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用药原则附高血压防治指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74383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10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血压用药原则附高血压防治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高血压用药原则附高血压防治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高血压用药原则附高血压防治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高血压用药原则附高血压防治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高血压用药原则附高血压防治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血压用药原则附高血压防治指南.docx

《高血压用药原则附高血压防治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血压用药原则附高血压防治指南.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血压用药原则附高血压防治指南.docx

高血压用药原则附高血压防治指南

高血压用药原则

  现在很多中老年人都有高血压的毛病,高血压是人类的高发疾病,很多人都开始重视起这个疾病的治疗,我们在治疗之前一定得了解高血压究竟如何判定。

对症下药才是王道止痛药不是万能的

  判定方法如下:

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39mmHg和/或舒张压≥89mmHg,按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2,3级。

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单列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亦应该诊断为高血压。

治疗前要先区别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者的治疗不一样。

  了解高血压的同时需要知道高血压正常饮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高血压病人的饮食治疗,是以减少钠盐、减少膳食脂肪并补充适量优质蛋白,注意补充钙和钾,多吃蔬菜和水果、戒烟戒酒、科学饮水为原则。

  下面小编为您介绍高血压的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足够的睡眠,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

注意饮食调节,以低盐、低动物脂肪饮食为宜,并避免进富含胆固醇的食物。

肥胖者适当控制食量和总热量,适当减轻体重,不吸烟。

  服用少量镇静剂可减轻精神紧张和部分症状,可选用:

复方苯巴比妥溴化钠片

  二、降压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合理使用降压药物,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对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以及防止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都有作用。

降压药物种类很多,各有其特点,目前趋向于作用持久,服用次数减少的长效制剂或剂型,以方便病人服用。

常用的降压药物有:

  1利尿降压剂:

氢氯噻嗪、环戊甲噻嗪、氯噻酮、速尿等。

  2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抑制剂:

利血平、降压灵、盐酸可乐定。

  3肾上腺素能受体组滞剂:

β阻滞剂如心得安、氨酰心安、和美多心安等;α阻滞剂如苯苄胺、α+β阻滞剂如柳氨苄心安。

  4酶抑制剂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

  5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

  6血管扩张剂如肼苯哒嗪、长压定、哌唑嗪、呱氰啶等。

  7神经节和节后交感神经抑制剂如呱乙啶、酒石酸五甲呱啶等。

  8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如酮色林等。

  9复方制剂如复方降压片、复方罗布麻片、安达血平片等。

抑制病毒优化乙肝治疗策略

  降压药物选用的原则是:

  ①应用降压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需长期服药。

因此,宜选用降压作用温和、缓慢、持久、副作用少、病人易于掌握而使用方便的口服降压药(如氢氯噻嗪、利血平、复方降压片等)作为基础降压药,再按不同病期选用其他降压药物,最好选择中成类药物清脑降压片,该药适合长期用药患者。

  ②用降压药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达到降压目的后,可改用维持量以巩固疗效,尽可能用最小的维持量以减少副作用。

  ③使用可引起明显直立位低血压的降压药物时,宜向病人说明,从坐为起立或从平卧位起立时,动作应尽量缓慢,特别是夜间起床小便时更要注意,以免血压突然降低引起昏厥而发生意外。

  ④缓进型第一期病人,症状不明显,一般治疗(包括镇静剂)即能奏效,可不必应用降压药物,必要时用少量作用温和的降压药如利尿剂、萝芙木类或复方降压片即可。

第二期病人多需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压药治疗,如利血平、肼屈嗪和利尿药合用或再选加酶抑制剂、节后交感神经抑制剂、神经节阻滞剂或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等。

第三期病人多需用降压作用强的药物如节后交感神经抑制剂、神经节阻滞剂,如盐酸可乐定、长压定等治疗。

  ⑤临床上常联合应用几种降压药物治疗,其优点是:

药物的协同作用可提高疗效;几种药物共同发挥作用,可减少各药的单剂量;减少每种药物的副作用,或使一些副作用互相抵消;使血压下降较为平稳。

最常用的联合是利尿剂和其他降压药合用,利尿剂既可增强多种降压药疗效,又可减轻引起浮肿的副作用;利血平和肼屈嗪,β受体阻滞剂和米诺地尔合用时,各自减慢和增快心率的副作用互相抵消。

