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东阳市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2642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东阳市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浙江省东阳市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浙江省东阳市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浙江省东阳市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浙江省东阳市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东阳市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浙江省东阳市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东阳市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东阳市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浙江省东阳市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东阳市2015年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芟除(shān)龋齿(qǔ)牛皮癣(xiǎn)返璞归真(pǔ)

B.巨擘(bò)刚劲(jìn)嗑瓜子(kē)供不应求(ɡōnɡ)

C.窨井(yìn)靓妆(liànɡ)撒手锏(sǎ)瘙痒难忍(sào)

D.结束(shù)钻孔(zuān)蒙古包(měnɡ)鬼使神差(chāi)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信用卡又称“电子货币”,是金融机构或专营公司向消费者提供的一种信用凭证,具有购物、消费、汇对、转账等多种用途,便捷安全。

B.就在一二十年前,高铁是否应该建设、怎么建设的争论曾经喧嚣一时。

今天,争议已成烟云。

高铁线路不断延伸,高速列车风驰电掣。

C.作品的伟大与否,和作品究竟写了些什么并不会有必然的关联。

但是,任何一个时代都必定要呼唤自己的主弦律作品。

它是时代和历史前进的天赋使命。

D.奉行“好人主义”的领导干部多了,党内清风正气就会得不到发扬,歪风邪气就会得不到遏制,申张正义者就会受到冷落孤立。

3.下列词语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本来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你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

B.近年来,重庆周边地区开发了不少特色鲜明的避暑景点,每当高温酷暑来临,市民们纷纷前往,有的小区几乎十室九空。

C.在民进党和台联党“立委”全数缺席的情况下,由台当局领导人马英九题名的颜大和将出任“检察总长”。

D.为了加强学校教师团队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校方决定启用本校精通业务的退休教师来指导教学工作。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央视对电影《狼图腾》做出特别报道,不仅是由于该片的口碑及其社会影响力,更是因为其在春节期间排片比例与票房规模呈现出的逆势增长。

B.随着柴静新作《穹顶之下》播出,使公众对其热议程度大有高过今年两会的势头;同时,这几天有关雾霾的话题以及对于视频内容是否客观的探讨,引发了多方热议。

C.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在每年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举办,是各经济体领导人与工商界开展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工商界活动。

D.两会期间,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应继续通过改革规范和保障知名高校在各地的招生比例、招考方式、考试纪律等,确保高考公平。

5.如今,大多数餐饮场所免费提供Wifi服务,方便顾客就餐期间上网。

然而,浙江安吉一家面馆的墙壁却贴有醒目的提示:

此店无Wifi。

下有一句提醒语:

与其键对键,。

这句提醒语让面馆多了些许人际温暖,顾客不再掏出手机,各自为战,而是互相低声交流,和谐亲密。

《人民日报》将这则告示和提醒语评为“最美小店铭”。

请用对偶句写出这句提醒语。

要求:

语言精练,主题突出,符合情境。

(3分)

6.阅读下面的信息,总结微信的几个特点。

总字数不得多于20字。

(4分)

微信是一款即时通讯服务应用软件。

微信支持跨系统平台操作,多款系统平台均可使用。

用户可通过网络用手机、平板或网页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文字。

微信还附带“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多个服务插件。

微信不仅软件本身完全免费,而且大部分功能都不会收取费用。

□□□□□□□□□□□□□□□□□□□□

7.阅读下面的图表和文字材料,按要求作答。

(5分)

(1)根据图表,概括霾形成的天气原因。

不超过50个字。

(2分)

□□□□□□□□□□□□□□□□□□□□□□□□

(2)针对提供的文字材料的内容,提出你对治理大气污染的一条合理化建议。

(3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

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

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

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

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

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

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

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

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

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

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

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

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

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

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

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

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

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

用两个字来说,那就是“舍得”;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

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

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

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

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

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

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

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

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

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的形成。

8.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作者认为,“和合”文化是一种健全的心态,它涉及到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才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和”的状态,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中国哲学可以解决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儒讲“拿得起”,道讲“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9.传统文化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下列说法不能作为其依据的一项是(▲)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仅靠一种学说是不可能做到的。

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求。

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的心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

