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届高三毕业班阶段性诊断测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届高三毕业班阶段性诊断测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届高三毕业班阶段性诊断测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届高三毕业班阶段性诊断测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普通高中
2021届高三毕业班上学期阶段性诊断测试
历史试题
2020年10月
注意事项:
1.本卷共6页,包括选择题(第1题~15题)、非选择题(第16题~19题)两部分。
本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
答题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试号等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5题,每题3分,共计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家国同构”是古代中国社会的重要特征,某学者为此绘制了如下结构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血缘政治是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B.古代制度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C.儒家思想推动了宗法观念的产生D.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
2.苏州相城区古宫黄泥村的西汉古墓中出土了一批墓葬品,包括青铜镜、陶壶、陶瓿和陶罐以及釉陶,都是两个一对的组合,不仅器形较大,釉色更好,而且保存完好。
据此可知当时的苏州
A.手工业技术比较发达B.铁器尚未运用于农业
C.民营手工业有所发展D.青铜器皿的普遍使用
3.《诗经·十月》有“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八个字,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思想家们表达对现实的不满B.君权神授的思想受到极大冲击
C.社会剧变中的政治秩序变化D.时局变动促进了社会文化多元性
4.《盐铁论·水旱》曰:
冶铁者“家人相一,父子戮力,各务为善器,器不善者不集。
农事急,挽运衍之阡陌之是,民相与市买,得以财货新弊易货,或时贳(赊欠)。
民不弃作业,置田器,各得所欲。
”下列有关材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官营冶铁作坊的经营方式B.有强烈的追求利润的要求
C.注重产品质量和经营方法D.注意市场信息和成本核算
5.明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对候选者的学历资格要求越来越高。
(明朝中后期)“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更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
此选官制度的发展
A.导致了内阁权力的膨胀B.提升了决策阶层的素质
C.阻隔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削弱了六部九卿的地位
6.《明太祖实录》记载: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
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
上曰:
‘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
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
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
’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这表明当时
A.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B.政府保护商人的合法权益
C.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D.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7.王阳明与弟子之间的问答集《传习录》中最有名的一句话“满街皆是圣人”,在王阳明看来,无论是庶民还是圣人都有同样的心,但是他们都在私欲前止步,毫不怀疑圣人的权威性。
而16世纪后半期的思想家李贽却把圣人的权威看作是问题,论述“夫圣人亦人耳……不能无势力之心;虽盗跖,不能无仁义之心”(《道古录》),努力把圣人平民化。
两者思想的共同点是
A.体现近代民主思想的萌生B.体现反对君主专制主张
C.彻底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D.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8.晚清时期,有学者对《红楼梦》评价道:
“吾国之小说,莫奇于《红楼梦》,可谓之政治小说,可谓之伦理小说,可谓之社会小说,可谓之哲学小说、道德小说。
”这表明
A.传统小说换发了新的生机B.小说符合市民阶层的心理需求
C.西学东渐影响了文学评价D.《红楼梦》的价值开始被认可
9.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规定:
凡二十五家中,设国库一、礼拜堂一,两司马居之。
凡二十五家中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但有限式,不得多用一钱。
……天下婚姻不论财。
凡二十五家中陶冶木石等匠,俱用伍长及伍卒为之,农隙治事。
据此可知
A.实行了产品的公有化B.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
C.描绘了农民的理想社会蓝图D.其不具备反封建的性质
