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练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4462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7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练习题.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练习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练习题.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练习题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1923年,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理论形成,他将资产阶级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主张首先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无产阶级力里变得强大,再由无产阶级掀起一场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从而向社会主义转变。

这种理论

A.认为可以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B.完全符合中国半殖半封建的国情

C.否定了中共对国民革命的领导权D.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理解

2.1921年底至1922年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回到上海后,建议中共加入到国民党之中,该建议立即遭到陈独秀的反对,但在1923年的中共三大上还是通过了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的方式来实现国共合作。

当时的中共中央认为合作

A.可以弱化国民党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B.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

C.将扩大中共在南方的群众、军事基础D.有利于改造和纯洁国民党的阶级成分

3.对于蒋介石久攻南昌不成,中国共产党虽对他有不满,但仍尽力“去帮助他,不使他江西的战事失败,不使他离开北伐革命的战线,不使他失去军事上的地位”,并极力主张第四军、第八军东下对他进行增援。

材料表明当时

A.蒋介石展现较强的革命性B.国共积极维护统一战线

C.中共右倾思想占据上风D.革命统一战线名存实亡

4.民国十六年一月出版的《中国农民问题》记载:

“凡我军所到,农民必担茶担水,以相慰劳,跋涉险阻,以为向导。

常有手持木棍,截击敌兵,夺其枪械,以为我军效力。

”材料中所提及的“军”和事件指的是

A.工农红军和土地革命B.湖北新军和国民革命C.国民革命军和北伐D.八路军和抗日战争

5.下图是1927年3月北京《晨报》上一幅题为“孔雀东南飞”的漫画。

这一情形

A.预示着中国政治格局正在发生巨变B.表明日本占据了我国北方大片国土

C.说明北伐战争改变了中国文化格局D.加速了知识分子同工人相结合进程

6.1931年9月25日,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针对学生的救国运动,提出了“七项要点”,要求“学生应努力学业不得罢课”,严令“学生一切行动应遵中央旨意,遵守中央及政府颁定法规”。

这说明

A.国民政府教育政策调整依循既有的统治套路B.国民政府注重社会人才培养以应对民族危机

C.学生的爱国救亡运动致使社会秩序陷入混乱D.中共的统一战线方针没有得到蒋介石的认同

7.1919年5月31日,《申报》刊登了一个社会团体的通电:

“全省议会、教育会、商会、农会、工会暨全国公民均鉴北京政府反民好恶,任用内奸,视爱国行动为煽惑……共和国家主权在民,安能任其压制而不思抵抗?

”。

由材料可知

A.五四运动得到了各界的支持B.参加巴黎和会引起广泛不满

C.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D.推翻北洋政府成为民众共识

8.下面是近代中国某时期报刊上登载的一幅《善吞》的漫画,漫画中一个日本装束的魔术师正将铁路吞入口中,火车上写着“青岛胶济路”。

此漫画

A.美化了日本对中国的经济掠夺B.批判当时的中国政府出卖铁路主权

C.表达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前景的担忧D.说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9.国民大革命时期,苏联给中共发出指示:

“现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走向全国政权的党不是共产党,而是国民党,在人民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时,中国无产阶级只能指望自己目前常常是奴隶般的地位有一定的改善。

”苏联对中共的这一指示

A.维护了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B.影响到中共对革命领导权的放弃

C.揭示了农民革命的重要意义D.提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战略方向

10.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

“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

”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

“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

”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B.国民革命C.五四运动D.抗日战争

11.以下表格中应该填充的是

时间

事件

影响

1919年

巴黎和会

A.“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B.“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

C.“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D.“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2.中国的北洋军阀统治从1912年开始,到1928年结束。

