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汉中武侯祠导游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93782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游词汉中武侯祠导游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导游词汉中武侯祠导游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导游词汉中武侯祠导游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导游词汉中武侯祠导游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导游词汉中武侯祠导游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导游词汉中武侯祠导游词.docx

《导游词汉中武侯祠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游词汉中武侯祠导游词.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导游词汉中武侯祠导游词.docx

导游词汉中武侯祠导游词

汉中武侯祠导游词

各位亲爱的朋友:

我们就要到达武侯祠了,武侯祠是纪念三国蜀相诸葛亮的祠堂。

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侯,后来人们便尊称他为武侯,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三国时代虽然比较短暂,但却一直被公认为是最精彩的一段。

不知道各位朋友同不同意我的看法?

一般认为三国就是公元220年——265年。

三国的得名大家都知道,是因为当时中原大地上并存着魏、蜀、吴三个地方政权。

武侯祠始建于何时,现在已经没有资料可以考证了,但是从大诗人杜甫《蜀相》这首诗中的诗句: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我们可以推断,早在唐代以前,武侯祠就已经存在了。

为什么这么说,有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从“丞相祠堂何处寻”这句诗我们可以推断,杜甫写这首诗的时间要晚于武侯祠修建的时间,也就是说,杜甫写诗的时候武侯祠已经存在了,不然杜甫也不会辛辛苦苦的去寻找不存在的东西,除非他疯了;其二,根据植物的生长规律,像柏树这样的树种生长是比较缓慢的,要长成森森的翠柏,起码要一百多年的时间。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公元759年,我们用759减去150,得到609。

而唐朝的开国时间是公元618年,所以从这两方面我们可以大致得出结论,武侯祠在唐代以前就已存在。

在唐、宋时期,这里分别有武侯祠和刘备庙,明朝初年的时候,祠庙合二为一,明朝末年又因为战争被毁,今天我们将要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在旧址上重建的。

好了,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武侯祠,请随我一同去游览。

首先,请大家抬头看看大门悬挂的匾额“汉昭烈庙”,汉是指当年刘备蜀汉政权的称号。

昭烈,是刘备死后的谥号。

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

这里是祭祀蜀汉皇帝刘备的庙宇。

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又称它为武侯祠呢?

有哪位朋友知道原因吗?

民国年间的邹鲁写的一首诗,告诉了我们其中的缘由:

“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

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

也就是说,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他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望超过了刘备,人们就不顾君尊臣卑的礼仪和这座祠庙本来的名称了。

所以大家都称为武侯祠。

大家看左右两边,立有6通高大的石碑。

其中的四块是清代刻建的,一块为明代刻建,一块为唐代刻建。

清碑主要记载了祠庙重建和维修的情况:

明碑着重介绍了祠庙的历史沿革。

我们右手边的这块唐碑是最有名最有价值的。

唐碑是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xx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属27人,来到武侯祠祭拜诸葛亮后刻建的。

因为历来治理四川比治理国家更难,而武元衡在任职期间对治理蜀地采取了许多有效的办法,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肯定,他以诸葛亮自诩(就是把自己比作诸葛亮),想要树碑立功。

他的27个幕僚中的书记官(相当于现在的省政府秘书长)裴度看出了他的心思,便撰写了一篇文章,文中极力的称颂诸葛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对他鞠躬尽瘁、力图统一的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他比作前代的名臣管仲、萧何、张良。

这篇文章表面上是称颂诸葛亮,实则吹捧武元衡是堪与诸葛亮媲美的谋略大师、经纬之才。

文章立意新颖,比喻十分精妙,评价也很中肯。

后来,裴度还受到唐僖宗的赏识,成为三朝宰相,辅佐了四个皇帝。

另一个幕僚成都府少尹(____(省、市、区、县)副市长)柳公绰为文章书写撰文,他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的哥哥,书法漂亮,当时许多有钱人家都想买柳公绰撰写的墓志铭。

外国使臣也争相购买。

所以让柳公绰来撰写裴度的文章实在是相得益彰。

所以,这块碑以其文章传世,书法精湛和诸葛亮的伟大功绩而被誉为“三绝碑”。

文化大革命时期,为了保护这块碑不被破坏,我们将参与这项工程的工农代表,鲁建的镌刻工艺,也算进了三绝,所以我们有时候听到的三绝也指精妙绝伦的文章、书法和镌刻工艺。

对面的明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石碑下面这个东西,看上去是不是有点像乌龟?

