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三单元 第8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45051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5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三单元 第8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三单元 第8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三单元 第8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三单元 第8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三单元 第8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三单元 第8课.docx

《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三单元 第8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三单元 第8课.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三单元 第8课.docx

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三单元第8课

第8课 咬文嚼字

朱光潜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

品味语言,鉴赏评价。

2.思维与审美:

(1)理解作者观点,把握理据关系;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效果;(3)鉴赏本文作为随笔的行文艺术。

激趣导入

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说“广大师生应该做到:

不计名利,成功不必在我;甘为人梯,奋斗当以身为先。

自强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奋发有为,报国当以身为先”。

我想这是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要求。

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段话。

做学问也好,生活也罢,我们都需要有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精神。

今天我们来学习《咬文嚼字》一文,而它的作者便是拥有这样精神的一个人。

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填出空缺处相应的内容。

答案 ①贾岛吟诗 ②套板反应 ③达到艺术完美

微任务活动一 理解作者观点,把握理据关系

1.“咬文嚼字”的常用义是什么?

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常用义:

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也用来指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十分讲究。

(2)作者笔下的新含义: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2.作者在论述“咬文嚼字”时运用了哪几个实例?

各说明了什么?

实例

说明内容

答案 

实例

说明内容

郭沫若改台词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王若虚改《史记》

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韩愈、贾岛“推敲”

用词不同,意境不同

“烟”与苏轼《惠山烹小龙团》

善用联想,丰富蕴藉

“柳腰桃面”等套语

误用联想,套板反应

3.文章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的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情感走的,强调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

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

微任务活动二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效果

1.第一段中,作者以举例子开篇,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以举例子开篇,先举出一个改字改得好的例子,进行分析;接着举出一个改得不好的例子来相对照,发人深省。

而且这两个例子均出自文学大家郭沫若笔下,就更加耐人寻味、非同凡响了。

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2.作者举《水浒》和《红楼梦》的例子的用意分别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举《水浒》的例子是以《水浒》里的用语为依据,强调“你这”句式带有强烈的憎恶色彩,对“你这什么”的表达作用分析得细致入微。

(2)举《红楼梦》的例子是以《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的话为依据,进一步阐明“你是”式句子在一定语境里也有讽刺性,对“你是什么”的表达作用分析得全面透彻。

3.作者在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时,谈到了“善用”和“误用”两种情况,采用的是怎样的论证方法?

请填空。

联想的意义

答案 

联想的意义

4.作者在文中写道:

“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作者是“随便”举几个实例吗?

试说明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举郭沫若炼字改台词的例子,说明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意味。

(2)举王若虚对《史记》“李广射虎”的改写,说明文字的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3)举“推敲”的典故,说明用词不同,意境也不同。

(4)举苏轼《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第三、四句的例子,说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使诗的意旨丰富蕴藉。

(5)举有关“套板反应”的例子,说明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呼吁文学创作者要用富有创造力的语言,写出上乘佳作。

给五个实例归一下类:

(1)

(2)(3)属于文字修改方面的;(4)(5)属于文字的联想意义。

因此,这几个例子并非“随便”列举,而是根据表意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列举使用的。

微任务活动三 鉴赏本文作为随笔的行文艺术

1.结构简洁明了,思路新颖别致。

一般的议论文在文章的开篇,作者就会马上亮出观点,然后再根据自己树立的观点进行演绎论证,而本文却不然。

首先,作者列举四个实例,从不同角度说明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然后得出结论: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接着,作者从正面援引实例,证明善用联想意义会使文章意蕴丰富,紧接着又从反面援引实例,证明误用联想意义就会产生“套板反应”这一流弊。

最后,作者点明主旨,提出了“咬文嚼字”的目标、要求和条件。

2.实例充分典型,说理精辟透彻。

对于议论性的文章,如果文中不举实例,道理就会显得抽象晦涩;实例如果不典型,道理就不能使人信服;实例如果解说得不好,道理也就讲不透彻。

本文作者所举实例充分典型,并且分析得非常贴切。

例如为了剖析“是”与“这”两字的区别,先后选取了《水浒》和《红楼梦》中的例子,强调“是”与“这”不仅是文字之争,而且涉及“思想情感”的意味。

又如为了说明“简洁必须以准确表达情味为前提,简单地追求‘简洁’是文学创作中必须反对的”这一观点,作者将《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文字和王若虚《史记辨惑》的改文进行对比,从比较分析中,不难看出改文虽然“似乎简洁些”,但“惊讶的意味”和“斩截的意味”却已存无多,因而令人觉得“索然无味”,这就是“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造成的,从而很好地论证了上述观点。

微任务活动四 品味语言,鉴赏评价

1.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明显失误,作者为什么说“这是炼字的好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指第一段所举炼字实例,但“好”的意思不是成功,是有代表性,指话剧演员、郭沫若先生等在炼字方面是极认真、严谨的。

