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统计》内容的研究性学习.docx
《关于《统计》内容的研究性学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统计》内容的研究性学习.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统计》内容的研究性学习
关于《统计》内容的研究性学习
510630华南师范大学附中叶巧卡
内容摘要:
转变学习方式,提倡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本文从数学必修3《统计》这章的教学,让学生进行一次研究性实践活动,从实践层面阐述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收获以及教育教学中所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
新课程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案例
一.新课程与研究性学习
1、2004年,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第一年,高中数学课程设置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内容,要求在高中阶段至少安排较为完整的一次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活动,提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就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提出来的。
2、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这个过程包括:
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给出解释或证明。
研究性活动往往与课题研究联系在一起,而课题的探究过程成为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方法。
研究性学习从动态的教学活动层面上看是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行为,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积极地寻找、获取各种资料和信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对数学必修3《统计》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
1、选择《统计》内容的原因
对于统计知识,学生在小学就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到了初中,也学习了一些简单的与统计有关的概念,比如样本、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统计知识。
高中数学必修3的《统计》主要让学生学习统计的各种方法,学会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及其特征的思想,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系统地经历数据收集与处理的全过程。
数学必修3的《统计》这一章的知识相对比较简单,又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比较有利于引导学生从这里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性学习,开展数学探究实践活动。
2、具体做法:
提出具体要求学生确定课题学生制定学习方案学生具体调查过程撰写统计报告改进报告,制作课件,班内交流选出精品,校内交流优秀课题,写成论文,参加创新大赛
第一阶段:
宣传与发动
结合教材,以数学必修3的《统计》这章内容为素材,布置数学实习作业,做一次数学实践活动,以数学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学生自主地选择统计调查课题,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去收集和处理数据,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调查结果的机会。
这一阶段,让学生制定课题,设计方案。
作为开始和引入,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享受到数学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由于刚开始接触这一新的学习方式,所以老师要在选取的统计问题上多加指导,贴近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涉及的专业知识不能太多,要易于理解,同时对每个小组如何分工、怎样合作必须给出明确的指导意见。
比如有个小组选择的课题是“酒店未来的发展方向”,课题涉及的内容就不太符合中学生的知识水平。
此阶段要求师生共同讨论,老师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将实际问题数学化,找准统计问题的研究方向,设计第一份调查问卷。
本阶段还要初步熟悉统计调查问卷的设计。
比如有个小组选择课题是“高一级同学最想拥有的超能力调查”,设计的问卷很简单,对超能力的定义和理解也不是很准确,老师就必须提出改进的办法,或者是换课题,或者是重新设计比较合理的问卷。
比如课题“广州市高一高二学生的生活满意程度调查”的问卷经过近十次修改,最后的问卷是:
广州市高一高二学生的生活满意程度调查
目的:
调查广州市高一高二学生的生活满意程度和生活的简单态度
1、与我认识的多数人相比,我更好地把握了生活中的机遇。
A是 B否
2、你与家人是否亲密无间;
A是 B否
3、你是否曾经觉得你的家庭对你不好,但是你又确知他们的确对你好?
A是 B否
4、你父母对你的教育方式:
A强迫型B溺爱型C自主型D其他
5、父母的受教育程度:
A小学毕业B初中毕业C高中毕业D大学毕业或以上
6、你有没有为集体服务的意识
A有B没有
7、你发现赞扬别人是件容易的事还是困难的事
A是 B否
8、你有()个亲密非常的好友
9、如果对方临时取消约会,你会怀疑他的动机吗?
A会B不会
10、你觉得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被恰当地评价了吗
A是 B否C不清楚
11、你对别人因学习压力自杀有什么想法?
A可以理解B不可思议C不清楚
12、我总是不断提高学习奋斗目标。
A是 B否
13、你在周末睡懒觉而不学习会产生负罪感吗
A是 B否
14、你是否在意别人如何看待你?
