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学论文.docx
《商品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品学论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商品学论文
商品学期末课程论文
商品与环境
学院:
商学院
班级:
11商41
姓名:
徐秋月
学号:
11086040
成绩:
--------------------
商品与环境
摘要:
当今社会,随着环境问题规模的扩大和程度的加深,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资源作为商品,商品的生产与贸易与环境问题直接相联系。
本文从分析商品对环境的影响出发,研究商品生产对环境带来的种种问题,通过指导生产、贸易和消费模式的转变等综合措施促进建立健康和谐的环境关系,从而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商品生产环境问题防治措施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商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对环境的影响
2.从区域环境利益角度分析商品对环境影响
3.现金商品生产消费中,如何具体有效保护环境
(二)前人的研究
一、商品与环境
1、技术环境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从各个方面对商品流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具体地讲,科技环境对流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影响流通的规模、结构。
(2)科技进步使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大多数产品的生命周期有明显缩短的趋势。
(3)科技进步为流通创造了更广泛的消费需求,需求的多样化、复杂化又促进流通的发展。
(4)科技进步使流通的地域范围更加扩大,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和通讯手段日益超越地域的限制,使地区间、国家间联系更加紧密。
2、政治及法律环境
商品的政治环境是指制约商品流通的政治因素和条件,主要包括一国的政治局势以及有关的经济政策等。
法律环境对商品流通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即法制的健全程度和与流通有关部门的具体法律条款
二、商品与环境关系的应对措施
1、社会环境的提高
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繁荣市场经济保证和提高商品质量.在保证和提高商品质量的前提下,不断增加商品的数量和品种,以满足社会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逐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推行商品标准化法,严格执行商品标准,实行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坚决制止假冒伪劣商品和违禁商品的生产,从货源上截住不符合质量要求和有害的商品进入市场.要"依法经商","依法治商",对假冒伪劣商品和违禁商品要加大打击力度,坚决取缔不合法经营,充分发挥各级商检部门,工商部门,消费者协会的职能作用,增强经营者和消费者的质量意识,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营与消费的正常秩序.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商品经营方针,正确指导商品生产,商品经营与社会消费.教育人们一2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即不盲目崇拜进口的"洋贫",又不一味追求奢侈的高消费,保持与发扬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弘扬爱国主义鞘坤.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商品生产和社会消费同步进行,保证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逐步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
2、自然环境的防治
(1)全民树立环境保护和资源意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大力宣传环境污染的危害和环境污染的知识,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对自然资源进行规划管理,督促企业和公民自觉遵守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
(2)加强法制建设,从法制体系上保护环境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非常重视环境保护以及环境保护法规的建设。
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进程的加快,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也越来越健全。
进年来,我国的诸多环境法律法规相继出台,《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节约能源法》等相继施行,有力地规范了我国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利用工作。
这些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形成了一个立体的法制体系,对提高我国国民环境保护意识、防治环境污染、保护自然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合理利用科技技术,逐步降低对大气的污染
大气污染防治是环境保护的重要部分。
商品的生产和流通造成的大气污染的防治应主要从工业废气的治理入手,控制工业污染源头,推行清洁生产,合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
政府和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核能等洁净能源,解决大气污染问题,这就要求企业改革能源结构,革新燃烧工艺,建设配套装置,更新燃料的前期处理方法和尾气的治理方法,或者采用集中供热等。
采用高新技术,是企业的唯一出路,是治理大气污染的最好的办法。
3、技术环境的应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都受科学技术的影响。
首先,商品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生产原料,随着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对商品的产地、运送、生产人员素质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进而使商品更好地生产,更快的流通,更大范围的使用。
其次,商品的生命周期也受技术的影响,技术更新促使商品的更新换代。
最后,技术的优劣影响产品的质量,及对其他环境的破坏。
4、政治及法律环境的适应
商品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流通,有着不同的方针政策。
不论商品的市场如何,在国家政策法律的制约和鼓励下,都会做出各方面的调整,以符合国家的政策遵守法律的要求。
同时国家出台的经济方面的优惠政策,也更好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三)本文的研究框架
(一)商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对环境的影响
1.商品与环境关系
2.商品对环境的影响
(1)商品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2)商品消费性环境污染
(3)商品流通中的环境污染
(4)商品生产性环境污染
(二)从区域环境利益角度分析商品对环境影响
(三)现金商品生产消费中,如何具体有效保护环境
1.树立环境保护和资源意识,从行动上保护环境
2.加强法制建设,从法制体系上保护环境
(四)保护生活环境的有效措施
1.充分合理利用环境自净作用
2.商品对水体污染的防治
3.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防治
4.合理利用科技技术,逐步降低对大气的污染
