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20849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地理教学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学地理教学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学地理教学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学地理教学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学地理教学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地理教学法.docx

《中学地理教学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地理教学法.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地理教学法.docx

中学地理教学法

 整体分析中对外部联系的分析过程,主要任务不是研究具体地理教材的联系内容及联系方法,而是从整体教材出发,确定主要的联系对象,并根据教材的需要与可能,安排外部联系的计划,从而使教学中外部联系的知识内容与教材内容整体化、系统化。

因此,这就不仅要求教师对地理教材内容要充分理解,而且要了解相关学科的基本内容,还要注意搜集、积累与整理实际生活方面的资料。

综上所述,中学地理教材的整体分析,为地理教师从宏观角度认识教材,

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通过整体分析,教师能在较高的认识水平上掌握、使用教材,为发挥地理教材的整体功能,全面完成中学地理教学任务,起到一定的保证作用。

二、中学地理局部教材分析的方法

  中学地理的局部教材是指一部教材中的某一单元,如《中国地理》中的基础知识、分区地理等单元教材;某一章、一节乃至一节课的知识内容。

对于这些知识内容的内部联系、外部联系、培养能力的目标及教育作用的认识,就是局部教材的分析过程。

由于局部教材的类型不同,有单元、章、节、课之分,其范围也不相同,因此,局部分析的方法也有区别。

但是它们的分析程序与基本方法却大致相同,下面就以分析一章或一节的教材为主,说明中学地理局部教材的分析步骤与基本方法。

(一)划分教材的知识组成教师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往往将局部教材划分为若干个小的组成单

位,这些小的组成单位便是教学中基本的知识单元,被称为教学因子。

正确划分教材的教学因子,是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工作,它不仅体现了教材内容的知识联系,而且符合教学实际的需要,从而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对于同一教材划分教学因子的方法可以不同,但是都必须按照教材的知识结构要求与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

例如,《中国地理》“东北三省”一章的因子划分方法就很多,下面主要介绍其中三种。

  第一,按照教科书中的黑体标题,依次划分为:

“兴安山地和长白山地”“东北平原”等等,共十一个教学因子。

  

第二,将教材内容合并为:

1.位置和范围。

2.地形特点。

3.气候特点。

(1)气候的形成;

(2)气候的特点;

(3)气候对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

4.农业生产。

(1)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

(2)农业生产的分布及主要农作物;

(3)农业生产的发展。

5.工业生产。

(1)发展工业生产的条件;

(2)主要工业部门与工业城市的分布。

第三,将教材的知识内容重新组成下列三个教学因子:

1.以冬长严寒气候为突出特点的中温带季风区:

(1)东北三省在我国季风区中的位置;

(2)地形对东北气候的影响;

(3)长冬严寒的中温带季风气候;

(4)气候对其它地理要素的影响。

2.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1)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

(2)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3)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

3.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1)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2)主要工业部门及重要工业城市;

(3)东北工业的特点。

三种划分教学因子的方法虽然不同,但它们却有共同的特点,即都是依

据了知识的内在联系,按其体系进行划分的。

第一种是按认识地理环境的一

般方法,从地理各要素的特征去认识东北地理的特征,并力图使自然地理知识与人文地理知识密切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因子划分形式;第二种是按照自然地理特征与经济地理特征的知识构成形式,来划分教学因子的,例如,学习一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就要从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等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第三种是根据突出东北三省区域特征的原则划分教学因子的,用东北三省的三个突出特征为线索,将全部教材联系在一起。

  上述三种划分教学因子的方法,各有优缺点,它们适应着不同的教学条件与需要。

第一种方法,密切结合教科书,对于学生学习、巩固复习知识都很方便,但是教学因子数量过大,达十一个之多,因子间的联系比较混乱,不易于学生理解;第二种方法从因子数量上及因子间联系的系统性上都优于第一种,但是这种划分与教科书的内容差异较大,不易于学生复习巩固。

同时,这种划分没有突出东北地理区域特征;第三种方法在因子数量、知识内在的逻辑上都优于前两者,尤其在突出区域特征方面,更显得突出。

但是这一划分距教科书的内容变化更大,且揭示内在的联系较为深刻,对学生的学

  