北洋军阀曾是历史书中的白脸奸臣,但如今却重新引发人们的思考。

在军阀二字的掩盖下,这一时期隐藏着一颗颗“爱国”、“自强”、“尊师”、“西化”的心。

下列各项符合这一时期时代特征的有

①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较快②西方思想广泛传播

③爱国运动如火如荼开展④土地革命遍及全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3.1929年,蒋介石在演讲中宣称,中国目前“只有整个民族受帝国主义者压迫的事实”,“只有民族的利益,没有阶级的利益”,所以,“革命的唯一目标,在打倒帝国主义”。

这体现了蒋介石

A.继承国民革命的使命B.强化正统地位的企图

C.坚持团结抗战的立场D.维护各派军阀的利益

14.1926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认为:

“广东国民政府的北伐,便成了第一等重要的问题……不仅是广东作军事的准备,更要在广东以外北伐路线必经之湖南、湖北、河南、直隶等省预备民众奋起的接应,特别是农民的组织……中国的潮流已渐由宣传群众组织群众而近于开始准备武装群众的时期。

”根据上述材料,对北伐战争理解最准确的是

A.广东国民政府的军事行动B.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开始了工农武装割据D.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

15.1925年孙中山虽然逝世,但国民党的北伐却取得成功。

根本原因是

A.国民党内团结一致坚持三民主义B.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

C.北伐战争没有遭到西方列强干涉D.国共两党合作增强了革命力量

16.甲午战败之后,满族人士寿富、盛昱等人的言论已超越“满汉畛域”,呼吁各民族团结御侮;民国建立后,人们有意识使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政党、团体等都是如此;五四时期,“中华民族”概念更是贯穿于言论和行动中。

这体现了

A.满汉民族差异已经消失B.近代思想与社会政治具有联动性

C.政权变更引发民族认同D.资产阶级政党主导了思想的变迁

17.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政府机构先后实施了协调劳资矛盾、惩办土豪劣绅等措施,毛泽东、周恩来、汪精卫、宋子文等人均在这个机构工作过。

这个历史时期是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18.辛亥革命时期,一些刊物大声呼吁“教育救国”,宣称“强国强种,惟教育者之功。

”五四运动前后,“教育先行”、“教育救国”的观点成为时尚。

这主要反映了

A.回应时代挑战的有意探索B.民主革命促进民众素质提高

C.国人己找到正确革命道路D.教有近代化取得突破性进展

19.中共机关报《政治生活》载:

“(1925年)北方地区的国民党,已经走上了一条政党的轨道,已经有了比较严密的组织与纪律,已经慢慢地取得民众的同情与支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表现出了长足进步。

”这主要得益于

A.中国国民党的正确领导B.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推动

C.北伐战争的强有力支援D.国民党在一大后迅速发展

20.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

“由良田起程,至郴州,一路民众欢迎,鞭爆劈拍之声,不绝于耳。

出村远道恭候,该地农民协会,组织尤为整齐……将来革命成功,当推湖南第一,而军人尚在梦中,可胜太息。

”据此判断,该日记应写于

A.抗日战争时期B.国民革命运动时期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21.“去年上海发生罢工至七百余次之多,人民确寄予不少的同情。

可是在民主政治下的广州、汉口,罢工次数不及上海五分之一,然而人们却表示憎恶的心理,奇怪!

”该短评所述现象最有可能发生于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前期

22.1926年,上海化工实业家吴蕴初突然宣布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呼吁全国各地大量仿造生产。

这导致日本的“美女牌”味之素除了在东三省销售外,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再也难见踪影。

吴蕴初采取这一行动的主要原因是

A.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B.官僚资本主义的经济压迫

C.国民大革命的有效推动D.日本加剧了对华北的侵略

23.蒋介石曾在1925年演讲中说:

“民生主义就是打倒资本家,反对大地主。

这明明白白是为无产阶级而奋斗的……只是因为民生两个字足以代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决人类生活,谋求社会生存的要义,所以我们叫做民生主义,而不再分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

”这一论断

A.明确显示蒋介石俺盖反动面目的欺骗性B.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

C.推动了中国“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开展D.奠定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理论基础

24.下列图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某一时期党员数量和成分构成变化的情况。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a年应该是

A.1924B.1927C.1934D.1937

25.下列属于1926年国民政府出兵北伐路线图(局部)的是

A.

