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课教学设计《晨景》.docx
《欣赏课教学设计《晨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欣赏课教学设计《晨景》.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欣赏课教学设计《晨景》
欣赏课《晨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欣赏《晨景》
教材分析:
一、音乐作品分析
《晨景》是挪威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于1888年为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五幕话剧《培尔·金特》写了二十三段配乐,后选择其中八段改编为两个组曲。
本曲就是《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第一首。
这原是第四幕中主人翁培尔·金特流浪到摩洛哥时,描写日出和清晨景色的音乐。
乐曲以田园风的快板,描写摩洛哥海岸清晨的气氛。
原为诗剧第四幕第五场的前奏曲。
远涉重洋,前往美洲去贩运黑奴,往中国贩运偶像,一时成了富商。
这时,培尔·金特来到摩洛哥,一天清晨,在一个山洞前面,他用独白披露自己的内心活动。
乐曲具有牧歌风格,由单一的田园风味主题加以自由而精心的发展构成。
小提琴的波浪式音型使音乐的跳跃感强,很活泼,色彩明亮清新,感觉像金色晨光穿过薄薄的云雾在海面上波光粼粼,又向下穿透林间,一缕一缕地洒向草地。
乐曲高潮时朝阳喷薄而出,谧静的森林渐渐苏醒,鸟鸣声令人陶醉。
这醉人的画面在主题的重复中消失,给人以梦境般的朦胧曼妙,充满浓郁的诗情画意。
乐曲由单一主题发展而成,经过整个管弦乐队采用不同的演奏方式反复变奏而成。
乐曲为单三部曲式:
ABA1
主题旋律:
第一部分0:
00—0:
46
乐曲具有牧歌风格,由单一的田园风味主题加以自由而精心的发展构成。
一开始长笛奏出清爽悠扬的主题,紧接着双簧管再一次奏出主题。
随后乐曲以向上移调的方式再次重复主旋律,仍然由长笛,双簧管主奏,共重复了主题旋律四次。
紧接着长笛与双簧管分别奏出主题旋律的第二小节,相同乐句进行四次重复,力度由于弦乐组的加入逐渐增强。
第二部分0:
47—01:
52
随后乐曲发展为整个管乐队的演奏,气势磅大,弦乐和管乐的进入,旋律进一步在主题旋律基础上发展变化,力度时弱时强的变化运用,给人以太阳时而被云层遮挡,时而出现感受。
连续两次音区向上升高,给人以太阳跳出海面的感受。
第三部分01:
53—03:
32
在一个短小的有弦乐主奏的过渡乐段后,主旋律继续变化发展。
这一部分为A部分的再现。
运用管乐的效果,圆号音色圆润,大提琴音色温柔而连贯,他们在中音区的演奏让人体会日出后的温暖,阳光照在海面上波光粼粼,双簧管奏出的颤音给人以轻快、活泼的感受,长笛奏出的上波音好像是鸟儿的歌声在欢唱,森林渐渐苏醒。
在一个以圆号为主奏乐器的长音后,主旋律最后由长笛和双簧管再次奏起,主题材料任然运用了主题旋律的第二小节。
结尾音区升高,结束在一个强音上。
作家介绍:
格里格出生于一个非常美丽的国家,那里有银色的雪山、美丽的海岸线,秀丽的庄园、质朴而坚强的人民,那就是北国挪威。
格里格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他一生创作了许多音乐作品,大部分音乐中都表现了北国挪威壮丽、俊秀的自然风貌,农村山区的民间生活和童话传说中的奇幻形象。
格里格是挪威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
二、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以上作品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一些音乐线索:
1.乐曲为单三部曲式:
ABA1乐曲由单一主题发展而成。
2.整首乐曲运用四小节旋律动机,采用转调、力度变化,经过整个管弦乐队采用不同的演奏方式反复变奏而成。
3.主题调性布局形成三度调关系,E大调-#G大调-B大调,将主题形象在第一部分做了三次模进转调,形成主题色彩的对比与呼应,运用三度不断模进转调来象征旭日东升。
4.主题出现的三次在配器上体现不同。
主题第一部分出现时由木管组演奏,主题第二部分是由弦乐组承担演奏,主题第三部分是弦乐单簧管合奏完成。
音响的层次性形成声部的呼应,进一步加强了视觉上的明亮感受。
基于以上线索和四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为:
1.感受6/8的韵律感。
通过对主题旋律的演唱,感受6/8拍的韵律感及舞蹈性、旋律性的特点。
2.采用多种手段感知旋律动机的发展
结合音乐作品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感知主题旋律动机的发展,从而感受主题所描绘的画面。
