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版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55315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1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尔滨市版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哈尔滨市版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哈尔滨市版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哈尔滨市版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哈尔滨市版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哈尔滨市版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卷.docx

《哈尔滨市版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尔滨市版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卷.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哈尔滨市版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卷.docx

哈尔滨市版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卷

哈尔滨市2020版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说、记、铭、表、序都是古代常见的文体,其中“说”是臣下给皇帝的奏章,比如韩愈的《马说》、周敦颐的《爱莲说》。

B.鲁迅的《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全书十篇文章,其中《二十四孝图》里批判了“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孝道。

C.“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幅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D.在生活中,有一些古代常用的借代词沿用至今,如手足(指兄弟)、巾帼(指女子)、桃李(指学生)、桑梓(指家乡)等。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B.《回忆鲁迅先生》作者是萧红,她的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从萧红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很具体真实又具有人情味的鲁迅形象。

C.《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写的,臧克家曾写文章赞美闻一多,说他是口的巨人,是行的高标。

D.《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迁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不但拥护他,而且从前反对他的人也拥护他。

(“我们”与“不但”位置调换)

B.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三百多个剧种,其中京剧是具有全国最具影响的大剧种,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将“近代”和“中国”对调)

C.为了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我市文化局策划开展了“书法进社区”。

(在句末加上“的活动”)

D.我最喜欢院子里又高又大的柿子树了,每天早上,羽毛艳丽的两只画眉鸟都会如约而至,展悦耳的歌喉。

(把“两只”调到“羽毛艳丽”前)

二、字词书写

4.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2019年6月17日,屠呦呦及其团队骄傲地向全世界宣布,新一代的青蒿素抗疟组合再次战胜了已经产生耐药性的疟原虫!

同时,利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耄耋之年的屠呦呦老了,但没有老去的是她对科学zīzī①不倦的钻研精神。

当人们都以为诺贝尔奖就是85岁的屠呦呦科学生命的终点时,老科学家qiè②而不舍地带领团队倾尽4年时间,再次取得了青蒿素研究的进展和突破,令人无不为之动容。

(1)为文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青蒿素(_______)       ②疟原虫(_______)

A.gāo

B.hāo

C.nüè

D.niè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zīzī_____不倦       ②qiè_____而不舍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

刘世河

①说起思乡之情,最贴切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最令人魂牵梦绕的莫过于家乡的炊烟。

②“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才如梦初醒,其实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样的如诗如画的地方度过的。

③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子很小,只有几十户人家。

村东有一条小河蜿蜒流过,过河不远便是一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

虽是沙土,但岗子上的白杨树却长得枝繁叶茂。

一到夏天,这里绿树浓阴,是我们这帮孩子的玩耍天堂。

玩得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地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那个家。

起初总是眼花缭乱,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

看炊烟。

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尤其吃饭必须有规律,而且还得是热乎饭。

因此,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尽量准时生火做饭,村里最先升起的这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了。

④母亲常说:

“这炊烟呀,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

”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

炊烟像不像花我倒不怎么在意,我所在意的,是母亲在制造炊烟的那个灶台上到底做了什么好吃的。

⑤炊烟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中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而且三餐有别。

⑥早晨的炊烟,一般是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

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再熥上几个馒头,配上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

吃罢早饭,该上学的上学,该上班的上班,该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⑦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

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也很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要扛饿。

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⑧最美的是傍晚的炊烟,最能彰显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

晚上这顿饭是家人最全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闲的时候。

上学的孩子、玩耍的娃、田间劳作的父母,城里上班的哥哥姐姐,都倦鸟归林般相继回了家,晚饭自然要丰盛些。

如若恰巧那天家里哪个成员有点啥喜事,更会杀只鸡或大鹅,炖一锅肉以示庆贺。

乡下人别看干活是急性子,但真正吃起来也蛮讲究,尤其懂得“要想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

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会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⑨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

“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来”,这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永笔端。

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但他的“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却令我疑惑:

炊烟也能被沾湿么?

⑩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

炊烟的确也能被沾湿。

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

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那个比喻,突然觉得母亲简直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

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挥毫泼墨,自由舒展,浓淡随意,弯直随风,氤氲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妙境只有真正懂它的人才体会得到。

⑪并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年第3期,有删改)

5.请你概括一天中三个不同时段炊烟的特征。

6.阅读下列语句,按要求作答。

(1)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

(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2)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

(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7.第②段中引用关于“炊烟”的诗句有何作用?