不过它并不是乌龟,二是龙生九子的第六子,�p�痢c骷溆芯渌子锇。

�说:

摸摸�p�镣罚�一生不用愁,摸摸�p�帘常�旅途不疲惫。

不管真假,大家不妨去摸上一摸。

现在我们来到了二门,大家抬头看看门上的匾额,不妨一起读一读这四个字。

不错,这就是着名的“明良千古”匾额,匾额的意思是说刘备慧眼识人,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做了军师,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刘备发现了诸葛亮这匹千里马中的千里马可以算一个好伯乐了。

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了“明”字左边的“日”字中间怎么多了一横成了一个“目”字,会不会是写错了。

其实,这个字并没有写错,大家看看匾额的落款写的是:

大清康熙年间,如果大家对清朝时期的文字狱有了解的话,应该就明白,多一横是为了避讳明朝的“明”。

过了二门,大家可以看到前面气势恢宏的大殿,那就是刘备殿。

两边是文成武将廊,这些我们待会儿再说。

先来欣赏一下这面墙上的文字,这就是着名的前出师表。

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给皇帝刘禅献上的奏章。

这面墙上的文字并不是诸葛亮所题写的,相传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路过南阳武侯祠的时候题写的。

这些拓片都是从南阳武侯祠搬运到成都来的,那大家看这前面四行的字都是行楷,到第五行“此诚危机存亡之秋”就开始写成了行书,后面又是草书。

为什么会这样呢?

据说当时岳飞喝了酒,略有几分酒意。

开始写的时候还比较的拘谨,字体也很工整,后来酒精发作加上文章的才华横溢,只好用龙飞凤舞的草书表达满腔的豪情。

大家可以从这些文字中体会出岳元帅当时的心情吗?

一般人可能都认为武将不大会舞文弄墨的,但是岳飞的字就写的非常的棒,《出师表》全文共13个“帝”字,但是每一个帝字的写法都不相同。

大家看,这里、这里、这里。

(而事实上这并非是岳飞的真迹,这是明朝时候一位叫白麟的成都文人所题写的。

据说当时白麟喝了一些酒,略有几分醉意以后,跑到武侯祠来想弄个名垂青史的惊世之举。

想来想去,想到借题发挥,选择了题写《出师表》。

这位仁兄刚开始写的时候还比较拘谨,写着写着就豪放了起来。

文章的才华横溢再加酒精发作,只好用龙飞凤舞来表达满腔豪情。

写完之后,想到自己人微言轻,便翻了几下眼珠子,题上“岳飞”的名字。

从此鱼目混珠,让人真假难辨。

因为诸葛亮和岳飞二人英名与功业都为千古传奇。

后人敬爱他俩,真也好,假也好。

假的早已经变成了真的。

白麟的书法、孔明的文章、岳飞的落款,虽然是欺世盗名,表里不一。

但是书法确实写的好,饱含了情感,所以一直被人们视为上上品。

)接下来我们再去欣赏一下后出师表,在中学的课文当中,我们只要求背诵了《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只作为课外阅读的文章,所以大家对后出师表可能相对要陌生一些。

与前出师表相比较,后出师表更像一篇分析战争策略的文章,至少告诉了我们出师北伐的原因,而前出师表就一直在教育皇帝该怎么用人,讲国家怎样才能强盛等等。

后出师表当中也有9个帝字,每个字的写法也是不一样的。

____年,毛主席参观武侯祠时,对岳飞的书法大加的赞扬,用了“龙腾虎跃,气象万千”八个字来评价。

这个东偏殿中供奉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关羽以及他的儿子关平、关兴,部将周仓和赵累的塑像。

大家看关羽像高2米多,头戴冕旒,红脸,丹凤眼,卧蚕眉,两眼半眯半闭,美髯垂胸,身着金袍,手执象简,一付帝王打扮神灵面孔。

那有没有朋友知道人们为什么会把关羽的塑像弄成帝王打扮呢?

