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近现代时期的中美中日中俄关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388585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近现代时期的中美中日中俄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近现代时期的中美中日中俄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近现代时期的中美中日中俄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近现代时期的中美中日中俄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近现代时期的中美中日中俄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近现代时期的中美中日中俄关系.docx

《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近现代时期的中美中日中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近现代时期的中美中日中俄关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近现代时期的中美中日中俄关系.docx

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近现代时期的中美中日中俄关系

近现代时期的中美、中日、中俄关系

【阶段特征】

一、中美关系

1.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前

鸦片战争前,伙同英国贩卖鸦片到中国。

鸦片战争后,美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伙同沙俄伪装调停人,配合英、法侵略,1858年,美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中美天津条约》。

美国在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以前,主要是追随英、法等国家,在侵华活动中充当配角。

其原因有三:

美国此时

(1)致力于向西部的领土扩张;

(2)致力于解决国内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制度的矛盾(美国内战);(3)致力于向拉丁美洲的渗透和扩张。

所以尚无力争锋亚洲。

2.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

美国内战以北方的胜利宣告结束,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的经济发展超过了英、法、德。

美国正是依仗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并由此逐渐从配角上升为主角,取得侵华的优势地位。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同日本的“大陆政策”互相冲突,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日之间展开了“一波三折”的激烈争夺。

“一战”期间,由于美、日的争夺,导致中国的“府院之争”。

“一战”后的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打破了日本在“一战”期间取得的独霸中国的地位,通过《九国公约》,重新把中国置于列强的共同控制之下。

在北洋军阀政权垮台之后,美国支持蒋介石夺取政权,建立南京国民政府。

1931年,美国在各国对华商品输出中跃居第一位。

1933年,伙同英、德、意等国支持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

30年代,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美国为了推动日本进攻苏联,推行“绥靖”政策,对国民政府劝降。

1941年12月7日,日本奇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1月,苏、中、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共同宣言,结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美、英先后发表《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归还中国领土。

3.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冷战”政策。

为此,美国需要在中国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反共的政府。

于是,确立了“扶蒋反共”的基本方针,支持蒋介石打内战。

蒋介石为此求得美国援助,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从中攫取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形成了独占中国的局面。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3年多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美、蒋反动派,沉重打击了美国在“二战”后的亚洲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孤立”的敌对政策。

朝鲜战争中,中朝两国军民给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沉重打击。

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内出现经济危机,又因越南战争遭受挫折,美苏争霸处在守势,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宣告失败。

种种因素决定美国调整、改变了对华政策,结束了中美对抗,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二、中日关系

1.明治维新时期至中日甲午战争(19世纪60、70年代至19世纪末)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制定了以侵略朝鲜、中国为主要内容的“大陆政策”。

1894年,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了台湾、澎湖列岛并获取巨大利益,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日本成为侵华主凶。

2.中日甲午战争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

(1)在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日本划福建为其势力范围。

日本还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活动和强迫签订《辛丑条约》的活动。

(2)1904—1905年,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发动日俄战争,通过《朴茨茅斯和约》扩张了其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势力。

(3)“一战”中,日本出兵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

1915年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以独占中国。

扶植段祺瑞(皖系)、张作霖(奉系)和晋系军阀,并极力将中国拖入世界大战,引发了“府院之争”。

(4)“一战”期间,日本独占中国,“一战”后,英、美等国展开争夺,召开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又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控制的局面。

(5)20世纪30—40年代,日本还与蒋介石进行勾结,支持他进行内战与反共,蒋介石倒向美、英之后,又阻挠北伐,极力反对张学良“东北易帜”的活动。

日、美在中国问题上的反复争夺是这一时期的焦点。

3.从“九·一八”事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31—1945年)

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占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随后制造了“满州国”傀儡政权。

1932年在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

1935年制造了华北事变。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

“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投入抗战自卫。

1945年,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4.“二战”后至今

战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日本在美国的占领与扶植下,追随美国的“冷战”政策和反华政策,鼓吹“两个中国”。

但是,两国的民间往来在不断加强。

70年代初,中美关系出现松动现象,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中日两国终于在1972年实现邦交正常化。

三、中俄(苏、俄)关系

1.鸦片战争至十月革命爆发(1840—1917年)

(1)由于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远落后于欧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它的扩张方式是凭借其军事力量进行传统的领土扩张,鸦片战争后,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改订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割占了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2)1861年农奴改革后,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再加上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19世纪末,俄国也开始向中国输出资本,如贷款给清政府、修筑铁路(中东铁路)、开采矿山、建立工厂等。

