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32360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7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全国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全国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全国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全国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docx

《全国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docx

全国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2014年全国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第1~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近年来,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结合产生的新学科是

 A认知科学B神经心理学C认知神经科学D心理生理学

【答案】C

【解析】心理学导论部分内容,属于常识题

2.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外显行为B意识流C直接经验D潜意识

【答案】C

【解析】心理学导论部分《普通心理学》P25,构造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3.被称为"生命中枢"的脑组织是

 A小脑B中脑C前脑D延脑

【答案】D

【解析】心理学导论《普通心理学》P57,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

延脑在脊髓上方,背侧覆盖着小脑,延脑和有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有密切关系,它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因而又叫“生命中枢”。

4.人的躯体感觉区、视觉区、听觉区分别位于

 A顶叶、颞叶、枕叶B顶叶、枕叶、颞叶

 C颞叶、枕叶、顶叶D颞叶、顶叶、枕叶

【答案】B

【解析】心理学导论《普通心理学》P61,躯体感觉区位于顶叶,躯体运动区位于额叶,视觉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听觉区在颞叶的颞横回处。

5.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的脑电波通常为

 A.α波B.β波C.δ波D.θ波

【答案】A

【解析】心理学导论《普通心理学》P179,当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电中有很多β波,β波是一种频率较高波幅较小的波,每秒有14-30个周期。

在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β波由α波取代。

α波相对频率较低,波幅稍大,每秒8-13个周期。

在睡眠状态时,脑电波主要是

波,频率更低波幅更大。

6.根据精神分析理论,下列现象不属于潜意识的是

 A梦B注意C口误D笔误

【答案】B

【解析】心理学导论《普通心理学》P186,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不等同与意识,注意是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潜意识是人们不能认识或没有认识的部分。

在弗洛伊德看来,梦、笔误、口误都是个体潜意识的产物,从中可以探究个体内心深处的秘密。

7.情境线索容易引发侵犯行为,支持这一观点的研究是

 A习性学实验B恒河猴实验

 C武器效应实验D社会学习实验

【答案】C

【解析】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部分,侵犯理论。

研究者认为当环境中出现能引发侵犯的适当线索时,侵犯容易出现。

但是,侵犯线索具有个体差异性,对于某个人来说是侵犯线索的事物,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可能不是。

但不可否认的是,武器可能是一种诱发侵犯行为的主要线索。

伯克维茨和同事做了大量关于武器效应的研究,证明了侵犯线索的出现会增加个体做出侵犯行为的可能性。

8.视觉中枢单个细胞的感受野与外侧膝状体单个细胞的感受野相比,两者的关系是

 A前者大B前者小C两者相等D不确定

【答案】A

【解析】心理学导论《普通心理学》P93,视觉感受野是指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当它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

网膜上的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网膜上一个较小的范围成为外侧膝状体上一个细胞的感受野。

一个皮层细胞通过多个外侧膝状体细胞有较大范围的感受野。

9.听觉的行波理论认为,不同频率的声音,最大振幅在基底膜上的部位不同,低频声波最大振幅接近的耳蜗部位是

 A底部B顶部C中部D下部

【答案】B

【解析】心理学导论《普通心理学》P113。

贝克西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震动,震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震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

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

10.教师要求学生列举砖的用途,某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列举出很多例证,但都在建筑材料范围之内,这表明该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流畅性和变通性方面的特点是

 A流畅性差,变通性差B流畅性好,变通性差

 C流畅性好,变通性好D流畅性差,变通性好

【答案】B

【解析】心理学导论《普通心理学修订版》P249《普通心理学第四版》P283,发散思维特性为补充内容。

发散思维是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是其主要特征。

流畅性强调发散思维缠身观念的速度快,变通性强调产生观念的类型多,独特性强调产生观念的新颖性强。

11.在概念形成的策略中,记忆负担最轻的是

 A保守性聚焦B冒险性聚焦C同时性扫描D继时性扫描

【答案】A

【解析】心理学导论《普通心理学修订版》P264。

概念形成的四种策略对比分析:

保守性聚焦策略是把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全部属性都看作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而建立假设,然后每次只改变其中一个属性来对这个概念进行检验;

冒险性聚焦是把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全部属性都看作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而建立假设,但同时改变聚焦卡片上一个以上的属性来检验这个假设;

同时性扫描策略是根据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部分属性形成多个部分假设,然后对多个部分假设进行检验;

继时性扫描策略是在已形成的部分假设基础上,每次只考验一种假设,如果这种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就保留它,否则就采用另一种假设,并逐一排除错误假设;

聚焦性策略和扫描性策略区别在于,聚焦性策略主要针对概念设计的属性进行检验,而扫描性策略则是直接对概念进行检验。

保守性聚焦策略每次只改变一种属性,因此记忆负担最轻。

12.独白言语属于

A对话言语B书面言语C外部言语D内部言语

【答案】C

【解析】心理学导论《普通心理学修订版》P294《普通心理学第4版》P334,语言的种类:

外部语言(对话语言、独白语言、书面语言)和内部语言。

内部语言室一种自问自答或者不出声的语言活动。

13.当亲密关系面临破裂的时候,人们采用的主动破坏性策略是

A忽视(neglect)B表达(voice)C忠诚(loyalty)D退出(exit)

【答案】D

【解析】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当亲密关系面临破坏的时候,人们通常采用四种策略,主动建设性策略——表达;被动建设性策略——忠诚;主动破坏性策略——退出;被动破坏性策略——忽视。

表达即表达他们在乎的内容,并采取积极措施改善亲密关系,如讨论问题、寻求建议、尝试改变。

忠诚即忠诚于对方等待时机以改善关系;退出即主动结束亲密关系;忽视及无视另一方的存在。

14.下列情绪理论中,强调对生理唤醒进行认知解释的是

 A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B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

C阿诺德的情绪理论D伊扎德的情绪理论

【答案】A

【解析】心理学导论《普通心理学》P386。

理论提出

理论

理论解读

早期

理论

沙赫特和辛格

情绪二因素理论

情绪经验来源于对刺激情境和自身生理唤醒的两方面认知。

詹姆斯和兰格

情绪外周理论

先后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

坎农和巴德

坎农巴德情绪学说

坎农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他们都受丘脑的控制。

后得到巴德的支持和发展。

情绪认知理论

阿诺德

情绪的评定兴奋说

该理论认为刺激的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

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

刺激—评估—情绪。

同一刺激由于人们对它的评估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沙赫特

两因素情绪理论

对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第一、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手出汗、胃收缩、呼吸急促等;第二、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拉扎勒斯

认知—评价理论

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要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也要调节自己对刺激的反应。

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来讲,有三个层次的评价:

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

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伊扎德

动机分化理论

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情绪具有动力性,它组织并驱动认知与行为,为认知和行为提供活动线索,情绪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

15.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属于稳定、内在、不可控的因素是

  A努力B运气C能力D任务难度

【答案】C

【解析】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维纳从三个维度对原因进行划分,分别是控制点(内外部)、稳定程度(稳定不稳定)、可控性(可控不可控)。

努力是内部、不稳定、可控的因素。

运气是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

能力是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

任务难度是外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

1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意志行动特征的是

  A预定目的B克服困难C随意运动D习惯活动

【答案】D

【解析】心理学导论《普通心理学修订版》P351,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动,通过客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习惯活动不需要克服困难,个体会不自觉的做出。

17.在阿希的从众实验中,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是

  A深度知觉判断B运动知觉判断

  C颜色知觉判断D线段知觉判断

【答案】D

【解析】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阿希的从众实验,报告了一个有关群体压力下从众现象的经典实验。

实验过程:

参加实验的被试被分为7人每组,告知他们参加一个知觉判断实验,给被试依次呈现50套两张一组的卡片。

每一组的两张卡片上,一张画有一条线段,称为标准线段,另一张上画有三条线段,其中一条同标准线段一样长。

实验者要求被试从第二张图片中选择出与标准线段一样长的那条线段。

18.小张性情急躁,成就动机水平高,具有很强的时间紧迫感和竞争意识,他的人格类型属于

 A.T+型B.T—型C.A型D.B型

【答案】C

【解析】心理学导论《普通心理学》修订版P448,第4版P506。

人格理论有:

单一型、对立型、多元型。

佛兰克·法利提出T型人格为单一型理论用来描述人格类型的差异,法利认为T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

当冒险行为朝向健康、积极、创造性的建设性方向发展时,就是T+型人格,当冒险行为具有破坏性时,就是T-型人格。

福利曼和罗斯曼提出A-B型人格理论是对立类型理论的代表,A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性情急躁,缺乏耐性,成就欲高,时间紧迫感强。

富有竞争意识,外向,动作敏捷,说话快,生活处于紧张状态,社会适应性差。

B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喜欢慢步调的生活节奏。

19.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中,遵循现实原则的是

 A本我B自我C超我D力比多

【答案】B

【解析】心理学导论《普通心理学修订版》P443,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

20.儿童发展的性别差异研究表明,学前期男童和女童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

 A语文测验成绩B数学测验成绩

C工作记忆容量D游戏模式

【答案】D

【解析】发展心理学考点,儿童在性别差异是幼儿游戏中性别差异的理解和掌握。

2-3岁时,大多数幼儿开始更喜欢和自己同性别的同伴一起玩,这种偏好在幼儿时期达到顶峰,男女孩喜欢的游戏也是不同的。

21.在家庭生活中,盈盈的父母在某种程度上接纳了她目前对音乐的喜爱,而盈盈也认同了父母关于学业成绩重要性的看法,这个例证所体现的发展现象是

A同步现象B再社会化C相互社会化D远端—近端发展

【答案】C

【解析】发展心理学考点,幼儿的心理发展—社会性发展。

社会化是个体获得所属文化或亚文化认为值得拥有的或恰当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父母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但是这种影响不是单向的,每个儿童各不相同,他们会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影响父母怎么养育子女、拥有怎样的儿童观,也就是说儿童也会促进父母的社会化。

这就是相互社会化。

22.认为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重演的心理学家是

A蒙台梭利B霍尔C斯宾塞D桑代克

【答案】B

【解析】发展心理学考点,霍尔的复演说,认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以不同的形式重演着人类史前时代祖先们的生活至现代人进化的各个发展阶段,不同年龄儿童以不同的形式重复着人类祖先的本能特点。

23.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相比,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更强调

 A社会起因B个体起因C婴儿期的发展D青少年期的发展

【答案】A

【解析】发展心理学理论,本题是考核考生对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该理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收社会规律制约,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4.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未经历危机和探索就做出选择的个体,其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类型属于

 A同一性达成B同一性延缓

C同一性停滞D同一性混乱

【答案】C

【解析】发展心理学青少年期发展的主要任务,林崇德《发展心理学》P347。

玛西亚根据青少年探索和投入的程度对个体同一性的发展状态进行了评定,分别把个体归入了同一性的四种状态,即个体同一性危机的方式:

同一性扩散或混乱(个体既没有探索也没有自我投入)、同一性早封闭也称停滞(青少年做出了自我投入,但没有进行探索,个人做出承诺但尚未经历危机之时,最常见家长将责任强加于青少年)、同一性延缓(青少年正处于同一性危机中,但父母没有给予他们责任或义务,或者对他们的责任只是模糊的定义)、同一性完成(青少年进行了探索并积极投入)

25.对同一批被试分别在其55岁,65岁和75岁时测量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随年龄增长,其中表现出明显下降趋势的是

 A对事实性知识的回忆

 B感觉记忆能力

 C限时条件下的动作反应速度

  D控制了视敏度的个别差异后对线段长度的比较判断

【答案】C

【解析】发展心理学老年期身体与认知发展规律。

老年期的身体、感觉能力、记忆等方面都会存在老化现象,但亦存在较大个体差异。

随着年龄的增长,受个体感知觉、注意、身体老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的动作反应速度下降是最快的。

