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历年中考阅读真题解析版九年级语文诗词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62475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山早行》历年中考阅读真题解析版九年级语文诗词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商山早行》历年中考阅读真题解析版九年级语文诗词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商山早行》历年中考阅读真题解析版九年级语文诗词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商山早行》历年中考阅读真题解析版九年级语文诗词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商山早行》历年中考阅读真题解析版九年级语文诗词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商山早行》历年中考阅读真题解析版九年级语文诗词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

《《商山早行》历年中考阅读真题解析版九年级语文诗词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山早行》历年中考阅读真题解析版九年级语文诗词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商山早行》历年中考阅读真题解析版九年级语文诗词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docx

《商山早行》历年中考阅读真题解析版九年级语文诗词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

《商山早行》历年中考阅读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

【2020江苏海陵泰州中学附属初中初三三模】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甲)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乙)早行

杜牧①

垂鞭信马行,数里未鸡鸣。

林下带残梦,叶飞时忽惊。

霜凝孤鹤迥,月晓远山横。

僮仆休辞险,时平路复平。

(注释)①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对于晚唐的时局有着较为深刻的了解和关切,他的许多诗歌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中,“晨起”点题“早行”,“客行悲故乡”中的“悲”字,表明了旅客们离家渐远、前途未卜的悲凉心情。

B.乙诗“数里未鸡鸣”紧扣标题,诗人走了数里路,还未见鸡鸣,这突出了早行时环境的清冷孤寂。

C.乙诗颈联采用远景近景相结合的手法,将作者身处的环境与内心的感受交融在一起,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诗人的感受。

D.乙诗尾联写诗人和僮仆之间的对话。

当僮仆抱怨路途艰险,漫漫无际的时候,作者的回答令人深思。

2.甲诗中“枳花明驿墙”中的“明”字用得很妙,请分析妙在何处。

 

3.结合整体内容,分析乙诗中蕴含的情感。

 

【答案】

1.C

2.“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有“照亮”之意。

枳树白花照亮了驿墙,衬托出了出行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3.前三联用诗人身处的环境来写早行,通过环境渲染描绘了诗人早行时前路漫漫、思绪纷乱、孤独寂寞的心理状态。

尾联用与僮仆之间近乎玩笑般的对话作结,反映出了诗人对于时局的忧虑。

【解析】

1.C.错在“远景近景相结合”。

应该是“近景远景相结合”,因为“霜”和“孤鹤”是近景,“月”和“远山”是远景。

故选C。

2.这道题考查对诗歌词句的理解。

“枳花明驿墙”的意思是:

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

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3.这道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诗歌的前六句,诗人通过自己身处的环境来写早行,早行时的凄清气氛、早行者的孤苦情绪,情景交融地表现了出来。

最后两句,用与僮仆之间近乎玩笑般的对话作结,反映出诗人对于时局的关切和忧虑。

 

【2020·湖南长沙初三期末统考】

阅读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完成下列小题。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4.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5.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诗中哪两个字可以表达这种情感。

 

【答案】

4.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5.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悲”“思”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这句诗的意思是: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根据诗句意思,发挥想象描绘画面内容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

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

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尤其“客行悲故乡”“因思杜陵梦”中“悲”“思”二字流露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2019·山东昌乐初三期中】

阅读下面(甲)(乙)两诗,完成下列小题。

(甲)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乙)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②阑干③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驼褐:

用驼毛织成的衣服;②星斗:

特指北斗星;③阑干:

横斜的样子。

6.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甲)诗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7.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商山早行》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

B.《早行》通过触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独特的“早行”图。

从“露侵驼褐晓寒轻”看出清早露侵驼褐、寒意袭人的特点,写出了诗人出行之早。

C.“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炼字很妙,“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

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光线的暗,以显出行之早。

D.“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借家乡的梦境聊以自慰的无奈之情。

“稻田深处草虫鸣”采用了反衬的手法,通过稻田草虫的鸣叫声反衬出清晨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孤独寂寞之感。

【答案】

6.示例: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弥漫着清霜,先行的客人足迹行行。

7.D

【解析】

6.此题考查学生描述诗句展现的画面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理解诗句的大意,然后结合全诗的内容,同时要在把握诗歌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化。

