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单元检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0157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单元检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单元检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单元检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单元检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单元检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单元检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单元检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单元检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单元检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单元检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单元检测: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2分)

1、下图是一幅关于宗法制的漫画。

上面的周天子享受着悠扬的乐曲,下面的两个人却只能弹奏出单调的乐音。

这主要说明西周王朝()

A、等级森严B、与分封制一起崩溃

C、实行嫡长子继承制D、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解析:

此题通过漫画的形式,考查了分封制的有关内容。

在当时,周天子和其下面的诸侯享有不同的待遇。

主要是因为二者身份上的不同。

题干图片材料生动地反映出分封制之下森严的等级制度。

答案:

A

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写道:

“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统一全国文字

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统一国家和建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

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应选D。

答案:

D

3、古有“天子驾六”的说法。

逸礼《王度记》曰:

“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①西周推行的宗法等级关系

②西周推行嫡长子继承制

③西周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④西周有着严格的礼乐定制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解析:

材料提供的是涉及西周的礼乐制度中各个等级驾乘的规定,从中表达了西周宗法制之下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政治等级秩序。

而材料中没有表达出嫡长子继承制这一种权力的传承方式和核心原那么,排除②。

答案:

B

4、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中国古代某项制度:

“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

……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

”孟德斯鸠评价的是()

A、分封制B、君主专制制度

C、三省六部制D、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

A、C、D三项都不是材料反映的内容。

答案:

B

5.图为闽南地区王氏宗祠“世飨堂”的两块牌匾。

它们()

①表达聚族而居的宗法观念

②具有激励族人的教化功能

③强调尊宗敬祖的文化认同

④反映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牌匾反映的是宗法制的影响,从匾中信息看,不能表达的是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排除④,答案为A。

答案:

A

6、2017年4月5日上午,来自海内外的万余名中华儿女聚集在黄陵县黄帝陵前,共同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

公祭之后,参加典礼的万余代表,前往轩辕庙瞻仰新落成的黄帝像、拜谒黄帝陵,在黄帝陵前植青松翠柏以表达对先祖的崇敬。

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分封制B、宗法制

C、皇帝制度D、郡县制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每年一度的拜祭大典表达了中华儿女对人文始祖的崇敬之情,这源于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宗亲关系。

材料中“拜祖”可以表达出这一点。

答案:

B

7、有人说:

“分封制是一柄双刃剑,它同时给与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以合法性,至于哪种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

”以下地方势力的行为不具有“合法性”的是()

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齐自称齐威王

B、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

C、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

D、魏文侯以吴起为将,编练新军

解析:

在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拥有任免官吏、征税和拥有军队的权力,故B、C、D三项所述行为均具“合法性”。

诸侯称王既不符合分封制的规定,也违背了宗法制,是“不合法”的。

答案:

A

8、2017年8月24日上午,中国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大典举行。

活动当天移民后裔前来祭祖悼念,表达对先祖的怀念之情。

大槐树深厚的根祖文化,赋予了节日丰富的人文内涵。

洪洞大槐树祭祖大典的举行与以下哪一制度有关()

A、分封制B、宗法制

C、郡县制D、君主立宪制

解析:

解答此题应明确题干现象是寻根祭祖。

分封制强调的是封邦建国,是国家层面的事情,由此排除A;郡县制是一种地方行政制度,不强调血缘关系,由此排除C;君主立宪制是近代产生的一种政体,与我国的祭祖活动毫不相关,由此排除D。

故答案为B。

答案:

B

9、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

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分封制度被废除B、新的社会制度确立

C、等级制度被破坏D、贵族特权被废除

解析:

西周宗法分封制下有严格的等级秩序,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界限森严。

而材料说明齐国出现了大夫夺权现象,说明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答案:

C

10、“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

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

这表达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

A、皇位世袭B、皇帝独尊

C、君权神授D、家天下

解析:

关键句“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

皇帝制度,皇帝地位独尊、权力至高无上和皇位世袭。

而材料只表达了皇帝制度中的皇帝地位独尊,并未表达皇位世袭、君权神授、家天下。

答案:

B

11、“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假设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摘自《全球通史》),这段材料涉及到的政治制度有()

