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旅游的互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08515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与旅游的互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文化与旅游的互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文化与旅游的互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文化与旅游的互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文化与旅游的互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与旅游的互动.docx

《文化与旅游的互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与旅游的互动.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与旅游的互动.docx

文化与旅游的互动

文化是一个大题目,时时有文化,无处不文化,事事皆文化,现在变成了一个泛文化的现象。

这种泛文化现象好的一方面,提高了我们的文化意识,差的一方面降低了我们的文化。

旅游又是一个大题目,旅游就是生活,一个人的旅游过程是一个短期的生活方式,但是对整个社会来说就是一种长存的生活方式。

两个特大的题目揉在一起,我更感兴趣的是这个题目的产业化和融合的问题,所以我谈文化与旅游的互动,主要也是从这两个角度来谈一谈。

一、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1、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一般来说,文化是旅游的资源,旅游是文化的市场,但是如果这样来说实际上不完整,这是初步,是一个基础。

说到本质,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构造了旅游的核心,创造了特色,培育了吸引力。

我们一般总是在追求视觉的观感,很多自然景观形成了视觉的震撼力,但是文化品味形成了心灵的沁润力,这是一个本质性的区别。

我们多年做观光旅游,大家有一个很习惯的思维方式,就是上来要追求视觉感受,尤其要追求震撼力,所以这些年以来,国内也做了很多大的文化景观,这种文化景观终极目标实际不是追求文化的弘扬,文化本质的挖掘,而是在追求大型文化景观的一种视觉震撼力,这是不足的。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我们要把文化从旅游的资源,进一步提升到旅游的灵魂,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有什么样的文化要素,有什么样的文化本底需要用,而是要通过文化和旅游的结合,进一步创造旅游的文化。

2、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旅游承载了文化的精神,表达了文化的内容,创造了文化的形式,最终创造了文化和市场的对接,这是一个核心问题。

多年以来,文化和旅游这两方面有分有合又难舍难分。

实际上很大程度上这不光是不同角度、不同认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这两个东西到底怎么看的问题。

比如乌镇,应该说现在做成了一个极致,做成了一个精品,可以说做到了中国古镇旅游的第一。

当地人开始说乌镇要打茅盾这张牌,因为那是茅盾的故乡,也有茅盾的故居,但是开发商这么多年从来不打茅盾这张牌,因为如果打了这张牌的话,乌镇就变成了茅盾的乌镇,现在打旅游这张牌,乌镇就是大家的乌镇。

这个观点虽然有点偏颇,说的有点过,但是本质上是对的。

很多文化人去了乌镇就很不高兴,说这么好的一个乌镇,也不申报文化遗产,也不申报文物保护单位,也不申报国家风景名胜区,但这些帽子开发商一概不要,他们要的就是市场,而且通过市场把文化做到了极致,是一个最讲文化品味的地方,形成了最好的文化氛围的地方,但是它恰恰不要文化品牌,这个现象也值得研究。

3、不拘于专家眼光

我们不能拘泥于专家的眼光,局限于专业的领域,要用无形开发有形,用有形承载无形。

不管是文化专家,还是旅游专家,都有相应的专业,都是有局限性的,真正要把文化和旅游实实在在的在产业方面融合在一起,一定要抛弃这种局限性,一定要跳出旅游看旅游,跳出文化说文化,这样才可能把这个事情做到位。

二、保护与利用

1、重利用轻开发

在这里我没有用开发这个词,严格的说,过分强调开发是不对的,所以在涉及到自然环境,涉及到文化方面,我一般都用利用这个概念,因为利用是一种资源的整合,开发是非常生硬的。

一般说开发就是修马路、盖房子,就是要大拆大建,大拆大建绝不是好事,往往我们钱花的越多,结果犯的罪越多,造成的破坏越多,出发点都是好的,都是好心,但是好心不能代表效果。

全国有一个最普遍的现象,拆了老的建新的,建了新的想老的,想了老的仿老的,最后是赝品充斥全中国,现在这个现象已经普遍发生了,我们可以看到,可以惋惜,但是无法阻止,以为大家都在文化的这个牌子之下,大干破坏文化的事。

所以一定要稳妥的积极的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简单的说,保护是手段,利用是方式,发展是目的,保护不是唯一的目的。

