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东晋文学与陶渊明.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95210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东晋文学与陶渊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三章 东晋文学与陶渊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三章 东晋文学与陶渊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三章 东晋文学与陶渊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三章 东晋文学与陶渊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 东晋文学与陶渊明.docx

《第三章 东晋文学与陶渊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东晋文学与陶渊明.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 东晋文学与陶渊明.docx

第三章东晋文学与陶渊明

第三章东晋文学与陶渊明

西晋王朝在“八王之乱”后,最终亡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内侵。

公元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即位,开始了历史上的东晋时代。

东晋历年,就文学而言,玄言诗盛行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

只有到了东晋末年陶渊明的出现,才改变了文坛的面貌。

一、玄言诗及其流行的原因

所谓玄言诗是指东晋时期以诗歌的形式阐述玄佛哲理的诗歌。

文学以形象取胜,诗歌也不例外,而这种诗歌大都抽象枯燥、缺乏形象性,因此,可以说它是诗歌发展史上的一段弯路。

当时这一创作倾向流行近百年,且有大量的作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孙绰与许询。

东晋诗坛玄言诗流行,究其原因是与这一时期文人的心态及玄学清淡的盛行有关。

东晋政权是一个偏安的政权。

东晋建立之初,那些初过江的中原士族,由于弃家别土,仓皇南奔,确曾产生过强烈的国破家亡的悲痛,他们也曾力图找出国破家亡的原因,而崇尚玄虚清谈曾被认为是导致亡国的重要原因,王衍在被石勒俘后曾叹息:

“呜呼!

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

”(《晋书·石勒传》)桓温也曾慨然叹息:

“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但到他们政权巩固、偏安局面形成后,文人心态发生变化。

江南山水清秀美丽,文人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逐渐产生偏安心态,他们无力恢复中原,便在新环境下追求一种宁静、闲逸的生活与脱俗潇洒风神。

西晋时期士人中盛行一时的玄学清淡风气,在东晋便又盛行开来。

当时朝廷重臣甚至包括帝王,都以崇尚玄虚清淡相高。

其中王导、庾亮、谢安等都是玄学清淡的代表人物,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清淡名士。

《世说新语·文学》记载,王导在都城建康曾召集多人“共谈析理”、“既共清言,遂达三更”,可以看出他们玄谈的热情,当时参加者皆一时俊彦与朝中要员。

东晋玄学清淡风气,影响遍于朝野士林。

玄学以老庄思想为中心,但这一时期玄学有了新变化,随着江南佛教理论的传播,有许多重要僧人多与士人交往,形成玄释合流倾向,玄学中增加了佛理内容。

玄学佛理都有较强的思辩色彩,当文士们在生活中以谈论佛理玄理作为表现他们的高雅情趣时,也就很自然地影响到了他们的诗歌创作,东晋玄言诗的兴盛的根本原因即在此。

二、陶渊明

“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

陶渊明是这个原则的一个典型底例证。

正和他的诗一样,他的人格最平淡也最深厚。

”——朱光潜《陶渊明》

陶渊明是晋宋之际最优秀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因而在中古文学研究中也最受瞩目。

自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陶渊明的作品受到众多的学者的重视。

、陶渊明生平与思想

陶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祖陶侃为东晋初名臣,以军功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是东晋地位显赫的人物。

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所以陶家自陶侃起,仕宦已历三世,算得上是一个有地位的贵族。

但是,陶侃尽管地位较高,他却毕竟和王、谢等门阀士族不同,他出身较寒微(晋陶母剪发待宾),而且出身少数民族,因而他在当时仍然是被那些高级士族所轻视的,比如温峤曾骂他是“奚狗”,《晋书·本传》说他“望非世族,俗异诸华”。

到了陶渊明这一代,由于父亲早亡,家世已经中衰了。

陶渊明(约年—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陶渊明的一生,可以分为闲居、出仕、隐居三个阶段。

闲居:

即二十九岁出任江州祭酒之前。

关于这一时期的生活,目前材料较少。

出仕:

陶渊明初次出仕是在他二十九岁,出任江州祭酒。

出仕原因可能有二。

第一,早年渴望建功立业。

隐居后的陶渊明是一个淡薄名利的隐士,但早年的陶渊明曾颇有壮志,他的《杂诗》说: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而他的《拟古》则云: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

张掖至幽州。

”表现一种任侠的精神。

第二,亲老家贫。

这一点他诗文中并不讳言: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年立,志意多所耻,……”(《饮酒》)说自己由于生活困难,年近而立,不得已而出仕的。

但这次出仕时间并不长,不久即以不堪吏职而辞职,后来江州又召他为主薄,他未就任。

陶渊明第二次出仕约在他三十五岁时,到江陵担任荆州和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僚。

桓玄是一个有野心的军阀,他占据长江中上游,对晋室虎视眈眈,图谋篡夺。

陶渊明至江州后,可能看到桓玄并不能帮助自己实现理想,同时对他企图篡弑的丑剧也很憎晋,于是又产生了归隐之念,恰好在他三十七岁这一年,他的母亲去逝,按古代丁忧规矩,陶渊明便辞职回家了,守丧三年。