2.“这是炼字的好例。

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这两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是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句承接上文,引出“炼字”二字,逐步过渡到本文议论的中心。

第二句自然引出下文对郭沫若“炼字”的评论。

3.“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

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试分析这段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及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是作者对王若虚修改《史记》的批评,只要考虑到文字背后传达出来的思想和情感,就可以分辨出改后的文字没有改前的有味道。

(2)作用:

作者以此为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从而证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4.试赏析“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一句中比喻修辞的运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将字的直指义比作“月轮”,形象生动地说明直指义的特点是“明显而确实”;将字的联想义比作“轮外圆晕,晕外霞光”,以此来说明字的联想义是“变化莫测”的,不是明显而确实的。

朱光潜先生告诫我们要“咬文嚼字”,而著名杂文家马南邨先生却提倡“不求甚解”(见本课“研讨与练习”二),对此,你如何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这两种读书方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阅读目的和阅读材料。

如果意在开阔视野、获取信息,那么“不求甚解”能大大提高效率;如果意在领悟作品的思想精髓,揣摩写作艺术,则最好能“咬文嚼字”。

再者,阅读经典作品,尤其是文学类的,要吸取其中的营养,还是得下“咬文嚼字”的功夫。

(观点二)人的阅读理解能力是逐步提高的。

对于阅读障碍比较大的作品,开始不妨“不求甚解”,以后再慢慢“咬文嚼字”,或者不必“咬文嚼字”,就豁然贯通了。

所以说,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

它们都是两位先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提出的读书方法,它们之间不构成彼此否定的关系,它们的存在也不会排斥其他的读书方法。

助读材料

1.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朱光潜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安徽桐城人。

他是学贯中西的一代名家。

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学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1917年在香港大学攻读教育学。

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

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钻研艺术心理学。

1930年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任北大教授,并兼任多种职务。

朱光潜是中国“美学”的真正鼻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先生一直在研究美学,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在国际上独成一派。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个座右铭使他坦然应对一切,虚怀若谷,游刃有余。

他曾经说过:

“有些人天资颇高而成就则平凡,他们好比有大本钱而没有做出大生意;也有些人天资并不特异而成就则斐然可观,他们好比拿小本钱而做大生意。

这中间的差别就在努力与不努力了。

”这真是一语道破天机。

2.了解文体——文艺随笔

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与此相关,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批评家常以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境界,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可感的图画之中,尽量避免枯燥的理论和严谨的论证,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魅力。

3.朱光潜名句辑录

(1)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

(2)正路并不一定就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

(3)我承认遗传和环境的影响非常重大,但是我相信它们都不能完全解释天才。

(4)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5)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6)懂得处友,就懂得处人;懂得处人,就懂得做人。

一个人在处友方面如果有亏缺,他的生活不但不能是快乐的,而且也决不能是善的。

(7)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8)人人都埋怨自己的记忆力不好,没有人埋怨自己的判断力不好。

4.苏小妹给诗加“腰”

相传,苏东坡有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

苏小妹说出“清风____细柳”和“淡月____梅花”后,要哥哥在两句中间各加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苏东坡当即道:

“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清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却被苏小妹评为“下品”。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

“有了,‘清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微笑道:

“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

“依小妹的高见呢?

”苏小妹便念了起来:

“清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拍掌称妙。

因为“扶”跟苏轼的“摇”和“舞”比起来,使无形的风仿佛有了知觉,显得其更有人情味了,而且与“细”的搭配别出心裁。

用“失”比“映”和“隐”又好在何处呢?

因为“失”表现出了特定情境中(月下)物(梅花)的特征,具有不映不隐的朦胧美。

梅花“失”在那淡月疏影间而只余暗香,妙哉!

必备知识积累卡片

1.字词知识

(1)锱铢必较(zīzhū):

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2)镞(zú):

箭头。

(3)岑寂(cén):

寂静。

(4)付梓(zǐ):

古时用木版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

(5)尺牍(dú):

书信。

古代书简约长一尺,故名。

2.文化常识

(1)古代重量单位

这番话不免啰唆,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锱铢:

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旧制锱为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现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孙子·算经》载:

称(同“秤”)之所起,起于黍。

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2)古代容量单位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斗:

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斗、石均为古代容量单位。

中国古代容量单位从小到大依次为:

撮、抄、勺、合、升、斗、石。

十撮一抄,十抄一勺,十勺一合,十合一升,十升一斗,十斗一石。

(3)古代创作称谓

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

付梓:

古时用木版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

杀青:

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叫杀青。

后来泛指写定著作。

一、“诗文锤炼”诗歌

苦 吟

[唐]卢延让

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

不同文赋易,为著者之乎。

赏析

 这是一首极言写诗之难的小诗。

诗歌首联直陈写诗之难:

“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

”意思是不要讲作诗的事,没有比写诗更难的了。

颔联紧承首联,进一步说明写诗之难:

为吟出一个合适的字句,要捻断好几根胡须。

仅此十字,便可以看出诗歌的难作和诗人苦吟的形象。

颈联采用夸张的手法,对“苦吟”展开具体的描绘:

想寻找奇险的诗句,连天空都感到沉闷;疯狂地搜索,连海洋都为之枯竭。

“险觅”“狂搜”四字,生动地写出了吟哦之苦。

诗歌的尾联水到渠成地点明原因:

为什么诗歌如此难写?