同时,强租旅顺和大连,把中国长城以北和新疆作为其势力范围。

(3)1900年,俄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4)袁世凯统治期间,俄国和北洋政府签订《中俄声明》等文件。

外蒙古实际上成为俄国的殖民地。

此后俄国又占领了唐努乌梁海地区。

2.从10月革命到新中国的成立(1917—1949年)

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中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开始在中国宣传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基础。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直接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

在共产国际的建议下,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苏联给予了大量的援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产生了偏差,在它的直接影响下,中共党内出现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等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损失。

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出现的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抗日战争期间,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物质上和道义上的支持,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是中国能够取得抗战最终胜利的原因之一。

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三国背着中国达成协议:

维持外蒙古现状,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的特权等,这种做法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解放战争期间,苏联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

3.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俄关系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40年代末到50年代末。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经济、技术上的援助,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中国也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在国际事务中,坚决地站在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

第二阶段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

中苏关系处在对抗和僵持阶段。

赫鲁晓夫上台以后,为了能和美国争霸,提出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建议,遭到中国严词拒绝,中苏关系开始恶化。

1960年,苏联撕毁全部经济技术合作的协议。

中苏边境甚至发生武装冲突。

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大量增兵,从北面构成对中国的威胁。

第三阶段是从80年代末到现在。

中苏关系开始恢复正常化。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由于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苏联的对外政策从扩张转向收缩,因此,开始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稳定发展,形成了一种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主要原则的新型的两国关系,为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了贡献。

【专题结构】

1.美、日、俄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举例

(1)美国:

1844年,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望厦条约》,

1858年,俄、美、英、法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

1901年,参与制定《辛丑条约》,

1946年,与蒋介石政府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攫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个方面的特权。

被称为“新二十一条”。

(2)日本: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1901年参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一战”爆发后,日本以对德宣战为名,占领中国山东,为使其占领山东的事实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并进一步扩大侵略,1915年初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袁世凯几乎全部接受,1932年,国民政府和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规定中国军队撤出上海,日本军队“可暂驻扎”,1935年,何应钦同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梅津美治郎谈判,达成“何梅协定”,其主要内容是:

中央军队撤出河北,取缔一切抗日活动。

(3)俄国:

1858年,俄美以“调停人”的身份同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中国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四十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19世纪80年代,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勘界议定书,割占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千米的领土,

1901年,参与签订《辛丑条约》,

袁世凯时期的北洋政府同俄国订立《中俄声明文件》,中国政府丧失了外蒙古的领土权,只保留一个宗主国的虚名。

2.美、日、俄(苏)等国家之间签订的有损于中国主权的条约和会议

(1)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在东南亚的扩张与俄国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1904年日本挑起了日俄战争。

在这场双方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帝国主义战争中,俄国失败。

双方签订《朴茨茅斯和约》。

日本得到中国的辽东半岛和库页岛南部,俄国承认朝鲜是日本的势力范围。

(2)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中,美、英、法、意等国家竟然决定把德国原来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力交给日本。

这种强权政治在中国引发了五四运动。

中国代表团拒绝签字。

(3)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在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下,全体与会国签订了《九国公约》,各义上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实质上是“又要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共同支配的局面”。

(4)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苏、美两国背着中国达成协议,同意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

维持外蒙古现状,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的铁路、港口等的特权,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3.日本在中国制造的惨案、事变

(1)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2)1928年,日本帝国主义为阻止国民政府“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

(3)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中国东三省,

(4)1932年,日本制造了“一·二八”事变,遭到十九路军和上海人民的英勇抵抗,

(5)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日本妄想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州国”,

(6)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抗日战争开始,

(7)1937年8月13日,日本大举进攻上海,史称“八·一三”事变,

(8)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30万人被屠杀。

【专题启示】

1.中日两国有过长期的友好交往。

早在汉朝时,日本就派使者到中国。

唐朝时,日本先后有13批遣唐使到唐朝学习,回国后传播中国先进文化。

近代史上,中国曾有大批留学生到日本学习其强国之道,并从日本走向革命道路。

2.从中日甲午战争以来到“二战”,日本逐渐成为侵略中国的主凶。

从中日战争中的旅顺大屠杀到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从日本对沦陷区的殖民掠夺到对抗日根据地的“三光政策”,以及日寇所进行的细菌战、毒气战等,日本侵略者罪行是罄竹难书的。

近年来,日本国内的极右翼分子企图否认历史、篡改历史、美化军国主义,对战争所造成的后果不承担责任,极大伤害了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也给中日两国关系持续稳定的发展蒙上了浓厚的阴影。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和亚洲各国人民应该牢记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一切,和种种掩盖历史、美化侵略的丑恶行为展开坚决的斗争。

3.从建国以后,我国所取得的外交成就证明,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国际地位如何,依靠的是本国人民的自立自强,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

弱国无外交。

在旧中国,由于封建统治者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和经济政治发展的落后,中国近代史成为一部任人宰割的屈辱史。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国力迅速提高。

在此基础上才会促使美、日、俄先后与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重难点提示】

1.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际国内分别存在着哪三种力量?

