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电子备课教案初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98046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电子备课教案初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电子备课教案初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电子备课教案初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电子备课教案初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电子备课教案初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电子备课教案初稿.docx

《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电子备课教案初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电子备课教案初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电子备课教案初稿.docx

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电子备课教案初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电子备课教案

备课人:

张宝玲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

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

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

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

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

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读书体会,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四、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1、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回顾课文内容。

2、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国洛山矶西北部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

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

是父亲的坚定与绝不放弃,在儿子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

(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验

1、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

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

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3、汇报交流:

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父亲的了不起:

(1)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

“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

'谁愿意帮助我?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儿子的了不起:

(1)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爸,是你吗?

”(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2)父亲声音颤抖地说:

“出来吧!

阿曼达。

”(指导学生读出兴奋的语气。

“不!

爸爸。

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

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 

三.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1.引导: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

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

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歌颂伟大的父爱,赞扬深厚的父子之情的。

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具体句子感悟。

 2、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

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

请把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选一件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

 

四、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一)、 同学们,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团聚了,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课文中的插图,父子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幼小的儿子阿曼达笑得那么开心,这位可敬的父亲却哭了。

巨大的喜悦占据了他的心,这个时候,笑和哭都表达着一种同样的感情,都表达着这位父与子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啊!

同学们我想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会由衷地对这对父与子发出祝福的?

此时此刻,你会说些什么呢?

想一想,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1、对这位父亲说:

‘你真了不起,我敬佩你!

”.

    2、对这位父亲说:

“你的爱是真心的爱,你的爱给了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是最宝贵的东西。

    3、对阿曼达说:

“你拥有这样的父亲真幸福呀!

    4、对阿曼达说:

“你真了不起,在那种危险的时刻,你能平静地等父亲来救援,并且先让同学们出来,这是一般孩子很难做到的事。

    5、想对父子说:

是你们让我知道爱的力量有多么神奇。

    6、爱和信任是可以创造奇迹的,有了爱没有做不到的事,像那首歌唱道“死神也会忘而却步!

(二)、(课件)讲述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进一步感受父爱和母爱的伟大,以及全国人民对苦难同胞无私的爱

五、布置作业

孩子们,地震中的父亲以永不放弃、信守承诺表达了对儿子的爱。

而更多的时候,父母的爱并不一定都是惊天动地的,它常常就藏在平凡的小事中。

我们都在生活的点滴上,在细节上,在一言一举中感受着父母的爱!

请你们回忆生活中父母所做的,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却饱含深情的事,并且把这份爱珍藏在你的日记中,好吗?

六、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爱

                        儿子

 

18、慈母情深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爱的深沉与宽广,感受母子之间的情感。

   3、体会文章是怎样通过外貌和语言描写表现母爱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到图书馆借出60年代出版的小说《青年近卫军》。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句子,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爱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了一篇表现深刻父爱的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到了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亲迸发出的巨大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母爱又是何等深沉啊!

你们看,(教师出示小说《青年近卫军》)这是一本在六、七十年代风靡全国的苏联小说。

在当时,这本小说的价格是1元5角钱。

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很贫困,1元5角钱在普通的家庭里就可以维持一天的生活了。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以这本小说为线索展开的。

 板书课题:

慈母情深。

二、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归纳一下,围绕着这本《青年近卫军》,课文写了哪些事?

    学生默读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课文内容。

三、朗读感悟,欣赏语言

1、课前同学们已经画出了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

现在我们结合你在课前和刚才阅读的感受再读课文,抓住最能打动你心灵的句子去读、去感受,并把你的感受随时记录下来。

     学生读书,写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朗读自己感受最深刻的语句,读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从“我”看见母亲的脊背弯曲着到母亲背直起来、转身、吃惊地望着我,这一系列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母亲工作是多么辛苦、劳累。

这一段话中三次提到“我的母亲”,写出了“我”心里的感受,母亲辛苦工作累得疲惫不堪的情景给作者以深深的震撼。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者。

”(母亲身上带的钱很少,“揉得皱皱的”说明这些钱在身上带了很长时间,不曾花掉。

看出家境的贫寒与挣钱的辛苦。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母亲没有时间跟自己心爱的儿子多说一句话,只是为了多干一点活,多挣出一毛钱!

