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通论》第四章练习题全部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53632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汉语通论》第四章练习题全部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现代汉语通论》第四章练习题全部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现代汉语通论》第四章练习题全部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现代汉语通论》第四章练习题全部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现代汉语通论》第四章练习题全部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汉语通论》第四章练习题全部答案.docx

《《现代汉语通论》第四章练习题全部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汉语通论》第四章练习题全部答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汉语通论》第四章练习题全部答案.docx

《现代汉语通论》第四章练习题全部答案

现代汉语通论第四章语法练习

172页第四章第一节练习题

第一节现代汉语语法概述(P172)

练习题

一、汉语语法的总特点是什么?

举例说明汉语语法四个主要特点。

汉语的特点是在跟印欧语的比较中表现出来的。

它的总特点是:

不依赖于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而主要借助于语序、虚词等其他语法手段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

这一总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语序的变化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起重大影响。

例如:

电影导演(偏正关系)一—导演电影(述宾关系)

一本杂志(偏正关系)——杂志一本(主谓关系)

2.虚词的运用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有重要作用。

汉语里的虚词十分丰富,作用也特别重要。

例如:

某些句法结构有没有虚词.结构关系和语义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如“大学生”是名词,是个指称;而“对大学生”则是介词结构,表示某种动作的对象。

3.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汉涪同类跟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比如动问除了主要做谓语,还可以做主语和宾语。

例如:

他们两夫妻吵架了。

(作谓语)

吵架不是件好事。

(作主语)

老王就喜欢吵架。

(作宾语)

4.短语的结构跟句子的结构以及词的结构基本—致。

例如:

结构类型短语词句子

联合哥哥弟弟兄弟团结,团结,再团结。

偏正牛皮箱子皮箱伟大的人民!

述宾管理家务管家欢迎新同学。

述补说得明白说明高兴得跳起来。

主渭年纪轻年轻我们上课。

二、请以“不怕辣”“辣不怕”和“怕不辣”为例说明汉语语法语序变化的特点。

语序是汉语句法结构中的一个主要的表达手段,同样的词排列顺序不同。

句法结构关系也不同,所表达的意义也有所不同,例如:

“不怕辣”“辣不怕”和”怕不辣”三个句子。

不、怕、辣排列的语序不同,其结构关系分别是:

述(偏正)宾结构、主谓结构、述宾(偏正)结构。

从语义上看,其语义程度越来越深,这和否定副词“不”的语义指向有很大关系,“不怕辣”有被动承受的意味,“辣不怕”有主动承受的意味。

因为这里的话题是明白的。

而“怕不辣”则更加是主动的挑战,意思是越辣越好。

三、汉语的量词使用有什么特点?

量词最突出的语法特点有两个:

一是汉语的量词一般跟数词结合使用。

如一句、一根、一次,“句”“根”“次”都是量词。

二是单音节量词大都可以重叠,重叠后表示“每”或强调”多”;如:

句句根根直立、次次落空。

四、汉语常常使用重叠手段。

清举出几种实例:

名词重叠:

AA式人——人人处一一处处时——时时

AABB式上下——上上下下山水——一山山水水

动词重叠:

AA式看——看看玩——玩玩

ABAB式研究——研究研究学习——学习学习

形容词重叠:

AABB式漂亮——漂漂亮亮认真——认认真真

ABB式绿—一绿油油红——红彤彤

A甲AB糊涂——糊里糊涂古怪——古里古怪

量词重叠:

个一一个个条——条条本——’本本

五、简述汉语语法学史的历史分期。

(一)汉语语法学的草创时期(1898年一1936年):

以《马氏文通》问世为汉语语法学建立的标志。

(二)汉语语法学的探索时期(1936年一1949年):

以王力《中国文法学初探》为划界标志,内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文法革新讨论阶段,着重于语法研究理论和方法的探索;二是著书立说阶段,着重于汉语语法规律的探索,《中国现代语法》《中国文法要略》和《汉语语法沦:

三部传统语法著作相继问世。

(三)汉语语法学的发展时期(1949年一1978年):

以赵元任《国语入门》的发表为标志。

(四)汉语语法学的创新时期(1978年—):

以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和朱德熙《现代汉浯语法研究》的出版为划界标志。

思考题

一、有人说,汉语没有语法只有修辞,你同意这一说法吗?