关羽的脸又为什么是红的呢?

先说为什么是帝王打扮,关羽字云长,他与张飞是最早追随刘备南征北战的猛将,号称“熊虎之将”。

他俩与刘备情同手足,因此才有了“桃花三结义”故事。

当年18路诸侯讨伐董卓,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战成名。

关羽曾经被曹操俘获,曹操三天两头给关羽送美酒美肉美人,还给他加官进爵,但是关羽仍然效忠刘备。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得到了荆州,并委任关羽镇守。

在荆州,关羽曾经水淹襄樊,活捉曹军大将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

最后,因为骄傲轻敌,被东吴将领吕蒙设计偷袭,与关平、赵累等人同时遇害,丢失了荆州。

陈寿的《三国志》中评论他“傲大夫而亲士卒“,简单来说就是看不起当官的,对下属士兵却很好。

傲慢和轻敌是导致他失败和被杀的重要原因。

历来的统治者对关羽都十分推崇,使他成了“忠义”的化身,现在的明间企业家,尤其广东沿海一带也多半都会拜关公,甚至香港地区的社团、内地的黑社会这些组织也都拜关公,就是因为他的忠义。

在宋朝时,他被追封为王,到了明清时期,加封为关圣大帝,全国各地都修庙祭祀。

因此,这里的关羽像就成了帝王打扮。

那关羽的脸为什么又是红色的呢?

明间传说,以前关羽的脸是很白的,之所以后来成了红脸,是因为一次战败后,关羽逃到一个寡妇家,眼看着官兵就要追来。

家里又是家徒四壁,还有一张床,剩下就是桌子板凳,根本没地方可藏。

关羽和寡妇都急了。

最后,寡妇将自己的头发剪了一缕下来贴在关羽的下巴和两腮上,又将自己家的公鸡宰杀,将鸡血均匀的涂抹到关羽的脸上。

霎时间,关羽又白脸变成了红脸,还满脸的胡须。

然后两人一起睡到床上。

当官兵赶到,搜查了一番之后,并没有发现眼前趟在床上的人就是关羽,官兵离开之后。

关羽向寡妇到了谢之后,也离开了寡妇家。

但是后来,不管他怎么洗,脸都是红的。

有人说关羽的脸是羞红的。

因为古时候对女人尤其是寡妇来说,最重要的不是金银珠宝或者嫁个好人家,最重要的是女人的贞洁。

关羽觉得自己会影响寡妇的名声,所以被羞红了脸。

这个故事虽然是杜撰的,但是从另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当时关羽在普通百姓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不然寡妇也不会冒着牺牲自己的贞洁的危险来救关羽的命。

据说明清时期,在全国数孔夫子的庙宇是最多的,排第二的就是关帝庙。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高。

现在大家看到的匾额“业绍高光”是后人对刘备的评价。

“业”是指刘备的所创立的基业,就是蜀汉政权,绍有继承发扬光大的意思,“高”指汉高祖刘邦,“光”指光武帝刘秀,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说:

刘备的功业继承了汉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的基业。

殿门口还有一口圆鼎,圆象征天。

等会儿我们还会在诸葛亮殿外看到一口长方形的鼎。

象征地,天圆地方嘛,在这里是君臣之意。

殿的正中,供奉的就是刘备的贴金泥塑坐像,这个塑像高3米,是武侯祠当中最高的一尊塑像。

刘备字,玄德,河北涿州人。

大家看刘备头戴天平冕冠,身穿黄袍,手捧朝天圭玉,宽面大耳的。

《三国演义》中描写刘备时,说他两耳垂肩,双手过膝。

大家想想什么动物是两耳垂肩啊?

对,就是猪;那什么动物又是双手过膝呢?

咦!

