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注解的类型及详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3161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文注解的类型及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古文注解的类型及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古文注解的类型及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古文注解的类型及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古文注解的类型及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文注解的类型及详解.docx

《古文注解的类型及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文注解的类型及详解.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文注解的类型及详解.docx

古文注解的类型及详解

学习指导

本章分为三节,需用,4教时。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初步了解古注的类型、体例、内容和主要术语,能读懂简单的古注。

具体要求如下:

一、古注的类型及编排体例,需用1教时。

重点讲授的内容:

1.古书注解的类型(包括:

传注、章句、义疏、集解、其他);2.《十三经注疏》及其体例。

二、古注的内容,需用1教时。

重点从如下几个方面介绍古书注解的内容:

1•解释字词含义;2•串讲句子大意;3•申述篇章旨意;4.分析古书句读;5•阐释语法现象;6•注明难字读音;7•说明修辞特点;

8.注明史实典故;9•校勘文字错讹;10.其他:

如考订人名地名、提示隐含哲理等。

三、常见的古注术语,需用2教时。

必讲的重要古书注解的术语有:

曰、为、谓之、谓、貌、犹、之言、之为言、读曰、读为、读若

(读如)、衍、脱、讹;选讲的重要古书注解的术语有:

2.言、斥、

属、别、丑、浑言、析言、词(辞)、一曰、一声之转、如字。

第一节

古注的类型和编排体例

我们今天阅读古书,除了使用工具书和掌握古代的语言规律外,还需要借助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就是古人对古代典籍的注解,又称古注或旧注。

一、古注的类型

古书的注解由于作注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因而有不同的体式和名称,大致可以分为传注体、章句体、义疏体、集解体、补注体、音义体等。

1传注体

所谓传注体”是一种以解释词义为主的古注类型,多用于解释古书正文。

属于传注体的注释,名称繁多,最常见的有诂、训、传、注、笺等名称。

诂、训,笼统说来没有什么区别,凡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的,一般称作诂”(通作故”、)训”《汉书艺文志》著录鲁、齐、韩三家诗各有故”数十卷。

清马其昶有《老子故》,徐孚吉有《尔雅故》。

汉高诱作《淮南子注》,在原书每篇题目下加一训”字,清王?

运注《论语》,书题《论语训》,都是这样的例子。

古人对诂、训之别做过辨析,唐孔颖达说: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诗周南关雎》疏)。

清马瑞辰认为:

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训。

诂第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其言之比兴而训道之。

此诂与训之辨也。

”综合两家之言,则诂是以今言释古言,侧重于解释单词的意义;训是对古代词语作形象性的描绘与说明,侧重于解释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重言),并兼言其比兴意义。

在注书过程中,古人对训、诂往往不作严格区分,还常连用作书名,如汉张衡有《周官训诂》(已佚),南宋钱文子有《诗训诂》

^等^等。

传,《说文》:

传,遽也。

”段玉裁注:

传者,今之驿马。

”传的

本义是古代传递公文信件的驿车和驿马,引申为传通、传述”的意思。

秦汉时,把儒家的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做传”如毛传”就是对《诗经》的注释。

孔安国对《尚书》的注释叫做孔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被认为是对《春秋经》的解说,所以都称传”

笺,《说文》:

笺,表识书也。

”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的注解称为笺”郑玄笺”的意思本来是说对《毛传》的阐发和补充,但后来所谓的笺注”笺证”却只是注解”的意思,不一定限于对别人的注的阐发和补充。

注,《说文》:

注,灌也。

”用在注释古书上,指使文意如水之流注,畅通明晓。

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一般不称传”而称注”但注”可以是对古书注解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的注”就包括毛传、郑笺。

2.章句体

章句,意思是离章辨句”即分析章节句读的意思。

刘师培在《国语发微》中说:

章句之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

”作为一种注释,章句”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汉代一些儒者治学,从辨析章句入手,故章句体兴于汉。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载《易经》有施氏、孟氏、梁丘氏《章句》,《尚书》有《欧阳章句》、《大小夏侯章句》,《春秋》有《公羊章句》、《谷梁章句》。

