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农村消费的思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74642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扩大农村消费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扩大农村消费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扩大农村消费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扩大农村消费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扩大农村消费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扩大农村消费的思考.docx

《扩大农村消费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扩大农村消费的思考.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扩大农村消费的思考.docx

扩大农村消费的思考

扩大农村消费的思考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

然而,长期以来,消费不足、特别是农村消费不足一直是全市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重庆直辖以来,全市经济实现快速增长,但经济的增长过分依赖于投资和出口。

1997年,全市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为11.9%,到2007年,这一比重变为11.1%。

在这十年,商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重庆是一个年轻的直辖市,大城市,大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承载着胡总书记“3.14”总体部署,肩负起统筹城乡发展综合试点重任,如何扩大农村内需,实现农村经济较快发展,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一、重庆市农村消费现状

直辖十年,全市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呈现稳中见快态势,但与城市市场相比,表现为“份额小、差距大、层次低”特征。

(一)农村消费品市场稳定发展,但市场份额呈缩小态势

直辖以来,重庆消费品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0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创直辖新高,比上年增长18.4%,提高3.0个百分点。

其中,城市比上年增长19.4%,农村比上年增长15.7%。

在这十年,城乡消费品市场均实现较快发展,但总体表现为“城市快,农村慢”特征。

1997-2007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9.6%,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2.0%,城市增长速度平均比农村快2.4个百分点,城乡消费品市场发展差距较大。

至2007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市的比重为26.6%,直辖十年共下降了4.4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品市场份额大大缩小。

(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增长加快,但与城市居民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直辖以来,全市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特别是进入“十五”以来,随着国家大力扶持农业的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到位,农村经济发展加速,农村消费也逐步被激发。

2007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9890元,是1997年的2.0倍,年均增长7.2%,比农村居民高1.0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全市农村发展加速,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年均增长达11.0%,比城市居民高1.8个百分点。

但尽管如此,跟城镇居民消费相比,农村消费仍有较大差距。

据测算,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仅相当城镇居民1992年的水平,大约落后15年。

(三)消费结构不断改善,但层次仍然较低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推动和促进了农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

广大农村居民正从“吃饱、穿暖”的基本生存型消费,逐步向“健康、时尚”的享受型消费迈进。

直辖以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绝大部份用在吃、穿、住等基本生存需要上。

1997年全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65.8%,生活消费支出中有六成以上用在“吃”上,而用在家庭设备用品、文化教育娱乐、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仅占15.1%。

至2007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4.5%,与1997年相比下降了11.3个百分点。

人均在家庭设备用品、文化教育娱乐、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为20.0%,十年仅提高4.9个百分点。

资料显示,直辖十年,城市民居恩格尔系数稳定下降,而农村居民恩格系数在2000-2002年以及2003-2004年三次呈现上升,这说明,客观外来因素变化时,对城市居民生活影响相对较小,而对农村居民生活影响更大。

农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稳步增加。

电视在农村已基本普及;摩托车成为了农民进城务工、办事及经商的重要交通工具;随着农村用电、用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设备在农村也实现了快速发展;移动电话也成为了农村居民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通信工具,发展非常迅速。

2007年,农村每百户居民平均拥有摩托车18辆、洗衣机33台、电冰箱29台、彩电89台,分别是1997年的14.7倍、11.7倍、10.1倍和8.0倍,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移动电话,平均拥有量达到82部。

但是,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亦明显落后。

目前,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彩电140台,移动电话164部,普及程度均远高于农村。

空调、热水器、家用电脑在农村很少,在城镇,这些都已迅速得到了普及,2007年,拥有量分别达到174台、98台和74台。

城镇居民目前的消费正在向代表更高层次的家用汽车迈进,而农村居民离这个层次还有很大的差距。

同时,从产品的质量档次看,目前农村居民使用的一些家用电器,基本上是在形态、功能等方面被城镇所淘汰的低档次落后产品。

农村消费长期停留在相对较低的消费层次上,不仅使城乡消费水平差距不断扩大,而且由于数量庞大的低层次农村消费群体,难以向中间消费层次提升和过渡,使农村经济很难实现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全市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这一局面不改变,将直接影响全市城乡统筹进程。

二、农村市场难火,消费“偏冷”的主要成因

(一)即期消费不足,消费倾向不高

消费倾向反映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意愿,是消费者收入预期、支出预期和消费偏好的集中体现。

究其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增长乏力,决定了农民即期消费不足,农村市场难火。

直辖十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7.6%,比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2.3个百分点,农民有限的收入除投入农业生产外,可用于生活消费的很少。

第二、农民收入极不稳定,实现增收风险较大。

农业增产增收要承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压力,近年来,全市部分地区出现洪涝、干旱、冰雪等自然灾害,给广大农村带来了较大影响;同时,农资价格的不断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的提高等因素,极大地影响了农民收支预期。

第三、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和完善。

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社会保障严重滞后于城镇,社会保障覆盖面和保障能力仍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学的社会保障模式还得不到有效保证,农民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较多,在考虑支出时,很为谨慎,往往选择增加储蓄,减少即期消费,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四、农民消费观念陈旧保守,消费结构不甚合理。

