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57页精选文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92791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口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57页精选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周口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57页精选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周口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57页精选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周口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57页精选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周口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57页精选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周口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57页精选文档.docx

《周口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57页精选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口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57页精选文档.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周口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57页精选文档.docx

周口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57页精选文档

周口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送审稿)

周口市人民政府

二〇〇九年七月

第四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9

第二节中心城区各乡、办事处用地规模与布局24

第三节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强化基本农田保护31

第三节整合规范农村居民点用地38

第四节提高规划社会保障能力56

前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障土地资源长远永续利用,根据土地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要求,按照《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编制了《周口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全面分析了周口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阐明了全市土地利用战略构想、总体目标和完成总体目标需着力开展的各项工作,制订了各业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调整方案,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是规划期内周口市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是加强土地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

本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

规划范围包括周口市辖区内的全部土地。

第一章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市域概况

周口市位于豫东平原,河南省东南部。

地理坐标为北纬33°03'--34°20',东经114°05'--115°39',南北宽135公里,东西长140公里,总面积11959平方公里。

东邻安徽省阜阳市,西依漯河、许昌两市,南与驻马店市相连,北与开封市、商丘市接壤。

周口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

海拔高度35.5~64.3米,自然坡降1/5000~1/6000。

属黄淮平原的一部分,以沙颍河为界,以北为黄河冲积平缓平原区,以南为淮河及其支流冲积湖积低缓平原区。

周口市现辖一区(川汇区)、一市(项城市)、八县(扶沟县、西华县、商水县、太康县、鹿邑县、郸城县、淮阳县、沈丘县)、两个国营农场(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和河南省周口监狱),105个乡,77个建制镇,2005年全市总人口为1070.7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6.07万人,城镇化水平为19.25%。

2005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为593.8亿元,三类产业结构为34.5:

39.7:

25.8。

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1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7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55元。

周口市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胜古迹较多。

古陈州淮阳县完好地保存着华夏始祖伏羲氏的陵墓和殿堂,有伏羲推阴阳、占祸福的画卦台,孔子陈蔡绝粮的弦歌台,包公陈州放粮的平粮台等“七台八景”。

西华县有中国古代神话中女娲“炼石补天”的遗址。

中国第一位哲学家、道教鼻祖老子是鹿邑县人,县境内保存着太清宫、老君台、九步井等文物古迹。

周口市交通四通八达,水陆交通网络配置逐步完善。

西部紧靠京广铁路大动脉,北部许(昌)郸(城)窄轨铁路横贯东西,南部漯(河)阜(阳)铁路穿境而过。

大广高速、南洛高速和商周高速三条高速环绕周口市区。

沙颍河刘湾港二期扩建工程的沈丘过船闸已经竣工,郑埠口枢纽工程和周口港已纳入国家计划。

工程竣工之后,水上运输由周口启航,经淮河、长江可直达南京、上海。

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

一、土地利用现状结构与分布

2005年全市土地总面积1195944公顷。

其中,农用地面积98851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2.66%;建设用地面积16827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07%;未利用地面积3916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27%。

农用地。

农用地中,耕地面积854122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86.40%;园地面积14687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1.49%;林地面积47776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4.83%;其他农用地面积71925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7.28%。

耕地在全市域均有分布,占全市耕地总面积超过10%的有太康县、郸城县、淮阳县、商水县和鹿邑县;园地主要分布在扶沟县、西华县、太康县和商水县;林地主要分布在扶沟县和西华县。

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159221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94.62%;交通水利用地面积7299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4.34%;其他建设用地面积1752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04%。

城乡建设用地中,城市用地面积4122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2.59%;建制镇用地面积8246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5.18%;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35928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85.37%;独立建设用地面积10925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6.86%。

交通水利用地中,铁路用地面积649公顷,占交通水利用地的8.89%;公路用地面积6113公顷,占交通水利用地的83.76%;民用机场用地面积19公顷,占交通水利用地的0.26%;港口码头用地面积4公顷,占交通水利用地的0.05%;管道运输用地面积1公顷,占交通水利用地的0.01%;水工建筑用地面积513公顷,占交通水利用地的7.03%。

其他建设用地中,特殊用地面积1637公顷,占其他建设用地的93.44%;风景名胜设施用地面积115公顷,占其他建设用地的6.56%。

未利用地。

未利用地面积中,水域面积25820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65.93%,滩涂沼泽面积7494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19.14%;自然保留地面积5848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14.93%。

