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97624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9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骨骼》

1、骨骼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知识与技能:

●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

●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

●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

●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意识到借助于合适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与组成。

教学准备:

1.人体骨骼图、硬纸板,2.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动物骨,3.骨骼模型、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提问:

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

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

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

2.谈话:

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

提问:

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评析】通过建筑工人造房子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从而引入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那就是人的骨骼。

以这样的情境揭示课题,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使学生联想到骨骼的作用。

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

归纳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引导学生探究:

人体骨骼的结构

1.谈话:

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

2.学生交流方法。

3.实践活动:

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

4.学生汇报、交流。

5.提问:

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

你能摸到多少块?

6.布置任务:

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

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

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

(学生分组活动:

摸骨数骨)

7.汇报交流活动情况,对照活动记录里的骨骼图,了解骨骼的分布。

【评析】在组织学生交流时,不仅要让学生说出骨头数,还应该说出骨头的位置,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骨骼的概念。

而且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能不能称一块骨头为骨骼,突出骨骼是一个完整骨架的概念。

8.提问:

大家摸出自己的手上共有几块骨头?

(观看人体骨骼的X光照片)

9.小结:

人们肉眼看不到身体内部骨骼的结构,但X光却可以。

一只手上竟然有27块骨头呢!

补充:

人体内骨骼系统中的数量由年龄决定。

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有275块骨,而一个成年人的身体里却只有206块骨。

因为,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骨会合并在一起。

例如,婴儿刚出生时,其头盖骨分为许多块独立的骨,随着人体不断地生长发育,独立的骨合并在一起,形成了较大的头盖骨。

10.动手做:

拼装人体骨骼的模型图片

出示人体骨骼教学挂图,比一比:

你拼对了吗?

【评析】通过学生分解骨骼图,再还原骨骼图,力图通过一分一合,使学生内化骨骼的概念。

同时组织学生互相观看他人拼的骨骼图,以便进行比较和相互印证。

小结:

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一般共有206块骨头。

这些骨头是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的。

二、观察骨骼的特点

1、用放大镜观察动物腿骨;2、用锤子轻轻敲打动物腿骨的表面;

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汇报交流。

说说动物的骨头是什么样子的。

3.思考讨论:

根据观察结果,你认为人的骨和动物的骨有哪些相同之处?

4.讲述:

在希腊文中,“骨骼”的原意是“一个死亡了的身体”。

其实,骨都是由活细胞构成的,骨是有生命的。

观察活动:

提供猪的腿骨解剖实物,观察骨头的结构图,说说骨头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

【评析】通过让学生观察解剖开的猪筒骨或其他动物的骨头,指导学生认识骨头的内部构造。

也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讲解骨头的结构组成:

骨密质内有一些细小的导管,将骨表面的血管和神经与骨中的活细胞连接起来。

骨头中间有一种软组织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细胞。

学生上网查找自学:

了解剖开的骨的内部构造以及人骨构造和特点的有关资料或者说明。

【评析】本环节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进行整合,通过学校的网络资源,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快乐,也培养了学生运用网络获取信息和分析及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问:

你还可以提供哪些证据来说明骨头是有生命的吗?

三、体验:

人体骨骼的作用

1.谈话:

人体的骨骼具有什么作用呢?

2.学生交流讨论。

 3.组织活动:

体验人的骨骼有什么作用。

(1)队列训练——运动;

(2)站姿训练——塑造体形、支持躯干;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做一些运动,让学生发现其中那些骨参加了活动。

从而总结出骨骼具有运动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一些具体的运动会涉及到许多骨,教师应在学生忽视时给与提醒。

谈话:

人能站得住、坐得稳,靠什么?

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它有什么作用?

(出示颅腔、胸腔图)讲述:

头骨里装有人体什么器官?

胸骨和肋骨、脊柱围成一个笼子,你知道里面装有什么?

3.拓展:

像肋骨一样保护内脏器官的骨头还有哪些?

小结:

人的骨骼具有运动、支持躯体、塑造体形、保护内脏器官等多种作用。

4.提问:

如果人体的骨骼受伤了,会给人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5.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以及骨骼的卫生保健教育:

  观察:

请一名学生站在全班同学面前,向两侧、向前弯曲自己的躯干,其他同学观察。

  判断:

请你说一说这位同学的姿势是否正确?

为什么?

