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 近代中国思想.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0372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 近代中国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苏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 近代中国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苏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 近代中国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苏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 近代中国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苏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 近代中国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 近代中国思想.docx

《江苏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 近代中国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 近代中国思想.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 近代中国思想.docx

江苏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近代中国思想

江苏省2015年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解近代中国思想

“师夷长技”的主张

1.(2015·江苏南京、盐城二模·6)李鸿章在奏章中说:

“近年部议停购船械,自光绪十四年后,我军未购一船……倭人心计谲深,乘我力难添购之际,逐年增置。

……海上交锋,恐非胜算,即因快船不敌而言。

”通过上述材料可知(  )

①北洋水师缺乏政府大力支持②中国海军在整体上落后于日本

③日本海军力量获得长足发展④李鸿章正确指出中国战败根源

A.①③B.①②③C.②③D.①②④

【考点】“师夷长技”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北洋水师多年未购一船,体现出了其缺乏政府的大力支持,故

正确;此材料并未将中国海军与日本海军的政体实力做比较,故

错误;日本海军的力量在逐年增置,故

正确;失败的根源在于政治制度的腐败和落后,而不在于船速不及日本,故

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2.(2015·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三模·7)“中国惟以君权治天下而已。

若雷厉风行,三月而规模成,三年而成效著。

泰西三百年而强,日本三十年而强,若皇上翻然而全变,吾中国地大人众,三年可成。

”上述材料体现了康有为(  )

A.迫切的救亡心情B.科学的强国主张

C.理性的皇权意识D.盲目的媚外心理

【考点】维新思想——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解析】“若雷厉风行,三月而规模成,三年而成效著”、“若皇上翻然而全变,吾中国地

大人众,三年可成”可知体现的是康有为迫切要求变法图强的心理和主张,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主张虽体现康有为救国之心,但用三年即可使中国富强,并不符合实际,不是科学的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要求改变君主专制,但没有涉及如何行使皇权的内容,故C项错误;盲目的媚外心理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5·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一模·22)(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

此其语最妙于形容。

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

……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材料二晚清进步思潮是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剧变的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

……当时出现了持续不断的全局性社会危机及中西文化的冲突融合。

……晚清涌现出来的社会思潮大都具有实践意义,几乎所有的社会思潮都被人们用作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独立的工具或者思想武器。

……新的思潮往往诞生在旧思潮的母体中,而旧思潮却仍然要与新思潮相互纠缠并延续很长一个时期,这样的纠缠有旧思潮对新思潮的孕育,也有对新思潮的遏制。

……当时思想家们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了憧憬,也表明他们对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特殊国情知之甚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上思考不够成熟。

——陈国庆《论晚清进步思潮的渊源和特点》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构成社会思潮的要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的主要进步思潮。

(5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晚清进步思潮出现的原因和特点进行论证。

(8分)(要点: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30字左右)

【考点】“师夷长技”的主张——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解析】

(1)第一小问要素,据材料一中“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概括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思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注意不超出时间范围“晚清时期”,即1840年—1912年。

(2)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结合所学知识从以下两个角度回答即可。

一是晚清进步思潮出现的原因:

据材料二中“是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剧变的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当时出现了持续不断的全局性社会危机及中西文化的冲突融合”概括回答;二是晚清进步思潮的特点:

据材料二中“旧思潮却仍然要与新思潮相互纠缠并延续很长一个时期,……有旧思潮对新思潮的孕育,也有对新思潮的遏制”得出交叉性(或继承性),据“当时思想家们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了憧憬,也表明……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上思考不够成熟。

”得出具有理想性,据“大都具有实践意义,几乎所有的社会思潮都被人们用作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独立的工具或者思想武器”得出具有实践性。

【答案】

(1)要素:

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有较高理论价值。

(2分)

思潮:

经世思潮;洋务思潮;维新思潮;爱国主义思潮;民主主义思潮。

(3分,答到其中3点即可)

(2)参考答案:

晚清进步思潮出现的原因:

一是中国社会危机。

鸦片战争以后几十年,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引发了中国的全面危机,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二是中西文化冲突融合。

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输入,给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以猛烈冲击。

中国有识之士面对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问题。

晚清进步思潮的特点:

一是具有实践性(或工具性)。

如洋务思潮应用于洋务运动;维新思潮应用于维新运动;三民主义应用于辛亥革命等。

二是具有新旧思潮的交叉性(或继承性)。

如洋务思潮的“中体”思想;康有为借助经学宣传变法思想。

三是具有理想性(或进步性)。

如维新思潮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制;三民主义提出建立共和政体、“平均地权”等。

评分标准:

第一等(8—7分):

观点方面:

理解准确,即提及两个原因和三个特点。

论证方面:

有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按清晰的逻辑关系充分论证。

表述方面:

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第二等(6—4分):

