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 鸦片战争同步练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2670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 鸦片战争同步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 鸦片战争同步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 鸦片战争同步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 鸦片战争同步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 鸦片战争同步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 鸦片战争同步练习.docx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 鸦片战争同步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 鸦片战争同步练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 鸦片战争同步练习.docx

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鸦片战争同步练习

第12课鸦片战争同步练习

1.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所述的“这场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

2.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

“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

对中国而言,最主要的影响是

A.英国人在华犯罪可以逃避制裁

B.按英国法律英人犯法难逃罪责

C.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D.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双方都有利

3.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这场战争产生的影响是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

D.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4.

《南京条约》申明:

“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剖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

“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

A.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

B.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

C.传播资本主义的平等观念

D.使夷夏之防观念受到冲击

5.

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

一、厦门、宁波、上海准旗贸易,但不准久住据为巢穴。

二、福州不准开放,不得开放,不得已可改为泉州。

三、香港扔坚持“赏借”。

四、对于赔款不在反对。

该谕旨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C.使中国开始进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6.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签约谈判中,清政府对增开商埠、割地、修改税则、赔款各项均比较容易予以接受。

但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则以有违礼制为由多次拒绝,甚至打算以全免关税来换取列强放弃公使驻京。

这说明清政府

A.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

B.仍然抱有天朝上国观念

C.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

D.开始建立近代外交体制

7.

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

故特明宣定例。

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清帝国国力强大,成为世界霸主

B.清政府对他国具有立法权、执法权

C.依法剥夺洋商在华贸易与居住权

D.严格区分鸦片走私与中英正当贸易

8.

法国历史学家亨利•高第说:

“我并不认为这在当时是个好办法。

我们这样做了,就使得中国人感觉到,我们才是真正的野蛮人。

此外,对同胞无辜的血,我们也不应该向石头寻仇。

法国人与其英国同盟军的分歧就在这一点上:

抢劫,可以;放火,不行!

”亨利•高第所评价的历史事件

A.英军武力强占香港岛

B.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

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德国强租胶州湾地区

9.

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所有通商五口,每口内准英国官船停泊一只,俾管事官及属员严行约束水手人等,免致兹事。

惟官船非货船可比,即不载货又非为贸易而来,其钞税年费均应豁免,该条文实质上

A.反映清政府违背民意

B.抵制了列强侵略话动

C.犯了中国领土主权

D.维护了中英友好关系

10.

中英《南京条约》的第一条为“嗣后大清大皇帝与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对此条款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是国际条约文本格式的体现

B.表明英国想同中国保持长久和平关系

C.体现了英国对人身权和财产权的高度重视

D.为侵略中国所作的托词

11.

破坏与建设

有人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才能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

也有人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形成了富含特色的条约制

度。

材料一:

湖北利川县教堂买地一案,法领事悻悻来见,词气暴躁,经臣接引指出,法国条约法文并无准其买地之语,明白揭破,严词驳斥,该领事竞无词以对,气焰立沮,默然而去。

——张之洞

材料二:

彼族要求之事,无非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

——李鸿章

根据上述材料,提取一个有关条约制度的主题,并加以简要分析。

(12分,要求:

主题明确,分析合理,逻辑清晰。

13.

历史认识具有多元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5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

费正清

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

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

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中国近代史》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

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

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剑桥晚清史》

请回答:

徐中约和费正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

(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一种观点。

(10分)(要求:

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中期后,英商将鸦片大量偷运至广州一带,土烟生产在士大夫们“稍分洋烟之利”的口号下也剧增猛长。