汉儒用章句讲经,大都支离繁琐,故被斥为章句小儒”一般人羞为章句”因此自汉以后,章句日渐亡佚。

今仅存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

赵岐章句释词串讲句意较简明准确,在原文每章末尾还用韵语概括章指”即每章大意,在《孟子》注释中有开辟荒芜”之功。

章句体虽不以解释词义为主,但它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这是应该注意的。

3.义疏体

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

这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

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唐人正前人之疏义,奉诏更裁,定名曰正。

”黄承吉《左传旧疏考证序》)因而义疏在唐代又称作正义”也称作疏”。

疏,《说文》:

疏,通也。

”疏”是相对注”而言的,是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

文字深奥,经过解释才能明了,犹如水道堵塞,经过灌注才能通畅,故称解释经文的为注”;如已灌注,

仍不明畅,就要再加以疏通,故对经文和注文的注释称之为疏”如

《礼记》是郑玄注,孔颖达疏。

《庄子》是郭象注,成玄英疏。

正义”的意思是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

如孔颖达作五经正义”就是为五经分别作的疏。

但正义”有时也不一定是疏,如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就是注”而不是疏”。

义疏体注释常常旁征博引,罗列大量材料,证发经注,这是其长处;但有时不免繁琐冗长,使人目眩。

宋代以前,疏和经注单行成书。

宋代以后,为方便阅读才将疏和相应的经注合刊在一起。

所以义疏体注本都包含经传原文、注、疏等几部分,而且排列有定则,有明显的标记相隔。

现在最通行的清人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就是将传、笺、疏

三者合编在一起。

《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汉朝人或魏晋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各部书的注疏人如下:

《周易》:

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

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

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

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论语》: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

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

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

汉赵岐注,宋孙?

疏。

4.集解体

集解体注释是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自己意见的一种注释。

它包括集注、集传、集释等,如何晏的《论语集解》,朱熹的《孟子集注》、《诗集传》,郭庆藩的《庄子集释》即是。

集解体注释在引各家之说时,有的只称人姓氏(称某氏曰”,不提及名,这是因为所集各家的姓名在书的序言中已作交待。

所以读集解体注本应先读其序,以便了解本书集有哪几家之说。

集解体注释也有体例问题,如王先谦《荀子

集解》,在原文下都是先列唐杨惊注,然后列清人注或先谦按”清人注如果同时引了几家之说,这几家就按时代先后排列。

对集解体注释的体例,我们应该了解。

需要指出的是,晋杜预所撰《春秋经传集解》,名为集解”但它只是将《春秋经》和《左氏传》聚集在一起进行注解,与上面所说的汇集众说的集解”名同而实异。

杜预在《春秋序》中解释说,他编这本书是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名曰

《经传集解》。

5.其他

以上列出的四种古注类型比较常见,这里再介绍一下补注体、音义体,它们虽不十分常见,但对它们也应有所了解。

1补注体

补注体注释有补、补疏、补释、补义、补正等名称,这是一种对前人注释作补充、订正的注释。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清王先谦《汉书补注》,焦循《论语补疏》,就是这类著作。

补注往往能为理解原文提供一些新材料,提出一些新见解,值得参考。

2音义体

六朝以后,一些学者特别重视对古书的注音,而且将注音与释义联系起来,这种注释叫做音义。

另有音训、音诂、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等名称。

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由《周易音义》、《尚书音义》《毛诗音义》、《周礼音义》等十四部典籍的音义组成,是音义体注释的代表作。

这类著作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或指出

经典不同版本的异文现象。

音义书在给多音多义的词注音时,注音本身即暗含着释义,这是值得注意的。

二、古注的体例

要利用古人的注解来阅读古书,就要掌握它的基本体例。

在这里我们不能把各类注解的体例都加以介绍,只着重介绍一下《诗经》注疏的基本体例,大家可以举一反三。

在《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有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本来这些注解是各自独立成书的,后人为了阅读的方便而把它们印在同一本书里,所以我们尤需掌握其体例。