A是,非常在意B比较在意C有点儿D一点也不
15、你经常分析自己、研究自己
A是 B否
16、你很诚实
A是 B否
17、你是否认为生活满意感与金钱成正相关
A是 B否
18、你的对你目前的生活,你觉得
A非常丰富充实B充满坎坷C安稳但缺乏刺激D有点儿乏味E沉闷之极,令人沮丧
19、自评(对现状的满意程度)(0-100):
20、你认为你现在拥有的最重要的(在下面选):
21、你最渴望得到的:
A和美的家庭B朋友C良好的品质D对生活的热爱E优异的成绩F来自各方面的理解G外貌和优雅的气质H健康I其他,如。
年级高一高二性别男女
性格外向双向内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我还想说或补充:
第二阶段:
实施与反馈
平时上课按照正常教学进度,介绍统计知识的同时,安排与所选的统计问题内容有关的典型案例,落实典型案例的活动目标,让学生初步掌握数据统计的常用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调查目的、熟悉调查活动的开展,活动中期在班里进行一次中期交流会。
让2个做得比较好的小组在班里介绍他们的做法及进展情况,让其他小组互相交流,探讨学习,共同进步。
教师在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中定期跟踪、了解进度,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表达的准确程度及表达方式给予及时、具体、准确的指导意见。
比如怎样分发问卷,收集第一手数据等等。
经过这一阶段实质性工作的铺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接触到更多的社会知识和科学知识,并且完成了数据收集、数据整理的工作。
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体验到改变传统学习活动的方式,以学习小组形式作为开端,让他们能够对经过提炼加工和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输入电脑进行统计,然后由学生写出结论报告。
在这一阶段,老师要教会学生写调查报告,比如写调查报告的基本步骤,一份调查报告包含的要素等可以印成试卷发给学生作参考。
第三阶段:
总结与交流
学生将写成的调查报告制作成课件,把调查结果在班里进行展示和评比,学生自己选择统计图表或其它方式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
最后挑出优秀作品在年级进行演讲、欣赏及交流,在学校范围内展示学生的调查报告。
其中一个小组的课题是“华附高一学生幸福指数调查”,经过分析数据得到这样的结论:
提问内容
占幸福同学的百分比
占不幸福同学的百分比
幸福重要吗
1.47%觉得不重要
9.72%觉得不重要
觉得不幸福会生活态度消极
59.89%选择是的
62.5%选择是的
觉得不幸福会产生动力努力改变现状
30.77%认为是的
26.39%认为是的
这个结论引起许多争论,甚至社会上都认为现在的学生不幸福……,在网上也有关于这个问题的报道,如耿银平的评论“调查学生幸福指数值得效仿”等现象,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还是第一次引起社会如此众多的关注。
虽然这些结论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因为学生还不了解幸福的真正含义)。
但这些对我们来说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懂得探索的途径。
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很多,学生的钻研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第四阶段:
完善与提高
《统计》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对各种能力的综合应用。
它涉及到文字理解能力、对实际操作的熟悉程度、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开发创造能力,在活动过程中结合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各种科学思维方法。
为了完成课题研究,师生应组成“共同体”,遵循“老师指导、小组开展、统计实践、数学建模、形成结论、合作讨论、完成报告”的活动步骤,提高学生由分工独立到互动合作的能力。
小组成员最好是优、良、中、差均衡搭配,在每个环节中,建议分由不同的学生轮流做组长,负责召集、记录和写报告,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评定和总结。
教师应把重点定位在科学思维方法的引导、如何得出研究结论上,而评价时应重视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数学实践活动、是否得到了必要的收获等这些方面。
必要时,还要对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过程中的合作能力、过程操作进行仔细观察和纪录,关注学生是否肯于思考、坚持思考和善于思考,并不断帮助他们改进思维方法与实践方式,并重视实际操作和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与应用。
对于值得后续研究的课题,让学生继续修改和完善,写成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参加学校的创新大赛,甚至市的、省的或全国的创新大赛。
比如课题“广州居民用水情况对水质的影响”,“探究广州高中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熟悉程度”和“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心理调查、分析与引导论文”等参加学校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一等奖,最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心理调查、分析与引导论文”还获得广州市、广东省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三.回顾与总结
1、与平时课堂教学的对比
学生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以及学生学习的参与度、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多样性结论和学习效果等方面都与平时的课堂教学不同。
学习地点从课室延伸到课外;教师主讲改为学生自主学习(或相互学习);学习的载体从单一的课本变成大量的课外学习资料。