观点方面:

理解基本准确。

论证方面: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合理论证。

表述方面:

有层次,详略欠当。

第三等(3—0分):

观点方面:

不够准确。

论证方面:

未能或很少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缺乏逻辑关系。

表述方面:

缺乏层次,详细不当。

4.(2015·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一模·22)(14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演变相互促进、交替进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已经说过,同、光时代李鸿章所领导的自强运动限于物质方面,是很不彻底的。

……可是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的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一个国家,绝非可以一切舍弃其原来历史文化、政教渊源,而空言改革所能济事。

则当时除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更无比此再好的意见。

惜乎当时已届学绝道丧之际(根本就拿不出所谓“中学”来),学术之培养舆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

……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捺,於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

——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作者对洋务运动及其指导思想的评价有何异同之处并说明理由。

(4分)

(2)对待改革,材料一中的“时人”与材料二中的“一般人”态度不同,原因何在?

(4分)

【考点】

(1)“师夷长技”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师夷长技”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解析】

(1)相同之处根据材料一“可是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的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材料二“一个国家,绝非可以一切舍弃其原来历史文化、政教渊源,而空言改革所能济事。

则当时除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更无比此再好的意见。

”可以看出作者是基本认可。

理由可以看出都从国情出发;不同之处材料一从“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改革政治的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的角度来肯定,而材料二从“一个国家,绝非可以一切舍弃其原来历史文化、政教渊源,而空言改革所能济事”角度来肯定。

(2)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时人”代表的是顽固派,封建守旧思想根深蒂固;从材料二“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捺”可以看出与民族危机、政治腐败有关。

【答案】

(1)同:

基本认可;

理由:

都从国情出发。

(2分)

异:

评价视角不同;

理由:

后者兼顾了历史文化和政教渊源。

(2分)

(2)原因:

“时人”代表顽固派,封建守旧思想根深蒂固;(2分)民族危机加深;政治腐败严重。

(2分)

5.(2015·江苏南京、盐城一模·22)(14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逐步认识、学习西方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

……惟皇上振刷纪纲,一转移间耳,此无待于夷者也。

至于军旅之事,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制洋器议》

请回答:

(1)与传统的“华夷观”相比,材料一的作者是如何认识西方的?

(2分)

【考点】

(1)“师夷长技”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军旅之事,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结合传统的“华夷观”可知,作者从鄙视西方认识到了西方科技的先进。

【答案】

(1)认识:

从鄙视西方到认识西方先进。

(2分)

6.(2015·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二模·22)(14分)近代中国的转折与发展,关键是思想的转折与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调动了十多万军队,先后有一名总督(裕谦)、两名提督(关天培、陈化成)、七名总兵(张朝发、祥福、江继芸、郑国鸿、王锡朋、葛云飞、谢朝恩)、二名都统(海龄、长喜)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

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不足百人,这显现了中国与西方之间巨大的落差。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巨大落差”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试举例说明。

(4分)

【考点】

(1)“师夷长技”的主张——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

【解析】

(1)第一小问影响,材料一中“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巨大落差”,引发林则徐与魏源等从闭关锁国的束缚中挣脱,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西方国家先进科技,进而迈出向西方学习第一步,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第二小问说明,依据教材列举林则徐与魏源学习西方的活动。

【答案】

(1)影响:

开眼看世界(睁眼看世界);思想启迪(思想解放的开端;迈出向西方学习第一步)。

(2分)

举例:

如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或《各国律例》、《华事夷言》)等。

(或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2分;人1分,事1分)

7.(2015·江苏盐城三模·22)(13分)近代中国思想急剧变迁,新陈代谢中充满新与旧的碰撞、调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持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

——《同治六年二月十五日大学士倭仁折》(1867年)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

(2分)

【考点】

(1)“师夷长技”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中“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的信息可以概括出“治国的根本是遵循礼义和取得人心支持”,依据“古今来未闻有持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可以归结出“反对向西方学习科技”的答案。

【答案】

(1)观点:

治国的根本是遵循礼义和取得人心支持;反对向西方学习科技。

(2分)

维新思想

1.(2015·江苏南通、扬州二模·5)近代某思想家曾说:

“余闻东西之人,盛称泰西者,莫不曰其国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询谋佥同而后行。

其荐贤授能,拜爵叙官,皆以公选。

其君臣上下,无疾苦不达之隐,无壅遏不宜之情。

”从中可见,该思想家(  )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B.坚持“中体西用”思想

C.赞赏君主立宪政体D.认同革命派的政治主张

【考点】维新思想

【解析】文言文意思为:

我听说东西方的人,都称赞欧美的政治制度,国家大事都召开会议,公开讨论商定谋略之后才执行。

推荐贤能,授予官爵都采用公开选举。

君臣上下,没有说不出来的疾苦,没有难为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