  ⑥急进型高血压病的治疗措施和缓进型第三期相仿。

如血压持续不降可考虑用冬眠疗法;如出现肾功能衰竭,则降压药物以选用甲基多巴、肼屈嗪、米诺地尔、可乐定为妥,血压下降不宜太显著,以免肾血流量减少加重肾功能衰竭。

  ⑦对血压显著增高已多年的病人,不宜使血压下降过快、过多,病人往往因不能适应较低或正常水平的血压而感不适,且有导致脑、心、肾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脑血管意外、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肾功能不全等可能。

发生高血压危象或高血压脑病时要采用紧急降压措施。

  近年来多选用钙离子拮抗剂作为首选药,尤其对伴有冠心病心绞痛者尤为适宜,对有传导阻滞、心动过缓者亦甚安全;亦可选用酶抑制剂,对伴有心功能欠佳者更好,对血压过高上述两药可同时应用;对有心动过速者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尤其对心肌梗死后伴有高血压、心动过速或过早搏动可能有预防猝死的作用;对持久血压不易下降者有时需上述三药同时应用,但应从小剂量开始,并经常随访血压。

近年研究证明,硝苯地平与卡托普利有逆转高血压引起的左心室肥厚的作用,故特别适合高血压合并心脏病患者。

高血压不只是降压而已,一定要重视不要伤害其他的器官,合理的用药是必须的,根据自身的病情选择正确的药物,让这个“夺命狂魔”不再兴风作浪。

 前言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的心血管病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均有增长的趋势。

据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有高血压患者约1.6亿。

但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均很低,我们面临的高血压防治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本指南从我国高血压流行状况和防治实际出发,提出符合国情的全人群和高危人群相结合的防治策略,强调人群防治,同时加强高血压病人的治疗。

高血压的危害性除与患者的血压水平相关外,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合并的其它疾病情况。

因此,在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中,除仍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定在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根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正常高值血压和1、2、3级高血压之外,还应当根据合并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同时患有的其它疾病,将高血压患者分为4层(组),即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并依此指导医生确定治疗时机、治疗策略与估计预后。

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

这就要求医生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干预患者检查出来的所有可逆性危险因素,并适当处理病人同时存在的各种临床情况。

对于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应是140/90mmHg以下,而对于合并糖尿病的病人,血压应降至130/80mmHg以下。

在初始用药的选择方面,主要根据个人情况,结合社会经济情况,根据我国的现状,群体的治疗应是尽可能在一般高血压患者中推荐使用廉价的降压药物,首先提高治疗率,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控制率。

临床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利尿剂、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AT1)拮抗剂(ARB)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或由上述药物组成的固定剂量复方降压制剂。

为使血压达标,大多数高血压病人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联合应用。

强调改善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的防治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对高血压患者有益,而且对血压正常高值人群也有好处。

对特殊人群的防治,包括老年高血压、妊娠高血压以及同时患脑血管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糖尿病或肾脏疾病的高血压病人,指南也有相应的论述。

高血压防治必须采取全人群、高危人群和病人相结合的防治策略,从控制危险因素水平、早诊早治和病人的规范化管理三个环节入手,构筑高血压防治的全面战线。

努力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而以上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观念的转变和战略的转移。

从以疾病为主导,转向以健康为主导。

从以患者为中心,转向以人群为中心,将工作的重心前移,普遍提高人群的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

从以医疗为重点,转向以预防保健为重点,综合控制各种危险因素。

从以专科医生为主,转向全科医生、护士、预防保健、检验、公共卫生等人员共同参与的团队管理。

从以大医院为中心,转向以社区为中心,将高血压防治的政策、措施、成果和经验变成社区实践。

从卫生部门转向社会共同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各相应部门、专业团体、企业、新闻媒介及社会各界的作用,建立广泛的高血压防治联盟和统一战线。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为我国21世纪的高血压预防工作和临床实践指明了方向。

为使指南的原则变成行动,需要政府部门、学术团体以及社会各界全方位的支持配合,使防治一线的工作人员认真贯彻,服务于广大城乡居民,为将我国高血压防治提高到新的水平做贡献。

 

 

1.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

高血压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一百多年前Riva-Rocci发明了袖带血压计后医学界才对高血压的生理和病理意义有了认识。