在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短时期内很难有根本改变,长期形成的“量入为出”、“存钱、盖房、娶媳妇”以及“存钱、养老”等传统消费观念仍占主流,消费观念的保守陈旧亦是影响消费市场的原因。

(二)落后的消费环境阻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首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薄弱阻碍了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在农村的迅速普及,也增加了农产品商品化的难度,导致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之间的互动难以实现,制约着农村消费水平的提升;第二,流通设施和流通方式落后。

农村消费市场仍以“杂货店、夫妻店、路边店”等传统方式为主,规范化、组织化程度低,硬件设施差,代表现代流通方式的连锁、超市等还远未普及;第三,农村市场监督和管理存在诸多困难,农村消费市场上的产品存在较多质量问题,以次充好、虚假销售等各种形式的商业欺诈花样繁多;行业垄断、无序竞争、假冒伪劣以及消费安全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快速、持续发展。

第四,农村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民又缺乏必要的质量意识、维权意识和有效的维权途径;镇(乡)市场管理部门更多地是收取行政管理费,而在维护流通秩序和环境方面力度很小,如此种种,严重挫伤了农民消费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大。

三、目前开拓农村市场,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发掘农村消费潜力正当其时

(一)各界对“三农”关注空前,政府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农村正迊来发展的春天

我们可以看到,连续5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文件,当前,在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思想指导下,城乡统筹、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等一系列新农村建设政策措施逐步实施,特别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流通状况,为拉动农村市场消费提供了新的动力。

免征农业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也大大减轻农民负担。

近年来,为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保证广大移民“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政府在加强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技能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最低工资标准的实施,以及2007年起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对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也起到重要作用。

可以说,当前,农业已经迊来了发展的春天,随着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农村消费将随之不断扩大,目前开拓农村市场、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发掘农村消费潜力正当其时。

(二)重庆总体上已达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一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消费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2007年全市人均GDP达14622元。

据资料,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消费将进入新的阶段,我市于2004年就已达到;二是全市工业连续十几年实现快速发展,对保障供给,扩大消费以及壮大消费群体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三是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2007年,全市城市化率达48.3%,直辖十年提高了17.3个百分点,以主城区辐射周边区县,六个中心城市带动周边欠发达地区时机已逐步成熟。

(三)农村市场潜力巨大。

近年来,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3509元,比上年增长22.1%,不仅创十年最高增速,而且高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水平。

在城市近乎饱和的家电消费,包括洗衣机、空调、冰箱、微波炉等,在农村则是严重消费不足,据测算,农村耐用消费品消费水平整体落后城市10年以上。

过去农民关心的是买东西方便不方便,现在关心的是能不能买到货真价实的东西,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的巨大消费潜力将得到释放。

(四)现代流通方式正逐步向农村延伸。

近年来,全市商贸流通领域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已进入全面开放的新阶段。

2007年,全市外商投资批发和零售企业达118家,住宿和餐饮企业63家,连锁、超级市场等现代商业业态已经在城镇逐渐趋于成熟,目前正向广阔的农村延伸,现代流通业在农村的发展必将有力促进农村消费市场。

四、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的几点思考

农村消费潜力巨大,农村商机无限,但提升农村消费并非一蹴而就,必须多方共同努力,采取配套措施形成合力,以增强农村居民消费信心,提高消费能力。

(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只有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才能扩大农村消费。

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扶农政策,不折不扣地将各种支农补助发到农民手中,不能一手发补贴,一手乱收费用;要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优质、高效、高产农业,尽快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要创造条件支持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着力建立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农村产业化发展构架;要多方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努力创造农民增收的途径。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越来越多,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各项技能的培训,增强他们的就业本领,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以及与之配套的农村劳动力及人员流动的体制和机制,为之创造宽松的工作生活环境。

(二)努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农村消费环境的不佳,是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要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首先,必须大力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快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从而降低消费成本,为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电和大型农机具进入农村创造条件,以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形式和消费内容;其次,要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

通过农村城镇化,可以集中零散的居民,营造舒适便捷的城市消费环境,改善农村消费品市场功能。

同时,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农村第三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第三,要逐步完善农村消费市场的服务功能,建立服务网点,加强售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解决农村居民消费中的各种担忧;第四,要坚决打击各种坑农行为,杜绝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农村市场,切实保护农村居民的消费权益。

为广大农村居村购物营造“方便、实惠、安全”的消费环境;第五,要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

国家要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对农村信息化建设不能完全市场化。

通过信息化,解放农民思想,开阔农民视野;通过信息化,拓展农产品市场,进一步畅通流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当前,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不断健全和发展,然而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相当薄弱,养老、医疗、教育等问题仍时刻困扰着农民,使他们不得不节衣缩食,增加储蓄,从而限制了即期消费。

因此,应按照十七大报告的指示精神,加强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着力建立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建立与完善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

要采取多种措施,全面推行惠及每个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在全面彻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减免贫困家庭学生高中教育阶段学杂费,让广大农村学生充分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只有充分消除农村居民在生活中的后顾之忧,提高农村居民整体保障水平,才能激发广大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大力发展,为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