10.1875年,李鸿章在处理马嘉理案时提到,马嘉理未经中国地方官同意,擅自带领武装探路队深入中国内地,“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
”这说明
A.清政府对外自主意识增强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C.清政府仍坚持闭关锁国D.利用近代外交理念维护国家主权
11.在古代中国,疾疫往往被认为是鬼神的作为或阴阳失序(疫气说)所致。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人自办刊物中,微虫(细菌)致疫的解释日益增长,疫气说则呈递减趋势,鬼神致疫说则基本绝迹了。
这些变化表明
A.国人普遍接受西方医学知识B.鬼神致疫说已被医学界遗弃
C.西方文明不断冲击传统认知D.晚清政府重视公共卫生教育
12.有学者根据1907年慈禧太后召见张之洞时的对话(张之洞说:
“立宪实行,愈速愈妙”)得出了张之洞支持君主立宪的态度。
却又有学者质疑张之洞话语的可信度(当时“预备立宪”已是慈禧定下的“国策”,张不敢明目张胆反对)。
从中可以看出
A.历史事实考辨需综合多方面因素B.掌握原始史料即可得出正确结论
C.史学研究不应给历史人物贴标签D.史学研究的唯一目标是探寻真相
13.辜鸿铭在新文化运动时说“人们经常断言汉语中没有关于‘自由’的词汇,但令人惊奇的事实是,不仅汉语中有关于‘自由’的词汇,而且这个词还准确地表达了……‘自由’的真正含义……汉语中表示‘自由’的字是‘道’……当它在‘自由’这个意义上使用时,被定义为遵循我们本性的法则——率性之谓道。
”这一言论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民众觉醒B.倡导自由平等C.肯定传统文化D.提倡西方文化
14.下表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
根据上表结合所学知识,由此可知
A.民族矛盾的激化是各阶级探索革命道路的共同原因
B.不断吸取历史教训使中共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C.革命道路的探索呈现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攀升过程
D.各阶级探索的革命道路均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15.1940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成立了国际宣传委员会,主动向海外人士宣介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斗争的事迹。
及抗日根据地建没情况。
中共中央创办了外文对外宜传刊物《中国通讯》。
此举旨在
A.提高远东主战场的国际地位B.形塑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
C.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D.推进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题,满分55分。
16.(17分)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特征之一。
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部族时代,进而至于封建时代,是从无关系进到有关系,这是统一的第一步。
更进而开拓荒地,互相兼并,这是统一的第二步。
这其间的进展,全是文化.上的关系。
因为必先
(一)国力充实,然后可以征服他国。
(二)亦必先开拓疆土,人口渐多,经济渐有进步,国力方能充实。
(三)又必开拓渐广,各国间壤地相接,然后有剧烈的斗争。
(四)而交通便利,风俗渐次相同,便于统治等,尤为统一必要的条件。
所以从分立而至于统一,全是一个文化.上的进展。
向来读史的人都只注意于政治方面,实在是挂一漏万的。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1901年,梁启超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观念,他认为“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的产物。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以,革命派迅速放弃了他们早先提出的“驱除鞑虏”的主张,而主张“五族共和”,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根据列宁的民族自决理论,中华民族的而民族自决是指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民族的独立和自由。
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后,《义勇军进行曲》问世,“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的悲愤歌声,极大地激发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整体的认同和爱国热情。
——郑大年《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民族研究》2013年第3期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吕思勉所说“从封建时代的分立而至于统一,全是一个文化上的进展”的理由。
(8分)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彻底觉醒的原因。
(6分)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对民族国家意识的认识。
(3分)
17.(12分)置身于一个商品和货币、物资与人员、知识与宗教频繁而紧密的往来的时代,中国明清时期的中央与地方政府不可能自外于世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官方档案中可以看出,从顺治到乾隆期间至少有50件档案内容为与俄罗斯贸易的,其中贸易线路涉及到从东北的黑龙江、嫩江、北京、张家口、鄂尔多斯、伊犁、哈萨克整条草原丝绸之路的商道。
……《华事夷言》中记载到:
“因陆路所历风霜,故其茶味反佳。
非如海船经过南洋暑热,致茶味亦减。
