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79560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电子(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教师

参加备课教师

备课讨论时间

田艳

莫天伟

2013年9月1日

单元

教材

分析

教材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与方法,并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在这一单元中,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生,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善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单元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通过学生参与丰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们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实践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单元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实际长度,1吨的实际重量。

2、会用毫米、分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1、对1千米的长度和1吨的质量形成正确的表象。

2、恰当选择单位估计物体的长度和质量。

3、

 

学情分析

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充分地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

因此,这部分的教学应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上。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学生尺、纸、展示台、电脑等

课时安排

7课时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年月日(星期)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教材第2-3页)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1毫米”并建立“1毫米”的长度模型,明确“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长度观念

通过实际的测量操作,让学生会用、会看刻度尺,初步培养学生使用直尺测量长度的能力。

结合实际,体会“1毫米”的重要性,在计量过程中让学生养成严谨、仔细的良好习惯。

学情分析

三(5)班孩子对毫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有充分的测量经验,可为教奠基。

孩子发问积极,勤于思考,多设计讨论、探究、操作的内容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知道两者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会用、会看刻度尺,会用毫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一分或一角硬币橡皮等。

 

初案

二次备课

一、复习旧知,激活思维。

1、估测:

我们学校的教学楼有多高?

复习1米的实际长度。

2、估测:

一支铅笔有多长?

复习1厘米的实际长度。

3、1米=()厘米

4、复习测量长度的方法。

用什么办法可以证实估测得是否准确?

(1)米和厘米的表象

在()内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栋楼高约12()一台手机长约8()

家里的墙壁高约3()妈妈的身高是164()

一棵数高约5()小朋友的拇指长约4()

(2)单位换算

200厘米=()米1米20厘米=()厘米

6米=()厘米

二、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估测:

1分硬币的厚度是多少?

引起争议,导入新课。

三、创造机会,引领探索。

(一)认识毫米。

1、动手测量,再起波澜,问:

这一小格我们又用哪个长度单位表示呢?

借此机会,告诉学生:

每一小格是1毫米,毫米的国际单位是“mm”(板书)

2、分组合作:

观察1厘米有几毫米?

把观察到的结果汇报组长,填入表中。

观察刻度

厘米数

中间有小格数

  共有的毫米数

 0——1

  1——2

  2——3

  ()—()

  ()—()

相同:

每人都观察了()厘米,都有()毫米。

结论:

_______________

(二).建立1毫米的观念和表象

(观察——说说——摸摸——比比——做做——想想——猜猜——画画,多感官建立1毫米的观念,同时让学生在体验、活动、探究、估计中形成1毫米的表象)

(1)观察1毫米的长度,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说一说生活中长或宽或厚是1毫米或几毫米的物体

硬币的厚度、直尺的厚度、银行卡的厚、优盘厚度、手机厚度、笔芯直径、刀子的厚、降水量……

(3)摸一摸1毫米的厚度,长度的物体

(4)比一比1毫米的长度

(5)做一做,1毫米的书本有多少页呢?

(6)想一想,1毫米的长度

(7)画一画,1毫米的长度

(三)3.探究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

1.设问导入,探究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

师:

同学们,请你们观察尺子,你发现我们学过的厘米和今天学习的毫米有什么关系了吗?

2.自主探究,明晰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师:

1厘米有10个小格,每一小格就是1毫米,故此1厘米=10毫米

3.简单换算,应用新知

3厘米=()毫米40毫米=()厘米

3厘米8毫米=()毫米

各组汇报结果。

板书:

1厘米=10毫米即1cm=10mm

4、找一找身边有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体会1毫米的实际长度。

5、估测并测量证实:

一块橡皮的厚度

四、总结建构,形成网络

问:

(1)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2)看着这四个长度单位你会想到什么?

五、实际运用,巩固提高。

1、.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1)一张床长约2()

(2)一支铅笔长13()

(3)一张VCD光碟厚约1()(4)一根针长26()

(5)学生课桌高约60()

2.课堂练习

(1)误区指南

一把钥匙的长度大约是5(毫米)

起始点不是0刻度,却把末端刻度当作物体长度

(2)书本P5,练习一,第1-2题,第3题的前两题。

(3)书本P6,练习一,第7题,广州市降水量164.9毫米(mm)

六、总结质疑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哪两个长度单位?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设计

毫米的认识

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

教学

反思

 

课时安排

第2课时

年月日(星期)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

分米的认识(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分米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学期关于长度单位的一个知识点。

学生已经学习过米、厘米和毫米,对于分米由于实际生活中应用得少,学生接触的也不多,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充分做好各种准备,以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等教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分米产生的实际含义。

建立2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换算

2、会议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经历分米的含义以及1分米长度观念的行=形成过程,体验观察、比较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结合具体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到数学为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

 

初案

二次备课

一、激趣导入

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中的新朋友——毫米。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过哪几个长度单位?

其中最大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

最小的长度单位呢?

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大约有多长?

那1厘米呢?

