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框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46882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下册框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框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框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框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框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下册框架.docx

《八年级历史下册框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下册框架.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历史下册框架.docx

八年级历史下册框架

八年级历史下册框架

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学习目标:

1、重点:

(1)《共同纲领》的内容及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3)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2、难点:

(1)国旗、国歌等国家标志的象征意义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作用和职权

第一课时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时间:

2地点:

3通过文件,作用

4会议决定:

⑴国名⑵首都,并改名⑶纪年方法

4代国歌,年正式定为国歌⑸国旗:

6在建立,此碑为纪念后牺牲的人民英雄

⑺选举主席,副主席

⑤意义:

2、开国大典:

⑴政府委员会:

①时间:

②地点:

③接受为政府施政方针

④任命:

总理兼外交部长,军委主席,解放军总司令

⑵时间:

⑶地点:

⑷经过:

①②③④⑤

⑸宣告唯一合法政府是

⑹意义

第二课时

3、西藏和平解放:

⑴进军西藏时间,()的胜利,为西藏和平解放奠定了基础。

⑵和平解放时间

⑶解放方式

⑷谈判代表:

⑸意义:

第二课人民政权的巩固

学习目标:

1、重点:

①抗美援朝:

这场战争的胜负影响到新中国安全和亚洲乃至世界政治力量的格局,关系到国内已起步的经济建设和土地改革能否顺利完成。

②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占中国人口绝大都数的农民真正当家做主人,在农村铲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对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至关重要。

2、难点:

理解整顿经济秩序和土地改革涉及的一些财经知识和专业术语。

第一课时

1、列举建国初期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有:

⑴经济上:

⑵军事上:

⑶外交上:

⑷政治上:

2、整顿经济秩序:

⑴措施:

①②

③④

⑵结果:

⑶意义:

⑷毛泽东称这一经济上的胜利“不亚于淮海战役”的是

3、抗美援朝:

⑴主要原因:

⑵目的:

⑶起止时间:

⑷参战部队:

⑸司令员:

⑹开始标志:

⑺著名战役:

⑻英雄任务:

①一级战斗英雄事迹

②特级战斗英雄事迹

⑼结束标志:

⑽意义:

①政治:

②思想:

③外交:

④经济:

⑾文艺作品:

①歌曲、

②电影、

③文学作品

⑿取胜的主要原因:

①②

⒀结合有关史实,针对美国称霸世界企图,谈谈感想

 

第二课时

4、土地改革:

⑴起止时间:

⑵主要内容:

①②

⑶法律依据(开始标志):

⑷结果:

⑸意义:

①②③

④⑤

5、排列顺序:

⑴新中国成立(1949.10.1)

⑵整顿经济秩序

⑶土地改革开始(1950.6)

⑷抗美援朝(1950、10)

(5)西藏和平解放(1951.5)

 

第三课向社会主义过渡

学习目标:

1、重点:

①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这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标志着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

②1954年宪法的制定:

这部宪法总结了百余年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规定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方向与道路。

2、难点:

过渡时期党和国家制定的一些方针、政策、法律涉及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专门知识,有的和当今国情有明显差别,需加以区别。

第一课时

1、向社会主义过渡:

⑴含义:

⑵时期:

⑶过渡总路线(指导思想、基本内容)

简称:

⑷总路线的主体是:

2、第一个五年计划:

⑴简称:

⑵时间:

⑶目的:

⑷基本任务(内容)

⑸成就:

①②

3④

⑹意义(作用):

①②

⑺实现()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必然要求。

 

第二课时

3、三大改造(经济变革)

⑴内容:

⑵实质:

⑶途径(方式):

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⑷完成时间:

⑸意义:

 

⑹①为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经济基础的是(三大改造)

②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

③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是

④建国后的两次所有制变革是土地改革、三大改造。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变革):

⑴时间:

⑵颁布会议:

⑶性质:

⑷意义:

⑸在时期颁布的

 

第四课“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学习目标:

1、重点: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经济建设中的严重失误造成的历史影响及其历史教训。

2、难点:

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和未能及时纠正失误的原因。

第一课时

背景:

时期:

1956—1966十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1956-1966)

中共八大:

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强调、。

1、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

⑴时间:

⑵内容:

⑶评价:

优缺

⑷总路线指导下的①两个错误:

②出现错误的根源(原因):

③启示:

 

2、大跃进:

⑴指导思想:

⑵特点:

⑶内容表现:

农业上,工业上,核心内容

⑷过程:

首先在发动起来,而后扩展到领域

⑸后果:

第二课时

3、人民公社化运动:

⑴时间:

⑵原则:

⑶表现:

⑷特点:

⑸后果:

⑹实质:

是“大跃进”在农村的翻版和扩大

⑺人民公社化由转变而来

4、国民经济的调整:

⑴国民经济困难原因:

⑵开始时间:

⑶八字方针:

⑷结果:

⑸“七千人大会”内容

 

第五课奋发图强艰苦创业

学习目标:

1、重点:

1956—1966年,我国在工农业建设和科技进步方面的成就;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的事迹及精神。

2、难点:

如何由人及史,以点带面,反映1956—1966年间我国人民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等方面的业绩。

第一课时

1、“铁人”王进喜(工业战线):

⑴石油大会战:

①地点:

②意义:

⑵王进喜:

①事迹:

②精神:

2、“两弹元勋”邓稼先(科技战线):

⑴研制原子弹的原因:

⑵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时间:

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的时间:

⑶两弹成功爆炸的意义:

⑷邓稼先:

①主要事迹:

②精神:

第二课时

3、“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农业):

⑴工作地区:

⑵主要事迹:

⑶评价:

3、列举在1956—1966年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被誉为“共和国脊梁”的代表人物、称号、主要事迹、精神。

 

第六课“文化大革命”

学习目标:

1、重点:

“文化大革命”的危害:

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2、难点:

“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大革命”留下的历史教训。

第一课时

1、文化大革命的时间段:

2、“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⑴原因:

①主要原因:

②根本原因:

⑵目的:

⑶性质:

⑷开始的标志:

3、全面夺权,全面内战:

⑴开始:

(上海夺权)

⑵发展:

(“一月革命”风暴)

⑶扩大:

(全面内战)

⑷抗战:

(二月逆流)实质:

⑸标志着“文化大革命”升级,进入全面夺权阶段的是

第二课时

4、文化大革命结束:

⑴文化大革命中两个反革命集团是、

⑵林彪叛逃事件:

又称,客观上宣告了

⑶全面调整工作:

①目的:

②人物:

③成果:

⑷为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江青反革命集团)奠定了群众基础的运动是

⑸文革中最大的冤案是:

⑹文革结束的标志:

5、文化大革命的危害和教训:

 

6、文革与大跃进的关系,二者的共同影响:

 

7、列举文革中出现的几个事件(5个):

 

第七课历史转折与邓小平理论

学习目标:

1、重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国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共十三大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南方谈话对改革开放的指导作用;中共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2、难点:

正确把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中共十五大的内容。

第一课时

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后)、

1、十一届三中全会:

⑴背景:

⑵思想基础:

⑶揭开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

⑷时间:

地点:

⑸内容:

①②

3④

⑹意义:

⑺①(会议)形成了以(人物)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②中共历史上第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是

第二个转折意义的会议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⑴中共十二大:

1时间:

2内容:

3意义:

4改革开放提出是在会议,全面展开是在会议

⑵中共十三大:

1时间:

2内容:

3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主要内容简括为

(比较:

58年社会主义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化三改)

④“三步走”战略:

⑤意义:

第二课时

3、南方谈话:

⑴时间:

⑵人物:

⑶内容:

⑷意义:

⑸城市:

4、中共十四大:

⑴时间:

⑵内容:

5、中共十五大:

⑴时间:

⑵对邓小平的评价:

⑶内容:

⑷意义:

6、邓小平理论在中共十二大会议提出,十三大会议初步形成,十五大会议最终确立。

7、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春天”指十一届三中全会;“老人”指邓小平

1992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写下了诗篇。

“春天”指南方谈话;“老人”指邓小平;“写下了诗篇”指南方谈话,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

第八课城乡改革不断深入

学习目标:

1、重点: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项改革措施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自主性,促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为乡镇企业提供了人员、原料和市场,为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

2、难点:

城乡改革涉及生产制度、分配制度、用人制度、管理制度等经济、行政方面的政策和术语,不易理解。

第一课时

1、联产承包责任制:

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掀起,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⑵开始时间:

⑶开始地区:

,先行者

⑷主要形式:

⑸内容(内涵):

在前提下,经营方式改为

使农民在生产上获得更多的

⑹意义:

⑺评价:

⑻“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是(政策)下生产品的分配方式

2、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⑴意义:

⑵①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路是

②在农村改革中,最能体现产业结构调整的是

第二课时

3、国有企业改革:

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⑵原因:

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

⑷①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②改革的三个阶段:

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⑸①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最好方法:

②企业经营责任制的两种形式:

③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

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为了: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的启示:

 

5、列举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农业政策的调整:

名称

时间

内容

作用

备注

土地改革

1950—1952年

废除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土地所有制调整,仍是私有制

农业合作化

1953—1956年

土地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土地所有制改变,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1961年

生产资料高度公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

挫伤了农民劳动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土地公有制生产更集中(是一次失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

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提高了农民劳动积极性,推动了中国农业大发展

土地公有制没有改变,只是对生产经营方式调整

第九课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学习目标:

1、重点:

经济特区的建立:

创设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特区作为开放的窗口,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以后进一步的开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难点:

理解与对外开放有关的投资、金融、贸易等专门知识。

第一课时

一、在对内改革的同时,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加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

二、对外开放逐步扩大的过程:

1、经济特区的建立:

⑴经济特区:

①首先开放的时间,城市

②后来增设的时间,城市

③经济特区中,面积最大的是,被外国人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是

④作用:

⑵个沿海开放城市:

、、、

⑶经济开放区:

、、、

⑷对外开放格局是

1特点:

2地理位置特点:

3突破口是:

第二课时

2、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⑴目的:

把上海建成:

①三个中心:

②一个龙头:

⑵时间:

⑶意义:

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标志。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⑴原因:

,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⑵时间:

⑶简称:

,缩写,总部位于

⑷意义:

⑸地位:

⑹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4、近代的开放与现代的开放有何不同?

 

第十课民主法制建设

学习目标:

1、重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以来我国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容和历程。

2、难点:

理解法律知识和专门术语。

第一课时

一、背景: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文革”时期,刘少奇被迫害而死,从根本上说明了。

后,我国初步建立和健全了有中国特色的

二、1、依法治国:

⑴目的:

⑵具体措施:

在,把写进宪法,并作为一项

2、建立以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⑴年7月,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标志着

⑵年4月,通过并颁布,并于年施行。

第二课时

3、村民自治:

⑴年后,全国各地普遍废除了“政社合一”的

建立

⑵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

⑶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

⑷村民自治适应地区

⑸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是

(6)评价:

实行村民自治,实践证明它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那些成就?

对经济建设有什么意义?

第十二课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

学习目标:

1、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而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难点:

处理好民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统一、发展西部经济的重大意义。

第一课时

一、国家对各民族的基本政策、、、

二、1、民族政策、:

⒈民族分布特点:

⒉民族政策具体措施:

⑴政治:

⑵经济:

⑶习俗:

⑷文教:

⒊意义:

⒋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以前,西藏是一个、的

社会,年实行后,西藏彻底废除了,

昔日百万农奴和奴隶成了新社会的主人。

第二课时

2、民族制度:

⒈性质:

⒉目的:

⒊内容(含义):

⒋前提:

①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三级,②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其中第一个(最早)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⒌意义:

3、各民族共同繁荣:

⒈新中国成立前后少数民族发展的区别:

前:

政治上:

经济上:

后:

政治上:

经济上具体措施:

⒉结果:

 

 

第十三课祖国统一大业

学习目标:

1、重点:

简述港澳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史实;认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难点:

概述“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和作用;港澳回归和治理台湾问题涉及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既有历史遗留问题,又有现实问题。

第一课时

一、“一国两制”构想:

⒈目的:

⒉提出时间:

⒊提出人:

⒋出发点:

⒌基本内涵:

⒍意义:

⒎评价:

⒏①“一国两制”的构想第一次成功的实践是香港回归

②“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⒈香港回归:

⑴背景:

1842年《》割香港岛,长期被国占领。

——割让原因

⑵过程:

①1984年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

②宣布中国政府将于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③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是

④区旗

⑶中国为什么能在20世纪实现香港回归?

⒉澳门回归:

⑴背景:

澳门长期被占领

⑵过程:

①1987年,正式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

②宣布中国政府将于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③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

④区旗

⒊港澳回归的意义:

 

第二课时

三、台湾问题:

⒈背景:

①台湾自古以来就属于

②分离

③回归

4分离

⒉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宣布争取用统一祖国

⒊两岸关系缓和:

①表现:

②原因:

③意义:

⒋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原则

⒌解决台湾问题的因素:

①有利因素:

②不利因素:

⒍你对两岸关系(台湾问题)的认识(看法):

 

四、港、澳、台问题在实质上是否一致?