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在这一章的学习中,主要由老师在课堂介绍统计有关知识,或者运用多媒体举些具体事例给学生增加认识和理解。
而在新课程下,学生自主选择课题、与同学合作调查、分工查阅资料、共同交流分析、撰写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都是以一种充满兴趣、积极热情的精神参与进来的,表现出主动学习的热衷态度,从设计问卷开始学生就主动查阅各种资料(课余时间泡在图书馆或到电子阅览室上网搜索……)、而讨论时又纷纷发表意见气氛热烈……;而且,他们为了能够更好地运用统计知识来分析自己搜集到的数据,上课都变得格外认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在实践活动的后期,他们为了向全校展示自己的课题结论时,课件的设计都十分注重美观大方、简单明了而又准确实用,运用各种各样的统计图表,甚至有些课本都还没有介绍过的。
后期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原来可以这样学的。
数学原来也是生动活泼的,并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本次统计实践活动吸引了全年级621人参与,前后总共完成了上百篇数学统计内容的调查报告,得出了许多非常有意义的结论,甚至超出了当初预想的效果,这些结论关注生活、结合实际,使学生在学到数学统计知识的同时,达到了体验生活、深入社会、增长见识、开拓视野的目的,还有助于增强社会责任感。
这些报告中涉及到科技创新、社会生活,甚至还有学生的情感等各个方面,在校内和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引起了广州地区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先后作了相关的报道。
其中“华附高一学生幸福指数调查”在3月29日的广州日报和信息时报都刊登了,并详细报道学生的实践活动……,当天晚上广东电台马上进行电话访谈,采访了我的学生和老师。
学校也因此开展了一系列德育活动——“寻找身边的幸福”。
2、学生学习表现方式和老师的教学方式
由于必须做调查实践,设计问卷和收集数据,这样,学生就必须走出课堂,甚至走出校园、走入社会才能完成(例如,4班的数据就是在广州购书中心通过咨询广大读者或路人来获取第一手数据)。
这样的学习,跟学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就有很大区别。
学生是从实践的体验中,带着自己的问题和发现再走进教室的,所以在课堂交流中,个个都表现得积极主动,纷纷展示他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出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在真正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在这次调查活动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也可以自己在生活实践中主动探索获取。
其次,突破以教师为中心,以引导、合作与交流为主要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应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教师不是唯一的指导者与合作者,有目的地开发周围的人际资源帮助自己学习与发展,学会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这是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
开发数学学习资源,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3、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师生互动,共同学习,获取进步,收益良多。
通过这次非常有意义的实践活动,真正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综合实践能力,并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这一过程将小组学习、全班教学与个人自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两个方面达到双赢的效果。
即使学生的某些探究结论不一定正确,但是学生们在积极的实践过程中,学会了探究的方法、学到了创新的理念、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对这种探究精神来讲,它比结论更重要!
而我们作为老师,结合新课标,一边指导一边实践,逐步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走向“研究式教学”。
四.反思与改进
1、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给学生直接而具体的学习内容,只提供有关情境或线索,或者引导学生自己从自然、社会、生活中去发现和确定问题,围绕问题去开展研究性活动,从而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
同学们在初次开展活动时,会由于缺乏经验或是知识水平的局限而感到困惑,因此,问题就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关键,如何引导学生寻找和发现问题从而确定课题呢?
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继续改进的方面。
2、要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就必须有研究型的师资。
教师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首要条件,但从现状来看,绝大多数教师缺乏科研和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学生是教育中具有能动作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指导学生,还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宏观的把握课题的研究进展,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调整策略和方法,与学校家长和社会进行沟通。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2004年4月
2.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3.陈繁球:
《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