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与对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81942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与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贵州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与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贵州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与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贵州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与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贵州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与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与对策.docx

《贵州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与对策.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与对策.docx

贵州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与对策

贵州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与对策

杨柳,范成五,秦松*

【摘要】为了缓解贵州环境承栽力及能源短缺的压力,促进贵州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贵州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秸秆的利用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贵州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对策.

【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2(040)005

【总页数】4

【关键词】[关键词]秸秆;综合利用;生物质能源;贵州

秸秆是农业生产中的副产品,也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原料。

农作物秸秆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物质之一,含有丰富的碳、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等成分,是一种可供开发与综合利用的宝贵资源。

贵州是经济欠发达、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典型的农业省份,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石漠化趋势比较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贵州常年作物种植面积450万hm2左右,年产秸秆约1500万t,秸秆资源丰富。

但是,长期以来秸秆资源的利用方式较为粗放,多是被用于烧火做饭、取暖、直接饲养牲畜或者还田作肥料,综合利用率低,部分地区的秸秆处理甚至成为农业生产的负担,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因此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资源浪费严重。

国内外关于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研究已有不少文献报道,贵州在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也有不少研究。

谭廷甫[1]对贵州毕节地区的秸秆资源综合利用进行了探讨,林昌虎等[2]、林绍霞等[3]分别对贵州的秸秆资源综合利用进行了探讨。

然而,随着国家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步伐,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途径、技术以及成果已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

为此,笔者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结合当前的新形势,综述了贵州秸秆资源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贵州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效率的对策,以期对缓解贵州的环境承载压力,发展循环农业,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1贵州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

1.1秸秆产量及分布状况

贵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丰富,山地为主的地貌使得立体气候变化明显,从而适宜多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

2009年各种农作物的种植与收获状况统计[4]表明:

玉米的种植面积最大(为75.149万hm2),其次是水稻(为69.824万hm2),第三是马铃薯(为63.496万hm2)。

种植面积在10万hm2以上的还有油菜、小麦、烤烟、大豆等作物。

通过经济系数[5]折算表明,各种作物的秸秆产量累计在1500万t以上,其中,秸秆资源最丰富的作物是玉米、水稻和油菜,秸秆产量分别为607.80万t、600.71万t和181.03万t,3种作物的秸秆产量累计占主要农作物秸秆总产量的90%左右(表)。

1.2秸秆利用现状

1.2.1肥料秸秆用作肥料主要是秸秆还田。

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各种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秸秆还田可以丰富土壤的矿质养分,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从而提高土壤肥力,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据测定,耕地还田稻草秸秆2250kg/hm2,其养分含量相当于施碳铵82.5kg、过磷酸钙63.0kg和氯化钾67.5kg[6];还田玉米秸秆7500kg/hm2,则相当于施土杂肥37500kg、碳铵175.5kg、过磷酸钙93.0kg和硫酸钾71.25kg。

1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提高0.05%~0.23%,平均单位面积增产幅度达10%以上[7]。

稻田还田油菜秸秆5280kg/hm2,可增产水稻450kg/hm2[1]。

秸秆还田的方式主要有直接还田、堆沤还田、过腹还田和烧灰还田等,2009年贵州以各种形式还田的主要农作物秸秆总量约为1300万t,总养分相当量为22万t,其中,氮素(N)为6.88万t,磷素(P2O5)为3.88万t,钾素(K2O)为11.24万t。

有资料显示,不同的还田方式中,直接还田的秸秆约占24.5%,堆沤还田的秸秆约占6.52%,过腹还田的秸秆约占51.4%,烧灰还田的秸秆约占15.8%[2,8]。

1.2.2饲料作物秸秆中含有丰富的养分,其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等成分均可被牲畜消化利用[8]。

贵州主要农作物的秸秆除烟草外,其余均可用作饲料。

作饲料的秸秆利用率最高的是稻草,其次是玉米秸秆[2]。

贵州的经济及地形状况决定了其农业机械化的程度较低,牛马耕驮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之一。

由于稻草容易收集,因而成为冬季饲喂牲口的重要饲草[2]。

此外,玉米秸秆也是很好的饲料,据测定,1hm2农田可产11250kg青绿玉米秸秆,青贮后可得2475个饲料单位(相当于1890kg玉米),可供2头牛吃1a[7]。

田飞等[9]对贵州黔中、黔北地区的玉米秸秆利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黔中地区玉米秸秆有40%作饲料,而黔北地区作饲料的秸秆仅占29.78%。

1.2.3燃料作物秸秆是贵州农村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缺煤少林的地区,作物秸秆便成了主要能源。