8.最后一段内涵丰富,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

四、对比阅读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乙)寒食后雨①,予曰此雨为西湖洗红②,当急与桃花作别,勿滞③也。

午霁④,偕诸友至第三桥,落花积地寸余,游人少,翻⑤以为快。

少倦,卧地上饮,以面受花,多者浮⑥,少者歌,以为乐。

偶艇子出花间,呼之,乃寺僧载茶来者。

各啜一杯,荡舟浩歌而反。

(节选自袁宏道《雨后游六桥记》)

(注释)①雨:

下雨。

②洗红:

为花洗尘送别。

③滞:

停止,拖延。

④霁:

雨停。

⑤翻:

反而。

⑥浮:

罚酒。

9.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月色入户_______

(2)念无与为乐者______

(3)偕诸友至第三桥_____

(4)落花积地寸余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荡舟浩歌而反。

11.(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几句话运用了____ 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月光的_______。

12.(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句子默写

13.根据提示默写。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送儿还故乡。

            (北朝民歌《木兰诗》)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兵戈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⑥锦江春色来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楼》)

⑦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庭筠《望江南》)

⑧而那过去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六、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冷香菊 陈荣卿

晚秋风紧晓霜寒,香阵飘飘透竹帘。

荒径幽林甘冷落,肯于人世学趋炎?

14.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二句的内容。

15.这首诗与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都有“菊”这个意象,却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感情,请具体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

(链接)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七、名著阅读

他说,“在外国人看来可能我们的国势显得很昌隆,实际上却被两大危机所苦:

一是国内党争激烈,一是国外强敌入侵的危险。

至于第一个,你要知道,七十多个月以来,帝国内有两个党派一直在勾心斗角。

一个党叫做特莱姆克三,一个党叫做斯莱姆克三,区别就在于一个党的鞋跟高些,另一个党的鞋跟低些。

事实上,据说高跟党最合古法,但不论怎样,皇帝却决意一切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只起用低跟党人。

这一点你是一定觉察得到的,皇帝的鞋跟就特别得低,和朝廷中任何一位官员比,他的鞋跟至少要低一‘都尔’(‘都尔’是一种长度,约等于十四分之一英寸)。

两党间积怨极深,从不在一块儿吃喝或谈话。

据我们估算,特莱姆克三或高跟党的人数要超过我们,但是权力却完全掌握在我们手中。

我们担心的是,太子殿下有几分倾向于高跟党,至少我们清清楚楚地看到他的一只鞋跟比另一只要高些,所以走起路来一拐一拐。

而正当我们内息方殷的时候,却又受到不来夫斯库岛敌人入侵的战争威胁。

那是天地间又一个大帝国,据我们所知,他的面积与实力和我皇陛下治下的这个帝国及其他一些大国几乎不相上下。

至于我们听你说到过世界上还有其他一些王国和国家,住着像你一般庞大的人类,我们的哲学家对此深表怀疑,他们宁可认为你是从月球或者其他某个星球上掉下来的,因为身躯像你这么大的人只要有一百个,短期内就肯定会将皇帝陛下领地上所有的果实与牲畜吃个精光。

再者说,我们六千月的历史除了利立浦特和不来夫斯库两大帝国外,也从来没有提到过其他什么地方。

我下面要告诉你的是,这两大强国在过去三十六个月里一直在苦战。

战争开始是由于以下的原因:

我们大家都认为,吃鸡蛋前,原始的方法是打破鸡蛋较大的一端。

可是当今皇帝的祖父小时候吃鸡蛋,一次按古法打鸡蛋时碰巧将一个手指弄破了,因此他的父亲,当时的皇帝,就下了一道敕令,命令全体臣民吃鸡蛋时打破鸡蛋较小的一端,违令者重罚。

老百姓们对这项命令极为反感。

历史告诉我们,由此曾发生过六次叛乱,其中一个皇帝送了命,另一个丢了王位。

16.以上选段选自名著《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

17.作者描写关于两党相互斗争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18.格列佛刚到达小人国时,小人国面临着什么内忧外患?

八、综合性学习

19.道德模范曹于亚捐肾救父的壮举被拍成公益广告《孝道》,阅读下面的相关材料,完成后面几个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拍摄一场曹于亚跪求医生,要将自己的一个肾捐给父亲的戏时,张静初还是忍不住放声大哭,“当时我的心情很矛盾,一下子想到了我的父亲,其实这是一个挺美好的事情,可是现实生活中我却不可能像影片里一样挽救我父亲的生命”。

(对应图二)

材料三:

有人作诗赞扬曹于亚:

惊悉病危急似焚,跪求捐肾报亲恩。

成功手术由衷喜,耽误课程补习勤。

带父读书甘苦累,打工买药更艰辛。

梦圆大学成才路,全国德模光满身。

(1)猜想情节。

请你用一句话分别概括材料一中图一、图三《孝道》的情节。

(2)扮演曹于亚的张静初为什么会放声大哭?

(3)有人认为曹于亚捐肾救父,只是她一家人的事,不应该被评为道德模范,你怎样看?

九、作文

20.写作

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文题一:

请将题目“给自己一个  ”(希望、微笑、机会……)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文题二:

鲜嫩可口是美食的味道,清新和谐是自然的味道,絮叨爱抚是妈妈的味道,睿智哲思是佳作的味道,酸甜苦辣是生活的味道,厚重沧桑是历史的味道……只要你细细咀嚼,用心感悟,人间真味尽在其中。

请以“味道”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

(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3)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4)字数在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二、字词书写

1、

三、现代文阅读

1、

四、对比阅读

1、

五、句子默写

1、

六、诗歌鉴赏

1、

七、名著阅读

1、

八、综合性学习

1、

九、作文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