二、土地利用特点

土地利用地域差异不明显,土地农业利用率高。

全市地处平原,土地利用无明显地域差异。

2005年土地农业利用率达82.66%,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农用地中耕地比重大,园地、林地比重小。

2005年全市耕地面积854122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86.40%,耕地占据绝对优势;园地和林地面积占全市农用地面积的6.32%。

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大,城镇化水平低。

周口市农村居民点占地比重较大,2005年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135928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85.37%,高于全省75.76%的平均水平。

2005年全市城镇化水平仅为19.25%,低于全省30.70%的城镇化平均水平。

三、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尖锐。

2005年全市人口1070.77万人,人均耕地仅为0.08公顷(1.2亩),低于全省1.22亩的平均水平。

随着人口进一步增加,人地矛盾将更加尖锐。

城乡建设用地不尽合理。

全市城乡建设用地159221公顷,其中农村居民点占城乡建设用地的85.37%,高于全省75.76%的平均水平。

部分农民建新房不拆旧房,村内闲置住宅逐渐增多,很多村庄内部存在着废弃地、闲置地,形成“空心村”。

城镇工矿用地的利用效益偏低,土地利用不尽合理,存在着闲置浪费现象。

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全市耕地后备资源有限,整理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较多,开发为耕地的潜力较小。

第三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是周口市由农业经济主导型向工业经济主导型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利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深化和土地利用中的深层次问题不断显现,加上周口市宜耕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市情,将使土地利用中的供需矛盾更为加剧。

一、用地需求快速增长,建设用地供给压力越来越大

规划期间,周口市将强力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周口市三次产业结构比将由2005年的34.5:

39.7:

25.8调整为2020年的18.0:

54.0:

28.0,二、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建设用地需求将持续增加。

但周口市地处平原,是河南省确定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可作为建设用地的空间有限,土地供给压力将越来越大。

二、耕地后备资源有限,整理复垦开发难度逐年增大

周口市全部为平原,城镇周围多为农用地,建设占用耕地比例较高。

周口市耕地后备资源有限,全市滩涂沼泽和自然保留地面积分别为7494公顷和5848公顷,仅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12%,可作为耕地开发利用的潜力仅0.58万公顷左右;同时,通过近年来的土地整理复垦与开发,投资低、见效快、效益好的土地后备资源已逐步得到开发整理,整理复垦开发难度将逐年增大。

三、统筹城乡用地任务艰巨,土地调控难度加大

在全市城镇化进程中,城镇用地增加的同时农村居民点用地并没有相应的减少。

规划期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周口市城镇化水平将由2005年的19.25%提高到2020年的40.60%,城镇建设用地将有大幅度增加。

作为农业人口大市,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对用地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因此,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用地上,土地调控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与规划目标

第一节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严格保护土地资源、保障科学发展用地、高效集约利用土地的“两保一高”要求。

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加强宏观调控,转变用地观念,创新用地模式,注重开源节流,落实共同责任,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促进周口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规划原则

——严格保护耕地。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保耕地数量的稳定与质量的逐步提高,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保障科学发展用地。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合理安排非农业建设用地和生态环境保护用地,重点保障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以及战略支撑产业发展用地,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定额标准,推进多层标准厂房建设,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从实现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的要求出发,优化城乡、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

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切实加强对各类生态功能区和重要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积极开展国土整治,加大对水土流失、土地污染的防护,提高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第二节战略定位

——区域定位。

位于黄淮城镇发展区和黄淮海产业发展轴,处于中原城市群的辐射层。

——功能定位。

以农副产品加工、畜禽产品加工、纺织和旅游业为主导产业,把周口市打造成全国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和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加工制造业基地。

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

周口市是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工程的主要区域之一,是典型的农业大区,是河南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005年周口市粮食总产量552.3万吨,占河南省的12.05%。

9个县(市)是全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基地县,均被列入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主体范围。

集中扶持产粮大县,打造周口市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建成以优质小麦为主的全国优质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经济区。

建设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加工制造业基地。

依据各城镇发展区的主要职能、规模控制目标,协调各区土地利用,支持地区中心城市发展,通过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的融合和转型。

同时兼顾鹿邑、沈丘、郸城、西华、太康和扶沟副中心城市的用地需求,打造成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食品、纺织、制药的加工制造业基地。