又对了,就是猴子。

猪猴,诸侯,所以说刘备天生就有诸侯相,会独霸一方。

传说刘备出身的时候也是天有异象,一缕红光射入刘备家中。

24岁的时候,刘备召集关羽、张飞等人参加镇压黄巾农民起义,后来在军阀混战中逐渐的壮大了势力。

由于缺乏谋臣,他在军阀混战中屡次挫败,先后投靠了吕布、曹操、袁绍、刘表。

后来三顾茅庐,拜诸葛亮为军师,赤壁大战后,势力才得到发展。

后来占据益州。

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

不久后,为了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刘备率水陆70万大军攻打吴国。

结果,在夷陵,刘备被吴国陆逊火烧连营。

遭到惨败,从此刘备一病不起,不久死于白帝城(重庆奉节)。

其实,刘备从小到大都胸怀大志,注重信义,待人宽厚。

小时候的刘备并不像其他的小孩一样,他不爱学习,最大的爱好是交朋友,喜欢大侠似的人物,很会笼络人心。

做人一向都非常的低调。

唯一的一次冲动,就是关羽大意失荆州,被东吴陆逊所杀后。

刘备和关羽张飞兄弟情深,兴师伐吴,结果遭到惨败,所以说啊,冲动是魔鬼,这也印证了歌手刀郎的那首歌,冲动的惩罚啊。

上天对刘备这一次冲动的惩罚实在有点重了。

呵呵!

希望我们的朋友们以后不要冲动啊!

在刘备像的东侧,是刘备的孙子刘谌的塑像。

刘谌是刘禅的第五个儿子,被封为北地王。

在魏国邓艾军队进逼成都的时候,他苦苦劝谏父亲刘禅,同邓艾等来犯的敌人决一死战,与国家共存亡。

但是刘禅不听,刘谌非常的伤心,去祖庙哭诉了以后,回到自己的住处,先杀了自己的老婆和儿子,然后自杀。

他这种以死殉国的精神受到了后人的颂扬。

刘备像的西侧,原本是有刘禅的像,由于他不能保住父亲的基业,投降了魏国,后来被安排到汉中。

当上了安乐公,魏国皇帝问他觉得在这里过的怎么样?

他居然回答:

此间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里。

在宋代的时候,他的塑像就被毁掉,从此没有再塑。

正殿的两面墙壁上,悬挂着木刻的《先祖传》、《后祖传》,文章都是从陈寿《三国志》当中摘抄下来的。

蜀国的兴亡,可以从刘备、刘禅的传中了解始末。

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偏殿,里面供奉的是张飞祖孙三代的塑像。

大家对张飞都很熟悉,他长得面色漆黑,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看上去十分的威猛而有生气。

大家平时可能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都觉得张飞长得非常的丑,有点影响市容啊。

但今天我要告诉各位,其实张飞有可能长得很帅的。

不是开玩笑啊!

大家都知道张飞有两个女儿,后来这两个女子都嫁给了后主刘禅。

一般从基因的角度来说,女孩子都长得更像父亲,男孩子更像母亲。

刘禅是什么人,他可是整天斗蛐蛐,爱美酒美女的酒色之徒啊!

你想,如果张飞的两个女儿很丑的话,刘禅怎么可能会娶啊。

就算是你张飞是刘禅老爸的哥们儿,拜把兄弟,刘禅也不一定会娶。

所以我们推测张飞的两个女儿是很漂亮的。

当然张飞长得很帅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除了长相,还有很多朋友认为张飞是个莽夫,这个说法有点偏激,其实张飞啊,我们的飞哥也有心细的一面,而且武艺高强。

大家都知道飞哥长坂坡桥头的一声大吼吧?

当时刘备带着老百姓往江陵方向撤退,曹操的十万追兵紧随其后,刘备让张飞率几十个士兵断后。

而张飞并没有和曹操硬拼嘛,他看背后有一片树林,于是心生一计,让士兵在树林外边到处插上战旗,马尾上绑上树枝,在树林中来回的跑,弄起漫天的尘土,而他却一个人单枪匹马立于桥头。

恰恰曹操生性多疑,看到我们飞哥一个人立于在桥头,后面树林中又是漫天尘土,怀疑有埋伏,才没有贸然进攻。

这样刘备军团才逃过一劫。

由此可见张飞还是比较心细、是有谋略的。

不过,据我分析,当时曹操没有进攻应该是另有原因。

当年关羽温酒斩华雄后,在庆功宴上,曹操称赞关羽说:

关将军武艺高强,恐怕当世数一数二。

关羽却说:

我算什么,我三弟张飞,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

用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我们今天从口袋里拿手机一样轻松。

这句话在曹操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曹操就想:

刘备已经被打得溃不成军,派人来断后就等于送死。

而刘关张三兄弟情深意重,刘备不可能会让自己的三弟来送死。

那就只剩下两种情况,一是刘备这家伙不按套路出牌了,是派张飞来杀我的,二是,后面的树林尘土漫天,又到处是战旗,肯定有埋伏。

于是曹操下令军队后撤。

这只是我的推测啊,不代表官方的版本。

呵呵!

现在大家跟我一起去看看武将廊,武将廊内也有14塑像。

他们或因战功卓着,或因战死沙场,被立像表彰。

赵云居于武将之首,是一员智勇双全的将领。

在当阳长阪坡,他一个人从曹操的百万大军中,救回了幼主刘禅,威震一时。

在汉中争夺战中,他凭借胆识,杀退曹军,刘备称他“一身都是胆”。

赵云是蜀国五虎上将中唯一一个寿终正寝的。

但是对于他的死,明间有有另一个版本,传说他是死于老婆之手。

话说,赵云身经百战,但是身上却没有受过一点伤,等到他年老的之后,在晚上睡觉的时候,经常脱了衣服,给他老婆展示自己的身体,对他老婆说:

老婆你看,我很强壮吧,肌肉很发达吧,很厉害吧,身上一点伤都没有。

他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说,他老婆甚至连他丫鬟的耳朵都听起茧了,他老婆实在是受不了了,于是想了个办法。

某天晚上,她趁赵云熟睡的时候,用绣花针在他的脚底板上扎了一个洞。

他老婆心想:

如果明天晚上你还说自己身上没有一点伤,我就指出你脚板上有一一个洞,看你还这么炫耀。

结果,第二天早上,太阳都升到半空了,赵云还没有醒来,这个时候他老婆才发现他已经死了。

当然这个只是民间的一个传说而已,并不可信。

在武将廊内,除了赵云以外,其他着名将领还有马超、姜维、黄忠等。

马超武艺高强,当他还是一支独立势力时,曾在潼关大败曹操,弄得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

曹操曾说:

“马儿不死,吾无葬身之地!

”后来马超被曹操打败,归降张鲁,又中诸葛亮之计,归降了刘备,被封为五虎上将。

姜维本是魏国一名小将,诸葛亮首次出祁山攻打曹魏时将他收降。

因其忠于蜀汉,文武双全,受到诸葛亮的重用,被指定为诸葛亮的军事继承人。

诸葛亮死后,他担负起蜀国的军事重任。

曾九伐中原,力图完成诸葛亮“兴复汉室”的遗愿。

黄忠,也是蜀国的五虎上将,他老当益壮,征战中总是身先士卒,勇冠三军。

出了刘备殿就是过厅,过厅比刘备殿低一个台阶。

这是当时封建社会君尊臣卑等级观念的体现。

过厅当中悬挂着董必武、郭沫若、冯玉祥、徐悲鸿、舒同等人撰写的匾额对联。

武侯祠三个字是郭沫若老先生在____年是题写的。

前面这个长方形的鼎,就是我刚才所说到的天圆地方。

大家可以抬头看看,房顶上有几尊塑像,中间的大家应该都认识,是我们佛教的弥勒佛,两边的是道教的风神和雨神。

大家可能会问了,把他们放在房顶上有什么作用呢?

其实,作用很简单,就是震灾的。

古时候这种大殿的房顶都是很高的,发生火灾什么的,当时又没有先进的消防工具,水是泼不上去的。

因此就把佛教和道教的神仙弄上去震灾。

我们眼前的这种大殿就是诸葛亮殿,也是传说中的武侯祠。

殿正中的匾额“名垂宇宙”是康熙皇帝的第17个儿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题写的。

意思是说诸葛亮名满天下,宇宙在这里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意思,在清朝的时候还没有出现宇宙这个词语。

