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人力资源管理三级 基础知识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90885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人力资源管理三级 基础知识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新版人力资源管理三级 基础知识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新版人力资源管理三级 基础知识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新版人力资源管理三级 基础知识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新版人力资源管理三级 基础知识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人力资源管理三级 基础知识总结.docx

《新版人力资源管理三级 基础知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人力资源管理三级 基础知识总结.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版人力资源管理三级 基础知识总结.docx

新版人力资源管理三级基础知识总结

基础知识复习

一、劳动经济学

1.劳动力市场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和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2.劳动力资源三个属性:

相对稀缺性、绝对性、本质表现为支付手段和支付能力的稀缺

3.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

4.就业量和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5.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是通过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价格的机制,实现、调节资源的配置;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一经济社会的基本课题。

7.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

*8.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9.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两种,主要是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

*10.实证研究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主要步骤是确定研究对象,设定假定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四个步骤。

11.规范研究方法往往成为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

*12.劳动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13.总人口率参率=劳动力/总人口×100%

14.年龄(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100%

*15.劳动力供给增加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16.供给无弹性E=0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

17.供给有无限弹性E=~工资率给定,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

18.单位供给弹性E=1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19.供给富有弹性E>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20.供给缺乏弹性E<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21.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1、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

2、妇女劳动参与率呈上升趋势。

3、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4、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参与率保持较高程度,没有什么变化。

22.附加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在经济总水平下降的时候,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

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收入水平,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以期寻找工作。

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

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提高。

23.悲观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下降。

24.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存在着如下关系:

工资率提高,劳动力需求减少,工资率降低,劳动力需求增加。

1.需求无弹性:

E=0

2.需求无限弹性:

E=~

3.单位需求弹性:

E=1

4.需求富有弹性:

E>1

5.需求缺乏弹性:

E<1

*26.第一阶段,AP递增;第二阶段,MP递减;第三阶段,MP为负值。

(总产量绝对减少)

*27.AP与MP的交点为AP的最大值。

*28.当MP=0时,总产量取得极大值

*29.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

MRP=VMP=MP*P=MC=W

30.劳动力市场的性质:

1、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条件。

2、劳动力是一种等价交换。

3、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价值——工资。

工资是实现和决定这种交换行为的必要手段。

4、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实现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的最佳结合。

31.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A马歇尔,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L瓦尔拉。

*32.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

2、同质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3、充分就业。

33.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劳动力供给增加;如果劳动力需求不变,其结果必然是均衡工资率下降。

*34.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通过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构成的变化。

35.生产要素分为四类:

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36.均衡价格论是新古典学派创始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主要代表A。

马歇尔在七所著《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同时它也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

*37.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瓦尔拉

38.工资形式的关键是以何种方式准确地反映和计量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数量。

39.工资形式:

基本工资+福利

40.基本工资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

41.工资率就是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

*42.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若货币工资不变,实际工资随商品价格变动发生反方向变动。

*43.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工资支付方式。

计件工资只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44.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

*45.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

46.福利是工资的转换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

福利和基本工资之和构成立了劳动报酬。

*47.福利支付方式分为两大类:

实物支付和延期支付。

48.延期支付:

保险支付、如退休金、失业保险等。

49.实物支付可以降低企业按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险金,从而降低人工成本;变相的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从社会的角度看,实物支付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50.延期支付当员工具备享受资格时,获得使用权。

*51.福利的特征:

1.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

2.法定性3.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

52.所谓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53.均衡国民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消费+储蓄=消费+投资Y=C+S=C+I

*54.总供给=消费+储蓄=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总和=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

55.所谓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

*56.正常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季节性失业

*57.非正常性失业(需求不足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最常见,最严重,最难对付),增长差距性失业。

*58.总需求不足是造成非正常失业的主要原因

59.对非正常性失业,政府通过宏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结合产业政策,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来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进而实现充分就业。

*60.失业率=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100%

*61.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两个:

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

*63.失业给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1.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2.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   3.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64.政府支出包括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

*65.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

1、最低劳动标准:

最低工资标准(又称最低工资率,是指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最长劳动时间标准(包括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工时制度、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加点》的条件及最高限额、休息休假制度)

2、最低社会保障(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3、工会。

(工会在其发展中承担着多重功能,最基本的是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66.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

*66.1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财政预算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

*67.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通过采取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税率等措施

*68.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

*69.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以增加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

*70.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

调节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71.收入政策在社会经济中具有如下重要作用:

1.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

2.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3.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4.有利于限制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及其危害

*72.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最常用的)

73.基尼系数用来判断某种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一种尺度,亦即社会居民或劳动者人数与收入量对应关系的计量指标。

74.当基尼系数接近0时,收入便接近与绝对平衡,接近1时,则接近绝对不平衡。

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越不平衡。

通常基尼系数在0.2~0.4之间。

*75.基尼系数小于0.2时,表示收入差距非常小

*76.收入政策措施:

1、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

(1)制定工资—物价指导线。

(2)在物价和工资增长过快、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情况下,对物价和工资进行管制以至于冻结。

(3)实施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控制政策,约束企业工资发放过度的行为。

2、收入平等化措施:

(1)个人所得税制度;

(2)对遗产,赠与,财产等征税;(3)发展社会保障事业(解决失业保险,个人的救济等方面的支出。

这是财政的“转移支付”部分)。

*77.劳动力市场的主体由相互对立的两极构成:

其一为劳动力的所有者个体,其二为使用劳动力的企业.

*78.劳动力市场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力,即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之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能力。

*79.影响货币工资的因素:

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和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

*80.在现代经济学中,对于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有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库兹涅茨比率、人口(或家庭)众多组分布频率、帕累托定律等。

二、劳动法

1.侠义的劳动法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

*2.广义的劳动法则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3.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特点:

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反映了所调整地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反映了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高度的稳定性;高度的权威性。

*4.基本原则的内容在明确性程度上显然低于调整劳动关系的具体规定,但是基本原则所覆盖的事实转台远远大于具体规定.

*5.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

1.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协调.

2.指导劳动法的实施,正确适用法律,防止出现偏差.

3.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解释,

*6.劳动法律基本原则的内容:

1、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

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

3.物质帮助权原则

*7.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是劳动法的首要原则。

*8.劳动权包括平等的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

*9.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是劳动权的核心。

*10.劳动权受到国家的保障,这种劳动权保障具体的体现为基本保护,全面保护,优先保护等方面。

*11.基本保护是对劳动者的劳动权的最低限度的保护,即基本权益保障.保障劳动权首先就是要保障基本利益

*12.全面保护是对劳动者权益和权能的保护,包括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法定权益和约定权益。

*13。

所谓优先保护是指劳动法对劳动关系当事人的利益都给予合法保护的同时,优先保护在劳动关系中事实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

(应当坚持安全重于生产的原则)

*14.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的具体内容是:

1。

劳动者有依据法律的规定享有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2。

平等协商的权利;3。

集体协商权和共同决定权;4。

三方原则:

政府、工会和雇主协会(企业家协会)。

5。

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重大处罚等事项应当通过一定形式听取工会意见;6。

工会享有参与权、知情权和咨询权等。

*15。

社会保险作为物质帮助权实现的主要方式,还具有以下特征:

社会性、互济性、补尝性。

*16。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17。

劳动法律是劳动法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18。

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是当前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依据。

19.我国宪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如劳动权、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物质帮助权、培训权、结社权等。

20.劳动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21.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工伤保险条例》《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职工奖惩条例》《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等。

*22。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成为劳动规章

*23。

正式解释:

根据解释主体的不同,正式解释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

*24。

劳动(雇佣)合同是雇员与雇主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25。

集体合同是通过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协会按照合法的程序,经过集体谈判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

26。

集体合同整体性地规定了工会会员和雇主的权利和义务,对劳动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

