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届高三月考联考模拟试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10112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地届高三月考联考模拟试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各地届高三月考联考模拟试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各地届高三月考联考模拟试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各地届高三月考联考模拟试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各地届高三月考联考模拟试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各地届高三月考联考模拟试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2.docx

《各地届高三月考联考模拟试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地届高三月考联考模拟试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2.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各地届高三月考联考模拟试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2.docx

各地届高三月考联考模拟试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2

各地2011届高三月考、联考、模拟试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2

各地2011届高三月考、联考、模拟试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2

贵州遵义四中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萧萧

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生命的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

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

动!

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在朝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们我们叫它番仔油灯。

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

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起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

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深夜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根据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

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

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

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

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拿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

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

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临深履薄的人,战战兢兢。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

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五烛光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

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

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有一次,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

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眼照明的桌前,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

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着一些光影缤纷!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有删节)

[注]祝融、回禄;传说中的火神,借指火灾。

土埆厝:

台湾的一种民居。

14、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

(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最后一段说: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综观全文,灯火在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4分)【答案】寄托对童年时光、童年生活的深切留恋和怀念;使童年的生活图景更真实、具体、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分析】文章三处细节写了煤油灯的外形或使用,结合生活的时代背景及抒发的思想感情作答。

考察细节描写的作用。

15.(4分)【答案】

(1)即使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里也是很宝贵的;灯下的温馨和苦读,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的宝贵财富。

(2)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怅惘;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了一些美好的东西。

【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第一句从比喻的本体和比喻义及在文章表达的情感,可以得到答案。

第二句抓住迷失来分析作答。

16.(6分)【答案】

第一问:

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互相交叉。

第二问:

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思想情感的表达;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分析】考查人称变换在文中的作用。

注意人称变换与情感的变化。

17.(6分)【答案】灯火让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人生中的永恒之火;灯火下的祖孙相牵,使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的成长离不开灯火下的夜读,这是人生的重要一步。

【分析】考查概括中心主题。

结合全文分析灯火在文中的含义。

河北唐山一中2011届高三9月调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22分)

淡竹

苏沧桑

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

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的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满志;银杏终于褪去了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

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像极薰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

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噬血,一边甜言蜜语……

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

我要开花!

我要结果!

甚至那口奇异的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

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

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

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真的是空的吗?

不。

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盈满。

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

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最大落中的一员。

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里的最

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

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11)他可以很入世。

生可以防风,成阴,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

他可以很出世。

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12)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13)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14)他是我们身边那些坚守着什么的人。

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

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

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上的丰衣足食。

(15)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选自《散文》2009.12)

14.文章一段,用不少笔墨写淡竹之外的一些事物,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4分)

15.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在文中的含意。

(4分)

(1)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盈满。

(2)他可以很入世……他可以很出世。

16.第(13)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这一段文字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6分)

17.文中多次写到淡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在文中写到他哪些特点?

请你全文,分条概括。

(8分)

参考答案:

14.运用了对比(或反衬)的手法。

(1分)用其他事物对名利的欲望和拼争,反衬出淡竹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坚贞自守的品格。

(3分)

15.

(1)空,指的是竹笑忘功名利禄。

(1分)

盈满,指的是淡竹满怀坚持、智慧、感恩、爱和友情。

(1分)

(2)入世,是指淡竹身为济世良材,不论活着还是死后,都能对社会做出贡献。

(1分)

出世,指淡竹超脱俗尘,融于自然,优雅散淡。

(1分)

16.运用了排比、引用等修辞方法。

(2分)作用:

表现了淡竹不慕富贵名利、坚贞不屈、

自守高洁的品格,既能独善其身、又能兼爱天下的士大夫风范。

(2分)象征历史上自守高洁、不被世俗所容的人,深化了主题,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2分)

17.外形清瘦且憔悴,与众不同。

身为济世良材,笑忘功名利禄,与世无争

不被世俗所容,但坚守自我,爱憎分明(有节而直,不愿费心机)既能独善其身、又能兼爱天下(可以很人世,可以很出世)淡泊功利,身处孤寂,融情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快乐(其表面虚空,实则盈满)。

(答对其中4项,计8分)

河北魏县一中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9~21题。

(满分15分)

