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动态分区分配算法实验报告及程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89329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四动态分区分配算法实验报告及程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实验四动态分区分配算法实验报告及程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实验四动态分区分配算法实验报告及程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实验四动态分区分配算法实验报告及程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实验四动态分区分配算法实验报告及程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四动态分区分配算法实验报告及程序.docx

《实验四动态分区分配算法实验报告及程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四动态分区分配算法实验报告及程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四动态分区分配算法实验报告及程序.docx

实验四动态分区分配算法实验报告及程序

实验四动态分区分配算法实验报告及程序

实验报告四动态分区分配算法

班级学号姓名

一、实验目的

动态分区分配是根据进程的实际需要,动态地为之分配内存空间,而在分配时,须按照一定的分配算法,从空闲分区表或空闲分区链中选出一分区分配给该作业。

在本实验中运用了四种分配算法,分别是1.首次适应算法,2.循环首次适应算法,3.最坏适应算法4.最佳适应算法。

二、实验环境

普通的计算机一台,编译环境MicrosoftVisualC++6.0

三、算法思想

1.数据结构

(1)分区开始地址startaddress

(2)分区大小size

(3)分区状态state

2.功能介绍

(1)首次适应算法

在首次适应算法中,是从已建立好的数组中顺序查找,直至找到第一个大小能满足要求的空闲分区为止,然后再按照作业大小,从该分区中划出一块内存空间分配给请求者,余下的空间令开辟一块新的地址,大小为原来的大小减去作业大小,若查找结束都不能找到一个满足要求的分区,则此次内存分配失败。

(2)循环首次适应算法

该算法是由首次适应算法演变而成,在为进程分配内存空间时,不再是每次都从第一个空间开始查找,而是从上次找到的空闲分区的下一个空闲分区开始查找,直至找到第一个能满足要求的空闲分区,从中划出一块与请求大小相等的内存空间分配给作业,为实现本算法,设置一个全局变量f,来控制循环查找,当f%N==0时,f=0;若查找结束都不能找到一个满足要求的分区,则此次内存分配失败。

(3)最坏适应算法

最坏适应分配算法是每次为作业分配内存时,扫描整个数组,总是把能满足条件的,又是最大的空闲分区分配给作业。

(4)最佳适应算法

最坏适应分配算法是每次为作业分配内存时,扫描整个数组,总是把能满足条件的,又是最小的空闲分区分配给作业。

四、源程序

#include

#defineL10

typedefstructLNode

{intstartaddress;

intsize;

intstate;

}LNode;

LNodeP[L]={{0,128,0},{200,256,0},{500,512,0},{1500,1600,0},{5000,150,0}};

intN=5;intf=0;

voidprint()

{inti;

printf("起始地址分区状态\n");

for(i=0;i

printf("%3d%8d%4d\n",P[i].startaddress,P[i].size,P[i].state);}

voidFirst()

{inti,l=0,m;

printf("\n输入请求分配分区的大小:

");

scanf("%d",&m);

for(i=0;i

{if(P[i].size

continue;

elseif(P[i].size==m)

{P[i].state=1;

l=1;

break;}

else

{P[N].startaddress=P[i].startaddress+m;

P[N].size=P[i].size-m;

P[i].size=m;P[i].state=1;

l=1;N++;

break;}}

if(l==1||i

{printf("地址成功分配\n\n");

printf("地址分配成功后的状态:

\n");

print();}

else

printf("没有可以分配的地址空间\n");}

voidCirFirst()

{intl=0,m,t=0;

printf("\n输入请求分配分区的大小:

");

scanf("%d",&m);

while(f

{if(P[f].size

{f=f+1;

if(f%N==0)

{f=0;t=1;}

continue;}

if(P[f].size==m&&P[f].state!

=1)

{P[f].state=1;

l=1;f++;

break;}

if(P[f].size>m&&P[f].state!