10.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5题。

(20分)

天堂的隔壁

任林举

世人没有见过天堂,当然想象不出天堂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但看了玉树那蓝得透明的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天堂,玉树起码是在天堂的隔壁。

在玉树那几天,我每天想方设法与玉树人接触、攀谈,想了解一下那场地震对玉树人的心理冲击到底有多大。

如果可能,我愿意用我自认为还有一些力量的手,轻拂去大灾后落在他们心头的阴影或尘埃,但实际上每每受到抚慰的是我自己。

从他们生命里散发出的东西一次次将我感染、净化。

且不说官方人士的妥帖言语、身体力行,也不说那些披着紫红色僧衣手摇着转经筒的僧人,也不说那些歌者舞者的纵情抒发、慷慨激昂,我们只说民间,说那些如草一样平凡的普通民众。

七月的玉树清晨,清凉如水,工地上忙碌了一夜的施工机械停止轰鸣,迟睡的建筑工人们尚未起床,空旷的街上,有一男一女两个老者在忙碌,他们不停地把街上的碎石、泥块儿和纸屑收到塑料袋里,扔到街边的垃圾箱。

一开始我以为他们是身着便装的环卫工人,但后来看到真正的环卫工人时,才知道他们不过是普通的居民。

那一刻,我觉得他们有一点亲切和熟悉,也有一点陌生和异样,甚至有些无法确定他们心里装的东西比如情感、观念以及其他的一些想法等,是否完全和我们一样。

毕竟,他们世代生长在高原,那是离天更近的地方。

转过身,我突然看到了一个老妇人正俯下身去,从土中挖出一块刻着“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的嘛呢石,轻轻擦拭然后摆放到显眼的地方。

湛蓝的天是她的背景,洁白的云朵如花,绽放在她的头顶,与她神圣的表情、凝重的姿态、身上黑白相间的衣裙构成一种完美的呼应与映衬。

这幅令人心动的画面,让我想起了米勒的《拾穗者》,但这位老妇人手中握着的并不是麦穗儿,而是通往天堂的钥匙。

在她身后,是绕嘛呢石经城转经的人流。

人们并没有因为大地震改变了嘛呢石经城的排列秩序和状态而降低对它的信任,每逢初一、十五仍然人如潮涌。

直到太阳西沉,转经的人们仍然不愿意离去,顺时针一圈圈绕着嘛呢石经城旋转不停。

据说,有个别极虔诚的人,即便是夜晚也要不停地转下去,真是不舍昼夜啊!

时光如无声无息的流水,显然,那些转经的人选择的是在顺流而下,所以他们尽管有时看起来像是在争分夺秒地奔忙,但本质是淡定和从容的。

因为他们心中并没有名誉、功利的欲求,他们自然不必焦虑与急躁。

突然想起另一种方向的旋转,逆时针的旋转。

小时候家乡有磨道之驴,蒙上“蒙眼布”后就会绕磨道一圈圈儿旋转,是逆着时针而动,好像它那么一圈圈儿拼命奔跑就能把痛苦劳累的时光冲销、磨灭。

后来,我发现,世界上所有跑道的设计如出一辙,所有赛场上的运动员,也都依然在沿着逆时针方向奔跑。

虽然那些争夺名次的人们,内心里并没有驴子的苦难,但他们永远逃不掉内心的焦虑、紧张与恐惧。

这一点,正是身处高原有着极深宗教情结的人们与我们之间在人生观及宇宙观方面的根本不同吧。

或许,只有那些住在天堂隔壁的人们才能准确感知、适应天地自然的脉搏。

时间的下游,才有真正长远的未来。

离开高原,离开玉树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在高原上的各种事物之中,能不能找到一种最能和那里的人文精神契合的东西?

于是,我眼前再一次浮现出覆盖了山川、大地并为高原上一切生命提供生存基础的草。

玉树的草,永远都在山坡或平坝上匍匐着,什么时候看见它们都是那个样子,似乎一千年没有长高,一千年也没有死去。

它们并不像低地的草,受阳光、雨露等养分的蛊惑,拼命地向上生长、拼抢空间,占得先机便在丰衣足食中葳蕤繁华,占不到先机便在贫寒交加中奄奄一息。

春来不可一世地昌盛,秋去惨不忍睹地凋零。

它们似乎从来也没有把生命的目标放在资源的拼抢与自我膨胀上。

如果生的终点必然是死,繁荣的结局必然是衰败,作为草,为什么要拼尽气力去生长呢?