红松擎天

张抗抗

伊春城像一个巨大沙盘,隐现在苍翠的林海中,红黄蓝白,色彩缤纷。

30多年前,我随农场连队在伊春某林场伐木。

森林暖泉、雪地冰坂,是知青年代的珍贵记忆。

然而,重新回望那个年代,心生愧疚。

还记得男生用锋利的电锯,将茂密的树林扫荡;女生围着锯倒的巨木清理枝桠;卡车满载原木,运出深山。

我们将大树锯断,劈成柈子,塞入炉膛,熊熊火焰给帐篷带来温暖,也将几百年成材的原木燃为灰烬……长期过量的开采,使小兴安岭可采林木锐减,生态逐渐失衡。

那些消失的大树中,就有红松。

伊春,如今已成为红松在我国的最后一片原始保留地。

自然界但凡珍稀树种,对地理气候条件要求苛刻,决无苟活之意。

这种存活于寒冷地带的珍贵树木,生长极其缓慢。

几十年前,小兴安岭还是红松满山。

然而,连年大量砍伐,红松所剩无几。

半个世纪以来,伊春为国家输送了2.3亿立方米红松材质,据说,用火车装这些原木,车厢一节节连起来,可从最北端的漠河接至最南端的三亚。

时值盛夏,在溪水国家森林公园,我寻访红松。

普查表明,该地存有614种原生树木,是天然的森林博物馆。

沿山路上行,只见草木葳蕤,蕨苔遍地,乔木灌木、针叶阔叶高低错落。

石阶木桥、草亭木屋,与山林浑然一体。

迎面扑来树叶与青草、朽木与落叶混合的浓郁气息。

吸气吐气,肺腑通透,神清气爽。

四周忽然幽暗,一株褐红色的巨木横空出世,挡住去路,居高临下,冷傲威严。

树干浑圆敦实,树皮寸寸皴裂,呈现出清晰的时间刻度。

那是红松!

在溪水,我仰视红松。

它们在这里巍然伫立了几百年,饱经风霜却容颜依旧。

心无旁骛地向上生长,中途决不分叉,到树冠才打开伞状枝条。

五针一束的松针,玉簪似地插在头顶。

阳光透过树顶苍绿而粗硬的松枝倾泻而下。

在溪水,我拥抱红松。

红松有骨气:

它直立如柱,外刚内韧。

它耐腐蚀,抗风雪,可作桥梁、枕木、电杆之用。

树皮可提取栲胶,采割松脂;松针可提取松针油;松子为美味坚果,亦可入药……红松,在冰雪之地伫立了千年万年,是天地日月的精华。

它因过于优秀而受到人类的过度青睐,好在人类终于醒悟。

在溪水,我要为红松祝福。

五年前,伊春市在地方财政特别困难的情况下,作出了全面停止采伐天然红松的决定,同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红松实行建档立卡管理。

伊春人绝不能让红松故乡变成回忆中的红松故事。

伊春伐木工马永顺,一生伐树3万余株,退休后,倾余生之力,植树3万余棵,被国人传为佳话。

登上观光塔,环山苍郁,森林像一块巨大的祖母绿,在阳光下发出碧玉的荧光。

高高的红松树下,喜阴喜湿的细弱幼苗正在耐心生长。

将来,红松高耸入云,如擎天之柱,托起伊春的未来。

美丽的伊春城,该是一座隐现在莽莽红松林海之中的巨型宫殿。

在溪水,我认领了一棵红松,我愿日日为这棵遥远而伟岸的红松祈福。

若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了红松,蓝天还能用什么来支撑呢?

19、概括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分析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5分)

20、红松的珍稀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加以概括。

(4分)

21、、两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红松?

请选择其中两种方法加以赏析。

(6分)

参考答案:

19、回忆知青年代的伐木生活,对伐木导致的后果心生愧疚。

(2分)照应题目,引出下文追溯、寻访红松的内容(2分,仅答出引出下文给1分);为认领红松、为红松祈福作铺垫(1分)。

20、存活于寒冷地带(1分),生长缓慢(1分),我国仅伊春有其原始保留地(或数量极少

在我国目前已所剩无几)(1分);浑身是宝,在生产建设和生活中有多种用途(2分,答出多种用途即可得2分)。

21、

(1)用了拟人的手法。

如第段中用、,横空出世,挡住去路形象地写出红松的高大威严;第段中用饱经风霜却容颜依旧形象地写出了红松的古老苍劲,用心无旁骛地向上生长写出红松挺拔不分叉的形态。

(3分,指出修辞手法1分,能结合一处恰当分析表达作用再给2分)

(2)用了比喻的手法。

如第段中将树皮的裂纹比作时间刻度,形象地写出红松的苍劲古老;第段中将松针比作玉簪,形象生动地写出其身姿秀美。

(3分,赋分同上)

河北行唐一中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苦夏

冯骥才

这一日,终于撂下扇子。

天上干燥清爽的风,忽吹得我衣袂飞举,并从袖口和裤管钻进来,把周身滑溜溜地抚摸。

我惊讶地看着阳光下依旧夺目的风景,不明白数日前那个酷烈非常的夏天突然到哪里去了。

四季是于宇宙最大的拍节。

在每一个拍节里,大地的景观便全然变换与更新。

四季还赋地球以诗,故而悟性极强的中国人,在四言绝句中确立的法则是:

起、承、、合。

这四个字恰恰就是四季的本质。

起始如春,承续似夏,变若秋,合拢为冬。

合在一起,不正是地球生命完整的一轮?