=1)

{P[N].startaddress=P[f].startaddress+m;

P[N].size=P[f].size-m;

P[f].size=m;

P[f].state=1;

l=1;N++;

f++;break;}}

if(l==1)

{printf("地址成功分配\n\n");

printf("地址分配成功后的状态:

\n");

print();}

else

printf("没有可以分配的地址空间\n");}

voidWorst()

{inti,t=0,l=0,m;

inta[L];

printf("\n输入请求分配分区的大小:

");

scanf("%d",&m);

for(i=0;i

{a[i]=0;

if(P[i].size

continue;

elseif(P[i].size==m)

{P[i].state=1;

l=1;break;}

else

a[i]=P[i].size-m;}

if(l==0)

{for(i=0;i

{if(a[i]!

=0)

t=i;}

for(i=0;i

{if(a[i]!

=0&&a[i]>a[t])

t=i;}

P[N].startaddress=P[t].startaddress+m;

P[N].size=P[t].size-m;

P[t].size=m;P[t].state=1;

l=1;N++;}

if(l==1||i

{printf("地址成功分配\n\n");

printf("地址分配成功后的状态:

\n");

print();}

else

printf("没有可以分配的地址空间\n");}

voidBest()

{inti,t=0,l=0,m;

inta[L];

printf("\n输入请求分配分区的大小:

");

scanf("%d",&m);

for(i=0;i

{a[i]=0;

if(P[i].size

continue;

elseif(P[i].size==m)

{P[i].state=1;

l=1;

break;

}

else

a[i]=P[i].size-m;}

if(l==0)

{for(i=0;i

{if(a[i]!

=0)

t=i;}

for(i=0;i

{if(a[i]!

=0&&a[i]

t=i;}

P[N].startaddress=P[t].startaddress+m;

P[N].size=P[t].size-m;

P[t].size=m;P[t].state=1;

l=1;N++;}

if(l==1||i

{printf("地址成功分配\n\n");

printf("地址分配成功后的状态:

\n");

print();}

else

printf("没有可以分配的地址空间\n");}

voidmain()

{intk=0;

printf("动态分区分配算法:

");

while(k!

=5)

{printf("\n~~~~~~~~主菜单~~~~~~~~~");

printf("\n1、首次适应算法\n2、循环首次适应算法");

printf("\n3、最坏适应算法\n4、最佳适应算法");

printf("\n5、退出\n");

printf("请选择算法:

");

scanf("%d",&k);

switch(k)

{case1:

printf("\n初始状态为:

\n");

print();

First();

continue;

case2:

printf("\n初始状态为:

\n");

print();

CirFirst();

continue;

case3:

printf("\n初始状态为:

\n");

print();

Worst();

continue;

case4:

printf("\n初始状态为:

\n");

print();

Best();

continue;

case5:

break;

default:

printf("选择错误,请重新选择。

\n");

}}}

五、运行结果

运行效果如下所示,首先列出主菜单,如图1所示,初始状态为已定义好的数组,首先采用首次适应算法,输入的分区大小为500,从图2可以看出,第一个满足条件的起始地址为500,

(5)(6)

在算法3中,采用的是最坏适应算法,设分配作业大小为20,由初始状态可知,分区最大且没有被分配的起始地址为5000,大小为150,分配后的状态如图5所示。

在算法4中,采用的是最优适应算法,设分配大小为10,由初始状态可知,分区最小且没有被分配的起始地址为1000,大小为12,分配后的状态如图6所示。

最后选择5,则结束程序的运行,效果如图7所示。

(7)

六、实验总结

在一开始老师布置这次的实验题目时,自己根本不知道要干什么,因为在上课时对动态分区分配这节内容不是太了解,所以在上机时不知道如何下手,后来,将本章内容反复的看了几遍之后,终于有了自己的思路。

在程序的编写过程中,我并没有按照书上所说的定义了双向链表来实现各种算法的执行,我只简单的运用了结构体数组,通过这种方法比较容易理解与编写,在这几个算法中,只有循环首次适应算法编写起来有点困难,因为涉及到了循环,而其他的算法只运行一遍就能够得出所要的效果,因此在程序中,我使用了一个全局变量来掌控循环以及记录上次运行到的地方,只要理解了算法的主要思想,编写程序就比较容易了。

另外,还有一点是在本实验中还有一个算法没有编写,即快速适应算法,这个算法必须要求使用链表,因为要根据其容量大小进行分类,将其单独设立一个空闲的分区链表。

这是程序需要改进的地方,由于这次临近考试,暂时没有编写,在以后的时间中,一定会将此算法编写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