所以这里的草并不需要太多的养分,在安守贫瘠和宁静中,保持一份优雅的高贵。

春去春来,别处的草,已经是一度轮回了,而它们不过是睡去了又醒来,仍然以一种不变的生存心态和姿态注视着这个纷乱匆忙的世界。

草一旦活成了精,就会比花更有味道、更有深度。

花儿只是装点一个季节,而草却用生命营造一种境界。

我不敢断言,玉树的草都已经活成了精或玉树人个个如成了精的草,但我敢说,不管谁到达了这样一个有高度的玉树,就不得不想一些与这个高度对应的东西。

(选自《作家》2014年第2期,有删改)

11.玉树人生命里散发出的什么东西“一次次将我感染、净化”?

请简析。

(3分)

12.文中插入了逆时针旋转的事例,在文中有何作用?

(4分)

13.文中写玉树的草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写了它的哪些特征?

(4分)

14.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时间的下游,才有真正长远的未来”的感悟。

(3分)

15.本文以“天堂的隔壁”为题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

书魏郑公传后

曾巩

予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

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而然也。

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

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

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

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①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

又有甚不可者:

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

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

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

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

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

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

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

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

“《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

”与此戾矣。

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

“然则焚稿者非欤?

”曰:

焚稿者谁欤?

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

其事又未是也。

何则?

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或曰:

“造辟②而言,诡辞而出”,异乎此。

曰:

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

今万一有是理,亦谓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欲漏其言于一时之人耳,岂杜其告万世也?

噫!

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选自《古代十大散文流派》有删改)

注释:

①亮:

同“谅”,忠信。

②辟:

君主、国君。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则思唐之所以治治:

太平

B.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恨:

遗憾

C.成区区之小让让:

礼让

D.非其史之遗遗:

赠送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渊源皆出于此也其皆出于此乎?

B.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失其所与,不知

C.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D.造辟而言,诡辞而出吾尝终日而思矣

18.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立论明确,并以史实为证反复论说了什么是真正的“治国”之道。

作者指出“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太宗能纳谏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B.本文从不同角度对论题进行了阐述,既列举了魏征、伊尹、周公等人作为正面例证,亦举了桀、纣等君王作为反面例证;既从为臣的角度谈进谏,亦从君王的角度谈纳谏。

C.《春秋》记史的原则是替君主、父母、贤德的人掩饰、隐瞒他们不好的行为,这种记史的方法,被称为“春秋笔法”。

大臣焚烧自己谏稿的行为是符合“春秋笔法”的精神的。

D.作者赞扬了魏征,并明确提出了公开诤谏内容以“告万世”的主张,这种行为无疑是正确的,但客观上将会暴露封建帝王的缺点与过错,这在当时无疑要担当一定的政治风险。

19.用斜线(/)给文中划线语句断句(3分)

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3分)

(2)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

(7分)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①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长年:

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21.简析颔联中“犹”“自”两字的表达效果。

(3分)

2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又是如何表达的?

(4分)

(三)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23—24题。

(5分)

《孟子·告子上》: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

《荀子·性恶》:

“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令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为礼义者为小人。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23.概述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

(2分)

24.有人说孟子和荀子同为儒家代表人物,对人性的看法采取的措施其实是统一的,你怎么看待?