二、探究新知

1.测量课桌的长度

如果老师让你估计出我们所使用的课桌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它的长度是多少?

你认为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

(厘米)为什么不选择米为单位呢?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直尺进行实际的测量,要求:

四人小组试着用厘米作单位量一量课桌面的长是多少?

并思考:

是怎样测量的?

(学生活动)

(2)汇报方法

让个别小组代表汇报测量的情况。

(3)比较测量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刚才测量的三种方法,说出哪种方法比较好?

为什么?

(4)引入并板书课题。

用10厘米来测量很方便,其实它还有1个新的名称叫分米(板书课题)。

2.教学1分米有多长

(1)想一想,1分米里有几个1厘米?

(10厘米)10个1厘米,就是10厘米,也可以说成是1分米。

(2)从1厘米到多少厘米的一段是1分米呢?

(11厘米),从哪里到哪里又是1分米呢?

(课件出示1分米放大图,同时板书:

1分米=10厘米)课桌的长度里面有几个整10厘米?

(5个)这5个10厘米是几分米?

(是5分米)还剩下几厘米?

(9厘米)所以我们说,课桌的长度是5分米9厘米。

(完成做一做)

3.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观察直尺上1分米的长度,然后试将大拇指和食指叉开成1分米。

再用直尺量一量是否准确。

同桌互相看1分米大拇指和食指叉开的大小。

(反复两次) 

(2)画一画

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的大概长度,请同学们用尺子上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的线段。

画完后,同桌交换用直尺量一量,看你画得准不准。

(3)想一想,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学生思考后汇报:

一根粉笔的长度;一段铅笔的长度;吸管的长度等)老师介绍身边一些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

4.教学1米=10分米。

(1)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10厘米,那么1米有几个1分米。

(让学生思考猜测)请同桌两人观察软尺,数一数1米有几个1分米。

(2)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自己的想法?

(学生汇报:

我们小组观察了米尺,我们知道了1分米=10厘米,就以10厘米为单位,一段一段地数,一共有10段,也就是10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3)如果给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排队的话,分米应该在什么位置?

(在米的后面,在厘米的前面)

三、训练反馈

1.填空。

(练习纸)

1厘米=( )毫米2厘米=( )毫米1分米=( )厘米、

30厘米=( )分米1米=( )分米60分米=( )米

2.算一算

1米- 2分米=( )分米14厘米+26厘米=( )分米

3.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或数。

(练习纸)

粉笔盒的高约1()。

光盘的厚大约()毫米。

电线杆高5()。

乒乓球台高约7()。

 

一间教室高3()。

一本书的宽14()。

4.判断

(1)儿童游泳池水深7毫米。

()

(2)课桌高60米。

()

(3)一分硬币厚约1毫米。

()(4)一支钢笔长约9厘米。

()

(做完后集体订正)你做对了几道题,就为自己加上几颗智慧星。

四、总结拓展

到今天为止,我们学习过哪些长度单位?

(米、分米、厘米、毫米)这几个长度单位中,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多少?

(都是10)你有什么办法来区分它们?

(在这些长度单位中,米是最大的,依次是分米、厘米和毫米)那么,有没有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了呢?

在什么时候能用到呢?

它和米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

设计

分米的认识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教学

反思

 

课时安排

第3课时

年月日(星期)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教科书第7——8页例3、4及做一做。

教材及学情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在学习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和实际测量能力.

3.通过教学,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经历千米的含义以及千米长度观念的行形成过程,体验观察、比较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结合具体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到数学为实际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初案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 提问:

我们学过什么长度单位?

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吗?

1厘米、1分米、1米呢?

如果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

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那么我们乘的汽车所行的路程是用什么作单位呢?

(指名回答)

2、说明:

在计量比较长的路程时是用千米作单位的,揭题:

千米的认识

二、感受1千米的长度。

1、提问:

你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

它与我们以前学的长度单位“米”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学校运动场跑道的一圈通常是250米,跑四圈是1000米.那么,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千米.

板书:

1千米=1000米.

2、.估想:

(1)让学生闭眼想象,1米有多长?

50米有多长?

100米有多长?

1千米有多长?

(2)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的里程大约是1千米?

(3)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测的吗?

想一想,你还知道什么物体间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或者是几千米?

三、练习

每小时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接起来.(学生订正时,适时加入交通法规教育.)

  

四、实践.

  1、可以在操场的跑道上,或在学校的其他地方量出100米的直线距离。

测量时,应该先确定起点并选定一条直线,然后用卷尺(或其他测量工具)量出100米,在50米及终点处各设立一个明显标志。

让学生走一走,看看有多长?

2、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走1千米有什么感觉?

想不想知道自己走了多少步就是1千米?

走了多长时间大约是1千米?

(组织学生到操场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走一走”)

  汇报:

你们是怎么走的?

有什么感觉?

五、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你们有什么收获?

 2、各小组汇报课外实际测量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六、课外实践作业:

查阅有关“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小资料。

 

板书

设计

千米的认识

1千米=1000米.