习和巩固都有一定的难度。

比较了上述三种方法的优缺点,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使用。

  通过上述对教学因子划分的分析,可以看出,合理划分教学因子的重要性。

它不仅正确体现了知识的体系结构,而且利于教学过程的进行。

同时,还应指出,划分教学因子还是进一步进行教材分析的必要准备,因为其它项目的分析大都是以教学因子为单位的。

(二)分析教材的内部联系局部教材的内部联系主要指各教学因子内部及它们之间的知识联系,而

这种联系又主要指各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

通过对各教学因子内部及其之间逻辑联系的分析,就可以弄清教材的结构。

  例如,在“东北三省”第三种划分因子的方法中,第一个教学因子内部各组成知识的联系可用图6-5表示之。

从图中可以看

林海

(针阔叶混交林)

河流冰期长

积雪与冻土

黑壤广布

沼泽的形成

冬长严寒的中温带季风气候

位置特点

地形特点

图6-5东北三省自然地理知识联系图

出,东北三省“长冬严寒的中温带季风气候”是该因子的中心,“位置”与“地形”是其形成的原因,而“林海——针阔混交林”“河流冰期长”“积雪与冻土”“黑壤”“沼泽的形成”等知识又是气候带给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由此可见,这一教学因子内部的知识联系,是以“冬长严寒的中温带季风气候”为中心,各知识之间为因果联系的结构。

有了这样清晰的知识联系,就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系统化的科学知识,利于学生记忆知识,利于学生应用知识,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教材的内部联系除前述知识间的联系外(这是最主要、最基本的内部联

系),还包括构成教材的表达形式之间的联系。

教材的一般表述形式有三种,即文字表述形式,图象表述形式及练习表述形式。

分析三者间的关系,也是局部教材分析的内容之一。

现行教科书中,文字形式,即课文,是最主要的表述形式,图象形式一般起形象化辅助作用,而练习形式则主要为检查、巩固知识。

但是,书中的这种联系,也可根据不同内容知识的特点及各种表述形式的数量加以变动,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例如,《世界地理》上册“西亚”部分,经过分析后,认为教材中的五幅插图以及地图册中关于西亚地区的地形图所含的内容,已基本包括了教材的全部内容。

因此,可以在本节教学中以图象教学为主(通过学生读图、分析图进行学习),以课文作为补充和总结,以练习作为读图的指导,从而建立起三种表述形式之间新的联系。

这样改变不仅打破了教科书单一的表述方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识图能力。

(三)确定教材的外部联系局部教材的外部联系是指与各教学因子联系的本教材以外的知识,既是

整体分析中外部联系的具体化,也是局部教材之间的联系,例如,本章与其他章的联系等等。

因此,局部教材的外部联系范围更为广泛。

加强教学因子的外部联系,有利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并且以教学因子本身知识为基础,形成更完善的教学知识系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由于教学因子可外联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必要明确选择教学因子外部联系的原则:

①与该教学因子相关的知识;②与学生知识水平相适应;③有利于形成教学知识体系;④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

  教学因子的外部联系,按其作用可分为比较外联、加深外联及应用外联三类。

比较外联经常用于建立新概念的过程中,它有助于揭示新概念的本质,从而深刻认识新概念。

例如,学习“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时,就可以与“生物圈”概念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不仅明确了两个概念的区别,从而明白了“生态系统”概念的含义,而且还使学生懂得建立“生态系统”概念的目的

——是为了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环境间的联系,这是学习“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一节内容的指导思想。

加深外联是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对教学因子的知识内容加深理解的过程。

如前所述,运用数学、物理、化学、历史等学科的知识,解释地理知识的事例,就属此类。

这种联系,不仅可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而且丰富了地理学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地理教学的发展。

应用外联是诱导新学知识迁移或创立新知识应用“场所”的联系。

例如,学习地球的形状,联系不同地区太阳高度的变化;学习气温垂直分布规律,联系山地的气候及植被的垂直分布等等,就是知识迁移的过程;而学习“人口的增长与分布”时,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认识我国当前人口政策,学习城市环境问题后,运用已学的知识进行环境污染状况的调查等等,又是在创立应用知识的“场所”。

确定外联时,要重视实际效果,而不应只图形式。

只要对实现教学目的

有益,且为教学条件所允许的,就要进行联系,但对那些内容已较充实,又适宜教学需要的原教材,就无需再进行外部联系。

(四)确定教材的能力培养目标

  这里所说的能力是指地理能力。

由于现代地理教学已不是单纯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的,而是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

