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压力分析.docx
《关于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压力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压力分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压力分析
关于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压力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出现通货膨胀的迹象。
就这一现象进行了通货膨胀的理论分析,对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各个方面的通货膨胀压力进行了探讨,阐述了我国当前通货膨胀压力的成因,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通货膨胀压力的对策。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与价格上涨相关联的范畴,通货膨胀为一般价格水平(或价格总水平)的持续的较大幅度的上升的趋势。
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
“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源自于需求的过剩,在需求出现过剩的情况下,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商品价格的普遍、持续的上涨,即出现通货膨。
“成本拉动型”通货膨胀。
“成本拉动型”的通货膨胀是从供给方面出发来考虑的,指的是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纯粹由于供给方面的原因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测量指标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物价指数。
物价指数是表明某些商品的价格从一个时期到下一时期变动程度的指数。
根据计算物价指数时包括的商品品种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种物价指数:
第一,消费价格指数(CPI),衡量的是相当于某一固定年份(基年)购买产品与服务的某一标准集合或者我们称之为一篮子产品与服务的费用,在当期购买同样一篮子产品与服务的花费情况。
第二,生产价格指数(PPI),是衡量各个时期生产原料和中间投入品等价格水平变化的指标,这是对给定一组商品的成本的度量。
第三,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GDP平减指数),是衡量各个时期一切商品与劳务价格变化的指标。
消费物价指数(CPI)与人民生活水平关系最密切,因此,一般用消费物价指数(CPI)来衡量通货膨胀。
我国目前通货膨胀压力成因
1、食品类价格上涨堪称当前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
去年价格总水平上涨,主要是粮食及以粮食为原料的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价格推动的。
这主要是由于近几年粮食播种面积的不断减少,加之去年自然灾害严重、种植结构的调整,国内粮食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因而国内粮食价格在供给冲击下快速上涨,并波及到以粮食为原料的主要副食品价格上涨,成为推动CPI较快上涨的主要原因。
2、资产类价格上涨与通货膨胀密切相关
第一,2007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加大了对土地、能源、原材料等诸多产品的需求,导致这些部门的产品价格出现稳步攀升。
房地产市场价格泡沫直接加大了实质经济部门的经营成本,实质经济部门往往努力将由此增加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引起通货膨胀。
第二,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扩张必然导致对投资品需求的扩大,当这一需求超过了生产能力界限或经济结构、产品结构严重畸形出现瓶颈制约,而且这种制约在短期内又因种种因素难以扩张时,投资品价格就会出现持续上涨,投资品的价格必然居高不下,并且向下游产品转移,引发物价的全面上涨。
3、流动性过剩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流动性过剩,简单地说,就是货币当局货币发行过多、货币量增长过快,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居民储蓄增加迅速。
目前,我国银行体系中存在的流动性过剩,是国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经济结构不平衡、储蓄和投资倾向强于消费倾向等。
流动性过剩导致的结果,首先是大量的资金追逐房地产、基础资源和各种金融资产,形成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
而上游资源价格的上升,必然会推动下游消费品价格的上升。
如果在一些因素的刺激下,部分流动性开始追逐消费品,就会引起物价的较快上涨。
4、国际市场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
2003年以来,国际上主要经济体实行扩张型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世界经济出现了连续5年的高增长,受国际市场需求趋旺和美元贬值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原油、重要矿产品、原材料以及基础产品价格都出现了大幅上涨的态势,这就推动了国内价格的上涨,从而产生国民经济通货膨胀的压力。
