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四单元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38458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四单元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四单元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四单元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四单元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四单元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四单元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四单元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四单元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四单元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四单元第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地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土壤。

(2)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并不断进行________运动和________交换,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3)整体性体现

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________________。

②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________________的,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③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之间是________________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2.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1)作用:

________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是联系__________、大气圈、________、生物圈的桥梁和纽带。

(2)主要体现

①海洋与大气之间

a.海洋输送_______给大气;b.大气将_______传输给海洋。

②大气圈与水圈之间:

存在________的传输与交换。

3.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1)作用:

与能量交换一样,是________________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__________相互联系的纽带。

(2)实例

①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吸收

释放

制造或消耗

光合作用

____

O2

制造__________

呼吸作用

O2

____

消耗有机物

植物的产生使化学元素在四大圈层间运动

②地理环境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运动。

二、桂林山水的成因

1.认识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__________岩石的________和________作用。

(2)形成条件

①岩石

②水

2.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1)成因:

桂林“山水”是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____________、大气圈、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结果。

(2)发育条件

岩石条件

__________广布,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可溶性、透水性都很好

气候条件

位于__________________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尤以4~7月降水较多

地形条件

该区东部、西部、北部地势较高,中部、南部地势较低,________________自北向南纵贯全境

水文条件

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________________作用强烈

生物条件

生物生长旺盛和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__________的含量较高

特别提示

 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命题过程中常考查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综合分析某一地区存在问题的原因,如我国的“沙尘暴”是由于地处农耕区和牧区交接地区,盲目开垦草原,破坏植被,导致地表沙化,再加上强劲的冬季风影响而形成的。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地理环境

典例导入

 1.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主要循环示意图”,回答

(1)~

(2)题。

(1)使空气中CO2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燃烧化石燃料

C.动植物的遗体分解

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2)大面积的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 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④许多物种灭绝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③④

疑难剖析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环节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

物质

循环简图

能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

太阳能

化学能

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意义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

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

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典例导入

 2.(2011·福建文综)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

结合材料回答下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

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

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疑难剖析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要表现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以南方低山丘陵为例: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

以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为例:

(3)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

考点三 喀斯特作用和喀斯特地貌

典例导入

 3.读图,回答

(1)~

(2)题。

(1)与图示地区山体岩石、地貌类型及其形成的外力作用对应的是(  )

A.石灰岩、球状风化地貌、风力作用

B.花岗岩、流水堆积地貌、流水作用

C.大理岩、喀斯特地貌、风力作用

D.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流水作用

(2)该地区成为著名旅游地的优势在于(  )

A.地处热带,风景优美,环境承载量大

B.景观具有春翡夏翠秋金冬银的季节特点

C.地质地貌景观独特,具有较高的游览价值

D.水陆交通通达性好,旅游地吸引半径大

疑难剖析

1.喀斯特作用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

2.喀斯特地貌的代表性形态及成因

类型

形态

成因

地面

喀斯

特地貌

溶蚀(侵蚀)

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

落水洞

地下喀

斯特地貌

溶洞、地下洞

石钟乳、石

笋、石柱

淀积(沉积)

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常见的物质循环示意图有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和生物循环示意图等。

循环类型

循环过程图示

读图指导

地壳物质循环

重点理解箭头的方向和含义。

如岩浆岩指向沉积岩的箭头的含义是外力作用;岩浆岩、沉积岩指向变质岩的箭头的含义是变质作用等

热力环流

注意冷却、受热对气压分布的影响,高空气压与近地面气压不同

大气环流

季风环流

注意比较各箭头含义的差异。

如从海洋吹向陆地的气流温暖湿润,从陆地吹向海洋的气流低温干燥

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

①注意把三圈环流与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结合起来学习;②理解高、中、低纬三个环流的高度不相同的原因:

低纬度地区,地面受热较多,对流旺盛,对流层高度高,低纬环流高度较高;反之,高纬度地区,地面受热较少,对流层高度低,高纬环流高度较低

水循环

①图中包含水循环的三种类型;②注意各箭头的含义,即水循环的环节

生物循环

理解各箭头的含义,即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物质循环示意图能充分反映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分析时应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把握物质循环的本质。

物质循环类型多样,从本质上进行分析是区别于其他循环类型的前提,例如地壳物质循环是由岩浆生成各类岩石,然后再回到岩浆的过程;第二,要把握物质循环过程中物质运动变化的方向,关注物质循环的“过程”;第三,要注意物质循环过程中运动和变化的循环性,抓住循环的重要环节。

例题

 读“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物质交换的一般情况看,图中各代号表示的物质分别是:

①        ,②        ,

③        ,④        ,

⑤        ,⑥        ,

⑦        ,⑧        ,

⑨        ,⑩        。

(2)⑥和⑦的交换是通过    作用进行的。

思维过程

答案 

(1)N、P、K等营养元素和水分 植物残体 动物残体 氧气 水分 氧气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氧气 二氧化碳 

(2)光合

考查点一 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若A是绿色植物,则图示含义是(  )

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

C.分解作用D.化合作用

2.图示内容可以反映的森林功能是(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C.减弱噪声,美化环境D.过滤空气,净化大气

3.图示过程的意义在于(  )

①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②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③改变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和空间位置 ④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A.①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考查点二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

结合下图回答4~5题。

4.判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加

A.①③②④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D.①④③②

5.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特征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D.不稳定性特征

6.(2010·安徽文综)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

(1)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陆地变化特点,并指出其泥沙主要来源区。

(2)泥沙主要来源区哪些气象灾害会加速该区域陆地面积变化?