  讲解:

少年儿童的骨比较软,正确的读写姿势能使脊柱健康发育,不正确的读写姿势会使脊柱变形,形成驼背或S形脊柱,并且脊柱一旦变形,不但很难看,而且会影响人的活动,影响心、肺等内脏器官的正常发育,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正确的读写姿势,做到三个“一”,即:

眼睛与书本距离一尺,身体与书桌距离一拳,握笔手指距笔尖一寸。

  讨论:

少年儿童的骨骼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你们知道怎样才能使骨骼长得粗壮、坚固,个子长得高吗?

【评析】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

因此,不只是让学生知道骨和骨骼的作用就可以了,关键是要学以致用,让他们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改善我们的生活,充分体现科学的价值。

四、拓展:

1.看图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骨骼参与了运动?

(1)跳绳时;

(2)吃饭时;(3)静坐时……

2.完成活动记录上的作业。

谈话: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你对人体的骨骼有了哪些了解?

3.补充:

了解人体内的另一种骨头——软骨。

(1)摸一摸鼻子尖,感觉到了什么?

小结:

鼻尖中含有软骨。

讲述: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软骨会发生变化。

婴儿的骨骼大部分都是软骨,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大部分的软骨会被硬骨所代替。

教学片断赏析:

师:

同学们你们都带来了那些动物的骨头?

生:

有鸡的骨头。

生:

我带来的是猪的腿骨。

师:

你们想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它们?

生:

通过放大镜来观察。

师:

你们发现动物骨的表面有什么特点?

生:

骨头的表面很光滑。

生:

动物的骨头很硬。

生:

猪的腿骨中间细,两头粗。

生:

骨和骨之间有个小骨头连接。

师:

那么骨头里面又是什么样子呢?

请大家用小锤把它敲开,看一看里面的样子。

生:

骨头内有一些小的管子。

生:

骨头内有白色的液体。

生:

骨头内的软软的东西是骨髓。

师:

同学们说的对,骨密质内有一些细小的导管,将骨表面的血管和神经与骨中的活细胞连接起来。

骨头中间有一种软组织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细胞。

所以骨头是有生命的。

【评析】在学生了解了人体的骨骼系统组成后,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物的骨头之间的异同点,研究动物骨头的特点,然后再借助文字及图片资料认识人的骨骼的结构与作用,意识到骨骼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主要作用。

教学反思:

一.从学生已有的感知经验入手,去认识了解骨骼

本课的教学设计先从运动的主要实体—骨骼开始,从学生曾经感觉到的骨的经验入手,引导学生透过皮肤以及肌肉触摸身体上的骨并且通过拼图和观察,来感受骨骼的存在,帮助学生形成骨骼的概念,认识骨骼的作用。

在宏观上认识骨骼。

然后指导学生认识骨骼。

从问题——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的提出,引发学生的探究行为。

在把全身骨头分为四部分的基础上,指导学习摸各部分的骨头并完成记录;再结合X光下的手骨的观看,说明什么是骨骼,骨骼由多少骨构成;最后要求学生把骨头的图形拼成完整的骨骼,使得学生能充分认识骨骼。

最后引导学生了解骨的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动物骨(如猪等),借助认识其他动物骨获得的经验,说明人骨的构造及其与其他动物骨的相同点。

     

二.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和体验活动

本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一系列实践、体验活动,指导学生熟悉人体内骨骼的分布和数量,知道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人体的骨骼系统的构成与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自由地做着各种各样的运动,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在隐藏于身体内部的骨骼在人体的活动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人体骨骼的存在可感却并不可见,属于一个暗盒结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借助X光照片、人体骨骼教学挂图以及一些教学资料片来帮助学生了解人体骨骼系统的结构与组成。

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和体验活动中感受人体的奥妙。

同时也对骨骼有了全面地认识和了解。

三.将信息技术与科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让学生利用上网查询有关骨骼的结构与特点,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有机的结合,通过学校的网络资源,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快乐,也培养了学生运用网络获取信息和分析及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也关注了学生的差异,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学生不仅了解了书上骨髓等问题,也可以更多的获得有关信息,比如骨密质、骨松质、骨膜等。

《骨骼》一课是中年级教材中教学难度较大的一课,主要是由于骨骼在身体的内部,学生在学习这一课前关于骨骼的感性认识很少,要在一课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全身骨骼及其作用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难度大是显而易见的。

所设计的这课教学正是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安排教学过程也是围绕着解决这个问题而展开的。

 

 

