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课堂教学设计讲座高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92821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志愿者课堂教学设计讲座高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志愿者课堂教学设计讲座高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志愿者课堂教学设计讲座高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志愿者课堂教学设计讲座高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志愿者课堂教学设计讲座高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志愿者课堂教学设计讲座高级.docx

《志愿者课堂教学设计讲座高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志愿者课堂教学设计讲座高级.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志愿者课堂教学设计讲座高级.docx

志愿者课堂教学设计讲座高级

志愿者培训讲座

汉语课堂教学设计(高级)

主要内容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课堂教学设计概述

1、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

2、课堂教学设计的特点

3、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4、课堂教学设计的程序

(二)汉语第二语言课堂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

1、教育教学理论

2、语言教学理论

3、语言学习理论

4、跨文化交际理论

5、教学原则

6、教学模式

7、教学方法

8、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组成部分

二、汉语第二语言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高级)

1、高等汉语水平的目标要求

2、国际汉语教师5P教学模式

3、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三、参考书目

(1)赵金铭主编《汉语可以这样教——语言技能篇》,商务印书馆,2008年2月版。

(2)崔永华:

《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导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年12版。

 

汉语课堂教学设计(高级)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课堂教学设计概述

1、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

课堂教学设计是按照教学规律与教学对象的特点,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以及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做出科学有序的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课堂教学设计以教学需求分析为基础,以形成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为目的,它是一个系统规划的过程,并有具体的操作程序。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中间环节。

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产物可以是课程、教学方案、教学软件或教学资源等。

2、课堂教学设计的特点

了解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有助于我们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有如下一些主要特点:

(1)课堂教学设计是为课堂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它规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和大致进程,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依据。

(2)课堂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课堂教学系统中各因素的地位和作用,使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各种教学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最紧密、最佳的组合,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3)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

课堂教学设计既关心“教”,又关心“学”。

重教轻学,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之,重学轻教也难于有好的教学质量。

(4)课堂教学设计要求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效控制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向,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课堂教学设计具有激励功能。

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可以激发师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和兴趣,促进师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

(6)课堂教学设计具有创造性功能。

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在深入思考、钻研教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自主设计教学实施方案,为成功进行教学绘制蓝图的过程,这也是教师发挥创造才能的过程。

一般来讲,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对一个单元或者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组织训练等方面的安排。

这些方面彼此是相互关联、相互衔接的。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从教学设计的层次来看呢,可以是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也可以是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就是某个教学单元的总体教学内容是哪些,总体教学目标有哪些,要组织哪些教学活动,要有哪些教学组织形式,要采用哪些教学方法。

通常所说的课堂教学设计,一般指的是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因为一节课的设计是老师每天上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就是说所有的教学设计,主要还是每一堂课。

每一堂课,都是由多个教学环节构成的,而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会有它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活动形式。

每一节课的课堂设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单一模式.而是取决于该节课的教学类型、教学内容在这个单元里面的位置。

比如说一个单元有六节课,那么这六节课,每一节课本身的功能是不同的。

比如第一节课,我们叫做新授课,第二节课,可能就是一个复习、巩固、拓展或者提高的课。

因此,我们在设计每一节课的时候,首先应该要考虑这一节课在整个单元中的意义和作用。

3、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1)系统性与优化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的。

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体教学系统中,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2)程序性与连续性原则

教学设计既然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也就具有程序性的特点,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其程序性的规定性及联系性,以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3)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教学设计既要要符合主客观条件的可行性,又要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4、课堂教学设计的程序

(1)课堂教学设计的流程

课堂教学设计的程序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根据现有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设施设备等条件为前提进行设计的过程。

目的是解决教师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虽然课堂教学设计程序不尽相同,但都包括了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的基本部分,其中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教学评价是构成教学设计的三大要素。

课堂教学设计流程示意图

教学目标的制定

 

对达成目标的诸要素的分析与设计

 

 

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确定相应的教学媒体

  

  

教学效果评价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活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改和调整活动计划,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终结性评价——指“在活动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

(2)课堂教学设计程序的要素分析

①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的功能:

导向功能——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到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是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

教学目标对落实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都会受到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

可以说,整个教学过程都受教学目标指导和支配;整个教学过程也是为了教学目标而展开。

如果教学目标正确、合理,就会导出有效地教学;否则就会导致无效的教学。

所以,教学目标可以被看做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确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也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或第一环节。