20世纪50-60年代开展了大量人群血压分布及血压与心血管病关系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证实了高血压是引起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研究高血压的流行特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高血压诊断标准的确定。

人群血压的分布接近正态分布。

如何确定高血压和正常血压的分界点(cutoffpoint)一直是高血压流行病研究的重点。

从理论上讲,分界点的确定是人为的,但从临床角度看,这个点应该是能区别“有病”和“无病”的最佳点。

这和确定任何呈正态分布的生理指标正常值的原则是一样的。

经过多年的观察、研究和论证,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是能够最佳地(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预测高血压所导致的心血管病的分界点。

但是,是采用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各家有不同的意见。

由于收缩压测定(根据柯氏音第一音)比较准确,故最初推荐使用收缩压。

以后研究发现舒张压的临床意义更大,故又推荐使用舒张压。

此外还对平均血压以及近年来对脉压的重要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结果说明这两种指标不适合作为区分“高”和“正常”的指标。

经过多年争论和研究后,现在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同时采用收缩压和舒张压两个指标。

因此“收缩压≥140mmHg及/或舒张压≥90mmHg”被国际上公认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在确定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同时,国际上也对血压测量的方法、仪器、环境和测量次数等影响因素作了明确的规定,形成了血压测量的标准化方法,对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和国际间比较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1.1高血压流行的一般规律

经过多年的流行病学研究,现在对高血压在人群中的流行特征和规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血压流行的一般规律是:

(1)高血压患病率与年龄呈正比;

(2)女性更年期前患病率低于男性,更年期后高于男性;

(3)有地理分布差异。

一般规律是高纬度(寒冷)地区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

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

(4)同一人群有季节差异,冬季患病率高于夏季;

(5)与饮食习惯有关。

人均盐和饱和脂肪摄入越高,平均血压水平越高。

经常大量饮酒者血压水平高于不饮或少饮者;

(6)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经济文化落后的未“开化”地区很少有高血压,经济文化越发达,人均血压水平越高;

(7)患病率与人群肥胖程度和精神压力呈正相关,与体力活动水平呈负相关;

(8)高血压有一定的遗传基础。

直系亲属(尤其是父母及亲生子女之间)血压有明显相关。

不同种族和民族之间血压有一定的群体差异。

1.2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

我国曾进行过三次大规模高血压人群抽样调查。

1958-1959年第一次调查(部分省市),共调查15岁以上人群约50万。

当时各地采用的诊断标准不一致,加上统计技术落后,故未能得到精确的患病率数据。

粗略地计算,平均患病粗率为5.1%。

1979-1980年第二次全国抽样调查,共查15岁以上人群约400多万。

采用了当时的世界卫生组织标准(≥160/95mmHg为确诊高血压,140/90mmHg和160/95mmHg之间的为临界高血压)。

由于当时理解有误,没有把血压值是140/90的人诊断为高血压。

根据当时的标准(收缩压≥141mmHg及/或舒张压≥91mmHg),总的临界以上高血压患病粗率为7.73%。

1991年第三次全国抽样调查,共查15岁以上人群90多万。

完全采用了当时的国际标准(收缩压≥140mmHg及/或舒张压≥90mmHg或两周内服降压药者),结果总的患病粗率为13.58%。

如按第二次调查采用的标准(收缩压≥141mmHg及/或舒张压≥91mmHg)计算,患病粗率为11.88%。

由此可见,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太可能根据上述三次调查结果精确地估计高血压患病率的变化趋势。

但这些资料明显地反映了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的上升趋势。

特别是第二次和第三次调查,采用了同样的年龄组和血压测量方法。

在采用了同一标准(第二次调查的标准)后数据完全可比。

结果显示,从1980年到1991年的10年间,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上升了4.15个百分点,绝对值增长了54%。

我国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脑卒中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

有研究提示脑卒中发病率约250/10万人,而冠心病发病率约50/10万人。

脑卒中发病是冠心病的5倍。

因此,我国心血管病防治的重点是预防脑卒中。

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积极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措施。

我国人群血压水平从110/75mmHg开始,随着血压水平升高而心血管发病危险持续增加,与血压<110/75mmHg比较,血压120~129/80~84mmHg时,心血管发病危险增加1倍,血压140~149/90~94mmHg,心血管发病危险增加2倍,血压>180/110mmHg时,心血管发病危险增加10倍。

