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自控系统施工方案及施工重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33476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楼宇自控系统施工方案及施工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楼宇自控系统施工方案及施工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楼宇自控系统施工方案及施工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楼宇自控系统施工方案及施工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楼宇自控系统施工方案及施工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楼宇自控系统施工方案及施工重点.docx

《楼宇自控系统施工方案及施工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楼宇自控系统施工方案及施工重点.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楼宇自控系统施工方案及施工重点.docx

楼宇自控系统施工方案及施工重点

 

楼宇自控系统施工方案及施工重点

 

楼宇自控系统施工方案及施工重点 

1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电管预留预埋----设备开箱、检验、材料检验----DDC控制器箱体及辅控箱安装----楼宇控制前端设备安装----DDC控制器的保护管敷设----缆线敷设----校接线----终端机房设备安装接线----仪表单回路调校----各DDC子系统调试 ----联调----系统集成调试。

 

 施工准备 

DDC单体调试安装 

电缆敷设、通断、绝缘测试 

DDC功能测试 

合格 合格 合格 调试完毕

线缆芯数分束绑扎。

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5m,间距应均匀,松紧适度。

 

2.2线缆终接要求 

 线缆中间不允许有接头。

 

 线缆终接处必须牢固,接触良好,一般需采用冷压接头,特殊要求的地

方采用锡焊工艺。

 

 线缆终接应符合设计和施工操作规程。

 

 线缆在终接前,必须核对线缆标识内容是否正确,线缆两头必须套上机

打号码管。

 

 对于有极性的线缆,必须区分极性进行终接,一般要求线缆的红色线接

正,其它颜色的线接负。

 2.3校接线 

由于楼控系统中接线端子多,在校接线过程中应注意如下:

 

 仪表校接线除设计规定可用500V兆欧表检测绝缘外,其余一律不

得用兆欧表,应用专用的测量仪器(常规的采用万用表);  DDC箱及辅控箱内布线应用绝缘尼龙扎带捆扎,切忌用金属代用,

以防线乱而产生电容效应,导致误信号; 

 弱电接地保护与弱电接地取消静电网络应严格区别,绝不能混淆,

以防强电在瞬间对地短路对弱电系统的模块损坏;  为保证导线无损伤,剥线时应注意不要损伤到导线;  导线与端子排间采用焊接或压接方式,均应牢固可靠;  控制器及辅控箱内的导线不应有接头,导线芯线应无损伤;  每个接线端子的每侧接线宜为1根,不得超过2根。

对于插接式端

子,不同截面的两根导线不得接在同一端子上。

 

3设备安装 

3.1系统设备安装条件 

(1)室内装修和BAS表面安装的元件、设备的协调作业方案,已经得到确认; 

(2)地面、墙面的预留孔洞、地槽和预埋件等应与合同一致,并经过业主方验收; 

(3)施工区域内能保证施工用电; 

(4)施工现场有影响施工的各种障碍物已提前清除; 

(5)与BA系统相关的各设备已安装完毕(或需要配合共同安装); (6)BA系统设备安装完后有条件并能采取进行成品保护措施; 3.2系统设备的安装 

 中央控制器及网络通讯设备应在中央控制室的土建和装饰工程完工

后安装; 

 设备及设备各构件间应连接紧密、牢固,安装用的坚固件应有防锈

层; 

 设备在安装前应作检查,确定其外形完是否完整,内外表面漆层是

否完好,设备内主板及接线端口的型号、规格是否符合设计规定;  按系统设计图检查主机、网络控制设备、UPS、打印机、HUB集选

器等设备之间的连接电缆型号以及连接方式是否正确。

特别要检查其主机与DDC之间的通讯线; 

 检查系统电源是否到位,电源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3.2.1室内温、湿度传感器的安装 

(1)温、湿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

不应安装在直射的位置,远离有较强振动、电磁干扰的区域,其位置不能破坏建筑物外观的美观与完整性,室外温、湿度传感器应有防风雨防护罩。

应尽可能远离窗、门和出风口的位置,如无法避开则与之距离不应小于2m。

 

(2)并列安装的传感器,距地高度应一致,高度差不应大于1mm,同一区域内高度差不应大于5mm。

 

(3)温度传感器至DDC之间的连接应符合设计要求,应尽量减少因接线引起的误差,对于镍温度传感器的接线电阻应小于3Ω,1kΩ铂温度传感器的接线总电阻应小于1Ω。

 

3.2.2风管型温、湿度传感器的安装 

(1)传感器应安装在风速平稳,能反映风温的位置。

 