2、五个误区

(1)文化原教旨主义,保护至高无上

这是很多专家教授所持的一种态度,而且这种态度非常激烈。

严格的说,知识分子没有天然的道德优势,也不能因为唱保护,就一定是对的,有时候保护也是错的,但是现在觉得,只要把保护这杆大旗扛起来,就所向无敌、无往不胜,如果达到了原教旨主义的程度,这就走上了一条邪路。

任何原教旨主义都是不可取的,伊斯兰的原教旨主义产生了本拉登,环境的原教旨主义会产生很多环境方面的极端行为。

所以,最终要结合我们的发展,结合我们的实际,来比较平和、比较中庸、比较稳妥的对接。

(2)居高临下,专家至高无上

保护的口号里也隐含着利益,我们现在的专家一定意义上已经变成了部门利益的代言人,专家至高无上吗?

专家没有局限性吗?

这是一个现实,处在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普遍的市场化,专家就不市场化吗?

我自己就是一个市场化的专家,我不认为一个专家的市场化是把我们贬低了,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对应市场。

比如四川的泸沽湖,专家们在泸沽湖提了一个摩梭人文化保护区,这个文本的概念基本上是把摩梭人圈起来,12个村寨,两万摩梭人,外边的人可以进去,里边的人不能出来,这是什么?

是典型的文化歧视和民族歧视,这就意味着摩梭人生活水平不能提高,生活方式就不能改变,现代社会了,怎么可能呢?

这个文化靠这种方式是保护不了的,这就是一种原教旨主义的保护方式,只有商业化、市场化才能真正的保护。

摩梭文化如果不搞旅游,也保不住,因为生产方式、交通方式、生活方式都改变了,怎么可能原汁原味的保存呢?

但是在旅游这个平台上,他们对自己的文化自尊、自重、自骄、自傲、自荣、自信,这个文化就可以传承。

旅游这个平台就是一个商业化的平台,就是一个市场化的平台,恰恰在这个平台上,体会到了这些文化,这样的保护虽然不是原汁原味的,但是毕竟可以保护下来。

我们现在也不可能原汁原味,即使不搞旅游,摩梭文化也保不下来,但是开展了旅游,摩梭文化反而得以传承、得以延续。

这里所谓理想主义的原生态的原教旨主义的这一套东西,是不可能的。

比如丽江的老太太,现在还都穿着民族服装,他们就说你们来不就是看我们穿这些衣服的吗?

他们对自己的文化很骄傲,这就可以传承,如果她们看不起自己的文化,从心里鄙视自己的文化,怎么可能保护呢?

所以我们就要淘汰,或者要转化这样的误区。

(3)焚琴煮鹤,名曰重文化,实则毁文化

我们的文化元素太多了,每一个地方都可以说出无数的文化来,但是对无数的文化到底怎么做,大家就困惑了。

现在普遍的现象是有个土地庙也要修一修,用拙劣的审美趣味,来复原文化,这实际上是对文化的一种毁坏,有时候我们说这是农民眼光、农民趣味,仅仅是农民吗?

就连我们城市的领导不也是这样吗?

乡村里农民喜欢把自己房子的外立面弄上白瓷砖,非常恶俗,但是对于农民来说,他们认为这就是贴近城市化的一种标志,我们的市长们追求大广场、大绿地、大高楼,和农民贴白瓷砖异曲同工,都是恶俗的审美眼光,这样的东西给我们构造了一个确实比较恶劣的文化环境。

以至于我们很多地方现在是,土不土,洋不洋,中不中,西不西,新不新,老不老,等于就是一个文化的大杂烩。

最典型的就是华西村,自己还非常得意,最后还盖了一个宝塔楼,宝塔是佛教文化进来的,是供奉高僧舍利的地方,华西村现在的宝塔楼顶层是总统级的,就是国家元首级的,下边是部长层,下边是司长层,下边是处长层,完全按照中国的官场规则,把领导人都装到宝塔里去了,他们还自鸣得意,大把的钱花了。

所以,这就是名曰重文化,实则毁文化,这是现在最突出的一个问题。

(4)强调开发,忽视保护,缺乏文化挖掘

没有一个地方不说保护,这么多年很多其它领域的专家攻击旅游,说旅游破坏环境、破坏文化,其实旅游一直在谈保护,每个项目都在做保护,只是从文字上、口号上来抠这些东西没有意义,这就像贪官口口声声都说廉洁一样。