因此,在局部教材分析中要研究教材可能达到的能力培养目标。

地理能力是地理活动中的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重点

培养学生的地理认识能力。

任何教学因子都具有发展学生相应的一项或多项地理能力的可能性。

例如,中国行政区划这一教学因子,就可以发展学生使用地图的识图能力、记忆地名与空间位置的能力等等。

而通常这种可能性往往被忽视,因而失去了很多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机会,为了避免这种失误,因此局部教材分析中设立了“确定教材的能力培养目标”的项目。

确定能力培养目标的步骤如下:

  1.了解能力发展的项目与层次。

教学因子是地理知识组成的,在学习这些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就包含着发展学生相应地理能力的可能性。

认识各教学因子在发展地理能力方面的可能性,正是有目的、有计划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基础。

例如,在西南三省(《中国地理》第十章)概述的两个教学因子中,就可以发展学生以下几项地理能力(如表6-1所列)

  

教学因子可能发展学生地理能力的项目层次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地势、地形对气候、河流的影响

1.记忆主要少数民族名称的能力(快且准)2.使用地图(地图册“中国民族分布图”)辨认少数民族分布特点的能力(图象反映清晰、析正确)

1.使用地形图、剖面图,认识西南三省地形地势特点的能力2.运用地理规律认识西南三省地形、地势制约其它地理要素的能力

地理认知能力地理认知能力

地理认知能力地理推理能力

在了解发展地理能力的项目后,再确定各项能力所属的层次。

例如,使

用地形图、剖面图识认四川省地形地势特点的能力,属地理认知能力,而认识地势地形制约其他地理要素的能力就属于地理推理能力。

  确定教学因子发展能力的项目与层次,是确定地理能力目标的基础工作,只有了解各因子在发展学生能力的可能性及所属层次后,才能进一步确定发展地理能力的重点。

2.确定教材能力发展的重点。

确定教材能力发展的重点有两方面的含

义,一是确定每个教学因子可能发展的重点地理能力;另一是确定单元、一章、节或一堂课教材的能力发展重点。

由于大部分教学因子可能发展的地理能力是多种的,而教学时间条件又

是有限的,因此有必要确定其中的某一项为学习该项教学因子时发展地理能力的重点。

确定教学因子能力发展的重点,一般选取在各项地理能力中处在高层次的地理能力。

例如,对于西南三省“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的影响”教学因子,就应确定“运用地理规律认识西南三省地形、地势制约其他地理要素的能力”做为重点。

同样,由于时间、条件的限制,在教学中也不可能发挥每个教学因子发

展地理能力的作用。

因此,还必须确定章、节或一堂课发展能力的重点,以保证学生在地理教学中地理能力得到平衡与合理的发展。

为此,在确定章、节教材或一堂课教材的重点能力时,必须符合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能力发展的总目的与能力结构的要求。

也就是要使各章、节或每堂课的教材中,能力培养重点的总和,与中学地理教学中能力发展的总目的及能力结构相吻合,以期保证实现中学地理教学能力发展总目的。

例如,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要适当发展学生地理创造能力,为此,在地理能力结构中,必须要重视发展学生地理想象力,这样在确定章节重点能力时,就必须在适当的教材中保证学生地理想象力能得以发展。

比如在学习乡土地理时,或在学习“城市规划”的教材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地理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完成各种地理规划,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确定能力发展的结构。

任何一项地理能力都是具有一定的能力结构。

例如,在记忆地理事物的能力中,以地理记忆力为主,地理思维力与地理观察力则为辅助的能力;而运用某些地理规律认识地理成因的推理能力中,则以地理思维能力为主,其他很多地理能力为辅助能力。

认清这种能力结构特点,对于确定发展学生能力的活动内容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确定教学因子

  

“气团及其分类”(《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五节)是以发展学生“运用地理规律认识气团的形成、特点及影响的能力”为重点后,进一步明确这一能力属于地理推理能力层次,是以地理思维能力为主、地理想象力为辅的结构特点。

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发展学生这一具体能力,必须组织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力和想象力的教学活动。

某教师就采用了通过制定思考路线,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推理,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

其过程为:

原因条件运动结果

大气的热源

大气为热的不良导体大气中水汽的来源

地面物

理性质单一,广阔

近地面

气压分布状况

影响地

区短期大气过程(天气)