1)直接燃烧。

在贵州秸秆直接燃烧仍是作为燃料的主要利用方式。

有资料[2]显示,玉米秸秆的热值为15.67MJ/kg,稻草的热值为13.84MJ/kg,大约相当于标准煤的1/2,在贵州作为燃料烧掉的秸秆约占50%。

传统的烧柴地区主要使用老虎灶,这种炉灶耗柴多、热效低、污染大,在使用时只有15%的热能被利用,而80%以上的热能则被浪费了。

2)秸秆沼气。

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生物质能源,秸秆沼气成为我国农村能源建设的首选,对于减少农村薪材的消耗以及保护植被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贵州把“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大力发展被农民称为“民心工程”的沼气利用技术,形成了多种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10]。

据贵州能源管理站资料显示,全省已初步开展秸秆沼气工程示范,在开阳县建成了1400m3的大型沼气工程,在瓮安县建成了16个户用秸秆示范沼气池,且运行正常。

这些工程的建成利用为贵州秸秆沼气利用打下了基础。

3)秸秆气化。

由于秸秆气化炉的使用不受气候、地势的影响,适应性较广,在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使用秸秆气化炉对秸秆进行气化,已成了秸秆作为燃料高效利用的重要补充方式。

贵州秸秆气化炉的发展坚持走自主发展的道路,目前,气化炉的开发单位主要有遵义宜农生物能源节能开发有限公司、铜仁市惠民气化炉有限公司、毕节地区农机研究所等[11],生产的产品功能覆盖了从家庭用气化炉到小规模生产用气化炉,但由于技术成熟度还不够、产品的适用性和农民的接受程度还需要进一步观测,因此,在贵州还处于试验示范阶段。

2006年,贵州结合外来生物(紫茎泽兰)的防治,在黔西南州推广秸秆气化炉具500口,同时在全省其他地区推广了300口[12]。

4)秸秆发电。

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利用秸秆发电,将生物能转化为电能,目前已成为解决贵州及至全国能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

利用秸秆发电主要有秸秆直燃发电、制取液体燃料和秸秆气化发电等3种主要方式[13]。

随着秸秆发电的逐渐兴起,两座装机容量分别为2×1.2万kW和3×5.5万kW的生物质能电厂已落户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和兴义市[14]。

1.2.4原料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可用于板材、造纸、建材、编织、化工等多个领域。

贵州的少数民族大多都有悠久的手工制作传统,他们常用秸秆来编织草帘、草苫、草席、草垫、草篮等[2,6],产品精致美观,在编织行业中独领风骚。

同时,秸秆还可用作生产食用菌的主要原料,这对于缓解食用菌原料短缺,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秸秆还可用于生产木糖醇、羧甲基纤维素、木聚糖酶、乙醇等产品,尤其是用秸秆生产乙醇,可以缓解乙醇工业与民争粮的局面,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6,15]。

2存在的问题

2.1秸秆直接还田方式简单,不利于秸秆的利用

秸秆直接还田是将秸秆砍成小段铺撒在耕地表面,通过耕翻压实来实现。

由于秸秆的C/N较大,直接还田不利于秸秆的利用。

因为:

1)秸秆在初期腐解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与作物夺氮而使作物缺氮的现象;2)旱耕地秸秆还田容易造成土壤水分不足;3)如果将带病(虫)的秸秆直接还田,还可能造成病虫害的严重发生与蔓延[2,16-17]。

2.2秸秆作为燃料直接燃烧利用率低

秸秆作为燃料在贵州农村的利用方式主要是直接燃烧,仅有少部分通过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或者秸秆气化炉气化后燃烧,热能利用率低[18]。

2.3秸秆作为饲料加工方式简单,加工水平低

用作饲料的秸秆主要是采用粗放的传统加工方式进行初级加工,这种加工方式多停留在饲料产品的物理化学特性上,忽略了秸秆的生物学特性,因此,未经深加工(如,利用碱化、发酵、热喷等先进技术)而导致饲料消化率降低[2,6]。

2.4秸秆收集贮运体系不完善,关键技术有待进一步研发推广

农作物秸秆量大、分散、体积蓬松、密度较低、季节性强,收割机、打捆机等配套设施缺乏,收集贮运成本高等问题,给秸秆的收集、贮运带来很大困难;秸秆综合利用的一些关键性技术难题尚未突破,制约了秸秆的利用率,且利用层次难以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服务市场难以形成,造成了现有部分秸秆利用技术应用效果较差,推广效果不理想[3,19]。

3对策

3.1发展不同的综合利用模式

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应充分发挥秸秆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多级利用,通过一系列的转化,终极产物以有机肥农家肥的形式又回到农田中去。

根据贵州农业生产的区域性差异,经过林昌虎等[2]的研究总结了以下几种秸秆的综合利用模式。

1)粮—沼—蔬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城郊地区的农村(如黔中地区的大部分农村),该区域主要承担城市的蔬菜、粮、肉供应,通过推广沼气池建设,实现农村清洁能源,提高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的品质。