5、公众对物价上涨的预期推动通货膨胀
在货币存量业已过量积累的背景下,人们对于未来物价将上涨的预期是不断推动实际物价水平螺旋式攀升的内在动力。
同时,股票价格、房地产价格以及工资水平的不断提升,有可能导致人们挤兑银行存款和抢购风潮,从而推动物价进一步上涨。
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8%,涨幅比上年全年回落1.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2个百分点。
其中,城市上涨3.8%,农村上涨3.8%。
别
2011年一季度
4月
5月
6月
2011年上半年
7月
8月
9月
2011年前三季度
10月
11月
12月
2011年全年
2012年1月
2012年2月
2012年3月
2012年一季度
2012年4月
GDP
9.7%
9.6%
9.1%
9.2%
8.1%
CPI
5.0%
5.3%
5.5%
6.4%
5.4%
6.5%
6.2%
6.1%
5.8%
5.5%
4.2%
4.1%
5.4%
4.5%
3.2%
3.6%
3.8%
3.4%
PPI
5.2%
6.8%
6.8%
7.1%
7.0%
7.5%
7.3%
6.5%
7.0%
5.0%
2.7%
1.7%
6.0%
0.7%
0
-0.3%
-0.7%
分类别看,食品上涨8.0%,烟酒及用品上涨3.7%,衣着上涨3.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2.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6%,交通和通信上涨0.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1%,居住上涨2.0%。
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6%,环比上涨0.2%。
一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0.1%,涨幅比上年全年和上年同期分别回落5.9和7.0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同比下降0.3%,环比上涨0.3%。
一季度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涨幅比上年全年和上年同期分别回落8.1和9.2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同比上涨0.1%,环比上涨0.1%。
2012年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4%。
其中,城市上涨3.4%,农村上涨3.3%;食品价格上涨7.0%,非食品价格上涨1.7%;消费品价格上涨4.1%,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7%。
1-4月份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3.7%。
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下降0.1%。
其中,城市持平(涨跌幅度为0),农村下降0.2%;食品价格下降0.9%,非食品价格上涨0.3%;消费品价格下降0.3%,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5%。
4月CPI同比上涨3.4%,较3月份的同比增幅3.6%小幅回落0.2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基本符合市场预期。
分析认为,成本推动作用增强,通胀压力依然长期存在,预计中央今年将进一步采取措施降低流通环节成本稳定物价,全年有望完成4%目标。
在4月份3.4%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约为1.8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1.6个百分点。
其中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分别较3月缩小0.1个百分点,整体拉动4月CPI较3月涨幅回落0.2个百分点。
商务部重点监测的食用农产品价格、农业部监测的农产品批发价格和国家统计局监测的“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的数据都显示,4月份以来食品价格总体处于持续回落过程。
4月食品价格同比和环比涨幅出现“双降”。
食品价格同比上涨7.0%,涨幅较3月缩小0.5个百分点,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约2.2个百分点。
分细项看,4降3升,其中鲜菜价格涨幅较大。
4月鲜菜价格同比上涨27.8%,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77个百分点,涨幅较3月扩大7.3个百分点。
蔬菜价格在4月前三周持续回落,最后一周受前期全国部分地区降雨天气影响,蔬菜上市量略有减少,商务部重点监测的18种蔬菜批发价格出现回升。
而油脂价格为上涨,4月涨幅扩大0.3个百分点。
降幅比较明显的是肉禽价格,4月肉禽价格同比上涨8.2%,涨幅较3月缩小3.1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涨幅较3月回落6.1个百分点。
根据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猪肉价格自春节后持续下跌,与1月下旬比下降14.1%。
4月份食品价格环比数据降幅较为明显,较3月涨幅回落1.1个百分点。
分析认为,环比数据大幅下降显示当前食品价格较为稳定,5月还将保持下行趋势,预示着未来CPI上涨压力较去年明显缓解。
非食品价格方面同比涨幅也出现回落,幅度为0.1个百分点。