这种说法不正确。

任何一种自然语言都有其自身的语法构造。

没有语法的语言是不存在的汉语是—种历史悠久的语言.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善。

如果没有语法,我们无法想象汉族人民是如何来进行交际的。

当然它的语法构造比之印欧语来讲。

显得比较隐蔽。

就像一条地下河。

比较难以发现和把握。

任何—种语言在运用过程中又是不可能没有修辞的,所以有丰富的修辞也是我们汉语成熟的一个标志。

二、有人认为:

汉语语法是一种“意合语法”.谈淡你的看法。

意义决定形式。

所以,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是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

印欧语有明显的以形统意的特点,看到了形态变化。

就可以说明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

但是绝对不能因为汉语少用形态,就断言汉语是“意合语法”.好像汉涪没有也不需要语法形式似的。

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因为形态不等于形式,汉语存在大量的显性语法形式和隐形语法形式。

印欧语大多具有丰富的形态变化。

如有表示数、格、时、体、态、性等的形态,而汉语的语法虽然不依赖于形态。

但是,语序、虚词、重叠、轻重音等也是形式标志,可以有效地表现各种语法意

义。

比如“历史地理”有歧义,理解为偏正结构时,重音在”历史”上.如果理解为联合结构,则没有重音。

再比如“我没有看第一本”、“第一本我没有看”、“我第一本没有看”.这三句话表面上好像差不多,有人就认为汉语没有什么语法制约”/以任意组合。

其实刁;然.因为,每句话自勺话题是明显不同的.词序的每一个变化都会在语义和语用卜产牛差异。

所以。

说汉浯是意合语法是不对的.对认识汉语语法特点是个误导。

三、关于汉语语法总特点的流行说法是:

“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这种说法显然足站在印欧语的立场上。

什么叫”缺乏”:

是应该有而没有。

如果从印欧语来看汉语,就必然得出“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这么—个结论,而实际上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法表现形式,特点也是跟其他语言相比较得出的。

所以这种说法有失偏颇。

如果站在汉浯的立场上也可说印欧语缺乏语序、虚词、重音等。

这种表达显然是不台适的。

例如汉语有特殊的助词系统。

如体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的、吗、啊)都是英沿没有的。

汉语较少形态变化,所以往往靠语序和虚词等来表现语法意义。

比如在短语里。

主语在前。

渭语在后:

主语在前,名词中心语在后。

“树叶绿”是主渭结构,“绿树叶”是偏正结构,意思不同。

一些虚词表示偏正关系,如“的、地”;—些虚词表示并列关系。

如”和、同、也”。

四、关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语法学理论。

你有什么看法?

目前的汉语语法学理沦无论是形式语法、功能语法还是认知语法都是从国外引进来的。

我们的语法研究理论应该充分考虑到汉语语法的特点,应该在汉语语言事实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有汉语特色的理沦与厅法来。

相对印欧语来讲。

汉语语法的形式比较隐蔽。

而且形式并不具备普遍性,往往适应某些语法现象。

却解释不了另外一些语法现象;形式往往不带有强制性,它不具备印欧语语法那样的“刚性”;相同的形式常常表示不同的意义,因此,形式很难作为一种衡量的标准。

根据汉语的特点和客观规律,汉语语法研究可以语义为研究的出发点和研究重点,并且致力于寻找对应的形式标记。

中国的汉语语法研究有注重语义的传统,这一研究取向特别重视语义对句法的决定性作用,是以语义分析作为其标志的,并且进一步进行认知的解释。

这种“语义语法”理论,继承了吕叔湘、朱德熙等为代表的中国语法研究的优秀传统,遵循从意义到形式的研究思路,因此,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五、语法研究和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说说你的体会。

语法研究和学习的最终目标是揭示语义的决定性、句法的强制性、语用的选择性以及认知的解释性。

1.揭示语义的决定性,就是找出词语组合的语义条件。

因为词与词的组合不是随意的,双方的语义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例如:

①很有思想很有水平很有激情

②*很有房子很有桌子*很有衣服

这两组语例,都属“很+有+N”结构,①成立而②不成立,这主要是因为“很”作为程度副词,它要求与之搭配的成分也都具有程度义。

在上面语例中,“思想”等为抽象名词,具有程度强弱的可能性,“有思想”“有水平”“有激情”等都属主观评价,表示抽象属性,这都是有程度义的;而“房子”等具体名词,不可能有程度的属性,“有房子”“有桌子”“有衣服”都属客观陈述,表示具体存在,这都是没有程度义的。

因而前者能与“很”组

合,后者不能与“很”组合。

2.语义对句法起决定作用,但是,一旦句法结构形成,也会对语义起反制约作用。

不妨以副词“才”为例:

③八点钟才起床(时间晚)——起床才八点钟(时间早)

④六十分才录取(分数高)——录取才六十分(分数低)

⑤三十岁才结婚(年龄大)——结婚才三十岁(年龄小)

可以看出,不管原来的时间、分数、年龄是多少,只要进入“X+才+Y”中X的位置,就必然表现出数量“大、高、早……”的倾向,只要进入“X+才+Y”中Y的位置,就必然表现出数量“小、低、晚……”的倾向,这充分表现了句法结构对语义的强制性。

3.除了从语义、句法方面对一个语法现象进行描写外,我们还要探讨语用的选择性和认知的解释性。

语用的选择性,体现了具体语境中人们对语言对象的选择。

例如,“一条鱼”和“一尾鱼”,虽然结构相同,指称对象也相同,但人们在什么时候用“条”,什么时候用“尾”,这是随语境而变化的。

强调整体性,就用“条”;突出活动性,就用“尾”。

 

179页第四章第二节练习题

练习题

一、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词,并指出属于什么词类,以及什么小类。

1.我的

(一)个战友来了。

(数词)

2.他去过三(次)上海。

(量词,动量词)

3.我不(管)这种事。

(动词)

4.青年们要到(山上)去。

(名词)

5.桌子(上)有什么?

(方位词)

6.我们在路上碰到了三个(熟人)。

(名词)

7.他刚刚走(进)山。

(趋向动词)

8.他会干这种事(吗)?

(语气词)

9.你给我的书我看完了,(这)是我近年来最喜欢的一本书。

(指示代词)

10.这个人非常(出色)。

(形容词)

二、标明下列各组词的词性。

坚决——决心(形容词——名词/动词)可爱——热爱(形容词——动词)

荣誉——光荣(名词——形容词)企图——意图(动词/名词——名词)

答案——答应(名词——动词)气愤——气魄(动词——名词)

批语——批示(名词——名词/动词)残杀——残忍(动词——形容词)

诱饵——诱惑(名词——动词/名词)兴奋——兴趣(形容词——名词)

安心——担心(动词/形容词——动词):

道歉一抱歉(动词——形容词)

安慰——欣慰(动词/形容词——形容词)感激——激动(动词——动词/形容词)

愉快——高兴(形容词——动词/形容词)

三、注明下列句中带黑线词的词性。

1.我们马上开始这项工作。

(动词)

2.你说应该朝什么方面考虑?

(能愿动词,疑问代词)

3.对这个学生的经历,老师们都很了解。

(动词)

4.三十岁以上的教师都可以享受休假。

(方位名词,能愿动词)

5.新老同学开始都需要出操。

(名词,动词)

四、鉴别下列带黑线的词,哪些是形容词,哪些是副词。

1.这里风景的确不错(副词)——这里风景确实不错(形容词)

2.长久没有好处(形容词)——永远没有好处(副词)

思考题

一、划分词类时形态标准和功能标准有什么区别?