马克思在《俄国的对华贸易》一文中也专门指出,恰克图贸易中的中国茶叶“大部分是上等货,即在大陆消费者中间享有盛誉的所谓商队茶,不同于由海上进口的次等货。
”
材料二明清两代都实行过海禁政策,给沿海人民甚至国计民生都带来严重后果,所以地方大员多以“开洋”为主要筹划。
“莫若另为立法,将商人出洋之禁稍为变通,方有大裨于国计民生也”……通过数件珍贵的明天启、崇祯年间兵部尚书有关海禁事宜的题行稿,可知明代长期坚守的海禁政策至明末清初已与日益增多的对外贸易需求相悖。
1685年,清政府在东南沿海创立粤海、闽海、浙海、江海四大海关,清廷实行开海通商政策。
材料三1761年,广东巡抚托恩多上奏“瑞典商船遭风货沉抚恤遇难水手折”,请求按照惯例,给予朝贡各国或外洋各国来中国贸易的商船予以灾难救助。
从明清时代对朝贡体系和外洋贸易的维护来看,中国制定了明确的有关维护这一范围广阔的贸易秩序的措施与政策(《大清会典》在“朝贡”条目下设有专门的“周恤”、“拯救”等内容,具体规定了朝贡贸易或者自由贸易中发生的疾病、死难、飘风、飘海等灾难事件中的救助责任与赏罚措施)。
这些共同遵守的法令与政策,是地区贸易秩序存在并得以维持、延续的重要因素。
其间蕴含的互通、平等、周济的贸易精神,在现代依然有重要的价值。
——摘编自鱼宏亮《明清丝绸之路与世界贸易网络》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学者的研究运用了什么类型的史料,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为了强化这些结论,还需要什么类型的史料作为辅助。
(5分)
(2)据材料二,分析清初开海通商的原因。
据材料三,《大清会典》中关于“朝贡”的规定有何作用。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国家对外贸易政策制定的因素。
(3分)
18.(15分近代中国社会急剧变迁,新陈代谢中充满新与旧的碰撞、调适。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表
材料二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
……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三《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
展示了19C末至新中国成立前夕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
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剧本中出场的人物近50人,除茶馆老板之外,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宫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以及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能够“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
——童一秋语文大辞海文学常识卷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剧烈变动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并分析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动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的体现。
并分析康有为思想的主要意图。
(4分)
(3)据材料三中的茶馆为情境,编写一幕发生在19世纪末中国茶馆里的人物对话。
(要求:
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清朝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6分)
19.(11分)清代康熙帝对西方科学很感兴趣且颇有造诣,但并没有引导中国走上近代科学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末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华,揭开了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新篇章。
康熙称帝以后,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监副,并负责监造天文仪器。
他还曾向安多、张诚等学习几何学、代数学和天文学,向白晋、巴多明等学习解剖学。
在此期间,传教士们还编译了满文《几何原本》、《借根方》、《钦定骼体全录》等书。
康熙帝晚年亲自组织进行了两项大科学工程。
首先是全国范围的地图测绘,定名为《皇舆全览图》,该图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地理图册。
第二项大工程是《律历渊源》一百卷的编纂。
这是一套包括天文历法、音律学和数学等知识的科学著作。
材料二通过《律历渊源》的编纂以及《皇舆全览图》的绘制,我们可以一窥其御用科学的本质。
观象授时是皇权的象征,关乎皇权的合法性和神圣性,因此倍受重视。
必须保证政治上合乎当时的“崇儒重道”的既定国策……钦天监虽然采取了西法,但其任务和工作则依循旧轨,清朝也没有建立任何新的科研机构……《皇舆全觉图》的测绘更多是满足帝王虚荣心的需要,在为欧洲人所周知之后,清廷却当作珍籍秘不示人。
……耶稣会士的学术活动必须在皇权的严格监控下进行,他们不予许在汉人和蒙人的衙门内翻译任何科学文献。
……康熙帝暮年,由传教士挑起的礼仪之争,最终导致他发布了禁教令。
——摘编自王杨宗《爱好科学的康熙,并没有引导中国走上近代科学之路》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康熙帝重视西方科学的表现。
(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康熙帝限制科学发展的措施并分析原因。
(7分)
绝密★启用前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普通高中
2021届高三毕业班上学期阶段性诊断测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202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