只要谈到文化,谁都把保护挂在嘴上,核心是采取一个什么样的方式来强化保护,最终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通过什么样的路径,这不是唱高调可以解决的问题。

(5)口口声声以人为本,时时处处与人为敌

这个问题在全国也普遍存在,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问题,就是一种口号式的工作方式,实际上缺乏对人的关怀,而文化最本质的就应该是对人的关怀。

但是我们这个问题太普遍了,恐怕全国到处都有,山东应该说体现的更加强烈一些,比如山东和江苏比,江苏人比较细致,山东人比较粗放,山东人会说这已经是以人为本了,觉得已经很棒了,江苏人就说你还差一大块呢,这是一个多年生活习惯的问题,不是观念问题。

这五个误区的普遍化,对文化的发展和旅游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文化的产业化与旅游的融合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多年以来,还有一个部门的争执问题,比如文化部门说自己是资源部门,旅游是市场部门,所以等于是他们提供了资源,旅游捞到了好处,这个说法简直是荒唐,都是政府的职能部门,没有利益可言,更不存在资源部门、市场部门这样的说法,说到底都是产业部门,都是为了推动产业化的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说,互动是共同的路径,现在国家在大力弘扬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旅游的产业化已经提出多年,这里的区别就是,旅游行业的市场化观念是重点,对市场的研究透彻一些,文化部门文化行业这方面晚走了一步,略有欠缺。

当然,文化部门手里确实捏着大把的资源,但是这些大把的资源也不是说想用就能用得起来的。

3、策略

第一,强化保护,淡化开发。

类似这样的事情少用开发这个词,用了就是一种误导。

第二,强化利用,整合资源。

在利用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对资源的整合,一个方面是产品性的整合,另外一方面是市场性的整合。

第三,强化产业,注重利益。

不能因为谈文化,就不谈利益,不谈利益何来产业化,所以产业化里一定有利益可言。

第四,强化和谐,注重发展。

所谓和谐就是利益的均衡。

在文化旅游互动的过程之中,不但要注重政府、当地的利益,也要注重开发商的利益,注重当地社区、老百姓的利益,只有各个方面的利益融合到了一起,这个事情才可能真正顺利的推行下去,才可能见到效果。

第五,传统文化,现代解读;传统资源,现代产品;传统产品,现代市场。

传统如果不和现代相结合,这种传统就是博物馆的文化,甚至就是地质学的文化,就是一种死文化。

但是如果能够和现代相结合,文化就是活文化,才可能在社会生活中产生更大的作用,这个问题是需要深一步研究的问题。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任何文化都是当代文化,只不过我们需要挖掘一种普世精神,把这种普世精神挖掘出来,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加到位。

最近几年传统文化复兴热潮,李零先生写的《丧家狗》是对《伦语》解读比较透彻的一本书,他就是用一个平等的视角来解读,这就是如何看待的问题。

再比如,前几年孟良崮战役七十周年纪念,希望我们给做一个方案,我当时就感觉张灵甫作为一个军人,伟大,但是孟良崮上刻着一行字,叫做击毙张灵甫之地,我建议要用中性的语言来描述,叫做张灵甫将军终战地,这么改的目的是把很多历史上当时的背景性因素剥离开,更经典的来认识这场战争,没有张灵甫这么一个伟大的军人,也没有孟良崮这样经典的战役。

我们把孟良崮战役当作人类战争史上的一场经典战役来看待,再过一万年这场战役还会留下来,但是已经不在于战争的正义性、非正义性,更重要的在于经典性,这样的思路就有一种超越。

所以,传统和现代的这种结合,如果把握不住,实际上也就把握不住文化和旅游的产业融合。

第六,文化是旅游之魂,特色是旅游之基,环境是旅游之根,质量是旅游之本。

因此,旅游工作者要比文化工作者更重视文化的挖掘,要比城建工作者更重视城市特色的营造,要比环境工作者更重视环境的绿化与美化,要比文物工作者更重视文物的保护,加强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保护和文化多样性建设势必成为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

文化专家总是觉得旅游就是追求利益,追求利益就是赚钱,赚钱就要破坏,这是一种太简单的逻辑思维,违背常识。

因为旅游卖的是环境,卖的是文化,哪个商人也不会把自己的东西破坏了再拿出来卖,比如一个卖服装的,要把服装弄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漂漂亮亮才可能挂出来卖。