3.感知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作用。
在音乐作品中,力度和乐器的运用非常巧妙,不同的力度不同的音色带来不同的感受。
在整个活动中,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受力度和音色对作品所起到的作用。
4.由于学段特点弱化的音乐线索
由于四年级学生还没有认识管弦乐,对作品中出现的乐器不熟悉,因此弱化了听辨主奏乐器这一音乐线索。
但做了一定了解。
学情分析:
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需哼唱主题旋律感受6/8拍的韵律感和旋律性。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识谱能力。
在教学中,采用先感受聆听,然后再视唱主题旋律的方式进行学习。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听辨乐器音色的能力,但在本课中所呈现的乐器,四年级的学生还未认识,所以在学习中弱化了对乐器听辨。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感受音乐要素的能力,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进行音乐情绪的表达。
在本课的学习中需要学生感受乐曲中旋律、力度、音色、音区等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在本课中需要学生跟随音乐划旋律线。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能力。
学习目标:
1.在聆听管弦乐《晨景》中能展开想象,从音乐中感受并描述“晨曦微露”、“太阳冉冉升起”的晨景。
2.通过聆听、演唱、律动等活动,熟悉并能哼唱乐曲的主题音乐,了解主题的转调、变化重复、乐曲的曲式结构。
3.通过聆听音乐,体会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作用,了解不同乐器的音色、表现手法和运用意图。
学习重难点:
1.记住主题旋律,感受主题旋律的发展变化。
2.体会旋律、力度的变化在音乐中的作用。
评价方式:
1.表现性评价——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结果、学习方法、学习习惯
等通过语言,面部表情,眼神,肢体动作等给予评价。
2.交流式评价——通过提问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反馈学习效果,在不断的追问中引发学生思考,最后老师给予小结评价。
3.诊断式评价——在课堂中通过检测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差异情况,从而判断学生学习目标是否达成。
4.结果性评价—一般会用在一个教学活动完成以后教师和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综合性评价,并找出改进的方向。
教学年级:
四年级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熟悉主题音乐
师:
今天的音乐课老师要向你们推荐一首我特别喜欢的曲子!
最初听到它,是因为一个动画片《金色的琴弦》的一句短短的音乐。
教学行为:
播放柚木梓马的《晨景》演奏视频
1.了解长笛
师:
你知道他演奏的乐器叫什么?
怎么演奏的?
师:
长笛的音色是怎样的?
(高音乐器、圆润、清亮)
师:
是啊,长笛以它清新透亮的音色,深受大家喜欢。
2.聆听主题音乐
师:
现在请你闭上眼睛,仔细的听,长笛在高音区的演奏,将你带到了一个怎样的地方?
3.唱主题旋律
师:
赶紧来看看这神奇的旋律,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唱?
师:
除了优美,还有什么新的感觉出现?
(向上、推动)
请你们再来唱唱
教学行为:
1.出示主题旋律谱例
2.学生用Lu哼唱主题旋律
3.教师关注学生演唱状态以及强弱变化、旋律的流动性和连贯性。
师:
孩子们,再来观察一下这条旋律,它有几个小节?
4.揭示课题,完整聆听全曲
师:
对,四小节。
今天老师推荐的这首曲子就是由这四个小节的主题变化重复、对比再现发展而来的管弦乐曲《晨景》。
教学行为:
完整聆听全曲
环节目标:
通过聆听、了解长笛的音色特点,学会哼唱主题旋律。
评价量标:
1.能熟练哼唱主题旋律
2.总结长笛音色特点
二、聆听《晨景》第一乐段
(一)欣赏第一部分
1、聆听长笛双簧管的主题音乐
师:
我们先来听一听其中一小段音乐,这段音乐你有什么发现?
生:
主题音乐两种乐器交替演奏(对话的感觉)音乐再往上升
师:
是什么乐器在和长笛对话?