26.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学生心理B学习心理C教师心理D课堂管理心理

【答案】B

【解析】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业评估等方面内容,其中学习心理关注的作为学习活动本身的心理学规律,这些规律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学习心理师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

27.下列选项中,属于内部动机的是

  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D亲和内驱力

【答案】C

【解析】教育心理学。

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的学习动机。

外部动机是指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学习活动之外的学习动机。

换句话说内部动机是学习将学习活动本身作为学习目标,而外部动机讲学习活动作为达成其他目标的手段。

我们再来看奥苏泊尔提出的影响学习的三种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工作取得一定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社会地位的需要;附属内驱力也称亲和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保持长者们或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需要。

28.奥苏泊尔针对讲解式教学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使用该策略的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

 A比较组织者B观念固着点C关系类属者D符号中介物

【答案】B

【解析】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考点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先行组织者是指教学之前给学生呈现一段概括性较高的先导性材料,分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

当学生头脑中没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即使有也不甚清晰时使用陈述性组织者。

当学生头脑中原有知识和新知识易混淆时,则使用比较性组织者。

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学习者拥有“观念固着点”来同化新的知识。

29.威特金把认知风格类型划分为

 A沉思-冲动B同时性-继时性

  C场独立-场依存D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答案】C

【解析】教育心理学:

学习风格知识点。

赫尔曼·威特金是最为著名的研究场独立场依存性认知风格的心理学家。

30."水中打靶实验"证明的迁移理论是

  A共同要素说B原理概括说

 C关系转换说D学习定势说

【答案】B

【解析】教育心理学:

学习迁移知识点。

贾德——原理概括说——水中打靶实验(光的折射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证明他的观点;

桑代克——共同要素说——面积判断实验

格式塔——关系转换说——小鸡啄米实验

哈罗——猴子实验证明了进行学习方法的学习有利于形成学习定势,支持学习定势说。

31.根据阿特金森的观点,不属于高成就动机者特点的是

 A中等难度的任务有挑战性,并全力获取成功

 B活动目的明确,并抱有成功的期望

 C精力充沛,探新求异,具有开拓精神

 D以交往的亲疏关系为前提来选择工作伙伴

【答案】D

【解析】教育心理学,可参考陈琦刘儒德的《当代教育心理学》P222。

阿特金森动机期望—价值理论。

他是从个体的成就需要、任务难度、任务给自己带来的价值三种因素考虑个体的成就倾向的。

高成就动机这积极向上,会选择那些中等难度的任务,并全力取得成功。

低成就动机者害怕失败,逃避任务,选择要么难要么简单的任务,因为这样就会和别人一样,就不会暴露自己的无能。

阿特金森没有从社会性需要的角度论述成就动机。

32.最先将物理学的方法引进心理学的研究,并对心理学与物理量之间关系进行系统探索的学者是

 A韦伯B费希纳C缪勒D赫尔姆霍茨

【答案】B

【解析】实验心理学常识。

费希纳首次将物理学方法引进心理学的研究,创立心理物理法,提出费希纳定律,探讨物理量和心理量的关系。

韦伯在费希纳之前提出了韦伯定律,对于不同感觉通道对于某种感觉的敏锐度进行了研究,但未进一步探讨心理量和物理量的关系。

缪勒提出的时神经特殊能量学硕,赫尔姆霍茨提出的是听觉共鸣说、色觉三色说,都是从生理学角度对心理学进行的研究。

33.波斯纳(M.I.Posner)采用大、小写字母组合的材料进行实验,结果证实了个体对刺激信息进行加工时既有视觉编码也有听觉编码他采用的方法是

 A减法反应时法B加法反应时法

 C开窗实验法D心理旋转实验法

 【答案】A

【解析】实验心理学反应时考点。

在该实验中,两个字母(如A-A或A-a)的时间间隔分别为0.5秒和1秒或1秒和2秒,当两个字母间隔较少时,RT(A-a)明显大于RT(A-A)。

这说明A-A可以直接按照视觉特征进行比较,不像A-a必须按照读音进行比较。

因此可以计算出语音编码的时间,即RT(A-a)-RT(A-A)。

这就是运用减法反应时的方法进行研究。

在减法反应时中,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要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34.在研究交通信号灯亮度对驾驶员反应速度的影响时,交通灯的亮度是