分细项看,只有文化娱乐项同比涨幅扩大0.2个百分点,其余3项下降,3项涨幅为0;其中CPI权重中占比较大的居住价格同比上涨1.8%,涨幅缩小0.2个百分点。
——成本推动作用增强通胀压力长期存在
4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经济前景分析——2012年春季报告》指出,2012年CPI涨幅趋降,全年有望回落至4%以下,但通胀压力依然长期存在。
报告指出,当前我国面临的通胀压力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因素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农产品价格上涨,垄断产生的低效率、高价格,资产价格上涨和泡沫,以及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等。
各界人士普遍认为,与此前信贷激增、游资炒作引发的价格上涨不同,近期涨价压力主要来自成本价格上涨,成本推动作用增强,当然也不排除部分行业跟风涨价。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执行报告指出,当前影响物价上涨因素较多,特别是全球流动性充裕,土地、劳动力、环保成本上升会持续一段时间。
此外,今年又逢地方政府换届,各地推动城镇化、工业化的热情都很高,对今年通胀仍不能掉以轻心。
中化全国商业信息中心报告也指出,当前成本油等基础原材料价格仍在上行通道,会进一步推高生产、物流成本,进而增加通胀压力。
这与他们此前判断3月成品油提价将会对物价带来“推涨效应”的结论一致。
当前已有部分企业表示在用工、土地等成本都不断攀高的情况下,只有转嫁成本来保证企业利润。
近期部分超市包括食用油、奶粉在内的居民日常消费品涨价,加剧了市场对于新一轮成本拉动型上涨的担忧。
——多措并举降低流通环节成本全年物价目标有望实现
专家认为,当前控制流通环节成本是稳定物价的重点。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要求,完善流通政策和居民必需品储备制度,促进市场价格平稳运行。
流通环节多和成本高一直是推高终端消费品价格的重要原因,去年商务部就会同几大部委出台政策降低流通成本。
近期成品油提价后,物流企业压力加大,流通环节再次面临涨价压力,商务部再次把降低流通环节成本提到了重要位置。
据悉,近期已有商务部相关人士表示,今年将进一步出台政策打通流通环节,促进产销对接,稳定农产品价格。
专家指出,当前控物价除了保障供需,减少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等措施外,财税、金融等领域政策共同发力才能保障经济平稳运行。
对此,国务院日前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继续贯彻去年以来出台的财税、金融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各项优惠政策。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张斌认为,重申政策导向,有利于企业减负,尤其是“营改增”等政策重点针对流通领域企业减负。
“随着今年继续深入实行结构性减税,将有更多企业受益。
”
在一系列控物价措施下,各界普遍对未来物价形势持乐观态度。
4月26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表示,如果国际油价、食品价格两个不确定因素能够得到控制,今年完成4%的CPI预期调控目标还是比较有把握的。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预计2012年前三季度CPI同比持续下行,第四季度同比有所回升,预计全年CPI同比涨幅在2.7%至3.3%之间,较上年明显回落。
摩根大通报告认为,即使将输入性通胀、人力成本上升以及资源价格改革等影响考虑在内,中国今年仍有望实现将全年通胀控制在4%以内的目标
三、抑制通货膨胀压力的对策
1、开放国界,降低关税
外贸出口增速的迅猛增长拉动中国经济似乎一片繁荣,在这繁荣的背后是潜在的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实际上原材料、能源等基础产品价格猛涨已经告诉我们,中国经济资源已经支持不起如此快速的出口增长。
而进口是支持物价冻结的一项有力措施,可以使引发通货膨胀的超额需求通过购买进口商品得到满足。
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来增加进口,以缓解国内的供求矛盾。
2、对敏感商品实行补贴
对需要维持其价格水平的商品实行补贴,不但可以保证有关价格的稳定,同时又能够避免冻结物价可能导致的商品短缺,在使用这一措施时,要谨慎选择实行补贴的商品与消费者群体。
3、税收政策
当课税目的在于收缩消费时,征税对象不仅是奢侈消费,也应包括大众消费。
面对通货膨胀压力,我国应建立一种征收面覆盖全体民众的所得税,同时对资本短期增值实行适度征税,并实施通过举债回收剩余可支配收入的“回笼”政策加以辅佐。
4、货币政策
应对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其最极端的形式是抽紧银根:
把货币总量的增长控制在某个指标内,不论利率如何变动,货币当局都不能因利率的提高而放弃从紧原则;努力维持公共预算的平衡,这是实现中性货币的条件。
5、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参照的原则是,相对货币流量,应加大实物流量。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节制收入的增长,因为收入是两种流量转换的必经通道。
然而收入政策的落实会碰到诸多困难:
一方面会受到工薪阶层的反对;另一方面,限制非工薪阶层的收入很难办到。
我们缺乏能够调节平均国民生产率增长幅度和实际工资增长之间幅度和实际工资增长幅度之间相当差距的灵活机制。
我们可以采取法律上的工资——物价控制手段或通过道德说服的方式,来减轻通货膨胀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