示例: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7.D.有误。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描写梦中家乡的温暖,反衬作者漂泊在外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故选D。

 

【2019·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初三月考】

晓行

(宋濂)

荒鸡一再号,驱车事晨征。

寂寂秋风萧,况此华月明。

万顷琉璃中,着吾一身行。

肝胆尽冰雪①,毛发亦含情。

超然鸿濛②初,顿觉百虑溟。

安得王子乔③,为言此时情。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①肝胆尽冰雪:

胸襟都像冰雪一样透明。

②鸿濛:

古人认为天地开辟之前是一团浑沌的元气。

③王子乔:

为道士浮丘公引上嵩山三十余年,得道成仙,喜吹笙作凤鸣声。

尝游伊洛中,遇道人浮丘公接引至嵩山,修炼石精金光藏景录神之法。

传说三十余年后,家人见王子乔在缑氏山,乘白鹤升天而去。

8.两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选取月、________等意象,营造了_________的意境。

9.两位诗人同为晨“行”,行程中的感受是否也相同?

请简要赏析。

 

【答案】

8.鸡萧索空寂

9.温诗中的“客行”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晨景的冷寂凄清更衬其悲;宋诗中诗人虽为“一身行”,但自然界一片萧索虚境、空寂浑茫,却让诗人觉得身子像回到了宇宙的混沌状态,飘飘然恍若成了脱离人世的仙人,别有一番虚净恬淡、超然物外的情趣。

【解析】

8.考查学生筛选整合诗中信息和把握诗歌的事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时,仔细体味诗中的景物形象,借助联想和想象准确感受其抒发的情感。

《晓行》中有“一再号”的“荒鸡”(声音凄厉悠长),有“寂寂”的“秋风”(萧瑟悲凉),有使人如在“万顷琉璃”中的“华月”(皎亮冷清),作者“顿觉百虑溟”,因而生向道之心,产生空茫的感觉。

《商山早行》中有催人早起的“鸡声”,还有极远极小的“茅店月”,已有人迹的着霜“板桥”,“槲叶”纷纷飘落,“枳花”映亮了驿墙,景致迷茫。

这些景物都因带上作者的情感而成为意象,两诗都是由地面到天空的构图与绘景,场景阔大空茫无人,有一种萧索空寂的感觉。

9.本题考查学生对比阅读,要通读两首诗,理解诗意,明确同样是写“早行”,但行程中的感受却不相同。

《商山早行》作者温庭筠原本富贵闲人,因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一生坎坷,他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诗词中善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情感丰沛细腻,以写情见长。

早行之时,他“客行悲故乡”,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用“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深切的思念;《晓行》作者宋濂自幼贫寒,一生经历波折重重,心性坚韧超脱,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元末辞朝廷征命,入仙华山、小龙门山等修道著书,为人质朴淡泊,诗文也以理智为胜。

《晓行》里早行产生的感慨就是“超然鸿濛初”“顿觉百虑溟”“安得王子乔”,是虚净恬淡、超然物外的情趣。

 

【2019·山东河东�初三期中】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0.有的版本认为“枳花明驿墙”的“明”字应该是“照”,因为“照”字有动态感,从表达效果上看,你认为哪一个更好,请说说理由。

 

11.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感情?

 

【答案】

10.“明”字更好。

因为“明”是“照”的结果,它更能表现枳花的洁白而有光泽。

而“照”不能体现枳花的鲜艳,从这儿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11.全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解析】

这是一首思乡诗,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10.本题是对诗歌炼字考查,结合诗意和语境分析。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

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

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

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

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

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蕴含感情的把握。

结合整首诗,特别是诗句“客行悲故乡”、“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可以看出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2019·湖北红安县初三期中】

阅读下面两蓄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乙]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①

阳月南飞雁⑵,传闻至此回⑶。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⑷。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⑸。

[注解]①宋之问:

唐代诗人,流放饮州(治所在今广西钦州东北)途径大庚岭时,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

武后、中宗两朝,宋之问颇得宠幸,睿宗执政后,却成了谪罪之人,发配岭南,②阳月:

阴历十月。

③“至此回”:

传说中冬季大雁南飞,至秦岭而返,故有雁飞不过岭南的传说。

④瘴:

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致病之气⑤陇头梅:

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

陇头:

即为岭头。

1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客”字点明身份,“悲”字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B.甲诗颔联巧妙写出十个意象,明写景,暗写诗人心理和举动,井照应标题中的“早”。

实属千古名句。

C.乙诗前两联借雁南飞至此而回,人雁相比,抒发诗人的漂零之感和思乡之情。

D.乙诗尾联写诗人在望乡处望见故乡的梅花,足见诗人离乡不远而又渐行渐远。

13.乙诗全诗写的是“愁”,却未着一“愁”字。

尽管如此,诗人还是表达出愁绪满怀,凄恻缠绵,这正是该诗在道景言情上的别具匠心。

请从景情角度予以分析。

 

14.甲、乙两诗在写景抒情上都使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客具体分析这种手法的运用及其好处。

 

【答案】

12.D

13.乙诗描写流放途中所见景物及想象的意象,先写大雁南飞至岭南而回,而自己前路漫漫,不知何日回归,怀乡的忧伤自然流露,颈联写实,描写潮落江平,山中瘴气缭绕,又增故乡何在的忧伤,尾联写虚,写想象中之景,希望能寄梅花安慰自己也安慰故乡亲人。

全诗虽未有一“愁”字,但处处见思乡之愁情,情景交融,情真意切,凄恻缠绵。

14.甲诗实写早行之景,虚写梦回故乡所见,虚实结合,拓展了诗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乙诗实写旅途见闻,虚写明朝望乡所见,虚实结合,拓展了诗的意境,使怀乡之情更缠绵婉转,感人肺腑。

【解析】

12.D项,诗人于望乡处望故乡,可能会望见岭头梅花,但看不见故乡的梅花,此联写虚,写想象中之景,希望能寄梅花安慰自己也安慰故乡亲人。

这里暗用“折梅逢驿使,应见陇头梅。

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典故。

故选D。

13.考查从景情角度来赏析诗歌。

此诗先写诗人见雁南飞,触景生情,传说中雁南飞至大庾岭而北回,而自己却行程无尽头,不知何日能归。

人雁相比,人不如雁,深切表现了诗人忧伤哀怨的复杂的内心感情。

后四句写大庾岭黄昏的凄迷景色,江潮初落,水面平静,瘴气缭绕,故乡何在?

明晨踏上岭头时,再望一望故乡吧!

虽然见不到她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

悲苦和乡思在此一露无遗。

全诗写的是“愁”,却未着一“愁”字。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感到愁绪满怀,凄恻缠绵。

诗人以情布景,又以景衬情,使情景融合,传情达意,因而情真意切,动人心弦。

14.考查诗歌中对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的理解。

甲诗,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诗人触景伤情,不由想起归乡之梦。

遥想野鸭大雁,早已挤满曲岸湖塘。

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虚实结合,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乙诗,颈联实写,写诗人贬谪途中所见景色:

水面静寂江潮初落,林间迷蒙瘴气缭绕。

尾联虚写,写诗人的想象:

明晨再望故乡,虽不见故乡但岭上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

虚实结合,深化主旨,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愁苦和被流放到荒远地方的悲哀心情。

 

【河南省安阳市初三期末考试】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5.从体裁看,这是一首________。

本诗在写法上虚实结合,如“人迹板桥霜”一句是眼前之景,为实写;“________”一句则为虚写。

16.这首诗的题目是“商山早行”,从诗中看,“早行”的原因是什么?

诗中最能体现“早”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

15.律诗凫雁满回塘

16.早行的原因是思乡(或悲乡)。

最能体现“早”的内容是: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解析】

15.这首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所以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所谓虚写之景,就是只存在于作者想象中的景色。

“因思”一词指明后面的内容是作者的想象与回忆,所以“凫雁满回塘”一句应是虚写。

16.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正是因为思乡,作者才清晨无眠,外出行走。

诗中表现时间尚早的景物描写的句子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鸡刚叫,桥上还有晨霜,表明是清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