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格式英文版式终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37543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格式英文版式终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毕业论文格式英文版式终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毕业论文格式英文版式终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毕业论文格式英文版式终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毕业论文格式英文版式终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格式英文版式终稿.docx

《毕业论文格式英文版式终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英文版式终稿.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毕业论文格式英文版式终稿.docx

毕业论文格式英文版式终稿

吉林农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暂行)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

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是衡量教学水平和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是体现毕业论文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为了保证我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特制定《吉林农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

1结构与写作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包括封面、目录、英文题目、英文摘要与关键词、中文题目、中文摘要与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致谢和附录等部分。

1.1封面

要求标明论文题目、学生所在专业年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姓名、职称等事项。

用我校统一规定的"吉林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封面,具体要求见附件。

1.2目录

包括论文中摘要与关键词(英、中文)、正文全部章节标题、参考文献、致谢、附录等以及它们的对应页码。

1.3题目

应以简明、确切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一般不超过20字,必要时可以加副标题。

英文题目要与其一一对应,避免直译。

1.4摘要与关键词

1.4.1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完整准确概括论文的实质性内容,扼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主要材料和方法、结论、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等,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一般200~300字。

英文摘要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基本一致,但不要限于中文摘要的直译,要符合英语语法规范。

英文摘要一般200字。

1.4.2关键词

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中提供的规范词)。

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

1.5正文

正文包括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讨论、结论四部分内容。

一般不少于5000字(含图、表)。

前言主要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和目的以及相关领域中前人所做的工作和研究的概况,说明本研究与前人工作的关系,目前研究的热点、存在的问题及作者研究的意义,引出本文的主题给予读者以引导,同时引用的文献及他人的成果要注明出处。

在材料与方法一项中,要求列出所使用主要材料、试剂、仪器名称,借鉴他人的方法要有出处。

在结果与讨论部分,要对实验数据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和讨论,突出重点,尽量利用事实和数据说理,在使用图、表论述时,避免用图和表重复反映相同的数据。

结论是对整个论文主要成果的归纳,不应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应突出论文的创新点,以简练的文字对论文的主要工作进行评价。

1.6参考文献

引用文献是论证的辅助手段,应忠于原意,表达完整,准确切题。

参考文献要反映论文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

引用的文献要有说服力,注意尽量多的引用国家核心期刊文献,避免引用的资料来自于可信度不高的文献或不正规的网络资源。

要以引用与论文工作直接有关的文献为主,反映与该研究相关的最新研究内容。

应是作者亲自阅读或引用过的,不应转录他人文后的文献。

1.7致谢

向给予指导、合作、支持及协助完成研究工作的单位、组织或个人致谢,内容应简洁明了、实事求是,避免俗套。

1.8附录

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如公式的推导、程序流程图、图纸等)可编入论文(设计)的附录中。

2书写及打印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要求统一使用MicrosoftWord软件进行文字处理,采用A4页面(210×297㎜)复印纸打印。

论文书写如不特殊要求,中文采用小四号仿宋书写,英文采用小四号TimesNewRoman书写。

所出现的数字采用TimesNewRoman书写。

小数点采用英文标点模式。

对文中首次出现的缩写符号标注全称。

2.1论文的页面设置

页面设置为A4(210×297㎜),其中上、下、左、右边距均为2.50cm。

页码在页面下方居中编排。

从目录到正文之前部分的页码用罗马数字(Ⅰ、Ⅱ……)连续编排,正文之后的所有页码用阿拉伯数字(1、2……)连续编排。

2.2目录

目录单独成页,要求编写到四级标题。

如:

□.□.□.□。

目录页码要右对齐。

具体要求参见附录。

目录题头用四号TimesNewRoman加粗字居中之间空一字符书写,隔行书写目录内容(隔行时先回车后换字号)。

目录中各章节序号顶格,之后空一字符书写内容。

2.3题目

论文(设计)题目不使用标点符号,尽量不用中英文缩写词,必须采用时,应使用本行业通用缩写词。

中文题目采用三号黑体居中书写,若有副标题,采用四号黑体右对齐书写。

英文题目采用三号加粗TimesNewRoman字体,居中书写,副标题采用小三号加粗TimesNewRoman字体。

2.4摘要与关键词

以第三人称撰写,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以及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

中英文摘要与关键词编排上英文在前,中文在后。

摘要与关键词用“:

”与具体内容隔开,关键词各词条间用分号“;”隔开。

中文摘要、关键词题头均用小四号楷体、加粗顶格书写,内容文字用小四号楷体。

英文摘要和关键词全部采用小四号TimesNewRoman字体,其中“Abstract:

”和“Keywords:

”要求加粗。

2.5论文正文

文中涉及到的量和单位、数学式、化学式等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要求。

2.5.1章节及各章标题

章节标题应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字数一般在15字以内,不使用标点符号。

标题中尽量不采用英文缩写词,对必须采用者,应使用本行业的通用缩写词。

2.5.2层次

从前言开始编写章号,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讨论、结论分别编写为“I”,“II”,“III”,“IV”。