 A因变量B自变量C控制变量D无关变量

【答案】B

【解析】实验心理学变量类型知识点。

自变量又叫刺激变量、独立变量,它是实验者在研究问题、实施实验时有意加以选择和操纵的变量。

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依从变量,它是研究者要观察的指标,是被试心理特征变化的反应和表现,它随着自变量或其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额外变量又叫控制变量、无关变量,是指实验研究中除所规定的自变量以外一切能够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35.在心理学研究报告中,阐明研究所使用的被试、仪器设备和实验程序等情况的部分属于

  A引言B方法C结果D讨论

【答案】B

【解析】实验心理学研究报告撰写知识点。

引言部分:

提出问题、说明研究背景、阐明研究目的和理论基础;

方法部分:

介绍研究是如何进行的,包括对被试、仪器、材料及程序的介绍;

结果部分:

对数据的收集过程及所使用的统计或数据分析处理进行总结;

讨论部分:

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价,并解释研究结果的意义,特别要解释与研究者的初始假设有关的结果。

36.在探讨性别与被试年龄(青年、中年、老年)对某品牌手机偏好影响的研究中,其实验设计为

 A.2×3设计B.1×3设计C.2×2设计D.3×3设计

【答案】A

【解析】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知识点。

在多因素实验设计中,往往使用数字乘积的方式表示实验中自变量的数量和水平,如果有两个自变量就可以表示成A×B设计,三个自变量就可以表示成A×B×C设计,其中ABC是数字,表示每个自变量的水平。

题中的设计有两个自变量,一个是性别一个是年龄,因此设计为2×3设计。

37.在听觉实验中,研究者为了控制噪音的影响,把实验安排在隔音室中进行,这种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是

 A消除法B恒定法C随机法D匹配法

【答案】A

【解析】实验心理学额外变量的控制。

消除法:

又称排除法,就是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的方法。

恒定法:

是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主要体现在实验条件恒定:

场所、主试、时间;

随机法:

把被试随机分配大片各处理组中的技术,也可用于刺激呈现和实验顺序的安排,能平衡实验条件的序列效应;

匹配法:

实验组和控制组中被试的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38.下表所示为一个有四种实验处理的设计方案该研究设计属于

 A匹配设计B.ABBA设计C拉丁方设计D混合设计

被试

实验处理顺序

1

a

b

c

d

2

b

c

d

a

3

c

d

a

b

4

d

a

b

c

【答案】C

【解析】实验心理学被试内设计考查。

从图可以看出对每个被试进行了四种实验处理,属于被试内设计,排除AD;被试内设计中容易产生顺序误差,一般以平衡设计技术来加以规避。

ABBA设计适用于自变量有两个水平时,拉丁方设计适用于有两个以上的自变量水平情况。

题中有四个自变量。

39.在某研究设计中,用方便分组的方式,将被试分为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对两组均进行了一次前测和后测,该设计是

  A交叉滞后设计B时间序列设计

C相等时间样本设计D不相等对照组设计

【答案】D

【解析】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类型考查。

题中有实验组和对照组属于对照组设计,同时用的是实验分组的方式,也就是两组未作匹配处理,是不相等组,不相等组一般使用统计技术平衡两组的差异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40.有研究发现,正常被试和遗忘症患者自由回忆的正确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词汇辨认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据此可知实验存在

 A期望效应B练习效应C习惯效应D交互效应

【答案】D

【解析】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的考查。

该实验可以理解为有两个自变量:

被试类型(正常、遗忘症患者)和信息提取方式(自由回忆和词汇辨认)。

在多因素实验设计中,实验中可能会出现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就是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另一个自变量的每个水平上不一样时,交互作用就发生了。

题中被试类型在信息提取两个水平(自由回忆、词语辨认)上有不一样的效果,即出现了交互作用。

41.下列选项中,属于准实验设计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