下面我们以《诗经鄘风相鼠》为例来说明。

见下面《十三经注疏》影印本上的原文:

其中单行大字是《相鼠》这首诗的正文,单行正文之后的双行小字便是注释。

紧接于诗的正文之下,而前面又没有笺云”字样的注就是毛亨的传(简称毛传)。

如诗的正文人而无仪”之下的相,视也。

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正文人而无止”之下的止,所止息也”;正文不死何俟”之下的俟,待也”;正文相鼠有体”之下的体,支体也”;正文胡不遄死”之下的遄,速也”,这五处便都是毛传。

毛传之后,有笺云”二字作标志的注便是郑玄笺(简称郑笺)。

如第一处毛传之后的笺云:

仪,威仪也。

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第二处毛传之后的笺云:

止,容止。

《孝经》曰:

容止可观。

’无止'《韩诗》:

止,节。

’无礼节也。

”这两处便是郑笺。

有时,诗的正文之后没有传,笺就紧接

诗的正文之后,开头仍然标明有笺云”二字,以区别于毛传。

如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这两句诗,毛传无注,所以郑笺便紧接在诗的正文下面。

也有注文中只有传而没有笺的,如诗句人而无止,不死何

俟”后只有毛传俟,待也”,郑玄没有不同意见,或没有更多的话要说,所以没有笺。

诗句相鼠有体”和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两处之下,也都是有传而无笺。

夹在注文中的大圆圈是一种起区别作用的间隔号,它有两种用法:

一是区分传、笺和音义的界限,一是标志疏文的小段落。

第一种用法的间隔号使用在疏”文之前,表明圆圈之后的文字即是陆德明的音义”,包括对正文和注文的反切注音。

如行,下孟反”,这是给毛传犹为暗昧之行”的行”字注音;之处,昌虑反”,这是给郑笺虽处高显之处”中的第二个处”字注音;遄,市专反”,这是给诗的正文胡不遄死”的遄”字注音。

第二种用法的间隔号使用在疏文之中。

注解中用方括号括起来的大疏”字,表明其后的文字都是孔颖达的疏,即正义”。

它的体例是先标出诗的正文或毛传、郑笺的起讫之处,用间隔号圆圈隔开,圆圈后的正义曰”三字

以下才是疏”的正式说解。

疏解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有时则只疏正文,不疏注文;或只疏注文,不疏正文,这都看需要而定。

如第一个<疏>字之后,相鼠至何为”这五字,标明要疏解的是诗的正文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这四句。

圆圈后正义曰:

文公能正其群臣。

……此人不死,何为?

若死,则无害也。

”这一段话,便都是对所标明的相鼠至何为”四句诗的疏通解释。

则无害也”之后的大圆圈,标明下面又是另一段疏解了。

又如第二个<疏>字

之后的传体支体”四字,标明将要疏解的是毛传体,支体也”一句。

圆圈后正义曰:

上云有皮'有齿'故为支体”这一段话,便是对毛传体,支体也”的说明和阐发。

再如第一个<疏>字下第二个圆圈后的笺视鼠至者同”六字,标明将要疏解的是郑笺从视鼠”二字起,到者同”二字止的一段话(即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

第三个圆圈后正义曰:

大夫虽居尊位,……故笺言虽处高显之居’以对之。

”这一段话,便是针对从相鼠”至者同”一段郑笺所作的疏解。

以上这些,便是《毛诗》注疏体例的大致情况。

不论哪一种古书的注解,它的编排体例,通常在书前的序言”、

凡例”或叙例”一类文字里都有所交待,只要仔细阅读一下,并对照注解看一下,就不难明白掌握。

有些古注本没有序言”、凡例”一类的文字说明,或者虽有但交待不够清楚,那就需要细读全书开头部分的注解,从中自己也可归纳出它的体例来,因为有关注解的体例问题,注解者往往会在注解最初几处有所交待或暗示。