(2)传感器应在风管保温层完成后安装,安装在风管直管段或应避开风管死角的位置和蒸汽放空口位置。

 

(3)风管型温、湿度传感器应在便于调试、维修的地方安装。

 (4)风管型温、湿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风管保温层完成之后。

 3.2.3水管温度传感器的安装 

(1)水管温度传感器应在工艺管道预制与安装同时进行。

 

(2)水管温度传感器的开孔与焊接工作,必须在工艺管道的防腐、衬里、吹扫和压力试验前进行。

 

(3)水管温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应在水流温度变化灵敏和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不宜选择在阀门等阻力件附近和水流流速死角和震动较大的位置。

 

(4)水管型温度传感器的感温段大于管道口径的二分之一时,可安装在管道的顶部,如感温段小于管道口径的二分之一时,应安装在管道的侧面或底部。

 

(5)水管型温度传感器不宜安装在焊缝及其边缘上开孔和焊接。

 3.2.4压力、压差传感器、压差开关安装 

(1)传感器应安装在便于调试、维修的位置。

 

(2)传感器应安装在温、湿度传感器的上游侧。

 

(3)风管型压力、压差传感器的安装应在风管保温层完成之后。

 (4)风管型压力、压差传感器应在风管的直管段,如不能安装在直管段,则应避开风管内通风死角和蒸汽放空口的位置。

 

(5)水管型、蒸汽型压力与压差传感器的安装应在工艺管道预制和安装的同时进行,其开孔与焊接工作必须在工艺管道的防腐、衬里、吹扫和压力试验前进行。

 

(6)水管型、蒸汽型压力、压差传感器不宜安装在管道焊缝及其边缘上开孔及焊接处。

 

(7)水管型、蒸汽型压力、压差传感器的直压段大于管道口径的三分之二时可安装在管道顶部,小于管道口径三分之二时可安装在侧面或底部和水流流速稳定的位置,不宜选在阀门等阻力部件的附近、水流流速死角和振动较大的位置。

 

(8)安装压差开关时,宜将薄膜处于垂直于平面的位置。

 如新风机是变频调速或高、中、低三速控制时,应模拟变化风压测量

值或其它工艺要求,确认风机转速能相应改变或切换到测量值或稳定在设计值,风机转速这时应稳定在某一点上,并按设计和产品说明书的要求记录30%、50%、90%风机速度时高、中、低三速相对应的风压或风量。

 

 新风机停止运转,则新风门以及冷、热水调节阀门、加湿器等应回到

全关闭位置。

 

 确认按设计图纸、产品供应商的技术资料、软件功能和调试大纲规定

的其它功能和联锁、联动的要求。

 

 单体调试完成时,应按工艺和设计要求在系统中设定其送风温度、湿

度和风压的初始状态。

 5.7空调处理机单体设备调试 

 按新风机子项的要求完成测试检查与确认。

 

 启动空调机时,新风门、回风风门、排风风门等应联锁打开,各种调

节控制应投入工作。

 

 空调机启动后,回风温度应随着回风温度设定的改变而变化,在经过

一定时间后能稳定在回风温度设定值的附近。

如果回风温度跟踪设定值的速度太慢,能够适当提高PID调节的比例放大作用;如果系统稳定后,回风温度和设定值的偏差较大,能够适当提高PID调节的积分作用;如果回风温度在设定值上下明显地作周期性波动,其偏差超过范围,则应先降低或取消微分作用,再降低比例放大作用,直到系统稳定为止。

PID参数设置的原则是:

首先保证系统稳定,其次满足其基本的精度要求,各项参数设置不宜过分,应避免系统振荡,并有一定余量。

当系统经调试不能稳定时,应考虑有关的机械或电气装置中是否存在妨碍系统稳定的因素,作仔细检查并排除这样的干扰。

  如果空调机是双环控制,那么内环以送风温度作为反馈值,外环以回

风温度作为反馈值,以外环的调节控制输出作为内环的送风温度设定值。

一般内环为PI调节,不设置微分参数。

 

 空调机停止动转时,新风机风门、排风门、回风门、冷热水调节阀、

加湿器等应回到全关闭位置。

 

 确认按设计图纸、产品供应商的技术资料、软件和调试大纲规定的其

她功能和联锁、联动程序控制的要求。

 

 变风量空调机应按控制功能变频或分档变速的要求,确认空气处理机

的风量、风压随风机的速度也相应变化。

当风压或风量稳定在设定值时,风机速度应稳定在某一点上,并按设计和产品说明书的要求记录30%、50%、90%风机速度时相对应的风压或风量(变频、调速);还应在分档变速时测量其相应的风压与风量。