 

第十四课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学习目标:

1、重点:

人民海军、空军和战略导弹部队的建立;科技强军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2、难点:

了解一些军事术语、武器性能。

第一课时

一、海、空军的建立:

⒈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是,在宣告成立

⒉①海军正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军种的标志是年在成立

②()()与()相继成立,人民海军建设初具规模。

③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在宣告中国海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⒊年,组建了我军第一个飞行中队标志着人民空军正式诞生。

⒋海、空军建立的意义:

 

二、导弹部队的的建立和发展:

⒈目的:

⒉被命名为“二炮”的是,地位

⒊人民解放军中担负战略核反击任务的军种是

⒋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形成的战略防御体系是

⒌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原则承诺

第二课时

三、军队建设的现代化:

⒈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两条强军之路(途径)是、

⒉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三个目标、、

⒊是人民军队正规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⒋意义:

四、各历史时期的人民军队名称: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中国工农红军

2、抗日战争时期:

八路军和新四军

3、解放战争时期:

人民解放军

五、1、人民海军建军时间:

1949.4

2、人民空军建立时间:

1949.11

3、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建立时间:

1966.7

六、军种的增加顺序:

陆军—海军—空军—导弹部队

 

第十五课新中国的外交

学习目标:

1、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

2、难点:

中美关系的演变。

第一课时

一、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1、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⑴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

⑵新中国的外交原则:

⑶内容:

⑷意义:

⑸①1953年,和两国,在关于问题时首次提出

②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1955年出席万隆会议:

⑴时间:

⑵地点:

⑶参与国家:

⑷中国领导人:

⑸性质(特点):

⑹方针(原则):

⑺精神:

⑻意义:

⑼为新中国的外交开辟了新的天地。

3、1971年,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⑴时间:

⑵会议:

⑶原因:

⑷意义:

⑸图片“开怀大笑”说明了

第二课时

4、1972年,中日建交

5、1979年,中美建交:

⑴过程:

⑵意义:

⑶①打开了中美之间的友好往来的闸门。

②“历史性握手”改变世界的一周指。

③表示中美两国开始步入关系正常轨道。

④奠定了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

⑤中美正式建交

⑷①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

②中美建交三原则

③《建交公报》中承认(美国的立场)

⑸你认为未来两国的关系怎样才能健康发展?

 

⑹中美关系从敌对到关系正常化给你的启示?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怎样巨大成就?

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三、列举与周恩来相关的事件:

第十六课走向新世纪的对外关系

学习目标:

1、重点: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及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合作组织。

2、难点:

恐怖主义、双边和多边领域、冷战思维等外交术语较难理解。

第一课时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新特点

1、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呈现出的发展趋势,

成为时代的主流,世界局势呈现出

的特点。

2、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二、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亚太经合组织:

①成立时间:

②简称:

③性质:

2、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①加入时间:

②原则:

③重要活动:

3、①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积极参与并推动区域合作的一项重要举措。

②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第二课时

三、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1、成立时间:

2、成员国:

3、性质:

4、上海合作组织是

四、维护世界与地区和平:

1、中国外交政策调整

2、影响:

五、列举世纪交替之际的外交成就:

第十八课科学技术

学习目标:

1、重点:

“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863”计划。

2、难点:

对科技术语的理解。

第一课时

列举建国后我国重大科技成就:

一、“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1、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原子能领域):

⑴两弹指和,核弹包括和

⑵研制目的:

⑶研制成功时间:

①年,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②年,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③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⑷意义:

2、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航空领域):

⑴是衡量一个国家空间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⑵①年,我国正式开始研制人造卫星

②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标志着

③1975年,我国成功发射,1981年,成功发射

二、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生物领域):

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的方法合成牛胰岛素

第二课时

三、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农业领域):

⑴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

⑵特点:

⑶意义:

⑷,在理论上否定了“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杂交无优势”的观点

四、“86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计算机领域):

⑴时间:

⑵提出者:

⑶核心内容:

⑷名称由来:

⑸年,中国开始网络建设,年,正式与国际互联网接通,

产业到2000年已成为中国第一大产业。

四、启示:

 

第十九课教育事业的发展

学习目标:

1、重点:

义务教育的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2、难点: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第一课时

一、义务教育的普及:

⒈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提出的教育方针是

⒉把教育基础纳入法制轨道,开始依法实施

⒊1983年提出“三个方向”,具体内容是

⒋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一项工程是

⒌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实行“”战略,明确提出要把

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⒍1986年开始依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