所以,即使从利益出发,旅游也必然要追求保护,进一步推演,保护和利用要形成一个动力机制,这个动力机制说到底就是一个利益机制,有一个利益机制才可能有一个可持续性的保护和利用,恰恰是在旅游这个平台上,这个机制形成了。

三、构建新型旅游文化

1、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以突出的特色为文化形式,以丰厚的品味为文化内涵,以人本主义精神为文化本质。

第一,文化形式的基本要求是突出的特色,而不是一般的表现,更不是雷同化。

主要的具体表现形式一是资源的独特性,二是建筑形式的独特性,三是环境的独特性,四是三者之间的协调性。

这里不是贬低资源,有时候我们把文化的资源性突出过分,实际上妨碍了很多其它的推进,变成从文化内容上来说挺好,从旅游产品来说不合格,可是我们往往还沉醉于其中,还觉得这很棒。

第二,文化内涵的基本要求是丰厚的品味。

主要的具体表现形式一是品类的丰富,二是味道的厚重,三是展示的精美,四是内涵与形式的统一和谐。

第三,文化本质的基本要求是人本主义精神。

对于中国这个具有几千年皇权主义传统和官本位意识的国家来说,普遍缺乏人本主义精神是我们与旅游发达国家最大的差距,尤其是从大众旅游角度来看更为突出,文化创新的最主要的工作也首先要放在这方面。

要在各个细节上体现了对人的关心和尊重,从这一文化本质出发,一是在建筑格局上要注重结构合理、功能完善,二是在设施配置上要处处为客人着想,三是要努力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我们现在是口口声声以人为本,时时处处与人为敌,尤其是各类公共设施,第一个追求是外观,实际上所有的设施,形式、结构、功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功能第一,功能决定结构,结构决定形式,但是我们现在往往相反,形式决定了结构,结构决定了功能,最后是牺牲了功能,所以造成很多东西看着很漂亮,用起非常不方便,这就是没有文化。

我们不能总是强调中国五千年文化,五千年文化很有说头,很少看头,很没玩头,多数都是这种情况。

可是客人更重要的是需要享受,所以这样的旅游文化是在文化旅游基础上的一个升华,这种升华是把资源产品和市场需求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2、旅游区的文化目标

可以把旅游区(点)质量等级标准概括为五级十个字:

1A级卫生,2A级方便,3A级舒适,4A级完善,5A级文化,逐级递进,逐级包容,永无止境。

可是现在最强调的还是资源,一个好的产品不仅仅是资源,更不单是观赏性,即使从观赏度方面来说,也包括五看,想看,可看,好看,耐看,反复看。

这都是老百姓的话,老百姓的话里蕴含着文化的评价,正是这样一个文化的评价,决定了一个地方的竞争力。

在具体操作中需要强化五个重点,差异度,文化度,舒适度,方便度,幸福感。

差异度是文化的一种基础,文化度是一种提升,提高舒适度和方便度,最后达到幸福感,必然是这样一个综合的过程。

比如说西双版纳,月光下的凤尾竹,凤尾竹掩映下的傣家竹楼,诗情画意,可是到现场一看,一楼养牛养猪,二楼臭的一塌糊涂,苍蝇蚊子围着你转,这样的地方游客呆得下来吗?

也就是看照片不错,可是我们要享受的是一个完整的综合性的产品,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历史不可重演,体验应当深化。

我们现在构造的很多文化类的产品集中了古人的体验,比如古人的很多体验可能是十年的体验过程,我们基本上在一个小时之内就要体验到,现代人生活节奏快,这也是一种快餐化的方式,甚至人家一辈子体验的东西,我们可能要求一分钟就要体验到。

所以我们永远不可能达到古人的深度,因为我们没有那样的时间,没有那样的生活方式,也没有那样的意境,但是体验应当强化。

即使从视觉的角度来说,以第一眼定位,以第二眼挖掘,以第三眼吸引,这样就要注重目的地的第一印象区,形成文化冲击,完善最后印象区,形成文化回味。

这需要下大力量,我们到一个城市,到一个景区,哪怕到一个寺庙都是这样,第一印象区是什么?