二、现状
(一)发展历史
人类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
自人类出现以后,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就紧密联系在一起。
生物是在与环境的对立统一中存在的,而存在决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环境问题是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的产物,根本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
(一)人类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探索历程
从全球视野看,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问题,主要经历了“沉痛的代价、宝贵的觉醒、奋起的飞跃”3个阶段。
第一阶段:
沉痛的代价。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
随着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提高。
传统工业化在创造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大范围破坏生态环境,大量排放各种污染物,人类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相继发生了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八大公害。
例如,1943年5月至10月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烟雾事件,大量汽车尾气产生的光化学烟雾,在5个月时间内造成65岁以上老人死亡400多人。
1952年12月英国伦敦由于冬季燃煤产生大量煤烟,引起大面积烟雾,发生严重烟雾事件,能见度突然变得极差,整座城市弥漫着浓烈的臭鸡蛋气味,居民普遍呼吸困难,短短几天就导致4000多人死亡,此后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陆续丧生,震惊世界。
第二阶段:
宝贵的觉醒。
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促使人类环境意识开始觉醒。
在环境觉醒历史进程中,出现过著名的3本书。
第一本书是《寂静的春天》,作者蕾切尔·卡逊是一位美国海洋生物学家。
这本书揭露了为追求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因而也有人把它叫做《没有鸟鸣的春天》。
其代表性语言是,“不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
第二本书是《增长的极限》,是1972年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会聚在罗马提出的一份报告。
该报告的代表性观点是,“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
第三本书是《只有一个地球》,是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委托经济学家芭芭拉·沃德和生物学家勒内·杜博斯撰写的。
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不进行环境保护,人们将从摇篮直接到坟墓”。
第三阶段:
奋起的飞跃。
经历了沉痛的代价和宝贵的觉醒之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对发展不断进行深刻反思。
我国环境保护大致可以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2年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时,我国正处于左倾社会主义思潮当中,当时的观点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社会主义没有污染”,“说社会主义有污染是对社会主义的污蔑”,我国不准备派代表参加。
周恩来总理首先看到了污染的严重性,他强调不能将环境问题看成是小事,不要认为不要紧,不要再等了。
在周总理的指示下,我国派出代表团参加了人类环境会议。
会议后不久,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环保工作方针。
第二阶段: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
这一时期,我国环境保护逐渐步入正轨。
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
1984年5月,国务院作出《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环境保护开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1988年设立国家环境保护局,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地方政府也陆续成立环境保护机构。
1989年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要积极推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污染集中控制、限期治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等8项环境管理制度。
同时,以1979年颁布试行、1989年正式实施的《环境保护法》为代表的环境法规体系初步建立,为开展环境治理奠定了法治基础。
第三阶段:
从1992年到2002年。
里约环发大会两个月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十大对策》,把实施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
1994年3月,我国政府率先制定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
1996年,国务院召开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发布《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大力推进“一控双达标”(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工业污染源达标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达标)工作,全面开展“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水污染防治,“两控区”(酸雨污染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大气污染防治、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简称“33211”工程)的污染防治。
启动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保护天然林等一系列生态保护重大工程。
第四阶段:
从2002年到2012年。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环境保护是重大民生问题、探索环境保护新路等新思想新举措。
2002年、2006年和2011年国务院先后召开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决策部署。
把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完善环境法制和经济政策,强化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提高环境执法监管能力,积极开展国际环境交流与合作。
第五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求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论断和战略抉择,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昭示着要从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解决我国环境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绿色、循环、低碳新趋向,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拓展和升华。