(3分)

(四)古诗文默写。

(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季氏将伐颛臾》)

(2)▲,而后人哀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3)青山隔送行,▲,淡烟暮霭相遮蔽。

夕阳古道无人语,▲。

(王实甫《长亭送别》)

(4)▲,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

(李煜《虞美人》)

(5)女娲炼石补天处,▲。

▲,老鱼跳波瘦蛟舞。

(李贺《李凭箜篌引》)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犹太民族有这样一句谚语:

你需要在口袋里经常放两张字条,一张写的是“我只是一颗尘埃”,另一张写的是“世界为我而造”。

这句谚语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

自选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5年东阳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D(A、癣xuǎn璞púB、劲jìng嗑kèC、靓jìng撒sā)

2.B(A中的“汇对”应为“汇兑”;C中的“弦”应为“旋”,D“申张”改为“伸张”)

3.答案:

A(不三不四:

一般是形容人不正派、不规矩。

也用来说明事物不成样子。

B十室九空指天灾人祸使得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

C处应该用“提名”D处应该用“起用”)

4.C(A项“不仅”和“更”的两词之后的内容互换位置。

B项主语缺失,删去“随着”或者“使”。

D项“规范”和“保障”和“比例”“方式”“纪律”不搭配。

5.与其键对键,何如面对面/给眼睛放放假,与邻桌说说话

6.参考评分:

平台多,通讯内容多样,功能丰富,免费

7.

(1)在城市上空,出现了高空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近地面空气悬浮颗粒物不能及时扩散而造成积累。

(2)开展区域合作,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或:

在全国范围内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通力协作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8.B(B项原文相关信息是“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

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

9.C(选项中“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这属于无中生有。

10.(3分)儒释道三家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健康心态。

11.①一男一女两个老者的默默奉献,纯朴自然;②老妇人对嘛呢石的细心爱护和虔诚,③转经的人流不受地震影响而一直坚持转经的那种淡定、从容,以及他们对宗教的无比虔诚之心。

(3分。

答出一点得1分)

12.通过与逆时针旋转的事例的鲜明对比,突出了转经人没有名誉、功利的欲求的那种淡定和从容,贬抑了争夺名次的人们的焦虑、紧张与恐惧的心态。

(4分。

意思对即可)

13.主要运用了拟人和象征手法(2分)。

玉树的草,永远都在山坡或平坝上匍匐着,似乎从来也没有拼抢资源与自我膨胀;安守贫瘠和宁静,保持一份优雅的高贵,用生命营造了一种境界(2分)。

(4分。

意思对即可)

14.以不变的生存心态和姿态准确感知、适应天地自然的脉搏,不追求功利。

(只要有所涉及,就酌情给分,不求面面俱到)

15.①能突出玉树的背景特征,玉树的天蓝得透明,让人想到天堂;②他们世代生长在高原,这里离天更近,起码像在天堂的隔壁;③玉树人信奉宗教,相信天堂的存在;④这里的天堂具有双重含意,生动形象而耐人品味。

(6分。

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满分)

16.答案:

D遗:

遗漏

17.答案:

A(A语气助词,表示揣测。

B.连词,和、同/动词,结交C.连词,因为/介词,用、拿。

D.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

18.答案:

19.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20.⑴答案:

用诚信来要求自己,侍奉君主,并且不欺骗万世的人就是郑公啊!

(持,不欺乎万世,判断句各1分)

(2) 答案:

而(让后世人)必然认定那过错通常在君主身上,美德常常在(焚稿者)自己身上,这哪里说得上是爱护他们的君主呢?

(前两个分句各1分,“岂……欤”1分,倒装1分)

21.“犹”“自”分别是“仍然、尚且”和“依然、依旧”的意思,“云犹冻”突出了天气的寒冷和天色的阴沉,“浪自生”显示了水势汹涌、旅途艰辛,共同衬托出诗人离乡远行时黯淡、凄凉的心境。

(字的本义、语境义各1分,表达思想感情2分,共4分)

22.此处用了鲤鱼传书的典故,通过叙述船工捕得鲤鱼,诗人期盼发现家书急令烹鱼一事,表现了作者对兄弟、家乡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

(指明手法“用典”并简析1分,揭示思想感情2分,共3分)

23.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

24.孟子正面阐述了自己关于人性本善的看法,又进一步提出了“求则得之,舍得失之”的问题。

孟子继承了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认为虽然人性善,但还需要后天的修养和道德教化,一是努力保持自己的善心,二是由于环境影响而丢的善心要找回来。

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

“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伪者,人为也,荀子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在这一层面上,荀子和孟子也是一致的。

(回答不一致,能自圆其说即可给分)

25.

(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秦人不暇自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3)疏林不做美禾黍秋风听马嘶

(4)雕阑玉砌应犹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