 

2、关 节

红岩小学  任秀霞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在上一课研究骨骼的基础上,重在研究关节的作用,它以指导学生开展体验活动为枢纽,通过找关节、绑关节、找同类型关节、踮脚尖后脚跟下落等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人体关节的部位、功能、结构,懂得关节的类型和在运动中的作用。

预期学习结果:

能够通过活动身体找出一些主要关节的位置。

知道什么是关节以及关节的作用。

认识关节类型中的铰链关节、旋转关节和球状关节以及它们的活动形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认识关节的运动作用和缓冲作用。

难点:

认识一些关节的类型和运动方式。

教学准备:

笔、木棍、夹板、胶带或绳子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

上节课通过研究,知道了人体所以的骨头共同构成了整个人体的支架,也就是骨骼,有没有想过这副骨骼是不是完全合拢的呢?

人怎样才能运动的呢?

2、学生交流。

3、提问:

人可以灵活地做各种动作与我们身上的哪部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揭示课题:

关节)

(二) 谈话:

关于关节,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 认识关节,体验关节的作用

1、讲解:

什么是关节?

(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2、讲述:

人体的支架——骨骼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它由许多块小骨组成,而不是一块块的大骨,每两块小骨之间由关节相连。

3、小组活动:

活动一下身体,找一找身上有哪些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在人体图上圈出来。

4、汇报交流实践体验。

5、小结并设疑:

这些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有什么作用呢?

你能想办法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吗?

6、谈话:

如果这些自由活动的关节不能自由活动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分组实验,体验一下关节被绑住之后做这些动作与原来比较有什么不一样。

(1)绑住食指关节——写字、穿回形针“项链”、把豆子放进小口瓶;

(2)绑住肘关节——系鞋带、拉拉链、写字;

(3)绑住膝关节——走路、下蹲。

1、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实验体会。

2、小结:

如果没有关节,人体就会像木板一样僵硬。

(四) 体验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

1、活动:

按要求做各种动作,比较一下关节所能做的动作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汇报。

3、预测:

里面的骨头是怎么连接的?

4、你的预测正确吗?

课文中有主要的三种关节活动形式的介绍,大家看一看。

5、出示猪蹄、排骨等实物,指导学生观察一些关节中的骨是如何连接的。

6、完成下列各项活动。

(1)转动你的胳膊;

(2)推开门;

(3)从桌子上拿起一本书;

(4)大幅度甩手;

(5)转动你的头;

(6)下跪。

7、列出完成每一项动作所涉及的关节的类型。

8、对号入座——找一找身上还有哪些部位的关节分别是这三种常见关节类型。

9、小结:

不同关节能使人体做多种方式的运动。

(五)总结拓展

1、谈话: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关节有了哪些了解?

2、思考:

关节还有什么作用?

3、活动体验:

将你的脚尖踮起,然后迅速将脚跟落下。

比较在身体挺直和膝关节弯曲的两种状态下,做这个活动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4、小结关节的缓冲作用。

教学片段赏析:

师:

上课,同学们好。

生:

老师好。

师:

请坐。

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

生:

喜欢。

师:

老师想知道咱班有没有会打乒乓球的同学?

(学生举手,教师随机叫一名学生到前面来)

师:

你会打乒乓球吗?

生:

会。

师:

你能教老师几个打乒乓球的基本动作吗?

生:

行。

(学生做几个打乒乓球的基本的推挡动作。

师:

谢谢你,请你回去。

现在,老师就模仿刚才那位同学的动作,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老师的动作跟那位同学的动作有什么不同。

(教师关节僵硬地模仿打乒乓球的动作,学生立即举手发言)

生:

老师的动作太慢。

生:

老师的动作像木偶。

生:

老师的动作一断一断的。

师: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那么你们说说,老师和那位同学的动作,谁的动作不灵活?

生:

老师的动作不灵活。

师:

谁能上来指一指,老师身体的哪个部位不灵活。

(学生上前指出教师右臂的肘关节和肩关节。

(教师边屈伸自己的右臂,边指着自己的肘关节问学生):

这个能活动的部位叫什么呢?

生:

叫“关节”。

(教师板书“关节”后)说: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关节”。

说说你认为什么是“关节”?

生:

身上能活动的地方叫“关节”。

师:

我们每天都要眨眼几千次,身体内的胃肠都在蠕动,这些运动的部位都叫“关节”吗?