形态标准,就是根据词的形态——词法范围内表示“性、数、格、时、体、态”等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来划分词类。

在一些形态丰富的语言里,一个词属于什么词类,往往由词法上的形式来表示,它包括:

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

汉语的形态标志比较少,而且往往只有少数一部分词带有某种形态标志;汉语的形态变化很少,比如名词可以后加“们”表示不定量的复数,但不是所有的名词都能加,只有指人的名词可以加,而且即使不加仍然可以表示复数;动词加“了、着、过”等表示时态,但也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可以带时态助词。

这些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虽然对汉语词类的划分有一些帮助,但是由于缺乏普遍性,也没有强制性,所以只能够作为参考标准。

功能标准,所谓语法功能是指词的组合能力,即能够跟哪些词组合,不能跟哪些词组合,组合以后发生什么样的结构关系。

按照此标准进行划分,可以把所有的语言的词进行分类。

而且事实上形态标准也是功能标准的一个标志。

所以从根本上讲,即使运用形态标准,也是功能标准在起作用。

这就好比一个在校学生,戴上校徽(形态标志)时识别比较容易,但是即使不戴,只要他的学籍登记注册(功能标准)了,他也是这个学校的学生。

二、你认为词类首先划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有没有价值?

有人主张可以先分为“封闭”和“开放”两类,或者“自由”和“黏着”两类,你觉得如何?

汉语的词类,一般语法书都首先划分出两大类“实词”和“虚词”,这样的区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它不仅揭示了词内部两个主要类别的区别,而且对理解两类词语的特点以及词语的运用都有帮助。

有人主张可以先分为“封闭”和“开放”两类。

凡是开放类的词称为实词,凡是封闭类的词称为虚词。

开放类就是难以穷尽列举其全部成员的类,封闭类就是可以列举其成员、在一个时期内不会增加新成员的类。

也有人认为实词一般是自由的,虚词一般是黏着的。

我们认为考察实词和虚词主要应该从其功能来看,也即充当句子成分角度来讲,能够充当句子成分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的是虚词。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差别可供参考:

1.能否成句或单独回答问题。

绝大部分实词都能单独成句,而虚词则一般不能。

2.在句法结构里是否定位。

除了副词,绝大多数实词在跟其他词组合时所处的位置是不确定的,可以在前,也可以在后。

但是虚词跟其他词组合时的位置是确定的,有的只能在前,有的只能在后。

3.词与词能否相互组合。

实词之间可以相互组合,但是虚词只能跟实词组合,不能跟其他虚词组合。

4.类别是否开放,或者说是可数还是不可数。

实词是开放类,虚词是封闭类。

5.使用频率高低。

虚词的使用频率比较高,实词的使用频率比较低。

“能不能充当句子成分”这一标准是最主要的,其余为参考。

这些分类可以说明一些实词和虚词相互对立的特点,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来把握词的特点。

三、你怎么理解虚词的意义?

虚词的意义与它们的语法功能是什么关系?

虚词的词汇意义实际上也就是它的语法意义,两者合而为一。

虚词总是附着在实词或词组上边,表示一定的语法作用,例如虚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虚词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比较固定,虚词也不能和其他的虚词组合。

因此虚词的语法意义跟语法功能是一致的。

四、有人把“副词”归人虚词,也有人归为“半实半虚词”,请你做一评论。

关于“副词”的归类,有的划归实词,有的划归虚词,有的认为它是“牛实半虚”。

划归为虚词主要是从意义上来看,副词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只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划归为实词是因为它可以单独充当句法成分。

有的结合两个标准来考察,所以归人“半实半虚”。

我们认为词类主要还是应该从功能上来进行归类,所以划入实词。

五、传统上,总是把“拟声词”和“叹词”归为虚词,本书则归为实词,你认为哪种比较合理?

把“拟声词”和“叹词”归人虚词,主要的理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意义比较空虚,这是传统语法的处理方法。

我们认为还是归入实词比较合适,因为“拟声词”可以充当定语、状语、补语,甚至于谓语等句子成分;“叹词”虽然不能在句子中单独充当结构成分,即通常不跟其他词发生结构关系,但是却能够独立成句,独立成句也是句法功能的一个表现,所以我们把它们归人实词。

187页第四章第三节练习题

一、指出下列词的词性。

软件(名词)  多媒体(名词)  开心(形容词)  未来(名词)

架次(量词)  酷(形容词)   以前(名词)   平淡(形容词)

俺(代词)   再三(副词)   既然(连词)   股票(名词)

明晃晃(形容词) 等于(动词)  愿意(动词)   网络(名词)

丢(动词)   蜡黄(形容词)  风趣(形容词)  已(副词)

想法(名词)  至于(介词)   慢性(区别词)  谁(代词)

这么(代词)  袖珍(区别词)  偷偷(副词)

二、区别下面带黑线的同形词,指出它们各自的词性。

1.弟弟比他小三岁——你比不上他(介词——动词)

2.你让妹妹一点儿——他让老师批评了一下(动词——介词)

3.这孩子好聪明——这是个好孩子(副词——形容词)

4.墙壁挺白的——他白来了一趟(形容词——副词)

5.说到曹操——曹操就到(趋向动词/介词?