  ①规定思考路线②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推理新知识③在学习气团知识的过程中,促进地理知识的迁移,并进行了正确思维方法的训练,以达到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分析教材的教育作用

  教材的教育作用是指各教学因子的思想教育内容及其作用。

确定教学因子的教育作用,就是结合教材具体内容,深入揭示其内在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以确定一课、一节等局部教材的思想教育重点内容的过程。

长期以来,如何“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一直是教育工作者重点研究

的课题之一。

为了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局部教材分析中设立了“分析教育作用”的项目。

这一项目的设立是基于下述观点:

知识是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与智慧,它本身就包含着人类与自然、

社会斗争的意志和情感。

这种意志、情感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基本的材料,也是“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的理论基础。

但是,这些意志和情感往往隐藏于知识之中,有时不易被发现和利用。

这也是“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的困难所在。

因此,要确信任何教材中都包含着一定的教育作用,要认真挖掘它们。

为了确定教材的教育作用,首先要明确学科思想教育的重点。

地理教学

思想教育的重点是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

它们在现代地理教育中,具体表现在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口观、资源观、生态观与环境观方面的教育。

例如,在学习土地资源时,结合我国山地面积广、平原面积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节约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教育,就是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具体体现。

  其次,在分析教材教育作用时,还要区别各教育作用的不同表现形式,以便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三种:

  1.显露式指那些教育因子本身就有明显教育作用,可直接用来进行思想教育的。

例如,关于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地理知识,是直接可以引起民族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教材,属显露式的思想教育;

  2.隐蔽式指那些知识表面并不具有思想教育作用,需要教师揭示其内涵才能进行思想教育的。

例如,地球的形状是三轴椭球体,这一知识表面上并

  

不具有任何思想教育,但仔细想来,这里却凝聚了人类漫长岁月的艰苦认识过程(由“天圆地方”说到麦哲伦环球航行?

?

直到今天的卫星测量)与智慧的结晶。

教师如果用简明的语言,揭示这一知识内涵的思想内容,将是激励学生珍视知识、努力学习、勇于探索的思想教育材料。

  3.互补式是需与其它知识结合,才能起到教育作用的教材,这要求教师将它们巧妙地进行联系才能进行思想教育。

例如,“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与“我国人口众多”两个互不相干的知识内容,如果进行不同的联系,就可产生不同的思想教育作用。

详见图6-6。

  最后需要指出,教学因子的教育作用是与知识教学、培养能力同步进行的,即在传授知识、培养训练能力的同时进行思想教育。

因为,地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内容是寓于知识内容中的。

因此,在局部教材分析中设立“分析教材的教育作用”,不是将思想教育与知识教学、能力培养过程割裂开来,而是为了保证思想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并有利于它们之间紧密结合,成

自然资源丰富

进行珍惜

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资源观教育

自然资

源人均量低

消费者

智力资

自然资源丰富

图6-6“互补式”的思想教育方式

为三位一体的“立体教学”,即知识教学、能力培养与道德教育融为一体的教学过程。

三、中学地理教材分析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一)整体分析的三项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整体分析的三项内容,从不同角度对整体教材进行分析,又相互联系,

共同为教师使用教材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分析教材的时代背景,是从“教育要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这一指导思想出发的,用这一观点研究教材的目的与特点,并用这一观点确定教材能否适应现代的要求。

  分析教材的内部结构,是运用系统论关于结构、功能的基本理论,对教材的组成与内部结构进行剖析,进而阐明教材的功能。

“功能,总是一定结构的功能;结构,总是一定功能的结构”。

因此,为了弄清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可以在教学过程之前,通过对教材结构的分析,达到这一目的。

这一观点为掌握、运用教材提供了指导。

  分析教材的外部联系,是运用系统论的有序原理去分析教材外部联系的必要与可能,以探讨教材成为开放系统的途径。

现代教学已逐渐向开放教学发展,现代的地理教材也应不断发展,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而任何有序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必须与外部联系。

这又从方法论上提供了使用教材的另一

  

重要原则,即加强教材的外部联系。

这三方面紧密相关,因为,只有明确了教材的时代背景,确定了教材目

的之后,才能正确分析与评价教材的结构与功能是否合理、完善;只有了解了教材的结构与功能,才能准确地进行外部联系;同时,也只有加强了合理的外部联系,才能使教材的结构更完善、功能更有效,进而能更好地实现教材的时代职责。