当时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

指的是时间和空间。

门额上的这幅对联,是我国十大名联之一,叫攻心联,深得毛主席的赞赏。

武侯祠的匾额、对联很多,我们没那么多时间一一研读,主要来欣赏一下这一副。

先说说对联的来历,这幅对联是清末云南剑川人赵藩撰写的,当时他在京城做官,他的学生遍布全国,有个学生在四川做西川节度使,但是这个人的做法有点不太妥当,对百姓实行高压政策,激起民愤。

于是就写了这幅对联来提醒他的学生。

先看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攻心是来自马谡: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建议,这个反侧是来自于《诗经》辗转反侧,梦寐思伏。

就是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意思。

自消就是自己消失的意思。

连起来就是如果能攻心的话,那些让你辗转反侧不能入睡的人和事就会自动消失,你就可以睡好觉了。

能攻心出自诸葛亮的一个典故,诸葛亮平定南方叛乱的时候有一个七擒孟获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照说第一次就可以把孟获杀了,但是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是为了使其真心的归顺。

如果当时杀了一个孟获,那以后再出来一个什么李获,张获什么的就麻烦了,所以诸葛亮采取了攻心的上策。

从古知兵非好战也,意思是说自古懂战争懂军事的人,都是不是好战的人。

这也出自一个典故,在平定叛乱的时候,在今天的宜宾一代有一个部族叫藤甲兵。

他们穿的藤甲很轻,这藤甲刀砍不动,箭射不穿的,又防水,树林间的雾气啊,水池啊都是有毒的。

诸葛亮还真搞不过,后来才想到了一条妙计,反利于水者,不利于火嘛。

于是将藤甲兵引到山谷中用火攻。

当时山谷中两万藤甲兵烧得是呼天喊地的。

从一个军事家的角度来说,把敌人打败了,应该高兴该哈哈大笑才对。

而当时的诸葛亮是什么表情大家知道吗?

当时他站在山谷上仰天长叹,掩面而泣啊!

他为什么哭,因为他不单单是一个军事家,还是政治家,他觉得自己为了一场战争,灭掉了别人整整一个民族的人。

所以说从古知兵非好战。

下联“不审时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意思是说如果不审时度势,就算制定了合适的法度也都是错的。

提醒后来治蜀的官员要多思考。

这下联也是有来历的。

当年攻下四川,诸葛亮审时度势,还是用了刘璋的一些旧臣来治理四川。

因为如果把官员全部换成荆州集团的人的话,可能会影响四川的稳定。

毕竟强龙难压地头蛇嘛。

当时刘璋的旧臣法正就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但后来法正就有点嚣张了,飞扬跋扈还收受贿赂。

按照诸葛亮的治蜀规定,这样的错误该杀头的了。

但是诸葛亮并没有杀法正,而是约法正吃了一顿饭,聊了聊。

响鼓不用重锤嘛,法正也明白自己该收敛点了。

诸葛亮饶了法正一条命。

诸葛亮为什么不杀法正,因为不能杀呀,当时法正算是刘璋旧臣的高级官员,如果杀了法正,其他旧臣还不人心惶惶。

谁还会认认真真为国效力。

而不杀法正的话,潜台词就是告诉各位旧臣,你们如果认真建设国家的话,我不仅不会杀你们。

还会提拔你们。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审时度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接下来我们到三义庙去参观。

好了,各位朋友。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大殿就是三义庙,后人为了纪念刘关张三兄弟桃园结义,于清朝康熙年间修建这座庙宇来纪念他们三兄弟。

三义庙的原址在成都的提督街,今天市中心的位置。

后来为了支持市政建设,于____年迁建到武侯祠。

迁建工程严格按照国家文物法规定,将原建筑构件一一编号拆下。

运到武侯祠后按编号搭建,恢复原貌。

原来的三义庙有五个殿,规模很大,现在仅存拜殿和正殿,成四合院的布局。

整个殿由40根整石雕成的圆形立柱支撑,每根柱子的直径0.5米。

其中有24根石柱上刻对联12副。

正殿恢复了刘关张的泥塑坐像,廊房两边有10副三国故事的线描石刻画。

画的原稿取自于明代《三国演义》版本。

这些画的内容是:

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刘备招亲,关公刮骨疗毒等。

说到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大家知道为什么是刘备做了大哥吗?