国际方面,存在着日本侵略者、苏联、英美帝国主义三种力量。

第一种力量——日本侵略者,日本帝国主义所实行的灭亡全中国的侵略方针,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还向苏联一再挑衅,同时用这种姿态来引诱执行反苏政策的英、美帝国主义对它的侵略行动让步。

第二种力量——苏联。

苏联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动,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1937年8月,苏联与中国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并且给中国以财政、军事上的援助。

第三种力量——英、美。

英、美在“中立”和“不干涉”的幌子下,采取两面政策。

一方面,英、美反对日本独吞中国,损害它们在中国的利益。

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中国的抗日行动,企图借中国人民的力量削弱日本,造成它们在中国和远东的优势;另一方面,它们又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

其原因有三:

第一,它们企图利用日本法西斯势力削弱和消灭共产党力量;第二,它们正忙于应付西方由德、意所引起的紧张局势,深恐日本在东方对它们发动攻击;第三,希望把这股祸水引向苏联。

因此,在中日战争爆发后,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它们总是竭力与日本寻求妥协。

在国内方面,也存在着人民、汉奸、国民党三种不同的力量。

人民是坚决的抗日力量,工人和农民是主力,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至地主阶级中的一部分人,也都站在抗日方面。

汉奸代表着中国最反动的一部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其他民族败类。

国民党是一个成份复杂的党,其主体是代表大地方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集团。

一党专政和反共反人民是它们的基本立场。

抗战初期,蒋介石集团进行了积极的抵抗,给日本侵略势力以沉重打击。

进入相持阶段后,随着日本侵华方针的改革,蒋介石集团的政治态度开始具有两面性,既有投降又不放弃抗日,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破裂。

2.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取得的主要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直没变,但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政策有调整。

(1)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

战后国际形势的显著特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中国外交实行“一边倒”,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边。

这是为了维护自身主权利益,维扩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

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及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时期,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和帮助。

(2)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

从苏共“二十大”起,由于苏共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美国继续推行反华政策。

为了捍卫国家利益、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行径。

同时,中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大力发展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国的友好关系,加强同这些国家的往来,逐步成为中国外交的重点,这被称为“一大片”的外交方针。

这一时期,中国又与20多个国家建交。

(3)70年代

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70年代由于两个超级大国在争夺世界霸权中呈现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而苏联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安全,为了共同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也为了解决问题,中国改善了同美、日的关系,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同时,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战略构想,加强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

自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我国开始全面地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4)80年代以来到现在

我国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看法有了变化。

邓小平认为,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

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是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这种估计是新时期我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新时期我国制定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奉行不结盟政策,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现在我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建交,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3.美、日帝国主义侵华政策与全球战略的关系

美国:

19世纪上半期,美国对外扩张战略着眼于在美洲扩张,以“门罗主义”为其基本政策,独立后不久的美国也无力与欧洲列强争雄,所以在侵华问题上只能是追随西方列强。

19世纪晚期,美国对外战略是确立西半球霸权。

同时积极参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活动,为此提出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对华政策,力图在中国与列强分享权益。

“一战”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支配世界事务,在全球推行“金元外交”,在侵华政策上,重弹“门户开放”的老调。

“门户开放”政策实质上是其“金元外交”政策在中国的具体运用。

“二战”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主义政策,力图主宰世界,为此在中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力图控制中国。

日本:

日本明治维新后即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为此,日本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一战”期间形成了独占中国的局面,“一战”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亚太的势力受到华盛顿体系的制约而受到削弱,为了在亚太地区扩张势力,打破华盛顿体系,日本帝国主义先后抛出了“田中奏折”、“国策基准”、“大东亚共荣圈”等称霸亚洲的扩张计划,由此而对中国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

【高考前瞻】

本专题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因此它成为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