最后印象区是什么?

我们基本没有这样的概念,没有这样的概念就没有文化冲击,没有文化回味。

这样,再棒的文化都在纸上,都在书里,现场看不到,感受不到,你的文化就不能说棒,这个问题确实需要我们下大力量。

3、旅游文化创新的把握

(1)异质文化

作为旅游目的地,异质文化的把握是发挥特色的根本,对海外要弘扬中国特色,对国内要弘扬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对本地要弘扬自我特色。

这样就需要在各个方面研究历史化、民族化、乡土化、个性化等问题。

(2)同质文化

大众化的旅游需要商业化的运作,也要求现代化的设施。

从这一点来说,世界各个国家,国内各个旅游区(点)都是相同的。

如住宿设施、厕所设施以及各类公共设施,都要提升到文化高度来认识,来操作,来努力达标,这就要求国际化、现代化、标准化。

客人希望看到最好的景观,但绝对排斥恶劣的厕所。

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无非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但是本质上的要求,就是要对应现代市场,对应现代的生活需求,来挖掘我们的文化元素和文化资源,构造新的文化旅游产品,同时进一步创造旅游文化产品。

(3)异质文化与同质文化的有机结合

这就要求一部分相应的设施要达到异质外观,同质内涵,民族化的形式,现代化的内容。

这是普遍的,现在国际上也是这样,越是发达国家,对外观的控制力度越大,但是里边现代化的生活水平尽管提高。

比如安徽的西递村、宏村,这是世界文化遗产,不能装空调,但老百姓就没有权利提高生活质量吗?

这个矛盾非常激烈。

所以一定意义上逼着这些地方的人要忍受过去的生活方式,变成我们的一个体验对象,这不公平。

老百姓有点钱了总要改善自己的生活,所以这里就涉及到体制问题,比如有一种体制是公司化开发,很多文化单位都反对这种公司化开发,实际上公司化开发是一种好的方式,如果公司化开发,就可以三线落地,所有的管道都接通,这样老百姓的家里都有空调,相当于中央空调,村里的空调不用搞,整个古镇古村的外观都保住了,但是老百姓的生活品味提高了,包括客人的生活质量都提高了,可是靠老百姓一家一户,这个事是做不到的。

但是很多专家反对,说这破坏了文化的原生态,这就叫站着说话不腰疼,自己住在高楼大厦里,空调、抽水马桶,现代的感受都有,让人家上个厕所都没有地方去,有这个道理吗?

(4)管理和服务文化

本质上也是同质文化,具有相通性、普遍性。

这就需要研究同质文化、同质文化这两个方面的结合,这样才能达到文化与旅游的互动。

4、注重细节,一步到位

文化的感觉不仅体现在大面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细节上,细节产生吸引力,细节创造竞争力。

常常是在细节上,使旅游者产生不好的感觉。

但作为设计者、建设者、管理者和服务者,往往对细节不够注重,甚至漫不经心。

也正是在细节上,体现了文野之分,高下之分。

细节的一丝不苟,不仅体现了严谨的工作精神,更应该表现深厚的人文关怀态度,要时时事事处处为客人着想。

比如伦敦的海德公园,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公园,绿化极好。

我们的公园都有一个特点,一排一排的长凳,但是这一排一排长凳几乎没有人坐,因为是固定的,只要太阳一出来,凳子就没法坐了,但是海德公园里有很多沙滩椅,是活动的,可以拖着椅子找树荫,所以几乎每个椅子上都坐着人。

按照我们的观念,这是不行的,至少沾了脏乱差中的一个乱字,我们一定要整整齐齐,这种整整齐齐牺牲的是客人的实际感受,这就是细节问题,类似这样的细节问题,说到底是我们缺乏深厚的人文关怀态度。

当然,现在这些要求也做不到,我们在毛泽东时代是政治动物,邓小平时代是经济动物,现在强调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整个民族逐步开始向人这个范畴靠拢,所以还是有进步的,只不过不能太急。

另一方面,要使我国的旅游目的地的综合素质尽快达到国际水平,进一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也必须在细节上下大功夫,通过这一重要方式,使我们能够一步到位。

从投入产出的高度看,细节不需要大投资,但却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或者说,不需要资金的大投入,却需要文化的大投入;不需要硬件的大投入,却需要软件的大投入,需要旅游工作文化意识和文化素质的大提高。