因为诗歌不同于文章辞赋,不能使用“者”“之”“乎”一类的虚词。

二、“诗文锤炼”随笔

古代苦吟诗人逸事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贾岛作诗苦吟的写照。

事实上,以“推敲”闻名的贾岛,还有很多苦吟的故事;而苦吟的诗人也绝不仅仅只有贾岛。

“诗鬼”李贺,每天早晨起来,就骑着驴,背着一个破旧的锦囊,到野外去搜集素材。

偶有所闻所感,即写一纸条投入囊中。

晚上回家,再加以组织提炼,“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

如此呕心沥血的苦吟,使瘦弱的诗人体力严重透支;所记之多,致使他的母亲每次翻看都要感到疼惜和焦虑。

清人叶衍兰《李长吉集跋》云:

“李长吉诗如镂玉雕琼,无一字不经百炼,真呕心而出者也。

桐庐晚唐诗人方干,貌丑缺唇,空抱英才,隐居鉴湖,与明月清风、水木动植为友,潜心于诗歌创作,精诣独具,卓尔名家。

一个炎热的暑夜,微雨蒙蒙,方干正在洗澡,忽然听到蝉声,因而得句。

他赤膊跑到已经就寝的朋友家,朋友大惊,急问其故。

方干说:

“吾三年前未成之句,今已获之,喜而相告耳,乃‘蝉曳残声过别枝’也。

”后来这“一句三年得”的诗句被安排在《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中。

唐求是唐末蜀州味江山人。

唐僖宗乾符年间曾为青城县县令,后弃官返乡,隐居于味江山,人称“唐山人”或“唐隐居”。

唐求写诗,或片语,或成联,不拘长短,随手记下,数日后即成一首好诗。

诗成,就将诗稿捻成纸丸,投入一大瓢中。

晚年卧病,他把诗瓢投入味江,无限感慨道:

“兹瓢倘不沦没,得之者始知吾苦心耳!

”诗瓢漂入新渠,有识者见之曰:

“此唐山人诗瓢也!

”乘小舟将诗瓢捞起,可惜诗稿多已浸润损坏,仅得诗数十篇,为其所写诗稿的十之二三,后人因此称唐求为“一瓢诗人”。

《唐才子传》称唐求的诗“气韵清新,每动奇趣,工而不僻,皆达者之词”。

南唐的一位僧人喜欢写诗,中秋明月夜,他得诗曰“此夜一轮满”,下句却怎么也接不上了。

偶然的机缘,第二年秋天的一个夜晚,他觅得了下句,曰“清光何处无”。

他高兴得半夜起来撞寺钟,城中大惊。

李后主派人将其抓获后,亲自审问。

这位诗僧详细地道出了原委。

后主李煜也是著名的词人,深有同感,便释放了他。

北宋诗人梅尧臣,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或“苏梅”。

有一年,他和孙君孚、杜挺之同船前往汴州。

孙君孚见他填词吟诗,日成一篇,很是惊异。

仔细观察,才发现他“寝食游观,未尝不吟咏思索也。

时时于座上,忽引去,奋笔书一小纸,内算袋中。

同舟窃取而观,皆诗句也。

或半联,或一字,他日作诗,有可用者入之”。

陈师道是与黄庭坚并称的江西诗派诗人。

有了创作灵感后,陈师道“即急归,卧一榻,以被蒙首”,而且“恶闻人声”。

家里人了解他这个习惯,在他“榻吟”的时候,“即猫犬皆逐去,婴儿稚子亦抱寄邻家,徐待诗成,乃敢复常”。

他自吟绝句“此生精力尽于诗”,应该不算夸张。

黄山谷《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其六)》第一句“闭门觅句陈无己”,就是写陈师道闭门苦吟的故事。

赏析

 本文以铺排的方式,为我们列举了古代文人墨客吟诗作文时“咬文嚼字”的种种趣话,可谓集大成者也,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增长了我们的见识。

这些故事既反映了先辈文人对遣词造句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和追求表达完美的精神,也警示和教育我们写作时要经受“语言的痛苦”,方能求得理想的表达效果。