我国生态文明理念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在今年2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会上,被正式写入决定案文。
(二)表现的特点
1、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包括人口的规模、年龄构成、职业构成、家庭构成、地区分布、人口流动趋势。
人口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流通规模。
人们的年龄不同,在消费需求、消费方式、消费结构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而要求有相应的商品流通结构及生产结构与之相适应。
人口的地区构成规定和影响商品的流向和商品流通的结构。
商品的数量,质量,品种能否满足人和社会的需求.直接反映了人的生活质量.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不发达,商品的数量,质量和品种不能达到应有的要求,也是人们生活质量不高和社会生活环境不良的表现.粗制滥造的假冒伪劣商品,如以次充好,以假当真,掺杂使假等,不仅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甚至威胁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造成对社会生活环境的不良影响.有害社会公德的违禁商品,如有害于人们身心健康的音像制品,黄色书刊等,会造成社会环境的精神污染.有碍本国工业发展的进口商品,脱离本国人民消费水平并引导高消费的高档奢侈商品,与国家现行政策不符的消费商品,都会造成社会消费观念畸形发展,对社会环境产生消极的有害的作用。
2、自然环境
对商品流通而言,自然环境主要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和自然物质环境。
自然条件对流通具有很大的制约,地区之间的商品流通往往表现为互相取长补短,流通的内容和规模都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制约。
其次,自然资源的缺乏和较好的自然地理条件(如较好的交通条件和地理位置)又从两个相反的方向促使商品流通超越本国、本地区的自然物质条件,使某些国家成为地区间、国际间商品流通的中转站,进而带动本国商品流通的发展。
反之,商品生产形成的"三废";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都可能造成空气,水域,土壤等自然环境的污染;商品流通中,如包装,运输,贮存条件不好或方法不当,乃至出现意外事故,就可能使某些化学商品或危险品出现熔化,挥发等现象,乃至发生燃烧,爆炸等,也会造成空气,水域和土壤等自然环境的污染;商品在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废弃物,垃圾,洗涤污水等,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造成自然环境的污染,甚至可能引起某些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三、问题
(一)商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对环境的影响
1.商品与环境关系
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取自环境,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活动更是离不开人类所处的各种环境。
由于商品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存在着两面性,所以,在商品生产流通过程中,我们应密切关注商品与环境的关系,使商品既不仅能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又能切实关注商品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作用,降低商品生产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好地保护人类社会所依存的各种环境。
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人类的各种活动都与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环境作为一种宝贵的财富已经被人类所认识和接受。
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更好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已经成为人类急需解决的全球性难题。
2.商品对环境的影响
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需要不断地进行商品的生产,生产商品之后必然发生交换和消费。
商品的生产、交换、消费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环境污染主要是由大规模的工业生产造成的。
在商品的生产流通过程中,需要开发资源,取得原料和能源,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而各种原料、能源在生产中由于不能全部成为产品,形成废气、废水和各种各样的固体废弃物排入环境,又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商品开发对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环境的造成的空气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因此,商品对环境的影响可分为以下几点:
(1)商品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相对于生活环境来说,生态系统中各组成要素之间形成了一种生态平衡。
在商品的生产流通过程中,由于要利用生态环境中资源,向生态环境中牌坊污染物质,而对生态环境直接或间接地构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例如,在工业化进程式中的盲目伐林、长期超载放牧、人为采樵、滥挖药材、施肥不当,乱开垦等,使得森林面积大幅度缩小、土壤污染、水和空气污染及全球气候辩暖,生物物种大量减少,导致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等等。
(2)商品消费性环境污染
也许大家对“农村包围城市”并不陌生,现代社会中,商品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和废旧物资以及其他物资对空气质量、水资源、土地等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但是我国对废旧物的回收率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1/4到1/3,很多可再生资源尚未得到回收利用,流失严重,于是,又出现了“垃圾包围城市”的现象。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增长快,尤其是城市生活垃圾,每年以8%到10%的速度增长,并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3)商品流通中的环境污染
商品生产出来了,为社会提供了使用价值,接下来就是如何将商品送到顾客手中去,实现商品价值。
商品需要被包装和运输才能到顾客手中,而在其过程中也造成了环境污染。
如汽车尾气污染等
(4)商品生产性环境污染
众所周知,商品的生产需要开发资源,取得原料和能源,然后通过生产过程将其转化为产品。
但从环境中获取资源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如破坏植被环境、噪声污染、破坏水资源等。
在生产过程中,又会产生许多废弃排放到环境中,如CO2、NO、NO2、SO2、废水等,这些如处理不当就会对环境造成不可估计的污染。
我们要重视商品的质量
(二)从区域环境利益角度分析商品对环境影响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在商品的生产贸易过程中,生产者与消费者分别得到生产者剩余(PS)和消费者(CS),这是商品社会价值的体现。
由于商品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常常在不同区域实现,那么在商品的价格中不计或不完全计算环境成本的情况下,对环境利益的不公平性就发生了。