第三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

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到2010年突破1000亿元,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达到10000元以上;到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2036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000元以上。

结构调整目标。

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27:

48:

25,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达到65%左右,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的比重下降到40%左右;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8:

54:

28。

可持续发展目标。

到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总人口控制在1114万人以下,城镇化水平达到29.06%左右。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3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达到95%,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总人口控制在1200万人以下,城镇化水平达到40.60%。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8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达到100%,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

社会发展目标。

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左右,分别达到8522元和2905元;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分别达到28000元和9000元,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第四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

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周口市作为全省的农业大市和粮食大市,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要严格保护耕地,守住基本农田红线,确保规划目标年全市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上级规划下达的控制指标。

到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为854626公顷,比2005年增加504公顷。

规划期内,确保720200公顷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科学发展的建设用地得到保障。

通过统筹兼顾、有保有压、节约挖潜等措施,基本保障全市科学发展的用地需求。

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74272公顷和180972公顷,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6000公顷和12700公顷。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充分利用闲置和低效建设用地,推进工业项目向产业集聚区集中,提高各业各类建设用地的容积率和经济产出率,单位建设用地GDP由2005年120.3万元提高到2020年的315.7万元,实现人均城镇工矿用地由2005年的113平方米降到2010年的111平方米和2020年的108平方米。

统筹考虑农村宅基地迁并和中心村建设,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由2005年的135928公顷降到2010年的133928公顷和2020年的128128公顷。

土地利用结构进一步优化。

农用地保持基本稳定,建设用地得到有效控制,城乡用地结构不断优化,未利用地得到合理开发。

到2010年和2020年,农用地分别稳定在988464公顷和988399公顷,建设用地面积分别控制在174272公顷和180927公顷以内。

到2010年和2020年,城乡用地总规模分别控制在164721公顷和168421公顷以内,城镇工矿用地在城乡用地总量中的比例由2005年的14.63%调整为2010年的18.69%和2020年的23.92%。

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全面推进。

农用地整理和农村居民点整理取得明显成效,工矿废弃地得到全面复垦,耕地后备资源得到适度开发,2006-2010年,通过整理复垦开发增加耕地3363公顷,2011-2020年,通过整理复垦开发增加耕地7211公顷。

中低产田得到全面治理。

充分协调和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等支农资金,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开展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改造中低产田,规划到2020年全市治理中低产田面积达78000公顷,占全市中低产田面积的31.20%以上。

第三章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按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要求,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规划目标,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使耕地得到有效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用地得到基本保障,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第一节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一、农用地结构优化调整

保障农业基础发展用地需求,稳定粮食生产的耕地基础。

2005年全市农用地面积为98851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2.66%;规划到2010年全市农用地面积为98846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2.66%,比2005年减少46公顷;到2020年全市农用地面积为98839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2.65%,比2005年减少111公顷。

农用地减少主要原因是建设占用。

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2005年全市耕地面积为854122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86.40%。

规划期内,通过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到2010年全市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3200公顷以内,开发整理补充耕地不少于3363公顷,耕地增加163公顷,耕地保有量调整为854285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86.43%;到2020年全市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10070公顷以内,开发整理补充耕地不少于10574公顷,增加耕地504公顷,耕地保有量调整为854626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86.47%。

规划期内全市基本农田面积要稳定在720200公顷。

适当增加园地。

2005年全市园地面积为14687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1.49%;规划到2010年,全市园地面积为15187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1.54%,比2005年增加500公顷;到2020年,全市园地面积为15787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1.60%,比2005年增加1100公顷。

通过未利用地开发增加园地面积700公顷,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园地面积400公顷。

逐步增加林地。

2005年全市林地面积为47776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4.83%;规划到2010年,全市林地面积为51430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5.20%,比2005年增加3654公顷;到2020年,全市林地面积为58339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5.90%,比2005年增加10563公顷。

通过未利用地开发增加林地面积7380公顷,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林地面积3183公顷。

合理安排其他农用地。

2005年全市其他农用地面积为71925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7.28%。

规划期内,合理安排设施农用地,提高产出效益,结合农田整理,优化农田水利用地、田坎、农村道路等其他农用地的结构与布局。

规划到2010年,全市其他农用地面积为67562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6.83%,比2005年减少4463公顷;到2020年,全市其他农用地面积为59647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6.03%,比2005年减少12278公顷。