章号后编写节号,各层次标题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写,如I,1.1,1.1.1……,层次划分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以少为宜,一般不超过4级。

各级标题不得置于页面的最后一行(孤行)。

所有章节序号顶格书写,与标题之间空一字符书写,如表:

表1英文论文层次代号及说明

一级

I.□×××××

顶格,四号TimesNewRoman加粗

二级

1.1××××

顶格,四号TimesNewRoman加粗

三级

1.1.1×××××

顶格,小四TimesNewRoman加粗

四级

1.1.1.1××××

顶格,小四TimesNewRoman加粗

正文

□□×××××××××××××××

空四个字符,小四TimesNewRoman

2.6公式

公式序号按章编排,并在公式后靠页面右边线标注,公式按出现先后顺序编号,如文中第一次出现的公式序号应为“(公式1)”,附录中的第一个公式为“(附公式1)”等。

文中引用公式时,一般用“见公式1”或“由公式1”。

公式较长时在等号“=”或运算符号“+、-、×、÷”处转行,转行时运算符号书写于转行式前,不重复书写。

公式中应注意分数线的长短(主、副分线严格区分),长分线与等号对齐。

公式中第一次出现的物理量应给予注释,格式见下例:

式中Mf——试样断裂前的最大扭矩(N·m);

θf——试样断裂时的单位长度上的相对扭转角

原则上公式居中书写,若公式前有文字(如“解”、“假定”等),文字顶格书写,公式仍居中写。

公式末不加标点。

2.7插图与表格

图表的标题要明确。

图表中文字、符号应与文中一致,图、表序号、题目等要求中英文对照。

凡文字能表达清楚的内容一律不用图表,切忌与文字表述重复。

图文布局要合理,随文编排,先见文字后见图表。

图、表序按章编排,题目紧接题序书写,中间空一字符,图、表名不允许使用标点符号。

如第1章第一图(表)为“图(表)1-1□×××××”等。

2.7.1插图

图要清晰、大小适中,线条图应采用计算机绘制,线条均匀,主辅线分明,标注完整。

插图与其图序及题目等为一个整体,不得拆开书写于两页。

应与文字紧密配合,文图相符。

插图应编排在正文提及之后,插图处的该页空白不够时,则可将其后文字部分提前书写,将图移到次页最前面。

插图要求图像清晰,反差适宜,有些图片应标明放大倍数。

引用图应说明出处,在图题右上角加引用文献编号。

图中若有分图时,分图号用a、b标识并置于分图之下。

图序及题目均置于图下方采用小五号黑体居中书写,英文标题采用小五号TimesNewRoman书写,换行附于下方。

其它事项原则上为小五号仿宋书写。

2.7.2表格

表头设计应简单明了,尽量不用斜线。

表头中可采用化学符号或物理量符号。

全表如用同一单位,将单位符号移到表头右上角,加圆括号。

表中数据应正确无误,书写清楚。

如未发现或未测出用“—”字线表示(占1个数字宽度)。

表内文字和数字上、下或左、右相同时,不允许用“″”、“同上”之类的写法。

表格一般采取三线制,不加左、右边线,上、下底为粗实线(1磅),中间为细实线(0.75磅)。

比较复杂的表格,可适当增加横线和竖线。

表序与表名置于表上,采用黑体五号字居中书写,英文标题采用五号TimesNewRoman书写,换行附于下方。

其它事项原则上为小五号仿宋书写。

2.8参考文献

2.8.1引文(quotations)和注释(notes)

引文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借鉴,它的作用在于通过引用前人研究成果中的观点、数据、材料等,为自己的论证提出论据,提高论文的可信度、有效性和科学性。

引文可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直接引用一般不宜过长,如果引用的文字不超过四行(40字),则直接放在论文之中,用双引号“…”引出。

如果引用的文字超过四行,则不用引号,而要另起一行,使其独立成段。

直接引文独立成段时,其左侧应比论文其他部分向右多缩进4个字母(即引文左边的开头第一行应向右缩进8个英文字母的空格键,从第2行开始向右缩进4个字母空格键),其上下应各空一行。

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的材料,都要用注释的方式说明材料的出处,即在所引材料后面加括号,里面注明引文作者的姓名(外文作者只注明姓,不需要注出全名)、引文出处的年和页码即可。

比如:

(Gates,1984:

7)、中文作者邓世昌,刘润清的话,(Den,Liu,1989:

42-43)。

注意下面几种不同情况:

(1)如果引文是文献作者原话的话,无论是期刊还是书籍都要在正文标出页码。

(2)如果引文作者有两部或两部以上书籍被引用,引文后的括号内除了注明该作者的姓,还需要注明书名及年和页码,如:

(Fieldler,ArchetypeandSignature,1970:

30)。

(3)如果引文有两名或两名以上作者,需要在引文后的括号内注明每一位作者的姓和书籍的年及页码,比如(Leech,Short,1978:

12)。

同一作者同年有两部以上书籍,要用A、B…区分。

如(Leech,1978A:

12)

(4)如果没有引文作者,只要在引文后的括号内注明书名和年及页码即可,比如(ScienceofTranslating,1980:

483-489)

2.8.2书写格式

参考文献中各个条目的排列按英文作者姓氏的字母顺序排列,中文作者按照汉语拼音顺序排列于文后;英、汉语参考书目都有,则英语在前,汉语在后。

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

参考书目作者是姓氏在前,名在后(英语姓和名中间用逗号“,”隔开,后面用句号“.”)。

如果是二至三名作者合著时,只把第一作者的名和姓颠倒,其余作者姓名保持不变;如果是三名以上作者合著,则在第一作者后面加etal.即可。

引用期刊必须表明页码,书籍可不用标出页码。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如下:

著作图书类文献——[序号]作者.书名[M].版次.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翻译图书类文献——[序号]作者.书名[M].译者.版次.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学术刊物类文献——[序号]作者.文章名[J].学术刊物名,年,卷(期):

引用部分起~止页

学术会议类文献——[序号]作者.文章名[C].编者.专著题名.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引用部分起~止页

专利文献――[序号]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公开日期

2.9致谢

要求四号TimesNewRoman加粗,居中书写,题头中间有一字符间隔。

上下各空一行。

2.10附录

附录序号采用“AppendixI”、“AppendixII”等,用TimesNewRoman加粗字左起顶格书写,其后不加标点符号,空一行书写附录内容。

附1:

封面示例

附2:

目录示例

附3:

摘要及关键词示例

附5:

论文正文格式示例(英语专业用)

附6:

参考文献示例

 

附1封面示例

 

(空四行)

吉林农业大学

(二号楷体,加粗,居中,间隔一个字符)

学士学位论文

(初号宋体,加粗,居中,间隔一个字符)

 

(空三行)

论文题目:

中文题目

(空一行)

学生姓名:

(空一行)

专业年级:

(空一行)

指导教师:

(三号仿宋)职称

 

(空六行)

 

年月日

 

附2目录示例

(空一行)

Contents(4号TimesNewRoman加粗居中)

(空一行)

Title(小4四号仿宋)················································································································Ⅰ

AbstractandKeywords············································································································Ⅱ

I.×××××··························································································································1

II.□×××××····················································································································2

2.1□×××××·······················································································································3

2.2□×××××························································································································4

2.2.1□×××××·····················································································································5

2.2.2□×××××·····················································································································6

2.2.2.1□×××××··················································································································7

3□×××××···························································································································8

3.1□×××××························································································································9

3.1.1□×××××···················································································································10

3.1.2□×××××···················································································································11

3.2□×××××······················································································································12

4□×××××······················································································································13

4.1□×××××······················································································································14

4.1.1□×××××···················································································································15

4.2□×××××······················································································································16

References·································································································································17

Acknowledgements···················································································································18

Appendix···································································································································19

 

附3摘要及关键词示例

×××××××××××(英文题目,三号TimesNewRoman,加粗,居中)

Name:

×××

Major:

×××

Tutor:

×××(小四TimesNewRoman)

Abstract:

(小四TimesNewRoman加粗)×××××××××××××××××××××××××××××××××××××××××××××××××××××××××××××××××××××××××××××××××××××××××××××××××××××××××××××××××××××××(小四TimesNewRoman)

Keywords:

(小四TimesNewRoman加粗)×××;×××;××(小四TimesNewRoman)

(空一行)

××××××××××(中文题目,三号黑体,居中,段后0.5行)

学生:

×××

专业:

×××

指导教师:

×××(小四仿宋)

(空一行)

摘要:

(小四楷体,加粗)××××××××××××××××××××××××××××××××××××××××××××××××××××××××××××××××××××××××××××××××××××××××××××××(小四楷体)

关键词:

(小四楷体,加粗)××××××;×××××;×××(小四楷体)

 

附5论文正文格式示例

(空一行)

一□×××(四号TimesNewRoman加粗)

□□×××××××××××××××××××××××(小四号TimesNewRoman)

(一)××××(四号TimesNewRoman加粗)

□□×××××××××××××××××××××××(小四号TimesNewRoman)

1□××××(小四号TimesNewRoman加粗)

□□××××××××××××××××××××××(小四号TimesNewRoman)

(1)××××(小四号TimesNewRoman加粗)

□□××××××××××××××××××××××(小四号TimesNewRoman)

(正文后空一行)

References(4号TimesNewRoman加粗,居中)

[1]□××××××××××××(小四TimesNewRoman)

(空一行)

Acknowledgements(4号TimesNewRoman加粗,居中)

□□××××××××××××××××××××××(小四号TimesNewRoman)

 

附6参考文献示例(示例中的格式必须正确,包括顺序、标点、页码等)

(正文后空一行)

References(四号黑体,居中)

[1]Bobrow,S.A.,S.M.Bell.OnCatchingontoIdiomaticExpressions[J].MemoryandCognition,1973,3:

343-346.

[2]Widdowson,H.TeachingLanguageasCommunication[M].Oxford:

OxfordUniversityPress,1979.

[3]Carter,R.Vocabulary.AppliedLinguisticsPerspectives.London:

AllenandUnwin,1987.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5]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6]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