总之,起点是客人,要以人为本;终点是细节,要以文化为本。

四、文化旅游产业化

1、把握特色

(1)不能简单划等号

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研价值和体验价值、市场价值、旅游价值不能完全划等号。

绝不是说一个资源历史价值越高,旅游价值越高,有的价值比较低,但是旅游价值可能很高,因为它好玩,有的则相反。

比如北京的周口店,1986年中国第一批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算是顶级的资源,1986年到现在20多年了,最多的一年接待了6万人,平均一年接待3万人,它就是历史价值、科研价值极高,旅游价值平平,市场价值谈不上,所以就是一个专业化的接待,可是按他们自己来说觉得不得了啦,因为是一个世界文化遗产。

可是反过来说,如果严格的从文化角度来说,可能价值很平,但是市场价值很高,看着也非常有文化,但是没有传统所说的那种文化的延续、文化的含量,所以不能简单的划等号。

(2)侧重市场化

适应需求,提升品味,市场的概念更主要的是研究需求,因为市场也在不断的变化,消费者的口味也在不断的提升。

(3)避免低俗化

现在低俗的东西做的相当不少,文化资源要挖掘、深化和衔接。

靠拙劣来打自己的特色,不会长久,但是也有一些资源觉得无路可走了,只好这么走。

(4)突出文化主题

同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文化元素太多了,到底应该怎么办,一个地方可以数出十类文化来,这十类文化都要表现吗?

如果都表现最后的结果就是一个大杂烩,所以这里要突出文化的主题,把一些主要的核心的东西抠出来,其它的东西附在里边。

比如邹城峄山,我对峄山的定位就是儒家文化第一山,登东山而小鲁,这在历史上是有渊源的,把儒家文化第一山这个概念打出来,在这上面可以做一些文章。

可是当地强调峄山一共有八种文化,包括梁祝文化都算在里边,梁祝文化就是爱情文化,争论还很激烈。

当然,我也不认为我的看法就一定是对的,最终要靠市场来证明。

山东这个问题非常普遍,文化太悠久,文化元素太多,文化内容太丰富,结果让挑来挑去挑花了眼,到底怎么做不知道。

所以归纳了四个“做”,小题大做,偏题正做,虚题实做,远题近做,最终是好题目要做好。

2、全面推动

文化和旅游的结合载体主要是文化旅游点,文化体验区,包括很多文化表演,工艺传承,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结合。

在旅游平台上,结合的比较好,但是深度还不够。

进一步发展,需要延长产业链,扩大产业面,形成产业群。

比如农村应该培育主题村、专业村,都是文化村,这样就把文化的概念渗透进来了,最终在市场上起到作用。

所以应当用景观的概念看待农村,不能一扫而光;用综合的理念经营农业,通过旅游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用人才的观点发动农民,使农民也成为文化传承者,工艺美术师。

实际上现在很多主题村、专业村,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就是农民,这就应该弘扬,使之得以传承,而且使之产业化。

比如剪纸村、年画村、泥塑村、雕塑村,各种各样的村,一个村一年几百万收入很容易,多的三五千万收入都有。

另一方面是城市,要用抓旅游的理念抓城市,突出人本化和差异性;用抓饭店的理念抓景区,突出精品化和细致化;用抓生活的理念抓休闲,突出舒适性和体验性。

最终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交融方面,我们需要下大功夫,这里没必要争长论短,旅游强调保护,文化强调利用,都在往这条路上走,顶多是有些看法的出入而已。

但这里的核心是要通过产业交融,使整个产业培育的更大,这样一个培育过程才可能使我们双方都得利,形成一个互动发展,形成一个长远发展。

3、落实方向

总体来说,需要形成合力,培育核心竞争力,达到模式做特、机制做活、技术做新、智能做够、保护做好、环境做美、队伍做优、素质做高、文化做深、市场做透、产品做精、服务做细、品牌做响、形象做亮、产业做强、发展做大。

山东是文化大省,也是旅游大省,山东在文化和旅游的结合上,已经创造了一系列好的东西,而且不管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西方文化、中国文化,方方面面在山东都有表现,有一些确实比较精彩。

现在的问题是,认识还不到位,做的也不足。

希望山东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方面,能够在全国带一个头,而且带出一个好头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