主要为建设占用其他农用地11264公顷,农用地整理减少其他农用地1014公顷。

二、建设用地结构优化调整

基本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重点保障周口市确定的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用地需求。

2005年全市建设用地面积16827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07%;规划到2010年,全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到17427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57%,比2005年增加6000公顷;到2020年,全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到18097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13%,比2005年增加12700公顷。

有序增加城镇工矿用地。

2005年全市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23293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14.63%;规划期内,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化,加快城镇化发展,规划到2010年全市城镇工矿用地增加到30793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18.69%,比2005年增加7500公顷;到2020年全市城镇工矿用地面积增加到40293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23.92%,比2005年增加17000公顷。

到2010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11平方米以内,2020年控制在108平方米以内。

合理调整农村居民点用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5年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135928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85.37%。

规划期内,通过推进农村居民点的迁并和整理,逐步缩小农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

规划到2010年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下降到133928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81.31%,比2005年减少2000公顷;到2020年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下降到128128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76.08%,比2005年减少7800公顷。

农村居民点减少主要去向为:

整理为园地、林地,补充为耕地,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

增加交通运输和水利设施用地。

2005年全市交通水利用地面积为7299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4.34%。

规划期内,通过优化区域交通路网配置,重点保障国家、省和市重点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用地。

规划到2010年,全市交通水利用地面积7625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4.40%,比2005年增加326公顷。

其中交通运输用地增加201公顷,全部为公路用地;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增加125公顷,全部为水工建筑用地;到2020年,全市交通水利用地面积10041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5.57%,比2005年增加2742公顷。

其中交通运输用地增加1213公顷,全部为公路用地;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增加1529公顷,全部为水工建筑用地。

增加其他建设用地。

2005年全市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1752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04%;规划到2010年,全市其他建设用地面积1926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10%,比2005年增加174公顷,其中风景旅游设施用地增加174公顷;到2020年,全市其他建设用地面积2510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39%,比2005年增加758公顷,其中风景旅游设施用地增加758公顷。

三、合理开发未利用地

2005年全市未利用地面积为3916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27%;规划到2010年,全市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到3320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77%,比2005年减少5954公顷。

其中滩涂沼泽、自然保留地分别减少3508公顷和2446公顷;到2020年,全市未利用地2657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2%,比2005年减少12589公顷。

其中滩涂沼泽、自然保留地分别减少7404公顷和5185公顷;开发补充为耕地1942公顷,开发为林地6692公顷,开发为园地700公顷,建设占用3249公顷,开发为其他农用地6公顷。

第二节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一、优先布设国土生态屏障用地

周口市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渐突出,因此,必须合理安排生态用地,保护区域生态环境。

生态用地布局要形成田、水、路、林一体的格局及架构,强化由农田、自然水系、农田防护林、绿色通道等生态廊道和城市近郊生态防护林等生态隔离区构成的完整的生态绿化体系。

规划期间,把周口大闸水源保护区、淮阳龙湖作为土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维系沙河、汾河、涡河、贾鲁河、惠济河、泉河、颍河、黑茨河自然形态,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通过造林绿化,形成点、片、网、带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在河渠(含沙颍河、贾鲁河、涡惠河、黄淮新河、洪汝河、汾河等流域的干支流河道及灌区干支斗三级渠道)、漯阜铁路、公路(含国道、高速公路、省道、县乡道、村道、景区道路等)两侧建设标准生态廊道。

二、合理调整与优化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

按照“遵循法规,规范调整;确保数量,提升质量;稳定布局,明确条件”原则,对全市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进行调整。

----合理调整耕地布局。

根据全市各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补充耕地潜力以及中心城区发展规划、产业聚集区发展规划、交通水利等重点项目规划,规划期间,由于建设占用耕地和土地整理复垦补充耕地,使各县(市、区)耕地在空间布局上发生变化。

一是将周口市中心城区规划区范围内的耕地调出,面积为2210公顷。

通过全市综合平衡协调,在扶沟县、郸城县、鹿邑县、太康县等县(市)增加补充耕地数量2210公顷。

二是将各县(市)中心城区、重点镇规划区范围内的耕地调出,面积为1650公顷。

根据各县(市)增加耕地潜力情况,在本县(市)区域内综合平衡调整布局。

通过耕地布局的合理调整,周口市川汇区耕地数量有所减少,其他县(市)有一定增加,周口市总体耕地保有量目标不变。

布局的调整,为周口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

----优化基本农田布局。

以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为契机,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