三、“诗文锤炼”随笔

千锤百炼写文章

林 非

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了。

当我首次读到杜甫的诗篇《偶题》时,开头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两句诗,给自己留下了那么强烈的印象,始终都牢牢地铭记在脑海中。

杜甫把文学创作的影响力,看得多么重大,竟会穿越辽阔的空间和恒久的时间,绵延不绝地密布在历史的顶空,永远叩击着人们的心灵。

正因为如此,就得非常认真和刻苦地去从事,让自己在坚持不懈的思虑中间,完完全全地从心里弄明白,究竟是何处获得了成功,哪里存在着缺失。

如果不是像这样地用心揣摩,反复推敲,做到栩栩如生、情动于中和哲思深邃的话,哪里能够产生出一股奇妙和磅礴的力量来?

进行构思与挥洒的整个撰述的过程,确乎是一桩异常艰巨的劳动。

谁都想追求着去达到最美满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却由于自己修养和资质方面的差异,往往很难达到这一点。

这就得像杜甫那样,毕生都严肃地对待治学与写作的事业,经过持久和苦心的琢磨,以便使自己获得不断的改进和提高,这样才有可能写出卓越的篇章。

杜甫兢兢业业的精神,真值得喜爱写作的人们好好思索:

怎样去努力地从事这项工作。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优秀的作品总是比较少见。

面对着这样无法更移的事实,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颜之推,就曾在自己的《颜氏家训·文章》中论述过,“自古执笔为文者,何可胜言?

然至于宏丽精华,不过数十篇耳”。

他估计的这个数字,比起实际的情况来,似乎是过于缩小了,过于苛刻了。

从先秦两汉开始,直至整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如此漫长和浩瀚的历史中间,令人击节赞叹的篇章,肯定是远远超越这个数目的。

然而像他这样运用夸张的说法,坚持一种分外拔高了的标准,却也可以提醒和促使很多的有心人,努力地去进行奋斗,以便写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来。

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更是掌握了从事著述的内在规律。

在《日知录·著书之难》中,论及这一点时说道:

“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

”必须阐述出前人未能很好涉及和发挥的思理,具有明显的独创个性,才足以启迪后世的许多人。

只有像这样刻苦地思考和撰述,才有可能使自己的著作长久地流传下去。

如果“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像这样写出的书籍,就“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

写得太轻松和快速了,自然很容易产生许多谬误,无法让后人从中得到教益,哪里还有可能传诸后世呢?

可是历来都有不少轻薄和放纵的文人,跟此种严肃认真的态度相悖,总喜爱随便和胡乱地涂抹,因此就写出了好多低俗与丑陋的东西,其中有谄媚皇上和权贵的,有宣扬声色犬马的,戕害着多少人的精神世界。

像这样的行径,只能说是丧失了灵魂的洁净,远离了社会的良知。

当今,也有一些喜欢起哄的文人,卖力地吹捧帝王,讴歌色情、淫逸以及种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匆匆忙忙地撰写、发表和出书,看起来是风风火火,把名气炒作得相当响亮,却不能给读者以正面的影响,只会在阵阵的误导之中,滋生着消极和危害。

在此之际,冷静地想一想顾炎武这个“著书之难”的见解,不乱写,不图快,不贪多,而致力于追求思想与艺术的质量,必须在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时候,做到像晋代诗人陆机于《文赋》里所说的那样,“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时刻关心天下的大事、众生的疾苦和人们对于未来的追求,才有可能写出激荡心灵的篇章。

这样,无论对于自己来说,抑或对于广大的读者而言,肯定都是件好事。

每当提笔写作的时候,确实应该尽量思考得深远一些,尽量挥洒得优美一些。

千锤百炼,精益求精,这样才有可能闪烁出哲思和审美的光芒,足以恒久地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真正做到为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来。

赏析

 本文与课文一样,都主张为文要谨严,写作要慎思。

但两者在写作的侧重点和安排材料的方法上并不相同:

在写作的侧重点上,本文是从文章的语言与思想方面告诫人们写文章要千锤百炼,不要急功近利,侧重于构思与挥洒的整个撰述的过程,追求的是达到最美满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在安排材料的方法上,本文侧重于引用名家的做法与说法,以事实为依托,旁征博引,委婉说理。

这三篇诗文在谈诗文语言锤炼方面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苦吟》主要运用了夸张手法,强调诗歌创作遣词造句、锤炼语言之艰难;《古代苦吟诗人逸事》以铺排事例的方式,反映了古代文人对锤炼词句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和追求完美的精神;《千锤百炼写文章》通过引用名家的做法与说法,从文章的语言和思想方面告诫人们写文章千锤百炼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很多名家在创作过程中巧妙地使用量词来传情达意。

如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一文中写道: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请任选其中两个量词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要求:

合理运用想象,描绘量词所展现的景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写出量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独特作用;200字左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