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吴殿廷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90179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吴殿廷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吴殿廷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吴殿廷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吴殿廷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吴殿廷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吴殿廷知识点总结.docx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吴殿廷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吴殿廷知识点总结.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吴殿廷知识点总结.docx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吴殿廷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区域、区域系统与区域经济学

1.区域的概念

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层的地域单元,并且具有可重叠性和不可遗漏性;

政治学将区域看作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具有可量性和层次性;

社会学则视区域为具有相同语言、共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经济学中的区域必然是一个具有特定经济功能的、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特征的区域即经济区域。

2.区域的类型

[1[、按物质内容划分:

A:

自然区域B:

社会经济区域

[2[、按内在结构划分A:

均质区域B:

枢纽(结节)区

3.区域的特征:

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4.区域系统的组成

v按照系统科学的思路研究区域系统的组成,首先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子系统,各子系统更进一步分成更小的子系统,乃至要素。

v对区域经济系统来说,更关心的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构成和地域构成。

5.区域系统的特征

v

(一)综合性与整体性

v

(二)动态性与开放性

v(三)空间性与区域性

v(四)层次性

v(五)自适应性与自组织性

6.区域系统主要涉及下列14个方面的结构:

v1)空间结构2)城镇结构3)资源结构

v4)社会(人口与劳动)结构5)产业结构6)规模结构

v7)技术结构8)投资结构9)消费结构

v10)交通结构11)能源结构12)消费积累结构

v13)进出口结构14)市场结构

7.区域系统结构的分析方法

1、要素比例分析法

包括:

百分比、区位商、基尼系数、集中化指数、多样化指数等计算与分析等。

(1)百分比--个要素占总体的比重。

(2)洛伦兹曲线-----研究的是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

它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

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绝对平均;

0.2—0.3表示比较平均;

0.3—0.4表示基本合理;

0.4—0.5表示差距较大;

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8区域系统的演化

[1]、演化方向无序----有序的过程:

由简单到复杂;

[2]、地域演化点—线—网—面的融合。

[3]、演化方式A渐变模式---普遍的。

B突变模式---特殊的。

9.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

●【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距离成本);

●【4】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

10.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区域经济发展【2】区域经济关系【3】区域发展决策和政策

第二章区域发展与科学发展

1.区域发展的内涵具体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1】、生产的增长【2】、技术进步【3】、产业结构的改进

【4】、资本积累【5】、与外界经济关系的改善

2.区域发展的形式

(一)量的扩张

[1]、描述经济规模的指标

(1)国内生产总值(GDP)=私人消费C+投资I+政府消费支出G+(出口-进口)NX

(2)国民生产总值(GNP)(3)国民收入(NI)

[2]、描述经济增长的指标

(1)增长的幅度

(2)增长的速度(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化

(二)质的改善

●[1]费用一定,产出最大;------属于量的扩张;

●[2]产出一定,费用最小;-------属于质的提高;

●费用、效益都不定,但效益-费用最大,或效益/费用最大。

------第三种既包含量的扩张,也包含质的提高,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普遍形式。

(三)结构的优化

[1]、空间结构[2]、产业结构[3]、技术结构

[4]、所有制结构[5]、进出口结构[6]、消费-积累结构

3、GDP与GNP的区别

GDP是生产的概念,反映经济繁荣程度;

GNP是收入分配概念,反映富裕程度。

GNP=GDP(A)+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C)-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B)GNP=A-B+C

4.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

[1]、自然条件因素[2]、人口和劳动力因素[3]、资金因素

[4]、科技进步因素[5]、资源配置因素[6]、区际贸易因素

5.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1]、资源开发[2]、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3]、区域产业布局的调整和优化[4]、重大工程项目的组织建设

6.可持续发展的原始定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7、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依据

第一,资源角度。

第二,环境角度。

第三,社会角度。

8、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在区域空间范围内,以合理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为基础,以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为手段,以解决环境问题为途径,以建设和谐区域为目标,实现国家每一个区域的科学、合理、持久、安全和协调的发展。

9.不同区域类型的可持续发展:

1、自然区域的、2、经济区域的3、政治区域的4、文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10.、美国不同层次行政区域管理的目标模式

(1)国家级区域的开发管理

(2)州级区域的开发管理

(3)县(市)级区域的开发管理

11.行政序列区域

(1)联合国

(2)国家区域(3)省级区域(4)地(市)级区域

(5)县(市)级区域

12、城市经济区序列

(1)超大城市经济区—人口200万以上

(2)特大城市经济区—人口100—200万

(3)大城市经济区—人口50-100万(4)中等城市经济区—人口20-50万

(5)小城市(镇)经济区—人口10-20万

13、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具体包括:

资源承载能力区域生产能力环境缓冲能力进程稳定能力管理调节能力

第三章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和机制

1.李斯特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1841年,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将区域经济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①未开发阶段;②畜牧阶段;③农业阶段;④农工业阶段;⑤农工商阶段。

2.胡佛-费雪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1949年,在论文《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胡佛与费雪从产业结构和制度背景出发,将区域经济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1自给自足经济阶段②乡村工业崛起阶段③农村生产结构转换阶段

④工业化阶段⑤服务业输出阶段

3.罗斯托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1960年,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美国经济学家W.W.罗斯托以主导产业、制造结构和人类的追求自标为标准,将区域经济发展分为六个阶段:

①传统社会阶段②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③起飞阶段

④向成熟推进阶段⑤高额消费时代阶段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4.弗里德曼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1966年,在专著《区域发展政策》中,弗里德曼提出了中心一外围理论,以空间结构、产业特征和制度背景为标准,将区域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①前工业阶段②过渡阶段③工业阶段④后工业阶段

5.我国学者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研究

【1】待开发(不发育)阶段【2】成长阶段【3】成熟(发达)阶段【4】衰退阶段

6.区域经济衰退的类型

【1】区位性衰退【2】资源性衰退【3】结构性衰退【4】消聚性衰退

7.经济周期波动的含义

经济波动,一般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交替出现的扩张与收缩、繁荣与萧条、高涨与衰退现象,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复苏—扩张—衰退—收缩

8.西方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周期波动的学说

【1】、外部因素理论(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

【2】、货币理论(英国经济学家霍特里)

【3】、投资过度理论(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

【4】、消费不足理论(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

【5】、心理理论(彼谷和凯恩斯)

【6】、创新理论(熊彼特)现实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确实存在“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9.基钦的短波周期理论---短周期---40个月(3年4个月)周期---库存循环

朱格拉的中波周期理论---中周期---9~10年周期---设备投资循环

库兹涅茨的周期理论---中长周期---15~25年周期---建筑循环

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周期理论---长周期---50~60年周期---技术进步和革新

10.区域发展的基本—非基本原理

现代区域经济总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为区外生产的,称为“基本生产”,相当于区域产业结构中的优势层;

另一部分主要是为区内社会、生活服务的产业部门,称为“非基本生产”,相当于区域产业结构中的辅助层和基础层。

11.哈罗德—多马模型:

在20世纪40年代,由哈罗德和多马相继提出的分析经济增长问题的模型。

由于基本分析思路相同,因而被合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

Y=K/k即k=K/YY为产出K为资本存量k叫做资本-产出比率

12.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落后地区越来越落后,就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累积循环的结果。

第四章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优化 

1.区域产业结构是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

2.克拉克对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

一切直接取自自然界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广义的农业和矿业;

第二产业:

一切对自然物进行加工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广义的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

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一切经济活动;

  一些边缘性产业,习惯上划为第二产业,如矿业、电力、供排水等。

3.中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

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

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

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

具体分为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4.第三产业内部的层次划分

第一层次:

流通部门。

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第二层次:

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

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公用事业······

第三层次:

为提高科学文化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

第四层次:

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军队、警察等。

5.配第-克拉克定理

不同产业间相对收入的差异,会促使劳动力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移动,结果,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呈现出第一次产业人数减少、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人数增加的格局。

6.库茨涅兹对产业结构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化

第一、农业部门(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随着年代的延续(和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中的相对比重一样),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并超过了劳动力相对比重下降的速度。

这在各个国家都是普遍现象。

第二、在工业化阶段,工业部门(第二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

第三、服务部门(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

但是,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却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这说明第三产业具有很强的吸收劳动力的特性,但劳动生产率提高并不快。

7.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1)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

2)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决定产业结构变动的第二因素

3)劳动力的部门转移加速了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

8.制造业在区域发展中地位的变化

工业化过程表现为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过程:

【1】重工业化过程--即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逐步向以重工业为主转换。

【2】深加工化过程—深加工工业在工业结构中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3】技术集约化的过程

9.区域产业结构分类

【1】.主导产业【2】.辅助产业【3】.基础产业

9.“霍夫曼比例”(霍夫曼系数)用来表示重工业化的进程。

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

霍夫曼系数=————————————

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

10.主导产业的选择

【1】产业生命周期原理【2】波士顿矩阵:

【3】区位商

11.经济地域运动---区域经济事物在空间上相对位置的变化及其结构形态、组织体系的时空变化过程。

✓经济要素的空间移动和经济系统的变化过程;

✓空间结构要素(点、线、面、网络等)的空间移动和组合过程;

✓经济地域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地域范围的扩展与收缩、等级和结构的高级化与有序化,以及规模和实力的增大与缩小等演变过程。