第二节

古注的内容

古注的内容十分丰富,简直无所不包。

下面从十个方面作简单介绍。

一、解释字词含义

解词是训诂学的中心任务,这是由语言发展的规律决定的。

在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中,词汇与社会的关系最密切,因此

它的变化是最敏捷的。

要打通古今、地域方言的隔阂,关键是解词

中国第一部训诂学专著《尔雅》就是一部研究汉语词义的语言学

专著,它把古代词义相同相近的词收集在一起,用当时的常用词加以

训解。

例如:

不仅通释语义的辞书以释词为主,随文释义的专著也如此,释词是其主要内容。

西汉毛氏传《诗》,孔安国传《书》,东汉郑玄注《三礼》,何晏《论语集解》,宋朱熹《四书章句》等,均以释词为首。

例如:

《诗经周南关雎》: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毛传:

窈窕,幽闲也。

淑,善。

逑,匹也。

《论语子罕》: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何晏注:

循循,次序貌。

”《孟子梁惠王上》:

保民而王。

”朱熹集注:

保,爱护也。

二、串讲句子大意

一般训释古书的专著除了对词语进行训解外,也对句子进行训释。

这一传统从《毛传》时就存在。

对句子的解释一般分为以下四类:

1翻译(串讲)

翻译是按字面直接释义,包括直译和意译。

①直译是译文与正文词义对应,语法结构基本相当。

《尚书洛诰》:

考朕昭子刑,乃单文祖德。

”苏轼《书传》:

我所以明子之法,乃尽文王德也。

②意译是不拘于正文词义和语法结构的串讲,目的在于沟通文意。

《孟子尽心上》: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赵岐《孟子章句》:

当自勉强以忠恕之道,求仁之术此最为近也。

2.点明深层含义(言外之意)

《诗经邶风柏舟》: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郑笺:

言已心志坚平,过于石席。

3.推因(不直解句义,而解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诗经周南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

”朱熹注:

后妃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故众妾乐其德而称愿之……”

4.说明全句的比喻义

《诗经召南何彼襛矣》:

何彼襛矣,唐棣之华。

”郑笺:

何乎彼戎戎者乃栘之华。

兴者,喻王姬颜色之美盛。

三、申述篇章旨意

章旨是诗文篇章的大旨,训诂中常用数语加以概括。

《毛传》中每首诗前都有小序”,实际上是每首诗的主旨。

例如:

《周南汉广》小序:

德广所及也。

文王之道被于南国,美化行乎江汉之域,无思犯礼,求而不可得也。

汉代赵岐《孟子章句》每章都有章旨,且注释时明言章旨”,例如:

《孟子》: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已。

’赵注:

指:

言王化之本在于使民养生丧死之备用足,然后导之以礼义,责己

矜穷,则斯民集矣。

宋朱熹《诗集传》往往在每首诗的首章点明章旨,例如:

《召南采蘩》朱熹注:

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夫人能尽诚敬以奉祭祀,而其家人叙其事以美之也。

四、分析古书句读

句”是指在一个句子的最后一个字下加一个圆圈,表示一句话完了;读”指在一句话中间需要临时停顿的字下加一点。

分析句读就是给古书断句。

众所周知,古人写书是不用标点的,直到宋代才开始用标点,但仍以不加标点为常。

因此刚开始读书的人首先要训练断句。

《礼记学记》: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之而不反,谓之大成。

”这里的离经辨志”就是指分析句读。

所以分析句读也是古注的重要内容。

例如:

《周礼天官宫正》:

春秋以木铎修火禁,凡邦之事跸,宫中庙中则执烛”郑玄注:

郑司农读火绝之,云禁凡邦之事跸'”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昔赵衰以壶飨从径,馁而弗食。

”《经典释文》:

一读以壶飧从绝句,读径'为经'连下句。

五、阐释语法现象

中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著作是清代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但中国传统的训诂学中很早就有对语法现象的阐述。

这些语法现象大致也可分为词法、句法,词法中又包括实词用法和虚词用法。

1虚词用法

《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毛传:

思,辞也。

《淮南子精神篇》:

不识天下之以我备其物与?