生:

不叫。

师:

那么,究竟什么部位叫“关节”?

生:

“关节”是骨头和骨头之间的地方,还得能活动。

师:

是的,骨与骨之间,连接的组织有空隙,并能做不同那个程度的活动,这种骨连结,就叫“关节”。

你们能告诉老师,你们都知道自己身体的哪些关节吗?

生:

有:

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

生:

手指关节、腕关节。

生:

腰关节。

师:

好的。

现在,老师再请刚才那位同学到前面来,(学生上来)你给我们大家摆一个造型。

其他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在他身上找关节,并用老师给你们的“红色不干胶”,贴在他相应的位置上。

一会儿贴的时候,先想想,想好后再贴。

注意:

别人贴过的地方,你就不要再贴了,听懂了吗?

生:

听懂了。

师;好,想好后,就可以来贴了。

(学生用不干胶贴关节,教师适时的帮助,并将不干胶不断发给学生。

师;好了,现在,你们说自己贴的关节的名字,老师来找,好吗?

生:

好。

生:

肩关节。

师;有两个肩关节,具体是哪个呢?

生;是右肩关节。

师;哦,在这儿,我找到了。

就这样接着说。

生;右肘关节。

生;左肩关节。

生:

右膝关节。

生:

右腕关节。

(教师在学生的指挥下,逐一找到他们贴的关节。

师:

请你回去,老师请你别把这些不干胶摘掉好吗?

一会儿,我们还用得上。

生:

好。

(回到自己的座位)

【评析】通过活动身体和对运动动作的分析,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的探究活动的起点和基础,认识关节在哪里,并指出关节的位置,在身体上标示出来,充分发挥学生们自主研究关节的能动性。

师:

我们人体有206块骨头,有300多个关节,这些关节的活动方式一样吗?

这些关节的活动方式与什么有关呢?

请同学们拿出书桌中的实验记录表。

(课前老师将一张实验记录表放到学生的书桌中)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实验记录表  1

关节        画图

 图示动作

 肩关节

 肘关节

 膝关节

师:

我们以人体的三个常见的关节为例,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充分活动这三个关节,并将关节的活动方式画在相应的表格内,我们看看哪个小组把关节活动的方式找得最全。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

现在,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学生边活动关节边进行汇报)

师: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没有,这三个关节中,哪个关节最灵活?

生:

肩关节。

师:

既然肩关节那么灵活,我们把肩关节换到膝关节上行不行?

生:

不行。

师:

为什么不行呢?

小组交流一下。

生:

如果肩关节长在膝盖上,我们就站不稳了,一跑就会跌倒。

生:

没法踢球了,一踢,膝盖就会打转。

师:

看来,每个关节都有个自不同的用处。

其实,生物的演变、进化,就是要适应自身生存的需要。

难怪科学家说,世界上最复杂的机器就是我们人体,你看,仅仅我们身上小小的关节就有这么多的学问。

  那么,我们人体这么多的关节,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起什么作用呢?

没有关节我们会怎么样呢?

做个实验证明一下好不好?

生:

好。

师:

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的关节可都是活动的呀。

小组讨论一下吧。

(小组讨论后)

师:

怎样才能充分控制住关节的活动呢?

生:

绑上。

生:

把住。

(师拿出准备好的木板和细绳后)说:

现在,我如果想控制肘关节,应该将木板放在什么位置上呢?

(生到前面来进行具体的演示:

将木板放在肘关节的内侧。

师:

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关节的活动,更有助于我们来做实验,很好。

控制了肘关节后,我们还要干什么呢?

生:

做动作。

师:

我们控制了肘关节后,做下蹲运动行不行?

应该做有关哪个关节的运动?

生:

控制哪个关节,就做关于那个关节的动作。

师:

我们身上有那么多关节。

如果我们都来研究,时间显然是不够的。

老师给大家选了几个比较容易控制,也是大家很熟悉的关节来研究。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实验记录表  2

选择关节

   做动作

   实验结果

   指关节

   肘关节

   膝关节每个组的同学在这三个关节中,任意选择一项来做。

实验之前,老师还想知道,你们组内的同学怎样分工。

得有一个实验者对吧,还要有什么呢?

生:

还应该有绑的人、记录的人。

师:

没有了吗?

实验者跟谁对比呀。

生:

还应该有一个同学跟实验者比。

师:

比什么?