控制功能——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就对教学活动起着控制作用。

它作为一种约束力量,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已定目标而共同努力。

教学目标的控制作用,还表现在总体目标对于各个子目标的规范和制约上。

一般地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必然对低层次的教学目标具有约束力,迫使低层次的教学目标与其一致并为其服务,从而使目标系统内部达到一致。

激励功能——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产生要达到目标要求的愿望。

在教学活动中,要想使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激励作用,教师就应当在深入了解分析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他们的个性差异上下功夫,更好做到“因材施教”。

测度功能——教学目标作为预先规定的教学结果,自然是测量、检查、评价教学活动成功与否,是否有效的尺度或标准。

教学目标对教学结果的预定与构想,至于构想或预定的结果是否达到,还差多远,必然需要某种尺度测量。

而测量的尺度是什么,自然是教学目标。

因此,教学目标也具有测度功能。

教学目标应该着重说明学习者行为或能力上的变化,显然就是要求目标要具有可测量性和可观察性。

②教学对象的分析

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

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

③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组织

分析教学任务——分析该内容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

教学内容的组织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要恰当,既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潜在水平”,又要与学生的“现有水平”相衔接。

第二、教学容量要合适。

第三、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难点有突破措施。

第四、教学内容的组织、排列、呈现方式要恰当;练习的配置、练习的方式、方法都要精心设计。

第五、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情绪、情感、意志、性格、兴趣、气质等)。

④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教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主要受制于以下因素:

第一,教学目标的要求。

根据目标的要求,若只要求识记和了解的,可选用讲授法、介绍法和阅读法等;要求达到理解、领会层次,可选用质疑法、探究法和启发式对话等;要求达到应用层次,则应选用练习法、迁移法和讲评法等;而对于分析、综合、评价等高层次的认知,则需要选用比较法、系统整理法、解决问题法和讨论法等;

第二,教学内容的特点。

第三,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第四,教师的个性特点与条件。

⑤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教学媒体的选择。

特定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媒体的选择。

教学媒体的功能

①展示事实、形成表象;

②创设情境,建立共同经验;

③提供示范,便于模仿;

④呈现过程,解释原理;

⑤设疑思辨,解决问题。

显然,第一、二种适于知识学习,第三种适于技能的学习,第四、五种适于智力技能的学习。

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不同媒体。

广播、录音的特点是能借助语言、音乐及音响效果的组合,有轻重缓急地表现事物的特征,但瞬时即逝,不变考察。

幻灯、投影的最大特点是能以静止的方式表现事物的特性,让学生详细地考察放大的清晰图像或事物的细节。

电影、电视的表现力极强,它以活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动听的旋律呈现出事物正在变化的过程,形象逼真,能系统地描绘出事物的运动形式、空间位移、相互关系及形状变换。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具有高速、准确、储存量大、能模拟逼真的现场、事物发生的进程,且动静结合,表现力强。

优先选择可控性程度高的教学媒体。

灵活、可控性强,便于掌握的媒体。

精心选择经济实用的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的合理运用。

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多媒体组合的运用;一定程度的传媒冗余度促进信息整合。

如可利用媒体的优势,以方便控制时间顺序和空间距离来强调事物的接近性;利用或强调事物的因果关系、功能关系、种属关系、层次关系等来促进信息的整合;选择适合学习者思维水平的传媒符码。

可分为语言和非语言的。

选择运用教学媒体应注意:

必要性、针对性、启发性、演示与讲解相结合

⑥教学效果的评价

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一般包括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两方面的评价内容。

教学过程主要描述教学的过程性状态,教学结果则描述教学的结果状态,教学过程是教学结果实现的基础。

教学过程评价——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是一条贯穿全局的主线,教学过程的连续性、稳定性、技术性决定着整个教学过程的成功与否。

分析学生,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作为专业教师来说,在进行备课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该专业的了解以及对该专业学生的了解。

只有全面了解了专业特色以及学生特点后,才能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精心备课,控制课堂教学环节

精讲内容的科学性。

教师精讲的内容必须讲求科学性,即精讲的知识点要真正的精简易懂。

互动部分的协调性

课堂教学中的互动部分一定要自然和谐,首先互动的内容必须结合精讲内容,即互动部分的内容充分体现精讲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并能恰当地把知识转化为引起学生兴趣的实例或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练习环节的统筹性

目的却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所谓教学评价,主要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作用,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着教学活动向预定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标。

具体看来,教学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检验教学效果

测量并判定教学效果,是教学评价最重要的一项职能。

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

学生是否掌握了预定的知识、技能?