“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

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

”(只要儿子爱看书学习、只要儿子争气,母亲从来不吝惜花多少钱,但是如果是为自己花钱,她竟这样数落自己的儿子。

 ……

 引导学生在交流、感受的过程中有感情地朗读好这些句子。

四、练习有感情朗读全文,体会文中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饱含的深深的母爱。

五、拓展练习

   1、练习朗读冰心的诗《纸船——寄母亲》。

   2、练习朗读汪国真的诗《母亲的爱》。

六、布置作业

    搜集表现母爱的诗歌或故事,练习朗读,准备在班会上表演。

七、板书设计

 母亲:

瘦弱——辛劳——贫穷——通情达理

儿子:

感激——崇敬——热爱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糟糕”、确实、自豪、誊写、敬仰、判断、出版、戏剧、严厉、灵感、创作、源泉、警告、提醒、谨慎、极端等词语,理解“一如既往、得意洋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重难点:

在阅读中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同学们,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过表扬和批评,对吗?

表现好了会受到——表现差了会受到——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章,小主人公做了一件事却同时受到了表扬和批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让我们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齐读课题)让我们去探个究竟。

二、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反复读,并思考刚才的问题。

2、学习生字新词。

3、能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一下题目的意思吗?

4、题目中有个标点符号,为什么有这样的标点符号?

(引用人物语言)

5、其实,学习一篇文章对题目的理解非常重要,如同我们写文章的审题,题目理解了可以说下文的学习成功了一半,带着理解读题——

6、“精彩极了”好不好?

“糟糕透了”好不好?

三、品读1——10段过渡:

童年的小巴迪身上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让他得到这样的两种评价?

巴迪当时的反应怎样?

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1——10自然段,对自己读懂的地方做做圈点批注。

(一)板块一:

母亲的评价师:

题目读懂了吗?

面对巴迪的诗母亲和父亲的评价不一样,我们先来看看母亲的评价。

1、(出示母亲的话)引读:

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地嚷着——她搂住我——

2、怎样理解母亲的话?

3、这里抓住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神态、语言、动作)

4、谁能读读这段话,模仿当时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

5、听了母亲这样的评价,巴迪有什么反应?

(腼腆有得意洋洋)

6、此时的巴迪,心里怎么想?

(二)板块二:

父亲的评价

1、这么好的诗,这是母亲的评价对吗?

那么,要不要把这么好的诗拿给父亲看?

这是巴迪此时最想做的,那么此时的巴迪怀着怎样的心情等待父亲回来的?

2、出示句子:

七点。

七点一刻。

七点半。

父亲还没有回来。

我实在等不及了。

A、齐读

B、巴迪激动、急切、兴奋、喜悦的心情从哪里读出来?

C、抓“七点。

七点一刻。

七点半。

”品味时间过得真慢,从而体会巴迪的焦急。

D、朗读体会。

3、焦急地等待,父亲终于回来了,可焦急地等回来的父亲看了那首诗却说——出示句子: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A、现在你是那位父亲,怎样说那句话?

为什么?

B、听到父亲这样的评价,此时的巴迪心情怎样?

用一个词概括。

(沮丧、失望、难过……)

C、把你们的理解读出来。

出示: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我再也受不了了。

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A、什么描写?

B、感受到什么?

(懊丧到了极点)

C、如果老师把它替换成以下词语,看看有什么不同?

(巴迪伤心、沉痛的程度不同)

D、男女生分读,感受两种不同的语言。

第二课时

(三)板块三:

认识爱——不同的评价,同样的爱。

过渡:

此时的巴迪理解父亲的话吗?

