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育课程化实施方案.docx
《关于德育课程化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德育课程化实施方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德育课程化实施方案
关于德育课程化实施方案
德育课程是为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为此,为您整理出几篇关于德育课程化实施方案供大家参考!
篇一:
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和《山东省委办公厅办公厅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鲁办发﹝2014﹞55号),推进实施《山东省中小学生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2015-2020年)》,我厅组织研制了《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是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提高德育成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重要举措,对于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以学习落实《指导纲要》为契机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德育工作
(一)提高育德能力。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习实施《指导纲要》纳入教师培训计划,深刻领会《指导纲要》的核心要义,不断增强广大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提高师德修养和育德能力。
广大中小学教师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率先垂范,做好榜样,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将“传道”与“授业解惑”统一起来,关爱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深化课程改革。
围绕一体化育人目标,树立一体化育人意识,采取一体化德育策略,统筹规划、全面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做好学段之间、学科之间和课内外实践活动的整合,建构具有地方特点和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入各学段学科教学中,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加强党史教育,让学生理解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
加强法治教育,提高青少年法治素养,将《宪法》作为中学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学生逐步树立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养成遵法守法行为习惯。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友善、诚实、守信等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加强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劳动、实践与理性、科学的重要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三)加强研究指导。
各级教研部门要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研究,积极探索学生德育工作规律,为学校和学科教师实施《指导纲要》提供科学指导,切实做好跟踪研究与效果评估,及时培育、总结和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完善,引领带动全省学生德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四)完善评价机制。
建立对地方和学校德育工作第三方评价机制,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地方和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重要依据。
全面落实教师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教师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实行同步考核。
建立以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并重的学生品德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三、加强对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充分认识实施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对《指导纲要》的学习和宣传,准确把握《指导纲要》的主要内容,深刻领会《指导纲要》的核心要义,认真组织实施,鼓励基层首创,做到教学相长,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升。
各市要选择确定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验县(市、区)和学校,先行先试。
学校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施主体,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德育工作阵地和机制建设,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全面建构德育课程、学科德育、文化德育和实践德育“四位一体”德育工作新格局,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
篇二:
嘉祥县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整体推进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
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统筹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一体化”和“适应性”要求,使德育目标有序渐进、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提高育德成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主要内容
围绕一体化育人目标,树立一体化育人意识,采取一体化德育策略,统筹规划、全面落实德育课程实施任务,做好学段之间、学科之间和课内外实践活动的整合,构建具有地方地点和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
德育课程一体化整体实施包括德育课程实施、学科德育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和实践活动德育实施四个部分。
德育课程实施统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德育课程,将小学、初中、高中的德育课程目标、内容等进行一体化设计,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国史教育、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养成遵纪守法习惯,切实解决学段德育目标不清晰、课程内容简单重复等问题,增强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的可操作性,提高德育课程的主导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科德育实施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14个学科,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内在德育价值,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实施以弘扬传统美德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宗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学习内容,突出齐鲁文化和孝德文化特色,将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友善、诚实、守信等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
实践活动德育实施系统归纳12个中小学学生实践活动类型,强化活动的主题化、生活化、序列化设计,充分发挥实践活动育人的重要载体作用,拓展德育空间,丰富德育形式,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劳动、实践与理性、科学的重要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三、实施目标
(一)建立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体系。
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实施等方面充分体现“一体化”要求,纵向上,中小学各学段有机衔接、前后贯通、有序递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横向上,挖掘各学科、实践活动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发挥其特有的育德功能,实现全科育人、全员育人。
(二)指导实际教学。
明确各学科德育特点、德育范畴、实施建议和评价建议,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和优势,围绕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传道”与“授业解惑”的有机统一。
(三)提高育德成效。
实施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丰富德育载体,有利于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提高育德成效。
四、主要任务
(一)探索建立全员育人导师制、班教导会制度、家长委员会制度、教师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等,推进德育工作制度的建设和落实;
(二)构建学段衔接的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体系,改革德育课程内容与方法,发挥学科育人功能,探索全科育人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探索校内、校外德育实践活动创新,促进德育实践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特色化;推动德育品牌创新;
(五)探索新型德育工作协作机制,推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立体化、合作开放的德育工作网络,优化育人环境;
(六)探索科学多元化、个性化评价指标体系,改革德育评价方式方法,引导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县中小学针对第
(一)、(六)项任务全部推进实施;
(二)-(五)项任务由各教办、县直学校分别从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遴选部分学校进行先行先试。
五、主要方法