为此,天地间一切生命全都依从着这一拍节,无论是岁岁枯荣生死的花草百虫,还是长命百岁的漫漫人生。

然而在这生命的四季里,最壮美和最热烈的不是这长长的夏么?

女人们孩提时的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们的童年往事大多是在夏天里。

这由于我们儿时的伴侣总是各种各样的昆虫。

蜻蜓、天牛、蚂蚱、螳螂、蝴蝶、蝉、蚂蚁、蚯蚓,此外还有青蛙和鱼儿,它们都是夏日生活的主角,每种昆虫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

甚至我对家人和朋友们记忆最深刻的细节,也都与昆虫有关。

比如妹妹一见到壁虎就发出一种特别恐怖的尖叫;比如邻家那个斜眼的男孩子专门残害蜻蜓;比如同班一个最好看的女生头上花形的发卡,总招蝴蝶落在上边;再比如,父亲睡在铺了凉席的地板上,夜里翻身居然压死了一只蝎子。

这不可思议的事使我感到父亲的无比强大。

后来父亲挨斗,挨整,写检查;我劝慰和宽解他,怕他自杀,替他写检查——那是我最初写作的内容之一。

这时候父亲那种强大感便不复存在。

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夏天的意味全都发生了变化。

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

惟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里,才体会到苦夏的滋味。

快乐把时光缩短,苦难把岁月拉长,一如这长长的仿佛没有尽头的苦夏。

但我至今不喜欢谈自己往日的苦楚与磨砺。

相反,我却从中领悟到苦字的分量。

苦,原是生活中的蜜。

人生的一切收获都压在沉甸甸的苦字的下边。

然而一半的苦字下边又是一无所有。

你用尽平生的力气,最终所荻与初始的愿望竟然去之千里。

你该怎么想?

于是我懂得了这苦夏——它不是无尽头的暑热的折磨,而是我们顶着毒日头默默又坚忍的苦斗的本身。

人生的力量全是对手给的,那就是要把对手的压力吸入自己的骨头里。

强者之力最主要的是承受力。

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会感到自己属于强者。

也许为此,我的写作一大半是在夏季。

很多作家包括普希金不都是在爽朗而惬意的秋天里开花结果?

我却每每进入炎热的夏季,反而写作力加倍地旺盛。

我想,这一定是那些沉重的人生的苦夏,锻造出我这个反常的性格习惯。

我太熟悉那种写作久了,汗湿的胳膊粘在书桌玻璃上的美妙无比的感觉了。

在维瓦尔第的《四季》中,我常常只听夏的一章。

它使我激动,胜过春之:

勃发、秋之灿烂、冬之静穆。

友人说夏的一章,极尽华丽之美。

我说我从中感受到的,却是夏的苦涩与艰辛,甚至还有一点儿悲壮。

友人说,我在这音乐情境里已经放进去太多自己的故

事,我点点头,并告诉他我的音乐体验。

你给它。

音乐的最高境界超越听觉;不只是它给你,更是你给它。

年年夏日,我都会这样体验一次夏的意义,从而激情进发,心境昂然。

一手撑着滚烫的酷暑,一手写下许多文字来。

我还发现,这伏夏不是被风吹去的,更不是给我们的扇子轰走的,是被它自己融化掉的。

因为,夏天的最后一刻,总是它酷热的极致。

我明白了,它是耗尽自己的一切,才显示出夏的无边的威力。

生命的快乐是能量淋漓尽致地发挥。

但谁能像它这样,用一种自焚的形式,创造出这火一样辉煌的顶点?

于是,我充满了夏之崇拜!

辽阔的秋,悠长的冬,遥远的春,我要一连跨过,再一次邂逅你,我精神的无上境界——苦夏!

(有改动)

14.全文看,题目苦夏包含哪几层意思?

(6分)

答: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6分)

(1)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会感到自己属于强者。

答:

(2)音乐的最高境界是超越听觉;不只是它给你,更是你给它。

答:

16.第段写童年夏天的乐趣,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17.文章最后一段。

采用哪些修辞方法来写苦夏?