B.

C.D.

26.下图是孙中山为黄埔军校题写的训词。

孙中山当时主张

A.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B.加快北伐战争的进程

C.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D.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27.下面框内所叙内容是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事件

评论一:

中国人民抗日史的第一步——尽管是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的抵抗。

评论二:

是由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等在内的不同“社会势力”组成的一个统一战线领导和参加的革命运动。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B.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D.开启了十四年抗战的历程

28.民意测验是一种了解公众对某种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意见和态度的测验方法,中国较为规范的民意测验发端于民国时期。

1926年1月4日,当时有较大影响、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群体的《京报副刊》在新年第一期头版刊登了主编孙伏园向读者征求关于“新中国柱石十人”的倡议书。

该民意测验前后进行了55天,收到有效投票791份。

附《京报副刊》“新中国柱石十人”测验评选结果:

排名

姓名

备注

排名

姓名

备注

1

蔡元培

1916年始任北京大学校长

6

王宠惠

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政治家、外交家

2

汪精卫

广州国民政府主席

7

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中共中央总书记

3

蒋介石

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8

李烈钧

国民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国民大革命

4

吴稚晖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1924年起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等职

9

于右任

国民党员,积极宣传民主革命,参加过二次革命、国民大革命

5

冯玉祥

北洋军将领,1924年发动北京政

10

徐谦

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参加过反袁斗争和国民大革命

结合“新中国柱石十人”测评结果,评点一项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主要观念。

要求: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史论结合,评点有据。

 

2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教会大学是指从19世纪末起西方基督教会在中国所创办的高等教育机构。

这主要是为了培养高级布道人员或宗教领袖,同时也是为早期教会的初等和中等教育提供配套的高等教育。

它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驱和重要组成部分,传播了西方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民族主义浪潮的推动之下,中国人发起对外国政治家和资本家的抵制,并把这种敌意的范围扩展到针对所有外国人,包括曾经在教育上给予善意和帮助的传教士办学者。

在这种背景下,“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在中国兴起。

1925年北洋政府教育部规定:

所有公、私立学校都应注册;所有宗教课程和活动的参与都应是自愿的。

围绕“收回教育权运动”,教会大学界展开了一场争论。

以华南女子大学校长卢爱德为代表的一部分校长认为,面对风起云涌的国民革命运动,伴随着中国政治革命而来的将是教育革命和宗教改革,所有的基督教组织都应该移交给中国人领导负责。

圣约翰大学则代表了另外一种声音,他们认为教会大学本土化是必然趋势,但教育具有独立性,不应该将学校交给中国人,这样将损害学校发展的自由。

该争论持续了数十年,圣约翰大学一直到1947年才在各方压力下被迫立案。

——摘编自谢竹艳《基督教大学外籍校长与“收回教育权运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收回教育权运动”的看法。

(要求:

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充分)

 

30.(19分)市民(即城市居民)群体采取的影响社会的行为,构成市民运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晚明农民运动掀起的前夕,大规模的城市民变已在全国各处展开。

这些民变主要集中于长江下游手工业最发达地区的苏州、松江、杭州、江宁、常熟、景德镇,也见之于武汉、临清、福州、广州各地。

……这些民变的矛头,主要是对着当时朝廷所派至各地横征暴敛的矿监税使。

——刘石吉《近代城镇手艺工人抗议形态的演变》

(1)据材料一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时期城市民变的原因。

(6分)

 

材料二:

在中世纪城市建立前期,其统治权力常常被带有一定封建性质的城市贵族所把持。

……贵族的独裁终于激怒了市民群众,他们开始组织起自己的团体,选出领导人和草拟有关章程,开始进行反抗斗争。

从十三世纪起,……西方工商业者积极夺取城市的有关管理权力,最终执掌城市的政权,并在其过程中形成的城市民主共和政体的雏形。

——摘编自杨师群《反思与比较:

中西方古代社会的历史差距》

(2)据材料二,概括13世纪西方市民运动的特点,分析这一时期市民运动对欧洲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5分)

 

材料三:

色当战役后,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并向巴黎推进。

巴黎无产阶级表现了极大的抗战热情,约20万巴黎工人和小资产被武装起来了。

新建的无产者营是抗击普鲁士侵略和实现巴黎公社革命的主力军。

巴黎人民的组织程度也迅速提高,共同选出一个领导机构——20区中央委员会,它成为巴黎人民斗争的领导核心。

……1871年3月18日,起义者开始向巴黎市中心推进,很快便占领了陆军部、警察局、市政厅和其他政府机关。

……3月26日,巴黎举行了公社选举,当选的公社委员共86人。

……3月28日,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诞生了。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

和约中将关于中国北部省份山东实际变为日本殖民地的条款激怒了学生。

……6月5日,北京大规模逮捕学生的消息传到上海,有6万名工人举行了罢工,各商店随之关门,全城陷入瘫痪。

首先受影响的是日属棉纺织厂,但工人罢工不久便涉及到造船、市政、印刷、烟草、运输等行业。

这个中国最大工业城市为期5天的瘫痪迫使北京政权对为期一个月、僵持不下的学生抗议行动作出让步,政府作了公开道歉,释放了被捕学生,解除了3位与巴黎和会有关的官员的职务,拒绝签署凡尔赛和约。

——[美]裴宜理《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

(3)据材料三、四,指出巴黎市民运动与五四运动在背景、过程方面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黎市民运动出现不同的主要原因。

(5分)

 

(4)据上述材料,归纳历次市民运动的类型。

(3分)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参考答案

1.C【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把民主革命人为地割裂为两部分,将资产阶级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

这就否定了中国共产党对革命的领导权,所以C项正确。

陈独秀认为先经过资产阶级专政,才会经历无产阶级革命,说明他认为不可以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所以A项错误;这种理论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所以B项错误;这种理论属于右倾投降主义思想,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解,所以D选项错误。

点睛:

“二次革命论”是一种反对把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否认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的理论

2.B【解析】AC不符合史实,排除;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确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国共合作符合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需要,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故B正确;中共加入国民党的目的是完成民主革命的需要,并不是为了“改造和纯洁国民党的阶级成分”,故D错误。

3.A【解析】从“中国共产党虽对他有不满,但仍尽力“去帮助他”“不使他离开北伐革命的战线”判断材料反映的是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北伐战争,此时的蒋介石展现较强的革命性,积极打封建军阀,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民党“积极维护统一战线”,排除B;材料反映了国共配合进行北伐战争,不能说中共右倾,排除C;D明显不符合材料。

4.C【解析】1911+16=1927,民国十六年即1927年,材料反映的是国民革命军在北伐期间深受农民欢迎的情形,故C正确;A、B、D时间不符合题意。

【名师点睛】民国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方法:

1911+民国年=公元纪年。

5.A【解析】漫画反映这一时期学生、学者、教师纷纷南下,联系时间信息(1927年3月),可知这一情形预示着中国政治格局正在发生巨变,因为是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带来的变化。

故答案为A项。

B项是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的情形,排除;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6.A【解析】从国民政府对学生的“救国运动”提出的要求可以看出,国民政府对学生的要求明显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体现出教育政策调整以维护自身的统治,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错误,没有理解材料真实内涵;C选项错误,国民政府并不是反对“救国运动”,并不代表学生的爱国救亡运动致使社会秩序陷入混乱;D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7.A【解析】根据“全省议会、教育会、商会、农会、工会暨全国公民均鉴北京政府反民好恶,任用内奸,视爱国行动为煽惑……安能任其压制而不思抵抗?