生:

比一比谁能做动作。

师:

噢,那我们就看看哪个小组想到的动作最多。

老师还有一个要求,实验结束后,试验者不要解开捆绑,因为我们还要进行实验汇报。

好,现在你们就快速商量一下,然后每组派一名同学前来领取实验材料和实验记录表。

(学生领试验材料,组内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

现在就让我们找同学来介绍你们的实验。

(同学介绍自己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结果:

指关节:

写字、弹琴、握手、拿东西等动作;

肘关节:

戴帽子、吃饭、敬礼、拉拉链等动作;

膝关节:

走路、下蹲、踢球、上楼等动作,

控制关节的同学都无法顺利完成这些简单的动作。

师:

现在,快点解放自己捆绑的关节,让关节自由地活动活动吧。

经过刚才的实验,谈谈自己有什么感觉。

生:

关节真重要。

【评析】放手让学生们去想、去做、去说、去自我评价,体验关节的作用,不但能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而且能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真谛。

师:

让我们把打乒乓球的同学再请上来。

请你将刚上课时作的打乒乓球的动作再做一遍,其余同学仔细观察他身上的关节,看看你们有没有什么发现。

(学生做动作,身上的红点几乎都在动。

生:

很多关节都在动。

师:

说得好,为了完成一个动作,往往需要多个关节共同作用。

现在,老师说一个你们平常都做过的很平常的动作,你们看看都有哪些关节参与了活动,在活动中起什么作用。

听 好:

“下课的时候,你坐在椅子上,拿出矿泉水喝。

生:

有指关节握住瓶子,腕关节扭开瓶盖,肘关节将瓶子放在嘴里。

生:

肩关节也帮助将水送到嘴里。

生:

膝关节是我们能坐在椅子上。

生:

还有嘴得张开,下颌关节。

师:

没有了吗?

有,还有。

生:

颈关节是我们抬头。

师:

没有了吗?

有,还有。

别忘了我们是“坐在”椅子上。

生:

还有髋关节。

师:

一个最最平常的动作就有这么多的关节参与了活动,这些关节中,不论是哪个关节有了问题,我们都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简单的动作。

关节真是太重要了,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关节呢?

生:

适当地运动。

师:

体育课上,我们在踢球之前,老师要带领我们干什么?

生:

做准备活动。

师;准备活动实际是活动哪里?

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生:

活动关节,避免受伤。

师:

还有哪些保护关节的方法?

生:

从高处跳下来应蹲一下,减震。

【评析】用不同的活动方式,使学生获得真切感受,在体验中发现,在思考中获知不同关节的类型及它们的活动方式,并懂得在运动中如何保护自己。

教学反思:

1、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愿组成协作小组,通过实验探究、上网浏览、查阅资料、询问别人等不同的探究形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开阔思路,给学生的探究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在分组人数上有时会很不均衡。

2、学生不仅在课堂开始会提出一些研究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认真观察及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新的问题、新的思考,直到带着产生的新问题走出课堂,在课后将探究活动持续进行下去。

 

 

 

 

3、肌 肉

九三小学  滕杰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骨骼与肌肉》单元中的第3课。

本课引导学生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使用触摸的方法来探究,只不过触摸的对象改为肌肉,来体验肌肉的运动是如何牵引骨运动。

关于骨骼肌的作用问题,是要学生通过阅读、触摸、实验和构建,初步认识肌肉的作用、工作原理和存在的部位,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一些特殊肌肉。

在教学过程中了解人体内的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才能够完成各种运动,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命,认识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意识到个人要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触摸体验肌肉的存在与质地;

●能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手臂活动模型和膝关节活动模型;

●能够按要求操作,感觉肌肉的收缩与舒张;

●能够通过观察图文理解肌肉影响骨运动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知道提供骨骼运动的力量来自于肌肉的收缩;

●知道骨骼肌是成对存在一起工作的;

●理解人体处于安静状态下的一些肌肉运动;

●知道人体肌肉共有600多块,重量占人体的40%;

●初步懂得人体运动的机体原理。

●了解不同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获取认识需要进行时间的体会;

●体会到模型在科学研究重的重要作用;

●认识到外表静止的物体其内部也在运动。

教学重点:

了解骨骼运动由骨骼肌引起。

教学难点:

制作手臂活动模型 

教师准备:

人体骨骼模型;人体肌肉的教学挂图;手臂活动模型;人体肌肉的相关电教资料片。

学生准备:

木棍、木片、软管、气球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