为什么?

课时规范训练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大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2.该示意图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最有可能是(  )

A.人口数量增多B.气候变化

C.森林破坏D.围湖造田

4.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综合性特征B.区域性特征

C.整体性特征D.差异性特征

如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回答5~6题。

5.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aB.bC.cD.d

6.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aB.bC.cD.d

7.下图反映了地理要素间的哪一功能(  )

A.生产功能B.平衡功能

C.消费功能D.选择功能

读“甲、乙两种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8~10题。

8.甲气候典型的特征是干旱多雾,其中多雾的主要成因是(  )

A.当地居民大量使用矿物燃料

B.地形对气流的阻挡

C.沿岸有寒流经过

D.沿岸有暖流经过

9.乙气候类型的特征是(  )

A.气温日较差大B.降水季节变化大

C.大陆性显著D.气温年较差小

10.甲、乙两气候类型的分布都受到(  )

A.迎风坡的影响B.纬度的影响

C.洋流的影响D.经度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11~12题。

标绘树木基干可以整体考察树木年轮序列,进而可以确定树木生长期内极端或异常事件。

右图示意对三棵树木基干的标绘:

第一圈记作○,最后一圈记作。

横轴上方的垂线代表宽年轮,年轮愈宽,所做出的线愈长;下方的垂线代表窄年轮,年轮愈窄,所做出的线愈长。

11.上图所示树木年轮的变化特点是(  )

A.年轮宽度变化是均匀的

B.树木3的年轮宽度变化最大

C.树木1树龄最小,年轮宽度变化最大

D.树木的年轮宽度变化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

12.1970~1988年间是一段干旱期,期间极端干旱的年份是(  )

A.1970年B.1976年C.1980年D.1988年

自然界中某种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要素的变化,并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人类活动也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

据此回答13~15题。

13.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区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  )

A.地表温度年变化越来越小

B.岩石风化速度加快、程度加剧

C.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

D.山地针叶林带分布海拔降低

14.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  )

A.土壤肥力提高B.洪涝灾害加剧

C.三角洲面积减小D.渔业产量逐年上升

15.多年冻土是指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内地温持续两年以上处于0℃以下的土层。

多年冻土融化(  )

①使地表土壤水分含量上升 ②使地表建筑物倾斜倒塌 ③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④使植物根系生长空间缩小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二、综合题(共40分)

16.大约在4000万年前,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起。

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慢抬升,今天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已高达4500多米,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其要素如图所示。

读各要素联系框图,完成下列问题。

(16分)

(1)按相关关系将下列序号填在框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①太阳辐射强 ②气温低 ③空气稀薄

(2)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

在青藏高原地区,“牵一发”指的是什么?

(3)据图简述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

17.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4分)

材料一 甲、乙两幅区域图

材料二 凌汛是冬季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冰凌对河水阻碍,使河水水位抬升而形成的水位上涨现象。

(1)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内的相关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江汉平原

宁夏平原

自然带类型

①________

草原、荒漠过渡带

主要粮食作物

②________

小麦

根据当地问题结合自然、社会等特点,拟定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

××地区酸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江汉平原湖泊面积缩小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3)试解释黄河在乙图中所示河段易发生凌汛现象的原因。

(4)下图反映了贺兰山以西荒漠化自然因素(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等)之间的关系,请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将框图补充完整。

A.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

B.地面变干燥

C.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下降

复习讲义

基础知识

一、1.

(1)气候 水文 生物 

(2)联系 影响 物质 能量 (3)①协调一致 ②相互制约 ③相互联系

2.

(1)能量 岩石圈 水圈 

(2)①a.热能 动能 ②势能 3.

(1)地理环境 圈层间 

(2)①CO2 有机物 CO2 水循环 碳循环

二、1.

(1)可溶性 溶蚀 淀积 

(2)①碳酸盐类 可溶 ②二氧化碳 无机酸 流动性 大气降水 岩石裂隙 2.

(1)岩石圈 水圈 生物圈 

(2)石灰岩 亚热带湿润 漓江谷地 流水侵蚀 有机酸

典例导入

1.

(1)B 

(2)D

2.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3.

(1)D 

(2)C

对点练习

1.A 2.D 3.D 4.C 5.A

6.

(1)陆地面积扩大;向东北方向(海洋或河口方向)扩展;延伸速度越来越快。

 黄土高原。

(2)暴雨、洪涝。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地形破碎,沟谷发育,坡度大,暴雨和洪水对地表的侵蚀强度大,形成的径流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泥沙在该区域沉积。

课时规范训练

1.B 2.B 3.C 4.C 5.A 6.B 7.B 8.C 9.D

10.C 11.D 12.B 13.B 14.C 15.B

16.

(1)自上而下分别是②③①

(2)地壳隆起,海拔不断升高。

(3)随着印度洋板块北移,青藏高原地壳不断隆起,海拔不断升高(地势高),气候逐步寒冷、干燥,终年气温低,多冰川;土壤贫瘠,多冻土;植被为高寒草甸草原;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强的动物为主,如牦牛。

17.

(1)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②水稻 ③荒漠化研究(研究性课题可针对当地气候干旱、荒漠化特征等进行选择,合理即可)

(2)气候大陆性增强(气温变化增大、降水减少、变率增大)、对河流调节能力下降、水体净化能力减弱、影响水生生物生存、湿地景观演化为陆地景观(任答三点)。

(3)冬季气候寒冷,河流有结冰期;河流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流动。

(4)从上至下依次为A、B、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