  按新风机子项的要求,完成测试检查和确认。

 

 如果需要,应使模拟控制新风风门、排风风门、回风风门的开度限位

设置满足空调工艺所提出的百分比要求。

 5.8送排风机单体设备调试 

 按子项的要求完成测试检查与确认。

 

 检查所有送排风机和相关空调设备,按系统设计要求确认其联锁、启/

停控制是否正常。

 

 按通风工艺要求,用软件对各送排风机风量进行组态,确认其设置参

数是否正常,以确保风机能正常运行。

 5.9空调冷热机组调试 

 按子项的要求完成测试检查与确认。

 

 按设计和产品技术说明书规定,在确认主机、冷热水泵、冷却水泵、

冷却塔、风机、电动蝶阀等相关设备单独运行正常下,在DDC侧或主机侧检测该设备的全部AO、AI、DO、DI点,确认其满足设计和监控

点表的要求。

启动自动控制方式。

确认系统各设备按设计和工艺要求的顺序投入运行和关闭自动退出运行这二种方式。

 

 增加或减少空调机运行台数,增加其冷热负荷,检验系统负荷数值,

确认能启动或停止的冷热机组的台数能否满足负荷需要。

 

 模拟一台设备故障停运以及整个机组停运,检验系统是否自动启动一

个预定的机组投入运行。

 

 按设计和产品技术说明规定,模拟冷却水温度的变化,确认冷却水温

度旁通控制和冷却塔高、低速控制的功能,并检查旁通阀动作方向是否正确。

 

5.10第三方设备通讯接口的测试  确认第三方设备运行正常。

 

 按设计和监控点表要求检查DDC与第三方设备之间的连接线或通讯线

连接正确,确认其相互之间的通讯接口、数据传输、格式、传输速率等满足设计要求。

 

 在主机侧按本规定的要求,检测第三方设备的全部监测点,确认其满

足设计、监控点表和联动连锁的要求。

 5.11基本应用软件设定与确认 

 确认BAS系统图与实际运行设备一致。

 

 按系统设计要求确认BAS中主机、DDC、网络控制器、网关等设备运行

及故障状态等。

 

 按监控点表的要求确认BAS各子系统设备的传感器、阀门、执行器等

运行状态、报警、控制方式等。

  系统功能与监控点表的功能一致。

 

 确认在主机侧对现场设备进行远距控制操作。

 

系统联动调试 5.12.1系统的接线检查。

 

按系统设计图纸要求,检查主机与网络器、网关设备、DDC、系统外部设备(包括电源UPS、打印设备)、通讯接口(包括与其它子系统)之间的连接、传输线型号规格是否正确。

通讯接口的通讯协议、数据传输格式、速率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5.12.2系统通讯检查。

 

主机及其相应设备通电后,启动程序检查主机与本系统其它设备通讯是否正常,确认系统内设备无故障。

 5.12.3系统监控性能的测试:

 

 在主机侧按监控点表和调试大纲的要求,对本系统的DO、DI、

AO、AI进行抽样测试。

 

 系统有热备份系统,则应确认其中一机处于人为故障状态下,确认

其备份系统运行正常并检查运行参数不变,确认现场运行参数不丢失。

 

 在主机侧对上述单机设备进行抽样测试。

 5.12.4系统联动功能的测试:

 

 本系统与其它子系统采取硬连接方式联动,则按设计要求全部或分

类对各监控点进行测试,并确认功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本系统与其它子系统采取通讯方式连接,则按系统集成的要求进行

测试。

 

6重点、难点施工方案 

本工程线缆量大,接线端子多,在校接线过程中应注意如下:

 

 仪表校接线除设计规定可用500V兆欧表检测绝缘外,其余一律不

得用兆欧表,应用专用的测量仪器(常规的采用万用表);  DDC箱及辅控箱内布线应用绝缘尼龙扎带捆扎,切忌用金属代用,

以防线乱而产生电容效应,导致误信号; 

 弱电接地保护与弱电接地取消静电网络应严格区别,绝不能混淆,

以防强电在瞬间对地短路对弱电系统的模块损坏;  为保证导线无损伤,剥线时应注意不要损伤到导线;  导线与端子排间采用焊接或压接方式,均应牢固可靠;  控制器及辅控箱内的导线不应有接头,导线芯线应无损伤;  每个接线端子的每侧接线宜为1根,不得超过2根。

对于插接式端

子,不同截面的两根导线不得接在同一端子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