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以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管理、评价五个部分为纬,以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为经,横向贯通、纵向衔接、横纵交织,进而构成一个时间上具有全程性,空间上具有全面性,能够产生更大整体效应的德育工作课程体系。
(一)构建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的目标体系
我县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的总目标是: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提高社会参与能力,提高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小学段:
主要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侧重基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培养。
初中段:
主要开展价值感知教育,侧重社会公德、社会规则和基本法制观念培养。
高中段:
主要开展价值认同教育,侧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
(二)构建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的内容体系
德育是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在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互动,把一定社会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和心理要求,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
德育包括九个方面的内容:
道德规范、心理健康、法制观念、国家意识、政治认同、经济追求、文化自信、社会和谐、人生价值。
(三)构建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的途径体系
德育途径是对学生实施德育影响的渠道,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的组织形式。
德育途径体系以完成德育任务、提高德育实效为目的。
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的主要途径包括:
德育课程实施、学科课程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等四个方面。
(四)构建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的管理体系
注重课程研究,加强课程管理,提高课程质量,探索建立全员育人导师制、班教导会制度、家长委员会制度、教师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等,推进德育工作制度的建设和落实;
(五)构建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的评价体系
探索科学多元化、个性化评价指标体系,改革德育评价方式方法,引入第三方评价,引入家长、教师、学生参与评价,及时对各教办、学校、教师组织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情况进行评价评估,引导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教办、县直各学校要充分认识实施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做好《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的学习和宣传,各中小学校要将《指导纲要》精神传达到每一个教师,纳入教师培训计划,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指导纲要》的主要内容,结合《指导纲要》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鼓励基层首创,做到教学相长,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升。
学校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施主体,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德育工作阵地和机制建设,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全面构建德育课程、学科德育、文化德育和实践德育“四位一体”德育工作新格局,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
(二)加强研究指导。
各级教研部门要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研究,积极探索学生德育工作规律,为学校和学科教师实施《指导纲要》提供科学指导,切实做好跟踪研究与效果评估,及时培育、总结和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完善,引领带动全县学生德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三)完善评价机制。
建立对各教办和学校德育工作第三方评价机制,评价结果作为衡量教办和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重要依据,全面落实教师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教师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实施同步考核。
建立以学生德育认识与道德行为并重的学生德育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四)健全管理机制。
定期召开全县德育工作会议、举办德育工作论坛。
将德育工作纳入各级教育督导范畴,定期开展专项督导。
建立县、校、班三级德育资源共享机制和优秀德育成果表彰机制。
(五)加强舆论宣传。
充分利用社会主流媒体,加大学生德育一体化实施报道力度,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学生德育工作。
借助网络、微博、微信、“优学优教”平台等现代传媒手段,搭建德育工作交流平台,宣传推广德育工作先进典型。
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广大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事迹,为推进德育一体化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篇三:
关于开展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推进实施《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县中小学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成效,根据淄博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试点工作的通知》(淄教基字〔2016〕23号)要求,经研究,决定开展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试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改革创新,大力开展德育领域综合改革,有效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构建”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升德育工作科学化水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试点任务
(一)探索建立全员育人导师制、班教导会制度、家长委员会制度、教师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等,推进德育工作制度的建设和落实;
(二)构建学段衔接的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体系,改革德育课程内容与方法,发挥学科育人功能,探索全科育人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探索校内、校外德育实践活动创新,促进德育实践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特色化;推动德育品牌创新;
(五)探索新型德育工作协作机制,推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立体化、合作开放的德育工作网络,优化育人环境;
(六)探索科学多元化、个性化评价指标体系,改革德育评价方式方法,引导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试点方式
试点工作分全县整体推进、各镇(办)和部分学校先行先试两种方式同时进行。
(一)全市整体推进第1项和第6项试点任务,全县整体推进第3项试点任务,由县教体局拟定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另发),全县各中小学从今年起全部推进实施。
(二)每个教体办、局属学校从第2、4、5项试点任务中选择1项作为本区域学校试点任务,在本区域范围内全部推开;其他试点任务由各教体办、局属学校遴选部分学校先行先试,每个试点任务至少选择不同学段的2所学校承担。
(三)局属学校从2、4、5项试点任务中至少选择1项先行先试,有条件的学校要逐步推开所有试点工作任务。
四、试点要求
(一)试点时间安排。
试点期为2016年9月至2018年7月,分两个阶段进行:
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在教体办、学校先行先试基础上总结试点经验,形成阶段性试点成果;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全面推广第一阶段试点成果经验成果,对不成熟试点任务继续进行探索,并最终完成所有试点任务,进入全面推广阶段。
(二)试点要求。
各教体办和学校要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的通知》(鲁教基发〔2016〕2号)要求,制定试点工作方案,立足实际,强化特色,突出优势,勇于创新,加强德育规律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当前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明确任务表和路线图,整体设计,系统推进,扎实做好试点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认识实施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准确把握《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内涵,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基层首创,彰显时代要求,突出地方特色。
(二)大力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宣传栏等传播媒介,宣传现代德育理念,鼓励师生参与到德育改革之中,引导社会进一步增强对德育一体化建设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并给予支持,为改革营造良好的环境。
要及时总结推广试点工作经验,适时推出一批德育工作典型学校,引领带动区域内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强化跟踪评估。
县教体局将对教体办和学校试点情况进行跟踪评估,评估结果纳入目标管理评估。
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目标达成情况、标志性成果、组织管理情况、社会影响及成效等。
请各教体办、局属各学校于9月29日前将区域内选定的1个试点项目、其他试点项目试点学校名单及试点方案报县教体局基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