2)畜—沼—肥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畜牧业占重要地位的农村(如贵州东部、南部地区),将秸秆资源充分利用到农民养殖中,一方面节约饲料用粮;另一方面随着沼气的应用,保护森林资源,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3)粮—畜—肥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以旱粮作物为主的地区(如贵州西部地区),畜牧养殖业在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秸秆服务于养殖业,通过粮—畜—肥综合利用的方式实现秸秆的高效合理利用。

4)粮-沼-茶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茶叶主产区(如湄潭、凤冈一带),将秸秆通过沼气池发酵后,沼液和沼渣均可作为茶树生长的有机肥施用,同时沼液还可以预防部分病虫害的发生。

这种模式可促进贵州有机茶产业的发展。

3.2深化并优化秸秆能源的利用方式

秸秆作为肥料是目前秸秆利用的主要方式,也是现阶段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最现实、最经济的途径和方式,重点应推广秸秆堆肥还田、扩大过腹还田,直接还田的秸秆应细碎化。

1)深化“以秸代粮,用秸换肉”之路,利用碱化、发酵、热喷等先进技术对秸秆饲料进行深加工,推广揉搓丝化技术,以种植业带动畜牧业,以畜牧业促进种植业。

2)拓展秸秆能源化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低海拔地区发展秸秆沼气池,高海拔地区推广秸秆气化炉,借鉴和学习发达地区在秸秆能源化利用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如河南省),在秸秆集中产区有条件地发展秸秆发电、秸秆乙醇、秸秆柴油等。

3)继续推进秸秆造纸、秸秆生产板材,继续开拓秸秆编织品、工艺品和装饰品市场,示范发展秸秆生产木糖醇、活性炭等,减少使用木材培植食用菌,推广秸秆培植技术。

3.3加强秸秆利用技术引进、研发与推广,完善相关配套产业

规模化种植与规模化养殖是今后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必然选择。

要解决“三农”问题,除了鼓励农民工进城务工外,另一重要措施就是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

亿万农民单家独户的生产经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也实现不了农业现代化,由农民组成的各种形式的农业企业是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秸秆深加工为能源是解决未来化石燃料短缺、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秸秆产生最大效益的一种利用方式。

规模化的种植与养殖为秸秆的能源化利用提供了条件,现今在有条件的地区,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发展秸秆收集贮运设备、秸秆气化设备、秸秆乙醇与生物质油加工设备、秸秆发电装备等,并建设一些应用设备的示范性项目及工厂,培育秸秆能源的经营管理市场,开拓秸秆能源的使用市场。

[参考文献]

[1]谭廷甫.毕节地区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探讨[J].贵州农业科学,2002,30(4):

60-62.

[2]林昌虎,林绍霞,何腾兵,等.以秸秆综合利用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J].贵州农业科学,2008,36(5):

162-165.

[3]文春波,钱发军,任杰.河南省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8):

247-248.

[4]贵州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贵州统计年鉴2010[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157-158.

[5]曹卫星.作物栽培学总论[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6:

107-108.

[6]范唯艳.生态农业中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J].园艺与种苗,2011

(2):

105-109.

[7]张慧.大力开发秸秆资源促进发展低碳农业[J].农业工程技术,2011(z1):

18-19.

[8]林绍霞,林昌虎,何腾兵,等.贵州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有机循环经济研究[J].贵州科学,2007,25(4):

61-65.

[9]田飞,苟正贵,陈颖.黔中、黔北地区玉米秸秆再利用调查与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07,35(3):

58-60.

[10]张瑞雪,熊玲,毛健全.贵州省农村能源建设—沼气利用技术刍议[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0,29

(1):

61-66.

[11]罗贤贵.贵州秸秆(柴草)气化炉的发展方向[J].湖南农机,2010,37

(2):

20-24.

[12]向琼.贵州省农村能源建设现状与对策[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6,25(4):

59-61.

[13]王志春.农村秸秆能源化利用气化发电产业发展策略[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4):

1-5.

[14]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贵州首次修建生物质能电厂[EB/OL].2005-04-05[2005-04-06].

[15]东南大学主办.化工信息[J].化工时刊,2011,25(4):

4.

[16]谭克均,林昌虎,何腾兵.贵州省玉米秸秆还田的现状研究[J].贵州科学,2008,26

(1):

67-71.

[17]郭永芳.玉米秸秆直接还田中存在的问题集对策探讨[J].中国农技推广,2011,27(4):

43-44.

[18]齐新民,谢双喜,喻理飞,等.贵州生态可持续发展与农村能源合理利用研究[J].贵州林业科技,2011,29(8):

51-55.

[19]侯素俭.综合利用秸秆资源发展农村循环经济[J].农业装备技术,2011,37

(2):

60.

Keywords:

straw;comprehensiveutilization;biomassenergy;Guizhou

[摘要]为了缓解贵州环境承载力及能源短缺的压力,促进贵州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贵州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秸秆的利用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贵州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对策。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计划“贵州省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黔科合农G字(2009)4001];贵州省科技计划“贵州省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黔科合院所创能(2011)4002]

(责任编辑:

王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