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是否得以实现?

都必须通过教学评价加以验证。

而检验和判定教学效果,是了解教学状况,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2)诊断教学问题

诊断是教学评价的又一重要功能。

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手段运用是否得当,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讲清,也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发现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3)提供反馈信息

教学评价的结果不仅为教师判定教学状况提供了大量反馈信息,而且也为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供了直接的反馈信息。

通过教学评价的结果,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学习的好坏优劣。

一般来说,肯定的评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否定的评价往往会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差距,找到偏误及其“症结”之所在,以便在教师帮助下“对症下药”,及时矫正。

当然,教学评价提供给学生的否定反馈信息要适度,以免引起过度紧张和焦虑,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造成不良后果。

(4)引导教学方向

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在实践中是显而易见的。

学生学习的方向、学习的重点及学习时间的分配,常常要受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影响。

教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确定也要受到评价的制约。

如果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内容能全面反映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要求,能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那么,教学评价所发挥的导向作用就是积极的,有益的,否则,就有可能使教学偏离正确方向。

(5)调控教学进程

对教学活动基本进程的调控,是教学评价多种功能和作用的综合表现,它建立在对教学效果的验证、教学问题的诊断和多种反馈信息的获得等基础上,具体表现为对教学方向、目标的调整,教学速度、节奏的改变,教学方法、策略的更换,以及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调整,等等。

实际上,客观地判定教学的效果,合理地调节、控制教学过程,使之向着预定的教学目标前进,也正是教学评价追求的基本目的。

教学评价的范围十分广泛,从广义上讲,教学活动的范围也就是教学评价的范围。

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人们往往根据不同的需要,在不同的范围内进行着评价。

教学评价的范围一般分为三个方面:

(1)教学结果

对教学结果的评价,是教学评价传统的、最主要的工作范围。

教学结果的评价是总结性评价,它着重测定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及提高程度,以及一般能力和学科能力的发展程度等。

教学结果的评价可以帮助人们从整体上了解教学的质量,判断教学任务的完成程度和教育目标的达成程度。

(2)教师的教学行为

对教学结果的评价非常重要,但它只能反映教学的总体水平和质量,不能及时、全面地反映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不能及时提供调控信息。

因此,评价只局限于教学结果的范围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处于动态过程中的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

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因而所得到的评估是诊断性的和及时的。

对一堂课的评价则主要看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教学速度、节奏是否适当,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是否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否达到了预先的教学设计要求。

另外,从其他的角度还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划分,如还可分出教师的教学设计行为、组织实施行为、课堂管理行为、人际交往行为等。

总之,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获取这方面评价资料,对于提高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3)学生的学习行为

以往的教学评价大多只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在具体评价中往往以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来代替对学习行为的评价,这种状况不仅缩小了教学评价的范围,而且影响了评价的效果。

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丰富多样和不断变化的,学习行为既受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同时又反过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即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变化发展的。

通过对学生课堂动态行为的观察、评价,评价者可以获得大量的有助于了解、判定教学现状及其效率的真实资料,以及改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信息。

从这个角度看,必须将学生的学习行为纳入教学评价的范围并认真加以对待。

教学评价的设计

    教学评价的种类,按评价功能分,可分为准备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准备性评价——指的是在具体的教学前实施的评价。

通过准备性评价,可以了解学习的准备情况,教师可据此决定教学的起点。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更清楚地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并根据这一反馈信息来调节教学活动。

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如课堂训练的评价、一个单元或课时结束时的小测验,即属于形成性评价的测验。

总结性评价——指某项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最终的活动成果而进行的评价。

对于单元或课时的教学来说,主要是进行准备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一般在学期结束时进行。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它既是教学活动本身,又为教学活动提供反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对这些评价作出适当的安排,预先作好准备。

课堂教学评价设计的主要环节:

1确定评价标准

教学评价是一个确定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程度的综合过程,教学目标是评价的出发点和依据。

课堂教学设计强调设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这也使教学评价有了一个明确具体的标。

2选择评价手段

当教学目标确定后,则应选择和使用适当的评价手段。

选择评价手段时应注意到各种评价手段都有其局限性,某种评价手段,对某一些目标是合适的,而对另一些目标则有可能不适合了。

如客观测验中的匹配题答案多,可同时考察许多相关事物的知识及理解能力,适用于考察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与时代及场所的关系、因果关系、知识的应用等评价目标;但不适用于对必须正确记忆的事实、原理以及更复杂的应用能力和技能的评价。