27.集体合同分为产业集体合同、行业集体合同。

*28。

习惯法是以法律共同体的长期实践(习惯)为前提,以法律共同体的普遍的法律确信为基础。

*29.劳动标准制度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以及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等。

*30。

劳动法所规定的劳动标准为最低劳动标准,一般属于强行性法律规法,以绝对肯定的形式予以规定,具有必须严格执行的法律约束力,具有单方面的强制力,不能由当事人协议予以变更。

*31。

依照法定程序延长工作时间,在正常情况下,每月也不能超过36小时。

*32。

社会保险制度在于保障劳动者的物质帮助权,其功能是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和生育等情况下能够获得帮助和补偿。

*33。

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的体制,社会保险的项目,种类,社会保险的适用范围,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资格条件和标准,社会保险待遇的支付原则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运营和管理等。

*33。

促进就业法律制度——对社会特定人口群体如妇女、残疾人员、少数民族人员、退出现役的军人等的专门促进就业措施。

*34。

职业培训制度:

发展培训事业和开发劳动者职业技能方面的职责、管理权限、职业分类、通用标准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

*35.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为了保证劳动实体法的实现而制定的有关劳动争议处理的调解程序、仲裁程序和诉讼程序的规范……

*36。

劳动法的监督检查的内容既包括《劳动法》各项规定的实施状况,也包括劳动法律部门各项劳动法律规范的实施状况。

*37。

劳动体系划分为: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单位,外商投资企业——劳动法律制度

*38。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39。

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动法律关系的条件有二:

其一,存在现实的劳动关系;其二,存在着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

*40。

劳动关系的产生是以劳动条件的分离为其条件

*41。

劳动关系法:

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制定法,职工民主管理法,劳动争议处理法

*42。

劳动法体系:

劳动关系法、劳动标准法、劳动保障法、劳动监督检查法。

*43。

劳动标准法:

工作时间法,工资法,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法

*44。

劳动保障法:

促进就业法,职业培训法,社会保险法,劳动福利法

45。

劳动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必须服从国家的意志,在确定劳动关系各方面的内容以及劳动关系当事人各自的行为时,如工时、工资、劳动条件等,以及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关系时,必须服从国家的意志的制约。

*46。

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意志。

*47。

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

劳动合同关系、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48。

劳动合同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合同关系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要形态。

*49。

劳动行政法律关系是劳动行政主体与劳动行政相对人之间,为实现和保障劳动关系的运行而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行政法律规范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50。

劳动服务法律关系是劳动服务主体与劳动关系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之间,在劳动服务过程中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法律规范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51。

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1。

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2。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与义务。

3。

劳动法律关系是双务关系。

4。

劳动法律关系是具有国家强制性。

*52。

劳动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运用劳动法的各种调整方式将劳动关系转化为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第一次调整。

*53。

劳动法律关系是一种双务关系,雇主、雇员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中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

雇员的权利即为雇主的义务,而雇主的权利也即雇员的义务。

*54。

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是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客体

*55。

主体:

雇主与雇员;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

*55.1劳动者享有的权利: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55.2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客体

*56.劳动者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57。

法律通常将自然人分为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和无劳动行为能力人

*58。

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是指身体健康,有完全行为自由,18周岁以上的男性劳动者。

*59。

各类用人单位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备用工权利能力和用工行为能力。

*60。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61。

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

*62。

劳动法律事实:

劳动法律行为、劳动法律事件

*63。

劳动法律行为:

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

*63.1劳动法律行为成立的一般要件,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必须包含建立、变更和终止劳动法律关系的意图,即包含追求一定法律效果的意图

(2)意思表示必须完整地表达劳动法律关系建立、变更和终止的必须内容,残缺不全的,通常不能使法律行为成立(3)行为人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将自己的内心意图表示于外部,可以由他人客观地加以识别。

*64。

劳动法律事件:

指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

三、现代企业管理

*1.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制定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其实质是实现外部环境、企业实力和战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2.企业战略具有全局性、系统性、长远性、风险性和抗争性的特征。

3.微观环境是指市场和产业环境。

宏观环境是指间接影响企业活动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技术环境。

*4。

企业外部环境调研的方法:

获取口头信息、获取书面信息、专题性调研。

*5。

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

现有竞争对手的分析、潜在竞争对手分析、替代产品或服务威胁的分析、顾客力量的分析、供应商力量的分析。

*6。

政治法律环境是影响企业战略决策的首要外部条件。

7.资源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资源分析的具体内容包括:

物质、人力、财务、技术、管理、无形——资源状况。

*8。

企业资源优势具有相对性和时间性。

9.能力是指企业将其资源进行组合、归集、整合形成产品和服务、以满足顾客需要的一种技能。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活动分成两大类,即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

*10。

基本活动:

生产加工,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售后服务。

*11。

支持活动:

采购管理、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

12.企业能力的分析方法:

纵向分析、横向分析、财务分析。

13.在分析企业能力时,效率和效果是两个重要的指标。

所谓效率是指实际产出和实际投入的比率,所谓效果是指实际产出达到预计产出的程度。

*14.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综合分析——运用SWOT分析方法。

(O机会,W劣势,T威胁,S优势)

WO:

扭转战略(第二象限)SO:

增长战略(第一象限)

WT:

防御战略(第三象限)ST:

多种经营战略(第四象限)

*15。

企业的总体战略有进入战略、发展战略、稳定战略、撤退战略。

16。

一般竞争战略有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重点战略。

*17。

差异化战略制定的原则:

效益原则、适当原则、有效原则。

*18。

企业主要的撤退方式有:

特许经营,分包,卖断,管理层与杠杆收购,拆产为股/分拆,资产互换与战略贸易,

*19.重点战略与其他的竞争战略不同,它是选择行业内或某一些细分市场作为其目标市场的竞争的领域,以充分满足这个领域的市场需求的战略。

*20。

成熟行业的特点:

销售增长缓慢,市场占有率竞争加剧;成本和服务成为竞争的中心内容;行业利润水平下降;行业生产能力增长缓慢

*21。

衰退行业的战略制定:

1。

领导地位战略;2。

合适定位战略;3。

收获战略;4。

迅速退出战略

*22。

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是战略管理工作的主体

23.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

建立和实施经营战略相适应的企业组织;合理配置资源,制定预算和规划;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实现战略计划;建立行政支持系统,实现有效地战略控制。

*24。

战略评价标准是指预定的战略目标或标准,是战略控制的依据。

25.企业战略控制由企业最高层控制,其方法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26。

决策科学化的要求:

合理的决策标准、有效的信息系统、系统的决策观念、科学的决策程序、决策方法科学性。

27.科学的决策程序:

确定决策目标、探索可行方案、选优决策三个阶段。

28.决策方法科学化:

两条基本途径:

按常规办事、不必事事重新决策;建立健全专门的组织机构,赋予其专门处理某类决策的权力和责任,分工明确。

29.新的方法:

硬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软技术也使决策越来越科学化。

30.确定性决策方法:

量本利分析法,是将企业的总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观察产品单价和单位变动成本的差额,若前者大于后者,则存在“边际贡献”。

量本利分析的主要问题是找出盈亏平衡点,寻找的方法有图解法和公式法。

31.安全余额=实际(预计)销售额与盈亏平衡点的差额

*32。

安全余额越大,经营越安全,销售额紧缩的余地越大。

*33。

经营安全率是安全余额与实际销售额的比值,经营安全率在0~1之间,越接近于1就越安全。

当经营安全率低于20%的时候,企业就要作出提高经营安全率的决策。

34.风险型决策方法:

是一种随机决策,要具备5个条件:

1、有一个明确的决策目标;2、存在2个以上可供选择的方案;3、存在着不以决策人意志为转移的各种自然状态;4、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