教学

反思

 

课时安排

第4课时

年月日(星期)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

千米的换算(教科书第8页例5及做一做。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重难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准备

展示台、课件

 

初案

二次备课

一、激趣引思,沟通旧知.

出示:

指名摘花瓣,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和进率.

教师依次点击鼠标出示: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

做合格的小小列车员.(开火车回答出每节车厢上的题目,其余学生判断,正确就发出火车鸣叫的声音“呜——”)

8米=()分米→50分米=()米→9分米=()厘米→60厘米=()分米

3厘米=()毫米←2米=()厘米←100厘米=()米←1千米=()米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5.

(1)出示:

3千米=()米6千米=()米(任选1题试做)

(2)自主探索,汇报交流.

提问:

括号里应填什么?

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先独立探索,再小组讨论、汇报.

说明:

如3千米=( )米,因为1千米=1000米,3千米里面有3个1千米,就是3个1000米,1000×3=3000(米),所以3千米=(3000)米.

想6千米=( )米,方法同上.

(3)归纳总结、概括算法.

提问:

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再算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明确:

因为1千米是1000米,那么有几千米就是几个1000米就是“几千”米

板书:

3千米=3000米

6千米=6000米

方法:

(4)初步练习.

仿照例题,学生互相出题考一考.并说明思考过程.

2.学习例5.

(1)出示:

5000米=()千米4000米=()米(任选1题试做)

师问:

括号里应填什么?

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先独立探索,再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

说明:

5000米=()千米,因为1000米=1千米,5000米里面有5个1000米,就是5个1千米,5000÷1000=5(千米),所以5000米=(5)千米.

4000米=()米,与此同理.

(3)总结算法.

问:

通过例2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明确:

因为1000米是1千米,那么有几个1000米就是几千米就是几“千米”.

板书:

 5000米=5千米4000米=4千米

方法: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填空.

2.看谁填的又对有快!

2千米=()米 3000米=()千米

4千米=()米 6000米=()千米

3.出示下图:

表示两条铁路的长度.

看图计算:

北京→南京→上海( )千米

北京→武昌→广州( )千米

4.园林工人要在一条路旁植树,每5米划分一段,算一算,1千米的路要划分多少段?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

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课题)

五、课堂作业 .

1.4吨=()千克2000千克=()吨

3千克=()克 8000克=()千克

3.小组讨论.

园林工人要一条长1千米的小路两旁植树,每5米种一棵,算一算,路两边一共种多少棵树?

板书设计 :

千米和米的换算

 

板书

设计

千米的换算

3千米=3000米5000米=5千米

6千米=6000米4000米=4千米

 

教学

反思

 

课时安排

第5课时

年月日(星期)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

吨的认识(教科书第11__12页例6、例7。

教材分析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铺垫。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这不仅是数学知识生活化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先通过两幅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

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推算体重帮助学生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

最后学生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正是活泼可爱,对学习兴趣浓厚,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

从学生认知水平来看,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学生。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经历实践操作,观察比较,推算猜测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提高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通过体验、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2、知道1吨是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化聚。

教学准备

课件

 

初案

二次备课

一、复习

1.教师:

我们都学过哪些重量单位?

让学生描述一下1克和1千克具体有多重.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以故事引入,出示情境图:

“这天阳光明媚,小熊、小牛、小马和小鹿相约去游玩,走着走着它们来到一条小河边。

小牛提议:

这里有座桥,咱们一起过桥玩吧!

小熊说:

等等,你们看,这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什么?

看到这幅图,你们有什么问题?

(小组交流,再指名回答)

2、揭题:

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那么1些吨有多重呢?

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吨”。

(揭题)

三、新授:

(一)教学吨的认识.

1、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的体重,再指名学生汇报。

2、让学生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3、一个同学约重25千克,4个这样的同学约重多少千克?

4、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约1000千克)

5、小结:

1000千克就是1吨。

板书:

1吨=1000千克

6、联系班中40个体重约是25千克的同学,让学生感悟1吨到底有多重?

7、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举例说明)——看课本第12页。

8、提问:

你认为什么样的物体要有吨来作单位。

为什么?

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用吨作单位?

9、小结:

计量较重的大件物品的质量用吨作单位。

(二)解决前面的问题。

现在你们知道它们能同时过桥吗?

可以怎样过桥?

(三)教学千克和吨的换算.

3吨=()千克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推算,不用写出推算过程,启发学生想出:

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是3000千克.所以3吨是3000千克.

6000千克=()吨(让学生尝试练习并说出理由。

四、巩固练习

1、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2、5000千克=()吨8吨=()千克

1吨-500千克=()千克5000千克+3吨=()吨

3400千克-400千克=()4吨100千克=()千克

五.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

“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

“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

l吨=1000千克,l千克=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

1吨=1000000克.

六.作业:

课堂练习册作业本一页。

 

板书

设计

吨的认识

质量单位:

吨1吨=1000千克

例7:

3吨=3000千克6000千克=6吨

 

教学

反思

 

课时安排

第6课时

年月日(星期)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13页练习三

教学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