12.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发展的核心—边缘模式。

(1)核心区。

为新工业和技术革新发源地;

(2)上进过渡区。

为投资增加,农业生产力提高,移入人口多于移出人口的地区;

(3)后进过渡区。

为劳动生产力和土地生产力很低,青壮年劳动力移出的地区;

(4)资源边际区。

能与核心区合作无间,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但最终面临资源枯竭和经济衰退的地区。

弗里德曼把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

【1】.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2】.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3】.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4】.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13.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协同演化规律---薛普文(1988)

【1】.低水平的均衡阶段(经济活动分散孤立、小地域范围内的封闭式循环。

【2】.极核发展阶段

【3】.扩散阶段

【4】.高水平的均衡阶段(网络化、均衡化、多中心。

14.梯度转移理论-----建立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之上。

主要论点有:

(l)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进而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工业寿命周期中所处的发展阶段。

(2)创新活动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推移。

(3)梯度推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传递的。

第一梯度---第二梯度---第三、第四梯度---乡镇、农村)。

15.增长极模式【法·弗郎索瓦·佩鲁】

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经济的增长率先发生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与扩散效应等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16.点轴开发模式

【1】在增长极与周围点的交往中,必然产生越来越多的物资、人员、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的运输要求,通过交通线、动力供应线、通讯线等连接起来,形成轴线。

【2】轴线首先主要是为工业点服务的,更加有利于增长极和相关点的发展;

【3】位于轴线上的点将因发展条件的改善而使发展加速,又会向外进行经济和社会扩散,

就形成了不同等级的点和轴线,相互连接构成了分布有序的点轴空间结构,形成地带开发。

17.网络开发模式,应具备下列要素:

一是“节点”,即增长极的各类中心城镇;

二是“域面”,即沿轴线两侧“节点”吸引的范围;

三是“网络”,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即交通、通讯网组成。

18.空间集聚-----基本要素有:

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和经济的外在性等

空间扩散-----源于一个特定地方的技术、发明、新产品、新现象等逐渐被其他地方接受、采纳或应用的空间过程。

一个完整的空间扩散过程由四个典型的扩散阶段:

【1】扩散的起始阶段【2】近距离迅速扩散阶段

【3】远距离迅速扩散阶段【4】扩散的饱和阶段

19.空间扩散方式

(1)就近扩散

(2)跳跃式扩散:

从集聚地区越过周围的地区而直接扩散到其它地区。

(3)等级扩散:

资源、要素、企业和经济部门按照中心地等级体系由上至下地进行扩散。

(4)随机扩散:

无规律的扩散。

20.集聚与扩散的关系

【1】、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扩散与集聚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一样。

【2】、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

21.距离衰减原理:

地理客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强度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距离越大影响强度越小。

22.空间近郊效应:

原因:

(1)节约社会劳动的内在要求;

(2)受空间感知能力的限制,各种经济活动在进行发展决策时能够获取的决策信息常常以周围地区的居多,因此,为了降低决策风险,它们大多倾向于在周围地区采取行动,谋求发展。

影响:

(1)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

(2)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

(3)实现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的相互促进。

23.空间相互作用:

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口和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

区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条件:

【1】.区域之间的互补性(才有建立经济联系的必要。

【2】.区域之间的可达性【3】.干扰机会

24.经济区概念:

在地球表层一定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经济区的特征:

第一,组织上的同质性或群体性。

第二,空间上的相对排它性。

第三,对外联系的开放性。

第四,组合上的层次性。

25.经济区类型

(一)经济类型区--【1】发达区、中等发达区和欠发达区

--【2】高收入区、上中等收入区、下中等收入区和低收入区

(二)部门经济区--【1】工业区、农业区、商业贸易区、旅游区等。

--【2】综合性部门经济区(由一个部门的多个行业组成)

单一部门经济区(只有一个行业)。

(三)综合经济区:

【1】大经济区---若干省区的全部或部分组成

【2】基本经济区---一个省区的大小差不多

【3】基层经济区---范围相当于地区或地级市,也被称为省内经济区。

(四)新型经济区

【1】.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省、喀什)

【2】.经济技术开发区

【3】.出口加工区

【4】.保税区(经主权国家海关批准,在其海港、机场或其他地点设立的允许外国货物不办理进出口手续即可连续长期储存的区域。

如郑州综合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等。

【5】.自由港与自由贸易区

A自由港是指一国划定的,位于海关管辖之外,外国船只和人员可以自由进出,全部或对大多数外国商品可以豁免关税的港口。

如香港,上海2020年建成内地首个免税自由港。

B自由贸易区是以贸易为主,工业和商业同时发展的多功能经济自由区。

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等。

【6】.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托所在城市的大学和科研机构,采取优惠政策,利用国内外的高新技术成果和人才,实现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