陶渊明第三次出仕在他四十岁时。

这次出仕先任镇将军刘裕的参军。

但是他的心情仍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有幻想与希望,另一方面又疑虑重重。

很可能他与刘裕仍然合不来,所以第二年改官任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

同年八年,他又以“耕植不足以自给”,求任彭泽令。

但到了十一月,就以“不愿折腰向乡里小儿”而辞官。

从此以后,陶渊明再未出仕。

隐居:

从四十一岁起辞官至去逝,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仕与隐。

从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可以看出,陶渊明的一生可以说是在内心经过仕与隐的矛盾冲突,而最终选择了隐居的。

那么,陶渊明为什么在仕与隐的矛盾中经过徘徊而最终坚定了隐居的决心?

是由于政治的原因还是个人性格的原因?

对此,《晋书·陶渊明传》强调的是陶渊明的政治立场,谓陶渊明“自以为曾祖晋世宰辅。

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

”从陶渊明的创作自刘裕篡晋后,不署年号仅署甲子来看,我们当然不排除陶渊明这样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在易代之际会产生志士的慷慨,但是就总体来看,决定陶渊明最终隐居的主要原因,与他生活的时代特点及他的思想性格有关。

陶渊明性格的最大特点是“任真”,思想特点即“自然”。

“任真”即反对虚伪矫饰。

《归去来兮辞》中谈到辞官时说:

“何则?

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

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曾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他的《五柳先生传》借五柳先生夫子自道说自己: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宋书》本传:

“潜不解音声,而蓄琴一张,无弦。

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

‘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如此。

郡将侯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从这些描述中,不难看出他“任真”的性格。

这种“任真”往往使他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冲突。

他在《感士不遇赋》中说当时的世风是“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鲜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

”官场是重礼法的,上下等级森严,彼此委曲周旋,且东晋时军阀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充满了虚伪与矫饰,这是陶渊明无法忍受的。

当他对这种“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社会感到彻底绝望后,自然就选择了归隐田园以洁身自好的道路。

总体上看,陶渊明归隐的原因主要是性格原因,其自然的质性和矫厉的官场生活无法适应的,是主客观不能调和产生严重的心理冲突的结果。

而陶渊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当现实社会的种种虚伪与他的天性冲突时,他能够做到宁固穷而不改其节操,处贫贱而能心境怡然,在田园归隐的生活中,体会人生的价值与真谛。

他在《杂诗》中写到: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来去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从中可以体会到他的心灵苦闷与追求。

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他成为后人难以企及的范型。

朱熹曾说:

“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

这边一面清淡,那边一面招权纳货。

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陶澍〈陶靖节集〉引》)陶渊明的这一点(真风流),晋宋文人无人做到,后代文人也很少象他那样能超越仕与隐的矛盾。

正由于后代文人很难真正摆脱名利的束缚,所以陶渊明才成了后人心中高风亮节的象征。

陶渊明这种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呢?

这与陶渊明所接受的哲学思想有关。

年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淡的关系》一文,通过对陶渊明的《形影神》三首诗的分析,指出陶渊明的思想是在继承魏晋玄学的基础上而发展的“新自然说”,其要旨在于“委运任化”,也即随顺自然,与自然混同。

逯钦立《关于陶渊明》一文中,也通过《形影神》的分析,认为陶渊明是服膺自然的“玄学信仰者”。

总的来看,崇尚自然确实是陶渊明思想的重要特点。

自然的思想不仅决定他的为人,而且也影响了他诗文的风格。

(向往田园——体验田园——超越或固守)

、陶渊明的作品

陶渊明今存诗一百二十五首,文七篇,辞赋二篇。

他的辞赋与散文均写得很出色,《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桃花源记》均是其代表作。

欧阳修称说:

“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陶渊明的作品集,后代研究笺注本不少,今人注本有逯钦立的《陶渊明集》(中华书局版)、王瑶的《陶渊明集》(作家出版社年版)、唐满先的《陶渊明集笺注》(江西人民出版社年版)。

陶渊明作品中,最能代表他文学成就的是诗歌。

他的一百二十五首诗歌,按照题材,大致可分为田园、咏史咏怀两类,其中,田园诗价值最大。

陶诗的艺术特点:

()平淡自然与诗意淳厚的统一

陶诗最大的特点是平淡自然,绝去雕饰。

在他的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华丽的词藻,一切都是平平淡淡。

似在不经意间如实道来。

苏轼说他是“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

”朱熹说他的诗是“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这些评语都说明一个意思,就是平淡自然。

陶诗平淡却不枯淡,而是韵味隽永。

原因在于写诗时有深厚、热烈的情感,而且能做到造语精到。

如《郭主簿》诗中有一句“中夏贮清阴”中的“贮”字,写出夏日清凉似双手可掬。

《读山海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两用“亦”字,却物我情融,耐人寻味,所以苏轼曾评价说“渊明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说得十分中肯。

