内都含有水,试设计实验加以验证。

②增加练习与应用3③增加练习6④删除原习题5。

①练习与应用1的统计时间与数据变化体现了时代性②练习与应用2增加第

(1)问,能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水的存在和体会水重要性,初步掌握鉴定的要求。

③新增练习6让学生关注社会,爱惜水、保护水。

④删除原习题5是因为学生欠缺生活经验,化学知识不够,题目难度大。

关于水的检验,这是一个隐含的重要的知识点,学生在这个时候知识与能力达不到认识与掌握“物质检验方法”的层次,但教师不能轻以放过这一点,对于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要讲清基本的环节,并强调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还要较深刻的学习这些知识。

64

P73

删除原拓展课题“最轻的气体”。

该内容放到第七单元,从能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