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6图文转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31778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73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6图文转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6图文转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6图文转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6图文转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6图文转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6图文转换.docx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6图文转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6图文转换.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6图文转换.docx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6图文转换

专题六 图文转换

[考纲展示]

考纲定位

图文转换,能力层级E。

高考概况

1.题目形式:

主观题为主,客观题较少。

2.考频分值:

本考点为课标全国卷的必考题,分值一般为4~6分。

3.命题热点:

主要考查数字表格转换和漫画图片转换,集中在数据规律,漫画图片的内容、寓意、画面内涵等方面。

命题趋势

预计本年高考本考点仍然为必考内容,会在继承的基础上大力创新,将读图、修辞、语言表达等进行综合考查。

[真题试做]

1.(2014·课标全国卷Ⅰ)下面是某中学暑期瑶族村考察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4·大纲全国卷)根据下面图表提供的信息,将2008年至2012年五年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特点写成一段话。

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4·湖北高考)下边的绘画和书法作品,展现了画家和书法家心中的奔马的神韵。

请用诗或文的形式描绘你心中的奔马。

要求:

①必须原创;②运用比喻、比拟两种修辞手法;③不超过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导图】

【核对反思】

1.【解析】 本题以图文转换的形式考查对画面的理解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的能力。

该图应属于思维导图类,要注意理清思维框架的层次。

最低端是整个框架的中心:

“瑶族村3日行”。

下级节点分为两个方面——“准备”和“实施”,每个方面又包含新的子节点。

【答案】 (示例)本次瑶族村三日行考察要求参加人员事先查阅资料,了解瑶族概况,备好所需行装;考察期间的主要活动有参观、访谈以及与村民联谊,每人需写日记记录考察情况。

2.【解析】 本题是一道图文转写题。

这个图表,主要内容为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特点的情况的对比,一是两者都在逐年增加,二是两者增幅有别。

解题时要注意横坐标、纵坐标所标注的数据,全面、准确地分析表格中的数字以及呈现出的规律,通过比对、概括,得出答案。

【答案】 (示例)图表显示,2008年至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均逐年增加,而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增幅大于农村居民,二者的差距在逐年加大。

3.【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比喻、比拟修辞手法,及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所写内容是“用诗或文的形式描绘你心中的奔马”,注意“奔马”两个字,确定所写内容不是笼统的任何形态的马。

其次要注意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从而使文字富有文采。

最后,注意所写字数不能超过60。

【答案】 (示例一)奔跃气如虹,昂首啸长空。

龙马抖精神,奋蹄疾如风。

(示例二)哒哒哒哒,蹄声敲醒草原;萧萧长嘶,鸣声激荡群山!

啊,草原的精灵,大地的骄子,迅疾如风,快似闪电!

骏马奔驰,一往无前。

考点一表文类

[知识提要]

图表的特点在于将抽象的数据通过图形和表格转化为直观的信息,来展现某种变化,进行相关比较,总结发展趋势等。

图表解答题就是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相关信息,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它主要考查考生对语言的概括提炼能力。

[典例剖析]

(2014·辽宁高考)阅读下面的问卷调查统计表,根据其中反映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空缺的内容(不得出现数字),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1)您希望开设礼仪教育的课程吗?

(  )

A.非常希望      B.希望

C.不希望D.无所谓

    调查对象

选项 

学生

市民

A

19.08%

11.90%

B

68.79%

59.52%

C

5.20%

5.95%

D

6.94%

22.62%

(2)您认为礼仪教育的承担者应该是(多项选择)(  )

A.家庭B.学校

C.社会D.以上都是

    调查对象

选项

学生

市民

A

20.23%

22.62%

B

9.83%

15.48%

C

8.67%

13.10%

D

65.32%

58.33%

  调查显示,学生与市民对礼仪教育的认识有诸多相同之处。

在是否希望开设礼仪教育课程的问题上,学生与市民中__①__。

在礼仪教育承担者的问题上,学生与市民中__②__;同时,也都认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家庭是最重要的礼仪教育承担者,然后依次为学校和社会。

但学生与市民的认识也存在差异,例如对礼仪教育的需求,__③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以表文转写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

首先要明确图表所显示的内容,再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答案】 ①多数希望开设礼仪教育课程 ②多数认为礼仪教育的责任应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 ③学生比市民更加强烈

[方法归纳]

解答图表分析题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

读懂图表

(1)注重整体阅读。

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不顾此失彼、遗漏信息。

同时要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

(2)重视数据变化。

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个问题,而这可能正是这个材料的重要之处,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

尤其要重视数据相差巨大的比较项。

(3)注意图表细节。

图表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它往往起提示作用。

如图表下的“注”等。

第二步:

明确要求

(1)明确是文字转换题还是信息推断题。

(2)明确表述对象。

(3)明确修辞要求及字数要求。

第三步:

组织答案

(1)表述对象一般为图表名称的关键词。

(2)文字转换题概括时不得遗漏信息。

(3)做结论时针对性要强。

(4)注意在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特别是在反映事物变化或规律时,选用词语要准确。

如“增长(加)了”“增加到”“增长了××倍”“与同期相比,增长……”“减少到”“减少了(百分数、分数)”“近一半(50%左右)”“大部分(比例在55%~70%)”“绝大多数(比例占70%以上)”“所有”“约几成”等词语的选用。

第四步:

检查答案

(1)信息是否多余或遗漏缺失。

(2)信息推断是否错误。

(3)答案是否存在语病。

[对型训练]

1.(2014·课标全国卷Ⅱ)下面是某班级春游活动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以图文转换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

描述图示要抓住图示各元素之间的联系,准确描述出“春游”的组织形式、具体准备、活动要求及活动内容。

图示“分5组”是组织形式,图示“小组”统领的是准备和要求,图示“班级”统领的是活动内容。

【答案】 (示例)本次春游全班分为5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准备所需物品,要求人人参与,组长负责协调;各组拿出美食进行班级评比,并参加游艺活动。

2.(2013·江苏高考)有研究者对200多位作家从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两个方面进行了统计。

比较图表中两组数据,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归纳出一个结论。

年龄

人数

作品

20岁前

21~25岁

26~30岁

31~35岁

36~40岁

41~45岁

处女作

72人

95人

36人

7人

代表作

8人

31人

96人

50人

25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从图表的角度考查图文转换。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作家发表处女作的高峰年龄段是20~30岁,发表成熟时期的代表作的高峰年龄段却是31~45岁,这两者相差十年左右,这十年,就是写作逐步成熟的时期。

【答案】 大多数作家需要十年左右的创作积累,才能进入创作成熟期。

3.请根据下面曲线图回答问题。

(1)团队的工作效率与激励力度之间的关系是:

在工作前期,团队的工作效率呈上升趋势,激励力度逐渐加大;当Ⅰ作进行到中期时,______________;当工作进行到后期时,团队的工作效率再次呈上升趋势,激励力度逐步降低。

(2)上图所反映的工作效率与激励力度变化的规律,给领导者的启示是:

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曲线图表的阅读分析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数据曲线所呈现出来的互动关系,并且注意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进而由这种特点总结出启示来。

【答案】 

(1)团队的工作效率开始逐步下降,激励力度进一步提高。

(2)在不同的时期,根据团队工作效率的变化,调整激励力度。

4.(2011·湖北高考)分析下图,得出结论,并合理推断其原因。

要求:

①语言表达准确、简明;②结论和原因均不超过25字。

宜万铁路开通前后恩施州公路、铁路和民航客运量对比图

(1)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柱形图表的阅读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的一般思路为:

源信息(图表)→观察认读→分析理解→归纳概括→文字表达。

这个图表的主要内容为公路、铁路、民航客运量的对比,主图为柱形图,解题时要注意横坐标、纵坐标所标注的数据,全面、准确地分析表格中的数字以及呈现出的规律,通过比对,按设题及答题要求,概括出结论和原因。

【答案】 

(1)结论:

铁路开通后,客运量超过公路、民航,成为出行首选。

(2)原因:

铁路出行比公路速度快,比民航费用低。

考点二图画类

[知识提要]

图画类的试题包括图片类试题和漫画类试题。

图片,能直观、形象、生动地表情达意。

描述图片内容、揭示画面的内涵,也逐渐成为高考中对考生鉴赏、表达能力的考查内容。

而所选的图片题材,都是蕴含着时代精神和人生价值观的,这样,该类题型在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考查着同学们对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认识和判断。

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

多从政治事件和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表现幽默、诙谐的画面,借以讽刺、批评或颂扬某些人或事。

漫画一般由标题、画面、寓意三部分组成,标题和画面是显性的信息,而寓意则是隐性的信息。

根据这一特点,结合语言表达的考查要求,命题一般会从如下几个角度入手:

①概括寓意;②拟加标题;③描述画面;④综合考查。

[典例剖析]

1.(2014·山东高考)下图是俄罗斯女摄影师艾琳娜·舒米洛娃拍摄的儿子与小兔子在一起的画面。

请仔细观察,对画面进行准确、生动的描写。

要求:

使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做这类题要通过仔细观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