金代元好问也评他说: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曦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情、景、理的统一

陶诗大都是抒情之作,他把自己的感情象一股泉水渗透于景物描写中,从而使情与景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陶渊明的写景,决不是纯客观地刻画景物,片面地追求形似,而是着重总体意象的把握,把感情融于景物之中,从而把人带入到诗中的境界中去。

苏轼说:

“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奇趣。

”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产生的。

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这与后来谢灵运的诗形成对比。

谢诗重句,陶诗重意,谢诗雕琢,陶诗天成。

方东树《昭味詹言》中说:

“陶公不烦绳削,谢则全由绳削,一天事,一人功也。

陶诗不仅情景结合,有意境,而且还有哲理色彩。

他常常用生活中朴素的语言,说明生活中的哲理,这使他的诗既有情趣,又富有理趣。

比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等等,这些诗句,均言浅而意深,意味隽永。

()“金刚怒目”的另一面:

陶诗虽以平淡自然为主调,但仍有豪迈雄健的一面,对于这一点,鲁迅先生称之为“金刚怒目式”。

(年)朱光潜《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一文论艺术境界时说:

“这种境界在中国诗里不多见。

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象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

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鲁迅不同意这种看法说:

“自己放出眼光看过较多的作品,就知道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

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后来鲁迅又说:

“陶渊明……除了论客们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还有‘精卫衔微木,志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他并未整天整夜的飘飘然。

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正是一个。

倘有取舍,即非全人。

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题未定草》)因此,在谈陶诗风格时,除了平淡自然外,还要注意其豪迈雄健、金刚怒目的一面。

这种风格主要表现在陶渊明的咏史咏怀诗中。

这类诗往往表现他内心的不平与愤激,因而风格偏于豪放。

朱熹说:

“渊明诗人皆说他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觉耳。

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

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

”茅坤说:

“及读《咏三良》《咏荆轲》《士不遇赋》,其中多呜咽感慨之旨。

”都说明了这一点。

清代龚自珍一首诗评得好:

“陶潜酷似卧龙豪,浔阳万古松菊高。

莫谓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父一分骚。

、陶渊明诗歌的地位与影响

陶渊明是东晋诗坛最杰出的诗人,但他在当时却是默默无闻的,他的文学更是如此,人们甚至并不将他当作一位诗人与作家,在他死后,他的好友颜延之作了一篇诔文即《陶征士诔》,其中所称赞的是他清高的人格,而对他的诗并未充分肯定。

在他死后六十年,沈约作《宋书》,将他列入《隐逸传》,对其文学成就也不重视,但称其人“真率”。

齐时刘勰著《文心雕龙》,评论了历代诗人,竟无一字涉及陶渊明。

梁钟嵘《诗品》,仅置渊明于中品,在潘、陆之下。

第一个重视陶渊明及其文学的是梁昭明太子萧统。

他不仅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而且给予了很高评价,云:

“有疑陶渊明焉。

其文章不群,词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

横素波而旁流,干青云而直上。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引!

”到了唐代,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才得到普遍地承认。

至宋、清两代,则出现了两次研究陶诗的高潮。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从两方面而言之。

其一是他的人格,其二是他的诗歌艺术。

他蔑视富贵,不与黑暗污浊之世俗同流合污的品德,给后代有理想的作家以积极的影响,后代的进步作家往往从他身上找到精神的寄托。

如李白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高适的“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是无法忍受而“转忆陶潜归来”等。

他的诗歌,第一,打破玄言诗统治诗坛局面。

第二,开创田园诗创作的道路。

在陶渊明之前,还没有一个诗人写过这样多的诗歌来歌咏农村田园生活。

他将自己新颖的思想、人格和田园生活完美地结合起来,为诗歌发展开辟了新天地,从此田园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题材领域。

第三,创造了一种平淡自然而又隽永的风格,后代不少诗人都将陶诗做为一种范式加以模仿,如白居易有《效陶体诗》十六首,苏轼和陶诗则有首。

在风格上唐代不少诗人都受其沾溉,如王绩得其疏放,王维得其清腴,韦应物得其冲和,柳宗元得其峻法,白居易得其率直等。

陶渊明《饮酒》其五①

 

结庐在人境,②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③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是一时所作。

②人境:

人类聚居的地方。

③日夕:

近黄昏的时候。

④末二句用《庄子》语。

《庄子•齐物论》:

“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

”《庄子•外物》:

“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

”诗意是说从大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

宋·朱熹说:

“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

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这首诗正刻画了诗人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

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

原因何在?

诗人意味深长地说:

“心远地自偏”。

心静,境自静。

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

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

附: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去来兮辞》并序

[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正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

《桃花源记》(略)约作于年(约卒于年)

《寅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

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读《山海经》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读《山海经》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