”反映出五四运动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故A正确;由“北京政府反民好恶,任用内奸,视爱国行动为煽惑”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对北京政府的不满,排除B;C材料没有体现;材料无法体现“推翻北洋政府成为民众共识”,排除D。

8.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

自“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变本加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取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此消息传到中国后,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解题时注意材料中“日本”“吞入口中”“青岛胶济路”等关键信息,故图片揭露了日本侵略、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中国前景的担忧,故C项正确;图片主要是揭露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并未美化日本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及批判当时的中国政府出卖铁路主权,故A、B两项错误,排除;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于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故D项错误,排除。

9.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对中共的这一指示强调了掌握革命领导权的是国民党而非共产党,这样就会影响到中共对革命领导权的放弃,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不利于;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农民革命,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指示是让共产党放弃革命的领导权而非提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战略方向,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0.C【解析】五四运动是一次波及全国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从材料中的“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

”来看,符合五四运动的特征。

故答案为C项。

辛亥革命不符合“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国民革命和抗日战争不符合“前所未有的”,排除ABD项。

11.B【解析】本题考查巴黎和会的影响。

A选项是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签订的影响的描述;B选项是对巴黎和会影响的描述,故本题选择B选项;C选项是对甲午战后《马关条约》签订影响的描述;D选项是对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签订的影响。

点睛:

本题考查的实质上是对近代中国与外来入侵者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考查,注重考查了它们的影响。

在回答的时候,结合所学知识,一一对照,得出正确的结论,本题很容易选出。

12.A【解析】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较快体现了“西化”、“自强”,西方思想广泛传播体现了“尊师”、“西化”,爱国运动如火如荼开展体现了“爱国”,土地革命不符合题干所提到的时间,故排除含有④的选项,正确答案为A。

13.B【解析】由“1929年”国民政府已经形式上统一全国,故排除A。

近代中国的军阀以帝国主义为靠山,所以“革命的唯一目标,在打倒帝国主义”实际上是要乘机打击地方军阀,巩固统治,故排除D,选B。

1929年抗日战争尚未开始,排除C。

14.B【解析】据材料“更要在广东以外北伐路线……预备民众奋起的接应,特别是农民的组织……近于开始准备武装群众的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时期工农运动高涨,北伐战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B选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广泛的群众基础的问题,不是广东国民政府的军事行动,故A选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不是国民革命时期,故C选项错误;国共两党合作是国民革命、北伐战争的基础和前提,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15.B【解析】国民大革命的口号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反映出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

故答案为B项。

A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点睛:

本题要根据题干的要求“根本原因”来回答。

国共两党合作增强了革命力量,对北伐成功也起了推动作用,但不是根本原因,而其他两项说法本身错误,据此可以作出正确选择。

16.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由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国人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民族国家的理念,体现了近代思想与社会政治具有联动性,B项正确。

满汉民族差异已经消失的说法错误,且与题干无关,排除A。

是由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国人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民族认同,排除C。

D项是对题干的片面解读,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B。

17.A【解析】根据题干“协调劳资矛盾、惩办土豪劣绅”可知是缓和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打倒土豪劣绅;“毛泽东、周恩来、汪精卫、宋子文等人均在这个机构工作过”可知是国共合作时期,故排除BD。

抗日战争是应该反对日本侵略,与“协调劳资矛盾、惩办土豪劣绅”矛盾,排除C。

故题干所指的国民大革命时期,所以选A。

18.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辛亥革命后“教育救国”成为时尚,这是民族危机下,爱国知识分子对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故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民众素质的提高,故B错误;正确的革命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故C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教育近代化的突破性进展,故D错误。

19.B【解析】材料“1925年”“国民党,已经走上了一条政党的轨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国民革命的推动,故B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国共的共同领导,故A项错误;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D项。

20.B【解析】据材料“该地农民协会,组织尤为整齐……将来革命成功,当推湖南第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国共合作,湖南农民运动的高涨,故B选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以抗日为主要目标,湖南没有“农民协会”等革命组织,故A选项错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蒋介石不可能赞扬和肯定农民运动,故C选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仍然是国共对峙,蒋介石也不可能有此说法,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21.A【解析】根据材料“民主政治下的广州、汉口”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