生答(它是木管乐器——双簧管)
教师行为:
播放前四乐句音乐
师:
双簧管演奏的是主题吗?
教师行为:
课件出示图谱
师:
哪里发生了变化?
请你上来指一指。
师:
它是怎样变化的?
生答旋律不同了
师:
原来作曲家对主题的后面部分做了一次往上转调的处理,旋律的音区升高了。
这一乐句在主题的基础上进行了变化,我们称它为变奏。
师:
让我们一起感受音乐的上升,长笛和双簧管的交替演奏,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教师行为:
1.播放第一二乐句,学生听辨双簧管。
2.师弹琴提示学生旋律升高及强弱,生随教师划旋律线。
板书设计:
环节目标:
通过对一二乐句的对比、演唱,引导学生感受主题旋律动机的发展和旋律音区的变化,初步认识变奏及听辨长笛和双簧管。
评价量标:
1.能听辨长笛和双簧管演奏的主题部分
2.能体会变奏给主题音乐变化带来的上升画面感。
2.聆听弦乐部分(第三、四乐句)
师:
孩子们,假如你是音乐家在渐强的音乐之后,你会怎么创作?
听听音乐家是如何用音乐描绘这个画面的?
讨论:
同样的主题为什么变得恢弘饱满了?
(力度,弦乐加入)
师:
我们再来观察三四乐句的谱例,跟一二乐句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生观察找变化
师:
你发现了旋律上的不同,我们再来看看旋律的调号。
调号……
生答发生了变化
师:
对,调号变了。
生答相同
师:
现在我们完整的听一听这四个乐句,看看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答
师:
音区在不断升高。
此时,给你呈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生答(一轮太阳猛然跳出了海面,是呀,怪不得人家说“最美”的日出就在“晨景”这首曲子里呢!
)
师:
接下来,作曲家还会带给我们什么惊喜呢?
教师行为:
1.出示第三第四句谱例,师指两条旋律生进行对比。
2.播放1-4乐句,师带学生划旋律线,手势越来越高。
3.出示第五句谱例。
板书设计:
(4)第五乐句
师:
它是由四小节旋律动机发展而来的吗?
我们来听一听。
师:
它是由主题旋律发展的吗?
生答
师:
是用的哪一小节来发展的?
请你来指一指。
生指
师:
对,是第二小节。
这也是主题的变奏,就是主题出现的第五次。
师:
孩子们,这条旋律有个很特别的地方。
生答
师:
旋律相同,带给我们的感受会一样吗?
生答感受
师:
那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力度的变化。
师:
力度越来越强,你眼前的晨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答
教师行为:
1.播放第五乐句。
2.出示第五乐句和主题旋律。
3.教师弹琴,学生跟唱。
板书设计:
3.完整聆听第一部分
师:
主题旋律一共出现了…….
生答:
五次
师: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最美的日出”。
师:
作曲家运用了旋律变奏、转调、力度变化等手法将主题旋律进行变奏,呈现出了这么一幅优美的,蕴含着生机的晨景。
这就是乐曲的第一部分,我们称它为A.
教师行为:
1.出示完整谱例,播放第一部分。
2.师带领学生哼唱旋律划旋律线条。
3.教师在黑板贴A,展示图片。
板书设计:
环节目标:
通过对主题旋律的对比聆听,引导学生发现了解旋律变奏、转调、力度变化等手法运用在音乐中的作用。
评价量标:
1.对比聆听,发现主题旋律的变化
2.探讨并描述力度,转调、变奏给音乐带来的变化
(二)欣赏第二部分
1、完整聆听
师:
太阳从海平面升起来了,随着太阳的升起音乐也在随着变化。
我们接着进入乐曲的第二部分。
教师行为:
出示第二部分谱例,播放第二部分音乐。
板书设计:
2、分段聆听
(1)聆听1-11小节
师:
在接下来音乐中,它的演奏乐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师:
演奏乐器是……
生答略
师:
这一部分是由西洋管弦乐队的弦乐组来演奏的。
这一段音乐跟主题旋律动机有什么关系?
我们从歌谱上来看一看。
生答
教师行为:
1.播放1-11小节,出示谱例。
2.出示主题与1-11小节谱例。
师:
这段旋律它是用主题的哪一旋律动机发展的?