另外还需要注意修辞和字数的要求。

【答案】 (示例)一抹恬淡的微笑,如同一阵和煦的春风。

一次鼻尖的轻触,更像是一次心灵上的碰撞。

那稚嫩的臂膀举起的不仅仅是一只弱小的兔子,更是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亲密无间。

2.(2014·广东高考)阅读下面三幅图,联系第二幅图的文字,给另两幅图配上文字,要求前后内容相关,逻辑严密。

【解析】 本题考查对画面的理解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生动的能力。

首先要看懂图画:

三幅图分别画的是人未到平衡点、走上坡路,过了平衡点、走下坡路,处在平衡点、在最高处三种情形。

其次要认真分析②处的示例文字:

运用第二人称,揭示图中人所处的情形及其人生哲理。

要注意前后内容相关,逻辑严密;配文简洁,用语准确,表达生动。

【答案】 ①当你走向平衡点时,以为会越走越高。

③当你退回平衡点时,才发现平衡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方法归纳]

图片→文字转换题需“二把握”“一抓住”

1.把握题目要求

要细心审清题目的要求,不要漏掉任何一个限制条件,包括对字数的要求,只有一一落实题干要求,才能取得好成绩。

要抓题眼,确立重点。

任何题干的表述都是有重点的,抓住重点就抓住了得分点。

要根据题干的指令要求和题目所给的条件以及图片中所示的内容去找答案,不能抛开题中的条件、图形和作者意图,只凭记忆的知识或想象来回答。

考题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这样抓住有效信息比较分析有关内容,才能回答到位。

2.把握命题意图解说寓意

解说寓意时要准确理解画面寓意;解说画面时要扣住画面寓意,即使题目没有要求解说寓意也要如此。

符合要求即要看准命题意图,按要求答题。

3.抓住特征描述画面

抓住能反映画面寓意的特征进行详细描述,描述时只要求对图片内容本身加以说明,不可超越图片所给信息进行添枝加叶,不可用主观想象代替画面中并不存在的东西。

当然,如要求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那就结合画面进行合理的想象,进行生动的描绘。

漫画→文字转换题需“四看”

解答漫画题时要认真审阅漫画本身,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思考,透视画面本意。

首先要读懂“画中话”,在此基础上,再研读“画外话”。

具体答题时要从细微处入手,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1.看漫画的标题

漫画的标题是漫画的眼睛,透过这个“画眼”可以洞察整幅漫画的主题。

因此,我们首先要看漫画的标题是什么,然后再把标题同漫画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样就容易弄清漫画的寓意所在。

2.看漫画的画面

漫画是一门绘画艺术,它常用简单而又夸张的手法,勾画出幽默、诙谐的画面,以说明某种观点。

漫画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表达寓意有提示作用。

如每幅画画了几个人物,他们都在做什么、想什么,人物的衣着、物件都是怎样的,人物数量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等。

因此,一定要仔细观察画面,这样才能全面领会漫画的寓意。

3.看漫画的语言文字

漫画为了表达其寓意,常常配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语言文字。

因此,我们在解答漫画题时,要仔细品味画中的语言文字,认真思考这些语言文字中所隐含的观点,有时它会成为我们弄清漫画寓意的金钥匙。

4.看漫画的夸张之处

漫画为了说明某种观点,常常对人物行为或场景描绘进行变形夸张,以引起观者的共鸣。

夸张之处往往就是漫画的弦外之音,是漫画所要表达的寓意所在。

如在《三毛流浪记》里,三毛的头画得特别大,腿特别细,头上只画三根头发,衣着褴褛,把一个营养不良骨瘦如柴的穷苦孩子的特征进行夸张,突出三毛穷苦的本质,使其鲜明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获得了更直接、更明显的艺术效果。

[对型训练]

1.(2014·江苏高考)

阅读右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  )

A.人如果不用眼睛看,而只用耳朵听,肯定会受骗上当。

B.人生一般总是在两种互相矛盾的真理之间寻找中庸。

C.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

D.我们不仅希望我们自己幸福,而且也希望他人幸福。

【解析】 本题以图文转换的形式考查对画面的理解。

本题考查的实质是把握漫画的寓意。

首先要读懂漫画,漫画的中间是一个写意的人,代表手的线条抓着一些东西,而头部后转,代表眼睛的黑点紧盯着未被抓住的东西。

再比对选项,可以确定寓意为我们总是想不到我们已经得到的,而总是盯着(想要)我们未得到的。

【答案】 C

2.(2013·重庆高考)阅读下面漫画,按要求答题。

(1)给漫画拟出标题。

要求:

切合漫画含意,不得用“无题”作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一句话说明漫画给你的启示。

要求:

与标题有内在联系,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拟写标题和理解漫画寓意的能力。

做这类题,首先要读懂画面,然后揣摩画面中蕴含的意义。

理解这幅漫画的关键是小猫投在墙上的影子和伞后隐藏的影子。

小猫的影子很像伞的影子,但伞的真正影子却在其背后。

本题开放性较强,只要标题、画面、启示间有内在联系,且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示例:

(1)真相·假象 

(2)不要被假象迷惑,真相常躲在背后。

3.(2014·四川高考)为展示“走进汉字历史,探究字形变化”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请给下面的《汉字字形演变表》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

要求:

①至少答出两个特点;②语言准确、简明、连贯;③不少于40字。

汉字字形演变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以图文转换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连贯、简明。

回答该题时主要看横栏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要回答出至少两个特点,同时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 (示例)汉字演变具有象形程度逐步减弱,字形由繁到简的特点。

从“鱼”“马”等字看,小篆及之前的汉字与图画相关,象形性强,笔画繁复;之后象形程度减弱,字形逐步简化。

4.(2014·安徽高考)下面关于我国正在建造的大型射电望远镜的图片和文字材料,是某中学科技节期间一块展板上的内容。

请筛选相关信息,以解说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同学作介绍。

要求:

简明、生动、得体,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00字。

 

名称: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选址特点:

贵州黔南平塘县天然喀斯特洼坑

构造特点:

球冠状反射面由约1800个六边形球面单元拼合而成

建造特点:

利用四面环山、中间凹陷的天然喀斯特洼坑铺设超大口径的球冠状反射面

用途:

将我国空间测控范围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探测宇宙中的遥远信号和物质,搜索地外文明和生物

意义:

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文射电望远镜,未来20~30年处于世界一流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从拟写图片解说词的角度考查修辞运用和语言表达简明、生动、得体的能力。

题干中要求对信息进行筛选,因此,写解说词时首先应明确哪些信息是必要的。

分析图片下方的说明材料可知,解说对象(望远镜)、大小(500米)、安放地点(天然喀斯特洼坑)、用途(探测宇宙)和意义(世界上最大)等都应在解说中体现出来。

其次,要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语言力求简明、生动。

【答案】 (示例)同学们,展板上介绍的巨型球面射电望远镜,口径有500米,像一只巨碗,安放在天然喀斯特洼坑中。

它建成后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能为我们探测遥远的天外之谜。

考点三徽标类

[知识提要]

徽标是表明事物特征的记号,它以单纯、显著、易识别的物象、图形或文字符号为直观语言,除标示什么、代替什么之外,还具有表达意义、情感和指令行动等作用。

徽标不是一般的图标,往往“言简意赅”,高度凝练,蕴含着丰富的寓意。

徽标常采用较抽象的图案来展示其独特创意,因此,该类题型便常以“说明构成要素”“鉴赏”等为考查点。

[典例剖析]

(2013·课标全国卷Ⅰ)下面是我国颁布的“中国环境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是图文转换题。

首先要注意要求:

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

还要认真观察图片:

中间有山、水、太阳,外围是十环,体会它的象征意义。

【答案】 (示例)图形由中心的青山、绿水、太阳及周围的十个环组成。

图形的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十个环紧密结合,环环紧扣,表示公众参与,共同保护环境;同时十个环的“环”字与环境的“环”同字,其寓意为“全民联合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方法归纳]

徽标→文字转换题答题技巧

1.细观察

宏观把握徽标(行业性图标)的外形特点,注意中英文大小写和变体,以及涉及的时间、地点、事物等。

如上面例题标志中的太阳、青山、绿水等。

要认真观察图画组成部分,避免遗漏说明内容,或疏漏创意之处。

2.巧想象

注意由表及里,分析其内涵和寓意,对图标的创意(含义),要联系具体对象做出合理想象。

忌随意猜想,要扣住图中的信息点来联想。

如上面的例题,就要把标志与“环保”的主题联系起来,展开想象的翅膀,分析标志的各构成要素所蕴含的该主题活动的内涵。

3.善表达

一般采用规范的说明语言,做到准确、简明、平实、清晰,也有些题目要求运用生动的语言作答,总之要根据要求回答。

说明(介绍)画面要分清说明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空间顺序)。

[对型训练]

1.(2013·课标全国卷Ⅱ)右面是我国的“国家节水标志”,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以徽标的形式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描述画面要素要抓住画面特征,揭示其寓意要依据画面要素挖掘其象征意义,做到由表及里。

【答案】 图标由水滴、手掌和圆形组成。

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水能保护地球生态;手掌托着水滴,象征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掌又像一条河流,象征滴水成河。

2.每年9月14日是“中国网民文化节”,下图是“中国网民文化节”的标志,请用简洁的语言评析标志中图案的创意。

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