近年来,由于社会变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均有增加趋势。

据2002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居民27万人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但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

畜肉类及油脂类消费过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

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

与1991年比较,患病率上升31%。

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与1991年比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差水平。

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空腹血糖受损率为1.9%。

估计全国糖尿病现患人数2000多万,另有近2000万人空腹血糖受损。

与1996年比较,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由4.6%上升到6.4%,增加39%。

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人数1.6亿,其中高胆固醇血症2.9%,高甘油三酯血症11.9%,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7.4%。

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全国超重人数2.0亿,肥胖人数6000多万。

儿童肥胖率已达8%,应予以重视。

与1992年比较,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

调查表明,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少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高盐饮食与高血压患病密切相关,饮酒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密切相关,脂肪摄入多且体力活动少的人,患上述慢性疾病的机会多。

1.3我国人群高血压病患者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高血压流行病学和防治研究的重要参数。

1991年全国血压抽样调查收集了有关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数据(表1中1991年资料,引自中国高血压杂志1995年增刊,17页)。

表11991年,2002年我国人群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高血压人数

知晓率*(%)

服药率*(%)

控制率*(%)

1991年:

城市

合计

 

 

37820

35752

73572

 

 

32.1

39.4

35.6

 

 

14.7

19.7

17.1

 

 

3.3

4.9

4.1

农村

合计

 

26816

28651

55467

 

11.7

15.9

13.9

 

4.4

6.4

5.4

 

1.0

1.4

1.2

总计

129039

26.3

12.1

2.8

2002年:

 

 

 

 

总计

29800

30.2

24.7

6.1

*2002年的定义:

知晓率为可被诊断为高血压的调查对象在调查前就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者的比例;治疗率为可被诊断为高血压的调查对象中近2周内服降压药者的比例;控制率为可被诊断为高血压的调查对象中目前通过治疗血压在140/90mmHg以下者的比例。

 

表1的数据表明,目前我国人群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服药)率和控制率都很低。

此外,农村的相应各率明显低于城市,男性低于女性。

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资料显示,人群高血压患者知晓率为60%,服药率为40%,控制率达25%;2000年以上三率分别达70%,59%和34%。

以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近半个世纪来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上升很快。

其他研究资料还表明,心血管病的其他危险因素(血脂异常、肥胖、糖尿病、吸烟等)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加快了高血压的致病过程。

导致高血压和其他危险因素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带来的一系列不健康生活方式所致。

其中最重要的是膳食不平衡,吸烟和过量饮酒,缺乏体力活动和心理压力增加。

这些不良趋势,以及很低的人群高血压控制率,是对我国人群高血压防治的一个严重的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每一名医务工作者对我国高血压的流行态势及其将导致的后果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保持高度的警觉,并采取有力的防治措施。

1.4心脑血管病成为中国人首位死因,高血压是第一危险因素

最近发表的我国≥40岁17万人群8年(1239191人-年)随访结果表明,总死亡20033人,总死亡率为1345.2/10万人-年。

前三位死亡的原因(死亡率/10万人-年)分别为心脏病(296.3)、恶性肿瘤(293.3)、脑血管病(276.9)。

总死亡的危险因素第一位是高血压(相对危险:

RR=1.48),此后是吸烟(RR=1.23)和缺乏体力活动(RR=1.20)。

心脏病占总死亡的23.1%,恶性肿瘤占22.3%,脑血管病占21.3%。

心脑血管病合并占总死亡的44.4%。

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负担是巨大的,据2003年统计我国高血压直接医疗费为300亿元人民币,脑血管病为263亿元,心脏病为288亿元。

据估计我国心脑血管病每年耗费(直接医疗费和间接耗费)3000亿元人民币。

 

2.血压与心血管病危险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率呈连续正相关。

许多与高血压有关疾病发生于通常被认为是“正常血压”者,因此,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危险不仅取决于血压水平,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数量和程度。

2.1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

国际公认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是:

超重、高盐膳食及中度以上饮酒。

我国流行病学研究也证实这三大因素与高血压发病显著相关,但又各自有其特点。

2.1.1体重超重和肥胖或腹型肥胖

中国成人正常体重指数(BMI:

kg/m2)为19~24,体重指数≥24为超重,≥28为为肥胖。

人群体重指数的差别对人群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有显著影响。

我国人群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与人群体重指数差异相平行。

基线体重指数每增加3,4年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女性增加57%,男性增加50%。

腹型肥胖:

中国成人”代谢综合征”腰围切点的研究表明,我国中年人随着腰围增大,”代谢综合征”成分聚集的OR值显著增高;腹部脂肪聚集和危险因素的增加有密切关系。

以男性腰围≥85cm、女性≥80cm为切点,检出”代谢综合征”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相对较低。

我国24万成人数据汇总分析表明,BMI≥24kg/m2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患糖尿病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2~3倍,具有2项及2项以上危险因素的高血压及糖尿病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

BMI≥28kg/m2的肥胖者中90%以上患上述疾病或有危险因素聚集。

男性腰围≥85cm、女性≥80cm者高血压的危险为腰围低于此界限者的3.5倍,其患病尿病的危险为2.5倍,其中有2项及2项以上危险因素聚集者的高血压及糖尿病危险为正常体重的4倍以上。

最近,国际糖尿病联盟公布的”代谢综合征”有关腹型肥胖的标准是中国人腰围男性≥90cm、女性≥80cm。

有关腹部肥胖的腰围目前暂用中国肥胖工作组建议的标准,但在不同的研究中可同时参考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标准。

有关中国腹部肥胖的腰围标准仍需进一步研究。

 

表2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体重指数和腰围界限值与相关疾病*危险的关系

分类

体重指数(BMI)

(kg/m2)

腰围(cm)

男:

<8585-94≥95

女:

<8080-89≥90

体重过低**

<18.5

体重正常

18.5-23.9

增加

超重

24.0-27.9

增加

极高

肥胖

≥28

极高

极高

*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它健康问题

(中国肥胖工作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年23期)

注:

为了与国际数据可比,在进行BMI数据统计时,应计算BMI≥25及≥30的数据。

为了全面评估,也可计算腰围男≥95cm及女≥90cm的数据。

 

2.1.2饮酒

按每周至少饮酒一次为饮酒计算,我国中年男性人群饮酒率约30%~66%,女性为2%~7%。

男性持续饮酒者比不饮酒者4年内高血压发生危险增加40%。

2.1.3膳食高钠盐

我国人群食盐摄入量高于西方国家。

北方人群食盐摄入量每人每天约12g-18g,南方为7g-8g。

膳食钠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显著相关性,北方人群血压水平高于南方。

在控制了总热量后,膳食钠与收缩压及张压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3及0.58。

人群平均每人每天摄入食盐增加2g,则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升高2.0mmHg及1.2mmHg。

2.2血压升高是心血管发病的危险因素

血压升高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2.2.1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

我国为脑卒中高发国,1997年,WHO-MONICA研究报告北京35~64岁男性脑卒中事件发生率为247/10万人,女性为175/10万人。

我国10组人群研究表明,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发病危险呈对数线性关系,基线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生相对危险增加49%(缺血性卒中增加47%,出血性卒中增加54%);舒张压每升高5mmHg,脑卒中危险增加46%。

东亚人群分析显示,中国和日本人群中,血压升高对脑卒中发病作用强度为西方人群的1.5倍。

我国的研究提示老年脑血管病患者基础和长期治疗中平均收缩压水平与脑卒中再发有关。

中国七城市脑卒中预防研究表明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发生危险密切相关,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危险就增加25%。

社区干预治疗可使脑卒中发生危险下降31%。

2.2.2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血压升高是西方人群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弗明汉心脏研究及MRFIT研究已经证实。

首钢公司男性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显示,收缩压120~139mmHg时,冠心病相对危险比<120mmHg者增高40%,140~149mmHg者增加1.3倍,同样说明血压升高在中国人群中对冠心病发病的作用。

血压急剧升高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2.2.3血压升高增加心力衰竭和肾脏疾病的危险

有高血压病史者的心力衰竭危险比无高血压病史者高6倍。

舒张压每降低5mmHg,可使发生终末期肾病的危险减少1/4。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研究调查,我国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估计全国有心力衰竭患者400万。

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