确实,精彩极了,相当好,巴迪得意洋洋。

糟糕透了,巴迪失望、痛苦,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带给巴迪完全不同的两种感受,强烈的反差就这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7、8岁的巴迪怎么受得了呢?

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样的评价中,巴迪一天天长大了,他对父母的评价有了新的认识吗?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默读课文15——17自然段。

出示:

巴迪一天天长大了,他对父母的评价有了新的认识吗?

(要求:

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一读,联系上下文理解它的意思。

1、你读懂了哪些句子?

读出来,再说一说。

①“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越来越体会到,说明巴迪对父母的评价是完全理解了是吗?

②出示:

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源泉。

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

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

“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A、母亲的鼓励和父亲的警告这两种力量我们都需要。

B、母亲的力量是——(板书:

鼓励)引读:

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源泉。

C、还有一种力量是来自父亲的——(板书:

警告)

师:

警告、鼓励。

只有有了这两种力量,巴迪才会健康成长,如果只有警告,巴迪的成长结果只有——自卑,只有母亲的鼓励,只有父亲的警告巴迪都不能健康成长。

对给了巴迪这两种力量的人,巴迪会是什么样的感情?

(感激)

让我们感受巴迪的情感。

D、老师、男生、女生分读这三句话。

师:

巴迪深深感受到这点,他成了著名作家后深深感受到自己之所以成为作家离不开母亲的——鼓励,更离不开父亲的——警告,于是,巴迪发自内心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出示:

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糟糕透了”也是爱理解吗?

(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说)

A、小房间搞得一塌糊涂,母亲责备你,怎么理解母亲的爱?

B、又一次作业没有完成,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你,怎么理解老师的爱?

③生活中你遇到同样的事情吗?

④让我们把这句话送给爱你的人,你想送给谁?

⑤对给了你爱的人,除了这句话,你还想说什么?

师:

看来同学们完全读懂了作者的心声,“精彩极了”是爱,“糟糕透了”也是爱,正因为有爱才有不同的评价。

二、拓展、总结总结:

父母给了我们爱,同样,我们也应该回报他们,你想怎样回报他们?

、出示:

阳光是幸福的起点,风雨是成长的伙伴,快乐地享受阳光,勇敢地接受风雨,学会理解,懂得感恩,让我们在温柔的呵护中成长,让我们在严厉的批评中茁壮!

2、布置作业:

推荐书籍:

《爱的教育》相信读了以后对爱会有更深更广泛的了解。

板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鼓励警告

 

20、学会看病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教学重点:

从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中体会母亲对孩子的爱。

教学难点:

对于母亲“狠心”的背后包含的深意的理解。

课前准备

老师:

准备幻灯片

学生: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同桌练习表演母子对话。

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我们最近学过的几篇课文里所包含着的浓浓的父母之爱深深地打动着我们。

有一位母亲,她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表达她对儿子的爱,请看她发自内心的独白(幻灯片出示由课文最后一段),以诗的形式出现,学生朗读。

2.这位母亲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一起来感受这位母亲的爱。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文题目2遍。

二、检查预习

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1、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想考一考你们,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幻灯片出示词语,重点词语飞入)

2、指名读、齐读(预设:

如果很多同学举手就开火车读,再齐读)自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请同学们自由、小声地朗读课文,想一想: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你能找出相应的部分吗?

幻灯片出示连线题:

看病前        看病时         看病后

                                          

(24~27)    (21~23)    (1~20)

四、研读课文,合作深入感悟母亲的感情变化

(一)儿子独自看病前(决定、心软)

过渡语: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1~20自然段,找句子,描写母亲语言的句子用直线划,在描写母亲心理的句子前面画三角形,在感受较深的句子旁边做批注。

1、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动作真迅速,已经很快地找出来了,谁来说说你从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

“我的心立刻软了。

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

”(短短句子出现三个“孩子”,让人感受到母亲是多么地舍不得,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也许是一种残忍。