鸦片烟税是清朝财政的重要来源。

民国时期,军阀为扩大地盘,鼓励种植罂粟。

南京国民政府登台后,先实行‘寓禁于征”,实质也是征而不禁。

1935年,政府推出《六年禁烟计划》分阶段禁烟,但各地阳奉阴违,到中日战起已无暇顾及,日占区更是烟毒重重。

据纯计,从l912年至1922年,中国发生大小内战达139次,这些战争多与鸦片有关。

罂粟大量种植,造成粮食严重短缺。

吸食之人“鸠形鹤面者比比音是”,农民种罂粟,如遇‘烟苗失败,征税加重,穷无所之,典田鬻子”。

——据齐霁《中国共产党禁烟史》等

材料二

清末新政时期的禁烟是近代较有成效的禁烟运动。

当时,清廷政务处依据《禁烟考成议叙议处章程》,对官员禁烟成绩卓越者加级奖励,失职者降职充罪,并重申“禁吸尤以查禁官员为要义”,对于吸烟积习未改的官员,严加惩处,不稍宽贷,1910年,一些知识分子在北京自发成立了“中国国民禁烟会”,广著论说,扩大禁烟声势,争取各国对中国禁烟运动的声援。

政府大力推行替代种种植,即要求种烟农民将罂粟田改种豆麦棉麻等物,以解决生计。

利用世界各国谴责英国鸦片政策之机,与英国进行禁烟交涉,限制印度鸦片偷入中国。

——据牛何兰主编《中外禁烟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毒品泛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禁烟的特点。

15.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琦善,出生于一个满洲贵族家庭,在禁烟活动中有着出众的表现。

1838年8月至11月,琦善共起获烟土15万余两,居全国第二位。

至1840年鸦片战争时,琦善的正式身份是一等侯爵、文渊阁大学士、直隶总督(后改任两广总督)、钦差大臣。

据传因与义律(英国代表)签订《穿鼻草约》,割让香港岛,赔款六百万银元,而被道光帝革职查办。

当时的一些论著谈到琦善的举动时,采用了“贿和”(指琦善接受英国贿赂签订和约)的说法。

材料二、琦善致义律的照会:

“查贵国来此通商,迄今二百余年,从无龃龉。

只缘不肖商人夹带烟土,致绝贸易。

本年贵国前来乞恩,事在情理。

乃先占据定海,本不能不上干天怒。

特缘本大臣爵阁部堂前在天津时,叠奏贵国情词恭顺,方简派本大臣爵阁部堂来此查办。

否则大皇帝抚有万邦,人稠地广,添船添炮,事有何难?

岂有因此定海一县,遽肯受人挟制之理?

本大臣爵阁部堂之所以叠次照会嘱令交还定海者,亦正欲显有恭顺实迹,以便代恳恩施,冀行久远。

兹犹喜贵公使大臣自天津以来,尚无滋扰,本大臣爵阁部堂方敢允为代奏。

倘其间稍失恭顺,本大臣爵阁部堂已先获陈奏不实之咎,自顾不暇,焉能再为贵国筹画?

而贵国既欲通商,若非处处恭顺,俟奉大皇帝恩旨准行,贵国又岂能安然贸易乎?

事须从长计划,未可专顾一面。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鸦片战争再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琦善“贿和”的可能性。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琦善。

试卷答案

1.A

据材料“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A正确;中日甲午战争不是“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故B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抗日战争也不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故D错误。

故选A。

2.C

从题干中可以看出反映的是列强在中国强占“租界”的现象,再结合“法律不适用”等相关信息,即可得出这是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故C项正确,A项是C项的具体表现;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错在“对双方都有利”。

点睛:

材料“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是解题的关键。

3.A

由材料里的“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A项正确。

B项是指八国联军侵华;C项是指辛亥革命;D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点睛:

材料“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是解题的关键。

4.D

试题分析:

材料提到,《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平行之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使夷夏之防观念受到冲击,故D项正确。

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外交的变化的相关知识。

属于高考备考的重点之一。

中国外交近代化是指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中,一方面试图通过自身的力量赶走外国侵略者获取独立,一方面认同接受西方文明,外交上从消极排斥与抵抗、蒙昧无知中丧失主权,转变为接触与适应、尝试改变弱势处境,再到主动争取国际社会主体权资格、追求建立平等新型外交的历史演变过程。

外交近代化不仅影响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还带来了全新的外交模式———条约制度。