民间传说,当年桃园结义时,刘关张三位都争着做大哥,在争执不下的情况下。

张飞看院子前面有棵大树,于是出了个鬼点子,规定谁在树上爬得最高,谁就是老大。

话一说完,关羽张飞就一溜烟的爬到书尖上去了。

刘备缺没有行动,他走到树下让关羽张飞二人下来。

随后用斧头把树三下五除二的砍掉了。

然后对他们说:

把树砍了我可以直接走到树尖上去,我才是爬得最高的。

我应该做老大。

这下,关羽张飞当然不服了,于是刘备又在院子里抓了一只鸡。

规定谁要是把鸡毛扔到房顶上,谁就当老大。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把鸡毛扔到房顶上的难度。

三人说定以后,由张飞先扔,只见他在鸡的翅膀上拔了一根又长又相对较重的鸡毛,后退了十来步,然后往前一冲,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将鸡毛往屋顶扔。

结果,当然是没有成功,接下来是关羽。

关羽拔了一根很短很细的鸡毛,他没有扔,他用吹的,就想我这有。

结果还是没有成功。

最后轮到刘备,只见刘备把整只鸡抓在手里,连鸡带毛的一起扔到了房顶上。

这下,没有办法了,关羽张飞都承认他是老大了。

当然这个故事只是传说,传说就不一定真有其事,在这里讲给大家听听,纯粹是调侃一下而已。

那我接下来到刘备墓去看看。

我们现在经过的是翠竹簇拥的红墙夹道。

夹道的尽头就是刘备墓。

红墙夹道,就是指两边的红墙夹着中间的石板道路。

墙的两边种的都是竹子,这种竹叫大叶绵竹,我们用肉眼可以看出它的特征,长得高大茂密,叶子比较宽阔,同时比较有韧性,生长期也比较短,大概3到5年就可以长到这么高大和茂密了。

四川人民平时用的竹筐竹篓都是用这种竹子编成的。

说到竹子,四川可以说是竹子的故乡,全世界共有竹子种类400多种,四川有其中的100多种。

也因此四川的大熊猫比较多,主要是因为食物比较丰富。

当然大熊猫吃的不是大叶绵竹,它们主要食用箭竹,以后有机会到熊猫基地,我们再细说。

好了,来欣赏一下我们面前的这幅对联:

一�y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

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

一�y土尚巍然指的是刘备的惠陵至今巍然屹立,无人损毁。

铜雀台大家都知道,是曹操所建,漳河是一个地名,在洛阳城外。

现今安阳和邯郸的分界线上。

曹操一生杀人无数,怕死后有人找到他的墓地。

所以让人在漳河外修建了72个假墓葬。

上联拿刘备和曹操做了一对比,吹捧了刘备,贬低了曹操。

下联就很简单了,是对历史的和过去的一种感叹。

我们来看一下这块碑,汉昭烈皇帝之陵。

上面的陵字是风化掉的,陵在咱们古代专指帝王的坟墓,老百姓的坟墓那是不能够叫着陵的。

汉是刘备政权的号,昭烈是刘备死后的谥号。

大清乾隆五十三年三月上浣(1788),上浣就是咱们今天上旬的意思,清代人们把一个月分成上浣中浣下浣。

就是我们今天的上旬中旬下旬。

这通碑是清代立的,汉代的墓是没有立碑这种制度的,只有神位。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汉代墓地前面的碑都是后人立的。

前面我们这个土堆就是刘备墓,墓高12米,周长180米。

这个墓和其他朝代的帝王墓相比,有两个明显的不同点。

大家发现是什么了吗?

对,一是刘备的墓太小了,显得没有帝王之气。

二是墓是地上墓葬,不是地下墓葬。

刘备墓之所以这么小,我们推测是由于修建陵墓的时间太短太仓促所致。

《三国志》记载,刘备于公元221年称帝,222年出兵攻打吴国。

战败后,退居白帝城,于公元223年四月病逝。

五月,诸葛亮扶其灵柩回成都,八月下葬。

一般而言,古代帝王的陵墓在其即位的第二年就开始修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