—动词)

三、区别下列句子中的“没有”(动词/副词)、“是”(动词/副词)、“的”(助词/语气词)、“了”(助词/语气词)、“一样”(形容词/助词)的词性。

1.你美国去过没有?

    (副词)

2.一下雪,这里就没有烧的。

(动词)

3.他没有工作。

(动词/副词)

4.这辆车是他的。

(动词/副词)

5.他是个当老师的。

(动词/副词)

6.这本书是他借来的。

(动词/副词)

7.他买了书就回家了。

(语气词)

8.妹妹已经是大学生了。

(语气词)

9.开饭了,吃了再走吧。

(语气词)(助词)

10.脸色跟纸一样。

(助词)

11.这支笔跟那支笔一样。

(形容词)

12.他跟孩子一样。

(助词)

四、指出下列句中有下画线的词的词性。

1.这位明星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

(动词)

2.他在部队的时候很遵守纪律。

 (动词)

3.你将来想做什么?

(名词)

4.在中国家庭中,彩色电视机拥有率很高。

(区别词)

5.慢慢说,别着急。

(形容词/副词?

6.工作干不完,他是不会休息的。

(语气词)

7.啊,澳门,你经历了几百年与母亲隔绝的痛苦岁月!

(叹词)

8.你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了吗?

(语气词)

9.他把书给丢了。

(助词)

10.身体比过去瘦了,但学问比过去多了。

(介词)

11.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正在以百倍的热情建设自己的国家。

(形容词/名词?

12.我们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动词)

13.我跟领导反映过你和他的意见。

(介词,连词)

五、给下列句子中的de注上汉字,并指出这些汉字代表的词所起的语法作用。

学 de 好 de 是 应 该 帮 助 学 de 差 de尽快赶上来de。

得的得的的

(补语标志)(“的”字结构)(补语标志)(“的”字结构)(语气词)

六、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但有例外,请举出名词受副词修饰的例子。

光小孩妇女就有十几人/今天已经星期三/非常春天/这个人很流氓

七、举例说明下列词的语法功能,指出它们的特殊性是什么,并谈谈对它们词性的看法。

  高速 临时 共同 非法 主要 基本 永久 自动

高速:

不能受“很”修饰,不能做谓语,所以不是形容词。

可以修饰名词,如“高速公路”,应该是区别词。

临时:

不能受“很”修饰,不能做谓语,所以不是形容词。

可以“临时政府”,但也可以“临时决定”“临时停车”,所以应该是区别词兼副词。

共同(共同纲领/共同开发)、非法(非法收入/非法移民)、主要(主要人员/主要攻击)、基本(基本任务/基本同意)、永久(永久居民/永久推出)、自动(自动开关/自动回应)都与“临时”相同。

八、下列词是否兼类词,如果是,指出兼属什么词类。

  铁 左 忙 打 犁 在 清楚 热情 动作 建筑 丰富

铁(名词/形容词)  左(名词/形容词) 

忙(形容词/动词)  打(动词/介词)

犁(名词/动词)   在(动词/介词/副词)

清楚(形容词/动词) 热情(形容词/动词)

动作(名词/动词)  建筑(名词/动词)

丰富(形容词/动词)

九、举例说明“高、远、重、宽、长、厚”这些词的语法功能,并谈谈你对这些词类归属的看法。

  这些词都可以受否定副词“不”和程度副词“很”的修饰,都可以做谓语、定语,都不能带宾语,并且都可以重叠,显然符合形容词的特点,所以应该归入形容词。

但是,这些词还可以表示高度、远近、重量、宽度、长度和厚度,例如“三尺高”,这是名词。

因此这些词是形容词和名词的兼类词。

十、“高明”是形容词,但在“另请高明”中是指“高明的人”的意思,能不能据此说“高明”是形容词兼名词?