生答
师:
它是在第四小节基础上发展延伸的。
师:
现在老师来弹弹这部分旋律,你能听出哪些音比较突出呢?
师:
请你来指一指。
生上台指
师:
(出示音符)聆听得真仔细。
一起唱一唱,注意突出这些音符。
生唱
师:
它突出了这样一些音,sol、la、si、do、re。
这样的发展顺序有什么样的规律?
生:
旋律升高了。
师:
弦乐的演奏,旋律的升高,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生答
师:
火红的旭日透出海平面,给美丽恬静的大海抹上一层玫瑰色。
我们的眼前变得明亮起来,开阔起来。
教师行为:
1.师弹旋律,突出节拍重音。
2.生跟琴演唱旋律,找出其规律。
板书设计:
环节目标:
通过与主题旋律的对比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这一部分的音乐也是由主题旋律动机发展延伸的。
通过对这部分旋律的聆听演唱找出旋律发展的规律,从而引导学生感受旋律的变化。
评价量标:
1.找出旋律发展规律
2.理解并描述旋律变化在音乐中的作用
2、聆听12-27小节
师:
阳光透过淡薄的云层,照耀着白茫茫的大地,反射出银色的光芒。
接下来的音乐是由哪几个音构成的?
师:
它由哪几个音构成?
生答
师:
对,它运用了这三个音发展了这部分旋律。
我们再来听一听,这一部分音乐中作曲家又是这样运用力度来表现音乐画面的?
生答。
师:
作曲家正是运用了力度的强弱对比来为让我们感受到了太阳冲破重重阻碍,喷薄而出的喜悦。
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现力度的变化呢?
生回答
师:
弱的时候…..力度强的时候…….
师:
现在就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力度的变化。
生随音乐感受
教师行为:
播放12-27小节,出示谱例
板书设计:
3.完整聆听第二部分
师:
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美丽的画面。
师:
这一部分就是乐曲的第二部分。
作曲家对主题进行了不断的发展、变化,描绘出了旭日东升的情景。
教师行为:
1.播放乐曲第二部分音乐
2.师在黑板贴B,展示图片。
环节目标:
通过对音乐的聆听,找出这段音乐是采用前段音乐中的哪几个音来发展的。
学生能用自己喜欢的肢体动作表现音乐力度变化。
评价量标:
1.找出前段音乐的主干发展音
2.能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力度变化
(三)欣赏第三部分
1、完整欣赏
师:
金色的阳光洒向了大地,寂静的森林渐渐苏醒,鸟语花香令人陶醉。
我们来听听乐曲的第三部分。
听听什么音乐又来了,你熟悉的话可以在心里哼唱!
师:
它是A部分的再现,我们把它称为A1。
有什么不同?
(速度、音高、情绪)
教师行为:
1.出示谱例,播放第三部分音乐。
2.在黑板贴A1
板书设计:
2.感受长笛表现的小鸟
师:
在这一部分中长笛运用了它特殊的演奏方法为我们模仿了一种特殊的声音,我们来听一听。
师:
你能用动作表现一下吗?
师:
当你听到这个特殊的音响时,用你的动作来表现。
教师行为:
1.播放弦乐演奏带有长笛波音音乐。
环节目标:
通过对第三部分的完整聆听,学生感受主题再现。
引导学生感知长笛演奏的上波音,并用动作表现。
评价量标:
了解掌握全曲的曲式结构
2.播放第三部分,师展示图片。
三、小结、完整聆听全曲
师:
《晨景》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为歌剧《培尔金特》创作了一组背景音乐,《晨景》就是第一组曲中的第一首。
格里格像魔法师一样,将这短短的四小节主题加以变化,不同的音高,不同的力度,不同的乐器,为我们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音乐的世界真神奇呀!
让我们再次感受这美丽的晨景吧。
师:
让我们在这优美的音乐中结束今天的学习,孩子们,再见!
教学行为:
1.介绍作品及作曲家。
师黑板出示作曲家格里格。
2.视听结合完整聆听
环节目标:
通过对全曲的完整聆听,再次感受作品所描绘的景色。
认识了解作曲家挪威作曲家格里格
评价量标:
1.再次感受管弦乐曲《晨景》所描绘的景色
2.了解曲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