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

分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

14.(6分)苦夏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无尽头的暑热;

(2)人在夏天默默坚忍的苦斗;(3)苦夏锻造不寻常的品格,苦是生活中的蜜(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5.(6分)

(1)强者的感觉在于能够承受难以想象的重压。

(3分,意思对即可)

(2)把自己的人生体验融入音乐才能得到最高的享受。

(3分,意思对即可)

16.(4分)丰富文章内容,引出苦夏的滋味;(2分,意思对即可)与下文苦夏的艰辛形成对比,突出的人生感悟。

(2分,意思对即可)

17.运用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方法。

(2分)它是耗尽自己的一切,才显示出夏的无边的威力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写出酷热的由来;但谁能像它这样,用一种自焚的形式,创造出这火一样的辉煌的顶点?

运用拟人、反问修辞,形象地强调没有谁像苦夏那样把能量发挥到极致;辽阔的秋,悠长的冬,遥远的春,运用排比,表达对夏的急切盼望。

(2分)结尾段表示对苦夏的崇拜、渴望、热爱之情。

(2分,意思对即可)

河北张家口涿鹿中学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7题。

江南无雪

刘长春

故乡的冬天留给我童年与少年的,是飘雪的记忆。

向暮时节,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着跑得飞快,气温骤降到零下几度的时候,大人们抬头望一眼灰暗的天空,说是快要下雪了!

不一会儿,先是窸窸窣窣的雨夹雪,那雨点伴随天然六角的晶体敲打着屋背的黑瓦,就如音乐家灵巧的手轻轻地划过琴键,丁丁东东。

多少年过去了,这碎玉之声还萦回在我的耳际。

夜里总是睡不稳,几次三番爬出被窝拉开窗帘看一眼,外面是不是真的下雪了。

雪,说不上是什么时候,在人不知不觉中斜刺里飘落了。

屋外,清冷的月光下,没有人踏雪而行,用不着着急,像林冲那样,一步高,一步低,跟踉跄跄,捉脚不住,雪夜上梁山。

路上无人,田野无人。

只有被风追逐着的雪,上下旋着,左右飞舞着,飘飘洒洒,疏疏密密,忽而身腾空,忽而前展双臂,然后,一头扑向期待拥抱她的大地。

我想象这是在灯光雪亮的舞台上,大自然正在上演一场优美的舞蹈,而雪的舞蹈是一种诗意的语言,关于天的辽远,关于风的吟唱,关于云的彩衣,关于雨的精魂……满心欢喜地躺回被窝,睡梦中又好像听见了,那纷至沓来的雪的脚步——走进我家的院子了,铺在你家的门槛外了,镶上他家的窗台了,漫过田间高高低低的小路了,平齐河边弯月似的石桥了……

清晨推门,眼前一亮:

昨夜隔壁瓦屋纸窗外的世界,一片洁白。

昨日地上堆满落叶还显得一片狼藉的院子,现在被大雪所掩盖,像在上面盖了一块洁白的手巾;两株挺拔的枣树,威风凛凛地披挂着银色的甲胄,从四面八方伸出雪白的手臂,指向天空;小河结了厚冰,听不见流淌的声音,没有桥,也无须桥,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人一直走到对岸。

河那边是田野,眺望与地平线相接的远处,也是覆盖了皑皑大雪的白线。

那白雪是披在原野身上冬天的被子。

在那里,大地也睡着了——这不是长眠,这似乎是它辛勤一年以来的第一次安睡。

(梭罗《冬日漫步》)

当我不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亲的时候,关于雪的记忆也就渐渐淡漠了。

孩子们却没有忘记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向往冬天,向往寒冷,向往雪花飘飘的日子……可是冬天已经变得暖和了,没有寒冷,也没有雪。

有几个冬日,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赶着跑得飞快,气温又骤然下降,看样子是下雪的天气。

还在上小学的儿子,迫不及待地问我:

爸爸,什么时候下雪?

我说:

快了,这天准下雪!

可是,雪,向往中的雪,孩子眼里的雪,被人千呼万唤着的雪,总是没有落下来。

是啊,你的睫毛上和舌头上/没有落过甜雪花/怎能说懂得温柔/你没有审视过六角的雪花/你没有见过积雪成冰/没有听过夜半的冰裂/怎能说懂得创造、破坏和一尘不染的纯洁……

江南的冬天怎么不下雪了?

四季不再分明了?

我回答不上。

也许,孩子长大了,长了知识,一切都会自己解答。

但是,我盼望雪,依然想念过去有雪的日子。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现在,我家里有酒,有火炉,独酌以外,也喜欢雪夜有人敲门,举杯共饮,作通宵长谈。

明朝酒醒,不妨雇一条小舟,一起往东湖看雪……

14.第三段中,写了哪些飘雪的记忆?

请分条写出。

(4分)

15.请简析第四段的表达特色并概括雪景的特征。

(6分)

16.第五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具体分析。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