  “手”作为“手脚”的“手”是名词,但在“人手一册”中,《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是“拿着”的意思,这样一来,能否说“手”是名词兼动词?

谈谈你的看法。

  兼类词是指某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特点。

如果只是在某种特殊场合下临时具备某类词的特点,这就属于词的活用而不是兼类。

“手”是名词,但在“人手一册”中是名词临时活用为动词,不是兼类词。

十一、下列各句中“去”的词性是否相同,为什么。

1.你去吧。

 (动词)动词作谓语

2.别让他去了。

(动词)作兼语词组中的第二个动词

3.他不同意去。

(动词)作“同意”的宾语

4.去是对的。

(动词)动词作主语

5.不去也好。

(动词)动词性偏正短语作主语

6.去不去都行。

(动词)动词性联合短语作主语

以上的"去"的词性是相同的,只是动词的功能可以多样,在句子中主要可以充当谓语,述语,还可以充当宾语、主语等其它成分,只是作用相当于名词,即动词的名词化。

十二、指出以下每组中的两个虚词在用法上的区别。

马上——眼看  从——自从  向——朝  哪怕——不管

或者--还是 只有--除非 极--极为 分外--格外

马上--眼看

“马上”是副词,可以用于书面语,也可以用于口语。

“眼看”可以是副词,也可以是动词(动词:

他眼看着火熄灭了才离开)。

作为副词的时候,和“马上”的不同主要用于口语。

两者都可以做状语。

如:

戏马上就要开演了/暴风雨眼看就要来临了。

从--自从

“从”可以做介词(介词:

他从学校回来了)也可以做副词(副词:

他从不在学校住);“自从”则只能做介词。

例如:

自从水库开工,他就不在家住了。

向--朝

“向”和“朝”都可以做介词。

能用“朝”的都可以换用“向”。

如“朝前看——向前看”。

但是能用“向”的却不一定能换用“朝”。

如“向人民负责”。

这在“向”的后面跟的是抽象动词时尤为如此。

“向”构成的介词结构能跟在动词后,“朝”构成的介词结构则不能。

哪怕--不管

都是连词,“哪怕”表示假设兼让步,后面多用“也、都、还”呼应(哪怕他不答应也要去)。

“不管”表示无条件,后面必须带有疑问代词或并列短语(不管他说什么,我们都不怕/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都是好猫)。

或者--还是

“或者”作为副词,表示或许、也许(快走,或者还赶得上末班车)。

作为连词,主要表示选择关系(我打算明天或者后天动身)。

另外还表示各有选择,相当于“有的”;还表示无需选择,等等。

“还是”作为副词,是指表示行为、动作或状态继续保持不变(今天还是在下雨),还表示经过比较和考虑,有所选择(还是看电影好);表示行为动作或状态出乎意外等。

作为连词,可以连接可供选择的若干事项,用于疑问句(你到底去还是不去),或者无条件句(不管去还是不去,你都得出钱)。

只有--除非

意义基本相同,但有差异。

“只有”从正面提出某一个唯一的条件;“除非”从反面强调不能缺少某一个唯一的条件,语气更重,例如:

“只有你去,我才会去”“除非你去,我才会去。

”;“除非”可以用在“是……”前;“只有”不能。

例如:

“除非是你才这么干”,不能说成“只有是你才这么干”;“除非……才……”也可以说“除非……,不……”;“只有……,才……”不能说成“只有……,不……”。

    

极--极为

“极”,作为副词,表示最高的程度,口语常用做动词形容词的补语(好极了)。

“极为”是书面语,语气庄重(这件事的影响极为深远)。

分外--格外

表示程度超过一般。

“分外”后面不能用否定式,后面不用否定式,也不修饰消极性词语。

比如可以说“分外高兴”,不能说“分外不高兴”;可以说“分外明亮”,不能说“分外黑暗”。

“格外”不受这种限制。

“分外”不能修饰一般动词,“格外”可以。

比如可以说“你亲自来我们格外欢迎”,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