生产者或其所在区域额外负担的一部分未受补偿的环境成本为消费者占有,同时消费者又可能从废弃物倾倒所在的区域获得一定的环境利益,当然消费者在商品消费过程中也会对本区域造成环境影响。
所以,私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使不同区域为之付出环境成本。
假如同一区域的大部分消费者以基本相同的消费方式从其他区域无偿获得环境利益,那么从区域宏观的角度看,就是整个区域获得了利益,从而造成区域与区域之间环境利益的不公平。
生产者有时也会从其他区获得环境利益,这一点不难理解,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废物出口和有害技术、产品的出口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然而无论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废物出口,还是对其有害技术、产品的出口,造成的区域环境利益不平衡,也是对环境不可忽视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在发展商品生产的过程中,造成了环境污染,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市场经济共存共融必然选择来说,严重违背了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由此可见在商品生产贸易过程中,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要严格遵守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发展要求。
(三)现金商品生产消费中,如何具体有效保护环境
通过对商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带来的资源问题的认识,可以发现资源保护任务十分艰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从意识形态、管理方式、科技进步和法制建设等多方面、多层次、全方位综合采取多种手段,以优化资源配置,使资源发挥应有的效能。
1.树立环境保护和资源意识,从行动上保护环境
大力宣传环境污染的危害和环境污染的知识,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对自然资源进行规划管理,督促企业和公民自觉遵守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
2.加强法制建设,从法制体系上保护环境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非常重视环境保护以及环境保护法规的建设。
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进程的加快,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也越来越健全。
近年来,我国的诸多环境法律法规相继出台,《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节约能源法》等相继施行,有力地规范了我国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利用工作。
这些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形成了一个立体的法制体系,对提高我国国民环境保护意识、防治环境污染、保护自然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建议
(一)充分合理利用环境自净作用
大气中的污染物由于自然过程而从大气中被除去或降低的现象,就是大气的自净作用,主要是指大气的扩散稀释作用。
合理利用环境的自净作用既可以保护环境,又可以节约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成本。
这就要求工业企业在选址时应合理分散布置,以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
大力发展绿色植物,利用绿色植物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吸附粉尘、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等功能,可以在大面积范围内,长时间,连续地净化空气。
(二)商品对水体污染的防治
由于人类向水体中排放大量污染物而使水体的感观状况、物理性质、化学成份和生物性质发生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即发生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农业污水。
而人类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是在商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
所以要综合防治水体污染,就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推行清洁生产、加大水处理设施建设投资、加强对省事污水的回收和再利用等方面。
在治标的同时又治本,标本结合,以减少水体污染,保护水资源。
(三)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防治
固体废弃物污染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所排放出的固体和泥状物质而造成的污染。
商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向环境中排放固体废弃物,如矿业排放废石,冶金机械行业排放的污垢等。
固体废弃物的防治主要是作为再生资源和能源加以综合利用,既对固体废弃物进行物理、化学或生物的处理使其稳定化、无害话和减量化,并对其中的有用物质和能源加以回收和利用
(四)合理利用科技技术,逐步降低对大气的污染
大气污染防治是环境保护的重要部分。
商品的生产和流通造成的大气污染的防治应主要从工业废气的治理入手,控制工业污染源头,推行清洁生产,合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
政府和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核能等洁净能源,解决大气污染问题,这就要求企业改革能源结构,革新燃烧工艺,建设配套装置,更新燃料的前期处理方法和尾气的治理方法,或者采用集中供热等。
采用高新技术,是企业的唯一出路,是治理大气污染的最好的办法。
五、结论
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
保护大自然,维持生态平衡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的重大课题。
可持续发展强调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即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上,并保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自然资源是商品生产和消费的最终物质与能量来源,是支撑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物质资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
发展商品生产的过程中,在世界性的市场经济共存共融的前景下,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可持续发展强调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即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上,并保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这一战略的实施,将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
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
保护大自然,维持生态平衡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不少于3个)
【1】赵启兰《商品学概论》.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徐杰《经济法概论》.北京:
首都经济蚂蚁大学出版社
【3】刘北林刘莉《商品学》.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