但是……..”(母亲想锻炼儿子)

2、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儿子语言的句子,然后想象着当时的情景,和同桌一起模拟当时的情况,把母亲和儿子的对话先表演一下。

(同桌表演)

3、请一对同桌表演:

下面我们先请一对同桌来读一读,其他同学看看他们对话的语气是不是符合当时的情况。

(相机指导“喋喋不休”)

4、朗读指导:

我们来评价一下他们的表演,看看还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儿子看病时(后悔、自责)

过度语:

母亲虽然心软,但最终,还是让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

作者没有写儿子看病时的情景,而是用了三个自然段写自己的心理活动,请同学们快速默读21---23自然段,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并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句子,相机板书:

后悔自责)

△谁先来说说,你从哪儿体会到了什么?

 “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

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

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看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指点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

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

A从刚才那位同学说,从这里可以看出母亲非常的后悔,板书——后悔再看看这里的第一句话,已经清晰地告诉我们母亲开始后悔。

那为什么要写后面三句话呢?

(你能读出这种后悔吗)

B通过写后悔什么,后悔的三个原因把后悔写具体了,把母亲的心理活动写得更加细腻了,这可比写10个后悔强多了,让我们再来深深地体会母亲的悔意吧。

△还找到了哪些句子。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时间很缓慢)

 “艰涩”:

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时间过得很缓慢。

“忐忑不安”:

师:

从字形上来猜测一下,它是什么意思?

(心在一上一下,很紧张,很不安分)

师:

好的,请坐。

心忽上忽下,心神不宁的。

我们中国汉字真神奇,从字形上就能看出它的意思来?

那谁能读出母亲的忐忑不安。

“沙漏”:

知道沙漏是什么吗?

生:

沙漏是计算时间的一个东西,放些细沙……(你的课外知识真是丰富。

师:

不知道的同学可以看图,你觉得它的流速快吗?

(慢)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母亲对儿子的伤心越来越多)

师:

作者在这里用了像沙漏这样的比喻就把母亲当时的忐忑不安写得更加形象了,更加生动了,写出了这两小时里母亲的难熬,母亲的度日如年。

2带着这份沉重,怀着这份不安,心疼得再一次读。

(让时间过得慢一点好吗?

)——再读。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母亲在干什么?

幻灯片出示:

也许妈妈在       也许妈妈在        也许妈妈在                

3第23自然段

预设:

生读后,师:

是啊,母亲在深深地谴责自己,让我们感受到了母亲的自责,假如事情重来一遍——引读

(三)儿子回来后(勇气)

过渡语:

在这漫长的等待中,儿子学会看病了吗?

母亲是否还在担心,自责呢?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24—27自然段,找出答案。

a“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感受勇气)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

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请看这位母亲内心的自我告白,课件出示:

 b“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

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

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路线图”在文中指什么?

(看病的程序)

口授,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更胜于凡事包办。

这段话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目的是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

(板书:

学会生活 母爱伟大)

C、总结: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可以是对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敬佩,可以对儿子独立面对生活的称赞,可以是每个孩子都有巨大潜能等等。

)说说读后的体会。

 

五、拓展延伸

1、幻灯片出示一首小诗《妈妈的爱》,学生朗诵。

2、略谈朗诵后的感受。

3、做一件最能表达感谢母亲的事,教师引导:

母爱无处不在,每个人从母亲那里感受到的“爱”是各不一样的,能不能把你自己感受到的母爱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呢?

可以写首诗,唱支歌,说几句话,也可以画一画……(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2.独自准备。

3.交流共享。

六:

总结:

总有一天我们要离开母亲避风的港湾,总有一天我们要在蓝天下独自飞翔,总有一天我们要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同学们,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呢?

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我们的母亲。

七、作业

课文中你较喜欢哪些句子,把它抄再笔记本上。

希望同学们将它们装到大脑的仓库里,在写作的时候再拿出来用用。

 

 

八、板书设计:

20学会看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