因此,我们要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选择各种相应的评价手段,以求获得更综合和客观的反馈信息。

   ③设计评价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课堂提问、练习、测验等手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反馈信息。

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设计时,要围绕教学目标,对于所要提的每一个问题、练习题、测试题进行精心的设计。

教师可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编选一些诊断性测试题,包括判断题、填空题、匹配题、选择题等,供每节课结束前的小测验使用,通过测试获得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

一个单元结束时,可利用课内时间进行形成性测试,通过测试回收学生单元达标的信息,然后根据获得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活动。

(3)不同知识类型与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

①知识性内容的教学设计

设计教学内容要注重确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准联系点。

应着重考虑如何帮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又使原有知识得到的巩固。

②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程序性知识是怎么办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在头脑中已产生式的形式表征,形式为“如果/则”。

根据程序性知识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应确定为应用概念规则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语言教学来说,就是如何把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问题。

③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与陈述性知识相比,策略性知识与技能一样是一种知识运用的能力。

而与技能相比,策略也是在概念和规则掌握的基础上,将概念和规则运用于与原先的学习和练习相似或不同的情景中。

但这种概念和规则的运用是一种对内调控的技能,是个人调控自己的认识活动以提高认知操作水平的能力。

策略性知识是第二语言学习者为有效掌握语言规则系统,发展语言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采取的各种计划、途径、步骤、方法、技巧和调解措施。

有关的研究表明,不同学习者所采用的学习策略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和规律性。

因而,对学习策略的探讨有利于深入了解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对教学实践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学习策略——伴随着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而发生的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是一种对学习过程的安排,这种安排不是僵死的固定的程序,而是根据影响学习过程的各种因素即时生成的一种不稳定的认知图式,这种图式可以被学习者接受而成为经验,也可以因学习者的忽略而消失。

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关系——学习方法是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如记笔记、不断重复口述、分类和比较等,它是外显的可操作的过程。

学习方法与学习任务有关,但与学习者的人格特质等无关,其更多的是学习者对环境的适应。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对学习方法选择和综合运用的意识和倾向,是学习方法正确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可见,学习方法是学习策略的基础,没有学习方法或者学习方法缺乏就不可能形成较高水平的学习策略。

因此,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完成特定学习任务时选择、使用和调控学习程序、规则、方法、技巧、资源等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是影响学习进程的各种因素间相对稳定的联系,其与学习者的特质、学习任务的性质以及学习发生的时空均密切相关。

认知学习策略——认知学习策略实际上是直接影响到第二语言学习的一般性策略。

认知学习策略主要包括:

(1)求解-对所接触到的新语言材料的理解;

(2)推理-通过原有的语言知识以及新知识,进行概括、推理、归纳,以内化语言规则。

(3)实践-通过大量练习或言语交际活动,熟练掌握目的语。

(4)记忆-通过朗读、复述、比较、复习、记笔记等多种方式,帮助记忆所学的规则和语料:

(5)监控-学习者发现自己语言或交际方面的偏误并加以纠正。

反省认知(又称元认知学习策略)——指学习者通过计划、监控和评估等方式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反思和分析,进行自我监控和调节,以保证学习活动的成功。

如学习者通过学习成绩的反馈发现自己学习方法的问题,或通过与他人学习效果的对比,找出相互之间的差异,从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在策略性知识中,学习策略、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是三个相互联系的概念。

一般来说,学习策略比认知策略所包容的范围更广。

就认知领域来看,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是同一概念,都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或有效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学习策略分类

根据学习信息加工过程模型,学习策略分类如下:

(1)促进选择性注意的策略:

如自我提问、做读书笔记、记听课笔记等;

(2)促进短时记忆的策略:

如复述、笔记、将输入的信息形成组块等;

(3)促进新信息内在联系的策略:

如分析学习材料的内在逻辑结构和组织结构,多问几个为什么等;

(4)促进新旧知识联系的策略:

如比较新旧知识的异同,把新知识应用于解释新的例子等;

(5)促进新知识长期保存的策略:

如记忆术、提高加工水平等。

根据任务的类型,学习策略还可分为阅读策略、写作策略、听力策略、口语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有独特的内部和外部条件。

1.内部条件

(1)原有知识背景

根据信息加工过程理论,策略性知识对整个信息加工过程起调控作用,使用策略的目的就是提高信息加工的效率。

这就使得策略的应用与它所加工的信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研究表明,策略的应用离不开被加工的信息本身,学习者某一领域的知识越丰富,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