(二)局部教材分析各个项目环环相接,构成分析具体教材的一整套方

局部教材分析的五个项目之间不仅关系密切,而且有很强的顺序性。

图6-7所示,局部教材分析起始于分析教材的组成,

知识教育培养能力思想教育

教材知识体系

外部联系

科外部联系

知识

系外部联系

图6-7局部教材分析各步骤之间的关系

即划分教学因子。

因为,它为分析教科书的内部联系提供了条件,同时,还与内部联系的分析共同组成了教科书知识体系的内部结构。

这一知识体系是认识与使用教材的基础,也是进行教材外部联系的基础。

教科书知识体系与外部联系的知识又构成了教材知识体系,这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体系,它具有切合教学实际的特点,又具有很强的迁移性与广泛的联系。

在此基础上,就可进行教材的功能评定,即地理能力与教育作用的分析(另一功能——知识教学,已在形成教科书知识体系或教材知识体系中进行了分析),以保证教材为实现中学地理教学目的做好准备工作。

由此不难看出,对具体教材分析的一般步骤应是:

  1.在弄清教科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内部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教科书的知识体系;

  2.根据教学的实际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外部联系,建立起教材知识体系;

  3.在教科书知识体系与教材知识体系的形成中,完善教材的知识教学的功能;

  4.在两个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分析教材的能力培养与思想教育两个职能的内容与重点。

这些就是分析具体教材的一套方法。

(三)整体分析与局部教材分析的关系从教材整体出发对教材的分析,即整体分析,为教师认识教材的目的、

特点及功能提供了可能,是实现教材的整体功能的保证,同时也是进行局部教材分析的基础与前提。

因为只有在进行正确的整体分析之后,也就是认识了教材的整体目的、特点与功能之后,才能对局部教材进行正确的分析,使这种分析避免片面性。

例如,从整体分析中认识了高中地理教材的目的,又了解了天文知识在整个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才能正确分析“天体和天体系统”、“太阳和太阳系”、“地月系”等局部教材。

否则,孤立地对局部教材进行分析,只注意突出各局部教材的内容与特点,就会影响高中地理整体教材功能的发挥。

  但是,只进行整体分析也是无法正确使用教材的。

因为地理教学是按章、节、课的形式进行的,教材也是按章、节的形式组织成的。

对于这些局部教材的分析,是教学过程的需要,也是对教材整体分析的具体化过程。

因此,没有局部教材的分析,进行整体分析也就失去了意义。

同时,局部教材的分析,又可以对整体分析的结果加以检验与完善。

  不难看出,整体分析与局部教材分析之间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进行中学地理教材分析时,必须注意它们之间的这种不可分割的关系。

       第三节现行中学地理教材及其分析例举一、现行中学地理教材的确定原则

(一)教材内容要正确阐明人地关系

  中学地理教材是为发展学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能力的知识基础,它必须正确阐明人地关系。

前已说明,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关系理论的形成,并在地理科学中成为基础理论,是现代地理学重大发展的标志之一,它对于进行地理科学认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学地理是以地理环境为学习对象,并在学习有关地理环境的知识中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

因此,其内容必须阐明正确的人地关系,在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关系理论指导下的组织、编排教材内容,从而正确地阐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进一步阐述人类发展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

这样,才能保证实现学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目的。

(二)选择地理教材要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

中学地理教材要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必须要“面向现代化,面向

世界,面向未来”。

地理教材面向现代化就是要使教材内容能够反映地理科学的新成就,国

内外发展的新趋势,反映我国在“四化”建设中出现的与地理有关的某些重要问题。

因此,要建立新的中学地理教材体系,以便用丰富的地理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开阔学生的视野。

  地理教材要面向世界,就要普及世界地理知识,向学生介绍当代世界最新的地理事实材料,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国人民的发展状况,进一步认识我国开放政策的意义;介绍各个地区之间密切的联系,培养学生将世界看作一个整体的全球观念。

地理教材要面向未来,则是要用发展的眼光选择教材,选入教材的知识

内容,应有利于发展学生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才能。

(三)地理教材内容要体现中学地理教育原则地理教材是中学地理教育活动的基础,它必须体现中学地理教育原则,

其中涉及到教材内容选择的教育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目的性原则中学地理教材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