条约作为国际法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国际交往的主要形式和手段,尽管本质上是一种弱肉强食的不平等关系,但其中所包含的近代性质的交往方式和原则,在中外条约关系中有所体现。

5.D

从材料中开放的通商口岸来看,这条谕旨颁布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所以A选项错误。

B选项错误,从材料中“香港扔坚持“赏借””可以得出;C选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选项从“赏借”这一词可以看出。

6.B

根据材料“政府对增开商埠、割地、修改税则、赔款各项均比较容易的予以接受”体现清政府主权意识淡薄,排除A。

根据材料“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则以有违礼制为由多次拒绝,甚至打算以全免关税来换取列强放弃公使驻京”体现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统治集团深受天朝上国思想影响,B项正确。

材料没有清政府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的相关信息,排除C。

总理衙门是近代建立外交体制的表现,排除D。

所以选B

7.D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林则徐给维多利亚女王的信中提到,英国人到中国要想长久贸易,应该遵守清朝的法律,请勿携带走私鸦片到中国,由此可见严格区分鸦片走私与中英正当贸易,故选D。

清朝日趋衰落,长期闭关锁国,ABC项明显不符合事实。

考点:

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鸦片战争·鸦片走私

8.答案:

C

分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皇家园林,进行了大肆劫掠,为掩盖罪证,放火焚烧了圆明园,故C项正确;A项是鸦片战争;B项是甲午中日战争;D项甲午战后的状况。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9.答案:

C

分析:

根据材料可知,《章程》规定中国的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官船停靠并豁免抄税年费,由此可知,英国官船可停进中国通商口岸城市,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故选C。

材料未涉及民意,排除A。

材料中的做法便利了列强侵略活动,BD错误。

10.C

试题解析:

国际条约文本格式的体现并没有对条款的内容做分析,故A项错误;中英《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英国不会和中国保持和平关系,故B项错误;由“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说明重视人身权和财产权,故C项正确;为侵略中国所作的托词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

故该题正确答案为C。

11.观点一:

破坏性。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观点二:

建设性。

鸦片战争在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技,使新思潮萌发,从而开始了向近代社会的过渡。

观点三:

二者兼而有之。

破坏性:

理由参考观点一;建设性:

理由参考观点二。

本题据材料“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才能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方面说明鸦片战争的破坏性;从新思潮萌发、向近代社会的过渡等方面说明建设性。

12.

示例:

主题:

条约制度改变和改造了中国。

分析:

条约制度是西方列强入侵的产物,一方面,西方利用和滥用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等国家主权,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中国士大夫逐渐认识到条约制度重要性,被迫遵守条约规则,甚至利用其来维护国家利益;在对条约制度的理解和深化过程中,对西学认识深化,进而学习西方法律,顺应世界潮流。

总之,条约制度改变和改造了中国,使中国在苦难与悲痛中被迫卷入世界现代化历程。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条约制度形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在列强武力侵略等压力下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近代特色的条约制度;对此部分士大夫认为利用所签订的条约抵制列强对中国主权的削夺,或利用国际法维护国家主权,这些反映了中国外交近代化及社会的进步。

在理解上述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围绕试题的“条约制度”主题的中心,提取概括出主题性的观点,如“条约制度改变和改造了中国”;联系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签订及其影响等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加以阐释,包括条约制度的本质、双重影响等,表述成文。

本题属于历史小论文类型试题,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层次严谨等,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

13.第一小问角度,据表5“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可知,徐中约认为列强凭借签订条约对中国进行进一步的侵略,即民族主义的角度;据表5“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可知费正清认为签订条约有利于使中国西化,融入世界市场,即全球化角度。

第二小问评析,选择徐中约的观点,分析表5“掐住满清王朝”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观点:

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据表5“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评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和西方国家凭借不平等条约,攫取在华特权和割占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扩大经济侵略,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选择费正清的观点,分析表5“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可得观点:

西方侵略加深了民族危机也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

抓住表5“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评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西方国家在入侵中国的同时,既推动中国融入世界,也传播了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角度:

徐中约是民族主义角度;费正清是全球化角度。

(言之成理即酌情给分,如学生回答;

徐中约:

侵略与反侵略角度或民族危机角度;费正清:

近代化角度或文明融合角度也可得分)(2分)

评分说明:

论证

要求

一等(10—分)

①充分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

②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②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中国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

二等(8—4分)

①够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

②材料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

①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

②能够运用中国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4—0分)

①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

①有观点,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

②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评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和西方国家通过攫取在华特权和割占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扩大经济侵略,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8分)

观点:

我同意费正清的观点。

西方侵略加深了民族危机也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

(2分)

评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西方国家在入侵中国的同时,既推动中国融入世界,也传播了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8分)

14.

(1)原因:

列强凭借特权向中国贩卖鸦片;社会各阶层对鸦片危害的认识不足;政府贪利,禁烟不力;国家内忧外患,政治动荡,政令不统一。

(2)特点:

对官员考核奖惩结合;禁止官员吸烟;政府与民众上下联动;将禁烟与解决民生相结合;利用有利的外部机遇。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提到,英商将鸦片大量偷运至广州一带,土烟生产在士大夫们“稍分洋烟之利”的口号下也剧增猛长。

鸦片烟税是清朝财政的重要来源。

民国时期,军阀为扩大地盘,鼓励种植罂粟。

南京国民政府登台后,先实行‘寓禁于征”,实质也是征而不禁。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说明中国近代毒品泛滥的原因:

列强凭借特权向中国贩卖鸦片;社会各阶层对鸦片危害的认识不足;政府贪利,禁烟不力;国家内忧外患,政治动荡。

(2)根据材料二提到,对官员禁烟成绩卓越者加级奖励……一些知识分子在北京自发成立了“中国国民禁烟会”,广著论说,扩大禁烟声势……政府大力推行替代种种植,……以解决生计。

利用世界各国谴责英国鸦片政策之机,与英国进行禁烟交涉,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清末新政时期禁烟的特点。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背景;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清末新政时期禁烟·特点

【名师点睛】从某种意义上说,鸦片打开了中国国门,缩短了中国封建史。

鸦片不是好东西,但必须正视历史和历史的积极作用。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是重点。

因为鸦片的大量输入,流毒极为严重。

不仅损害吸食者的健康,造成白银外流,而且引起银贵钱贱,直接破坏社会生产,影响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

鸦片的大量输入,还加深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危机。

所以说,对中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15.

(1)例如:

从琦善的出身、官位来讲,琦善位极人臣,圣眷正隆,道光帝待其不薄,没有理由背叛主子;琦善自身财产丰厚,英国很难“贿和”;英国方面没有任何相关记载。

从琦善的思想来说,一派天朝上国的心态,不大可能“贿和”卖国。

例如:

从当时的中英国力对比分析,英国尚无力征服中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取得香港作为贸易商站,英方存在行贿的可能性;从琦善给义律的照会看,琦善只求能明哲保身,并无强烈的爱国观念;琦善在照会中希望与义律达成协议,英方如果配合自己,愿意“为贵国筹划”,确有通敌之嫌;琦善在照会中多次强调自己对英方的帮助与照顾,有索贿之嫌等。

基于以上分析,琦善有可能贿和。

(2)琦善主张严禁鸦片,而且在严禁鸦片上做出很大的贡献,这是琦善的功劳;强调外交的策略性;琦善固守天朝上国的思想,对国际变化一知半解;琦善签订《穿鼻草约》,出卖国家领土主权而被革职查办是他个人办事不力的表现。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琦善。

(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

解题时需要紧扣史料分析归纳,一方面可以结合琦善的出身背景、思想教育、财产状况以及英国的记载等角度论述贿和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英国力对比、琦善给义律的照会等方面分析其贿和的可能性。

(2)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知识运用的能力,结合材料中“在禁烟活动中有着出众的表现”可以归纳出琦善的功劳,另外还可以从外交、天朝上国的思想以及出卖国家主权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