尤其是近两年,每年都有大题出现,如2000年苏浙卷中的10、11题;如2001年全国历史卷32题,文科综合卷26、27、28、29题等。

目前中俄关系稳步发展,中美和中日关系在曲折中前进。

在复习的过程中,应随时关心时事变化,及时调整复习重点。

【考题解析】

1.19世纪末,美国政府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得到西方各国不同程度的支持。

根据相关历史知识,回答1—4题:

(1)该政策的含义是

A.清政府向西方国家“开放门户”

B.清政府与各国之间相互“开放门户”

C.西方国家在华势力范围向美国“开放门户”

D.强列在华势力范围相互“开放门户”

(2)该政策受到各国支持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无法与美国抗衡

B.列强需要协调,以镇压中国人民反抗

C.该政策不影响列强各自在华的主要利益

D.列强在华利益趋于一致

(3)“门户开放”政策规定:

“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

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A.承认中国关税主权B.防止各国在势力范围内实施关税壁垒

C.协调各国在华关税政策D.肯定列强各自在华的特殊经济利益

(4)100年代后的今天,美国仍以“自由通过”为名在我国近海频繁进行侦察飞行,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威胁。

这表明

A.美国坚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B.美国奉行政治经济全球化政策

C.美国坚持“门户开放”政策D.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历史要领的再认再现和理解分析能力。

本题考查了“门户开放”政策的背景、目的、内容、影响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1898年,美国正在进行与西班牙争夺菲律宾的战争,未能参与对中国海湾港口和“势力范围”的争夺。

1899年,美国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

美国提出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企图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打开中国市场,取得侵华优势。

为了能使列强接受这一政策,美国首先承认了列强已经取得的特权,为使自己商品能够通行无阻,防止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实行关税壁垒,它又进一步规定,“各国货物,一律按现行的税率征收关税”、“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

这一政策随着中国主权的收复而宣告结束。

答案DCBA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台湾历年稻米生产及供应日本情况

年份

种植面积(千公顷)

稻米供应日本占总产量比例(%)

1900年

326

0.46

1928年

585

34.81

1937年

658

52.46

台湾历年进出口贸易情况

年份

进出口贸易总值(千元)

与日本贸易所占比例(%)

1900年

36944

34.76

1926年

434837

74.38

1937年

762299

90.27

——据周宪义《台湾经济史》

材料二台湾对日本的输出品绝大部分是农产品与原材料,其中米、糖两项合占77%,其余为香蕉、凤梨、茶叶、樟脑、煤炭等。

输入台湾的日本产品中,绝大部分是纺织品、机械、化肥、药品和日用百货等轻工业品。

——据陈碧笙《台湾地方史》

材料三据统计,1909年至1944年,中国台湾的对外贸易输出额远远大于输入额,其对外输出总值约为90亿元,输入总额约为67亿元,出超总额约为23亿元。

此外,自1903年至1945年,台湾人民在生活消费品中的对外依赖性呈增长趋势,其中对日本产品的依赖性由13%提高到36.8%。

——据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

回答:

1895年至1945年间,日本殖民统治者在中国台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要实现“日台经济一体化”。

根据以上材料,试分析日本统治台湾经济措施的性质,并分析台湾与日本的贸易关系对台湾经济的影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处理能力。

本题所提供的材料和教材的联系不大,答案主要在材料中获取,学生要对材料有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然后充分利用这些有效信息,并结合列强侵略的一般特点(商品输出、原料掠夺等)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答案要点:

属殖民地性质。

中国台湾与日本的贸易关系对台湾经济的影响包括:

日本掠夺了台湾大量的财富;台湾经济畸形发展,成为日本原料基地;日本垄断了台湾的对外贸易;台湾对日本产品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

【综合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

近代史上,沙俄是侵略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请回答相关1—6题:

1.沙俄对中国的侵略表现出不同于英、法等国的特点,即大量侵占中国的领土,其最主要的原因()

A.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

B.俄国在历史上对外侵略极大

C.英、法侵略中国为俄国提供了有利时机

D.俄国是西方列强中惟一与中国接壤的国家

2.马克思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这里俄国得到的“好处”有()

①俄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②占领中国10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③俄国人可以到内地经商④取得清政府赔款200万两白银

A.②④B.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③

3.“三国干涉还辽”以后,辽东半岛的实际结局是()

A.仍然处于日本的控制之下B.被俄、德、法三国瓜分

C.俄国的势力不断扩大D.中国的领土主权得到维护

4.关于1904—1905年日俄战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有()

A.这是日、俄在中国东北问题上争夺的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