【7】.边境经济合作区

26.主体功能区建设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国土空间划分为重点开发、优化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

27.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等。

产业布局理论

(一)农业区位理论【德·杜能】--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分布的农业地带。

(二)工业区位论【德·韦伯】--工业区位选择要降低生产成本,降低运输费用,实现产品的最终销售。

(三)高新技术产业布局

(四)第三产业布局理论---第三产业基本特点:

(1)易行性。

(2)服务性。

(3)遍在性。

(五)产业集群论---产业集群类型:

A传统产业~、B高新技术~、C资本与技术结合型~

28.高新技术产业区位指向:

【1】指向知名的综合性大专院校以及著名的科研院所,以方便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

【2】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科学家、工程师、技工)供应地。

【3】指向具有工业综合基础优势的区域,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各种配套产品以及熟练工人。

【4】靠近大中城市

【5】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偏好提供反馈意见,并引导消费。

【6】要求有优良的投资软环境,即优惠的地方政策、优良的法律、财务、专利、工商

【7】要求能靠近投资机构。

【8】要求该地区具有创业精神的城市气氛。

【9】要求聚集性。

【10】要求良好的周边环境和生活质量。

29.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与创新

1)互惠共生性2)竞争协同性3)根植性

4)资源共享性5)创新组织的开放性

30、产业布局指向的类型

【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2】、原料地指向【3】、燃料动力指向

【4】、劳动力指向【5】、市场指向【6】、运输指向

31.产业布局合理性的评价

【1】经济效益是否最好。

【2】,地区产业结构是否最优。

【3】,社会效益是否最大。

第六章区域分工与合作

1.区域差异—主要是指经济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区域经济现象。

【1】、绝对差异:

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绝对量差异-非均等化现象;

【2】、相对差异:

经济发展的速度差异-非均等化现象。

2.区域差异的客观基础

【1】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4大类。

A、资源禀赋(基本条件):

---自然资源、经济社会资源

B、资源配置能力(决定效率)。

C、区位条件(影响经济增长机会及成本)

D、外部环境---包括了区际经济关系,全国的经济发展格局,国际经济背景等3个方面。

【2】区域差异存在的长期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是动态变化的,旧的差异格局将演化为新的差异格局;

3.区域差异的衡量指标

【1】、极差【2】、标准差【3】、基尼系数

4.调控区域差异的主体:

只能是上级区域,甚至一个国家的政府。

5.区域差异调控的措施

【1】,运用区域政策,重点解决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2】,实行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平衡区域之间的公共服务水平。

【3】,重点培育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能力(如发展教育,建设基础设施、改善社会环境

【4】,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给予直接支持。

【5】,促进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

6.区域增长趋同假说-----在一个国家内部,如果区域之间是相互开放的,那么,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将对区域增长不平衡产生自我修正作用,从而引起区域之间经济增长水平趋向均衡。

7.区域增长趋同类型:

(1)σ趋同:

指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水平分异程度随时间推移而减少;

(2)β趋同:

指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其初始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8.区域增长趋同的基本原理

新古典增长理论,生产要素具有收益递减的特征,区域之间的贸易和要素流动将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均衡化,促使区域之间的要素供给逐渐趋向均衡。

9.区域增长趋同的影响因素

(1)区域之间相互开放;

(2)区域的经济基础、投资能力、技术水平、人力资源、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对外贸易、教育、基础设施或公共服务,以及经济体制和制度、国家的区域政策等;

(3)空间因素(区位、区域间空间关系、空间外部性和空间外溢等)。

10.区域分工-----是指各区域为了获得资源配置的高收益,进行专业化生产,通过区际贸易而实现专业化利益的区域经济空间组织方式。

11.区域分工的意义

【1】产生了专业化效益;【2】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

【3】有利于实现区域之间的资源有效配置;【4】有利于增强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

12.区域分工的形式

【1】垂直型---相关区域在同一个生产过程的不同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彼此联系而产生的区域分工。

【2】水平型---相关区域发展不同的经济部门、或者生产具有差异的同类产品所形成的分工。

13.区域分工的影响因素(P184-186)

【1】.区域要素禀赋差异【2】.区际要素流动【3】.市场的差异

【4】.区际贸易【5】.企业组织结构【6】.利益诱导

14.区域分工中的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

【1】市场机制作用—

A、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机制,提供商品和劳务的供需信号,指示和“启动”区域分工。

B、市场的价格机制通过引导要素流动的方向和规模,

C、市场机制导致区域分工必然不断地深化,并且引起具体分工格局的变化。

【2】、政府作用方式:

A、代表了区域的经济整体利益,有追求区域专业化效益的动机。

B、利用其信息优势,从区域经济的总体上分析和判断开展区域分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