①分封制②郡县制③皇帝制④三省六部制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解析:

材料中涉及到皇帝制度、分封制、郡县制,没有涉及三省六部制,应选C。

需要说明的是,材料中的“封建国家”指的是分封制下的诸侯国,“封建”在古代的含义就是封邦建国,即分封。

答案:

C

12、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一做法使()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解析:

此题考查对三公九卿制的评价,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分析论证历史结论的能力。

秦朝时期军国大事先由大臣朝议再由皇帝裁决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

这一做法与君权的弱化无关,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是通过郡县制实现的。

答案:

B

1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

严格说来,秦汉时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只有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经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而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郡县制度的行政区分了。

这从本质上意味着()

A、分封制使得国家结构松散

B、郡县制更有利于中央集权

C、皇帝制度保障了国家的统一

D、军功爵制削弱了贵族势力

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

先秦时期诸侯国并存,中央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政府;秦以后郡县制的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是“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

由此可知B符合题意。

A、C、D在材料中没表达,均可排除。

答案:

B

14、“我要用奸臣去监视忠臣,用忠臣去威胁奸臣。

”这是在电视剧《东方朔》中,汉武帝独特的“用人之术”。

汉武帝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强封建专制皇权

B、显示用人不拘一格

C、鼓励大臣相互牵制

D、说明自己心胸豁达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注意材料中要求选择的是“根本目的”,封建皇帝采取的任何措施,从根本上来讲都是为了巩固和加强封建专制皇权。

答案:

A

15、《宋史纪事本末》卷2载:

“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

”这段材料说明宋代()

A、实现了国家统一

B、开始实行郡县制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增强

D、郡守县令由中央任免

解析:

“朝廷以一纸下郡县”的含义是朝廷政令得到贯彻,“天下之势一”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增强。

宋代始终未完成国家统一;郡县制开始实行是在战国时期;郡守县令由中央任免的表述是符合史实的,但与材料含义不符。

答案:

C

16、宋史专家邓光铭在《论宋学的博大精深》中说:

“在宋太祖、太宗相继统治时期内,……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宰相与副相之间,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的牵制作用。

”以下能说明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相互牵制的史实是()

A、知州“三岁一易”

B、另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C、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

D、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

解析:

由知州“三岁一易”不涉及长官和副手之间的关系,排除A;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都是中央部门,禁军属于军队方面的内容,和州郡地方政府无关,排除B、C。

答案:

D

17、根据下面图表所提供的信息判断该结构图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政权结构()

A、元朝B、宋朝

C、明朝D、清朝

解析:

此题考查元朝的政治制度。

由所学知识可知该结构图反映的是元朝的政权机构。

应选A。

答案:

A

18、“(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那么镇之以行中书省。

郡县又远于省,假设有边徼之事者,那么置宣慰司以达之。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A、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

B、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C、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

D、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元朝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包括宣慰司的设立,从而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答案:

B

19、《通典》记载:

“(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遗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

“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

”《金史》记载:

“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

”上述材料说明()

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

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C、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解析:

此题考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完善。

汉代监察职权主要由御史大夫行使,其地位仅次于丞相。

唐代御史台负责监察。

元朝规定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这一演变过程,证明了监察制度逐步完善成熟。

答案:

D

20、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选项是()

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

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解析:

秦朝军功授爵制以军功为根据;汉代察举制以德行、学问等为依据;九品中正制是对察举制的发展,但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门第声望成为选拔的主要依据;科举制主要以科考成绩为依据。

答案:

D

21、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记载:

“侍读解缙、胡广,编修黄淮,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胡俨被简选入阁,在皇帝左右,参议朝廷政务,成为皇帝的参谋。

此后,阁臣的设置成为常例。

但这时的阁臣由于职位低下,秩皆五品,秉处政务虽有皇帝的支持……然而其权力却远远不及六部。

”以上材料讲述的是()

A、汉代察举制B、唐代三省六部制

C、明代内阁制D、清代军机处

解析:

此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制。

根据“入阁,在皇帝左右”“成为皇帝的参谋”“职位低下”“不及六部”可判断是内阁制。

答案:

C

22、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

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