”高诱注:

与,耶,辞也。

2.实词用法

《礼记表记》:

不自大其事。

”孔疏:

大谓夸大。

”这里大”用为动词。

《吕氏春秋长攻》:

有功于此,而无其失,虽王可也。

”高诱注:

此三君有功名,假令无其缺失,虽为王可也。

”高注以为王”对译王”,说明原文王”用作动词。

3.句法

《诗经周南汝坟》: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孔疏:

不我遐弃者,犹云不遐弃我。

古之人语多倒。

诗之此类众矣。

”这里孔氏阐述了一个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问题。

《诗经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

”毛传:

中谷,谷中。

六、注明难字读音

训诂是以汉字记录的书面语言为对象的,而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不能直接拼出读音。

虽说形声字有声符标音,但声符也是表意的字,且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方言的分歧,所以许多声符后来不能准确表音了。

这样,许多难字、僻字、古字就需要注音。

前人训诂中常用的一些注音方法有:

1譬况法

譬况法也叫描写法,直接描述字音的发音部位或发音方法,是中国训诂著作中最早使用的一种标音法。

例如:

《释名释天》:

风,兖、豫、司、冀横口合唇言之,风,泛也,其气博泛而动物也。

青、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风,放也,气放散也。

《吕览慎行》相与私哄。

”高诱注:

哄,读近鸿,缓气言之。

”譬况发音说明比较含糊,所言难以明白,所以应用时间不长,范围也不广。

2•读若”、读如”法

顾炎武《音论》说:

汉时人未有反切,故于字之难知者多注云读若'”读若(读如)”是汉代人常用的注音方法,它比前一种方法有进步,以一个同音或近音的字比拟所注字,读者有比对,能知其仿佛。

例如:

《吕氏春秋至忠》:

非怒王,则疾不可治”。

高诱注:

怒读如强弩之弩。

《礼记士丧礼》:

幎目用缁。

”郑玄注:

幎,读若《诗》曰葛蕾萦之'之萦。

3•直音法

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注音。

例如:

《诗经蟋蟀》: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陆德明《经典释文》:

莫,音暮。

《楚辞离骚》霑余露之浪浪。

”洪兴祖补注:

浪,音郎。

”直音法广泛被注家使用,但直音法也有难以克服的缺点:

它要求以同音字注音,若某字没有同音字或同音字更难认,直音法便失去了作用。

4.标注声调法

自从南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发现四声学说后,训诂家们便借助四声别义的功能进行标音。

例如:

《诗周南卷耳》:

采采卷耳。

”朱熹《诗集传》:

卷,上声。

”《楚辞离骚》民好恶其不同兮。

”洪兴祖补注:

好、恶,并去声。

《史记五帝本纪》:

置左右磊监,监于万国。

”张守节《史记正义》:

监,上监去声,下监平声。

5.反切法

反切法是汉魏之际出现的一种先进的标音方法,它用两字给一字注音,上字取其声,下字取其韵、调。

如《广韵》:

毛,莫袍切。

’取莫”的声母和袍”的韵母、声调相拼,就是毛”的读音。

下面举两个例子:

《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朱熹《集传》:

夭,于骄反。

《左传昭公三年》:

寡人不能独任其社稷之事,未有伉俪,在縗絰之中,是以未敢请。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注云:

任,音壬;縗,本亦作衰'七雷反;絰,直结反。

七、说明修辞特点

训诂的内容也包括讲解修辞方法。

例如:

《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毛传:

兴也。

《诗曹风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毛传:

兴也。

蜉蝣,渠略也。

朝生夕死,犹有羽翼以自修饰。

”(兴”是诗的六义之一,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事的修辞手段。

《汉书蒯通传》:

且秦时期路,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

”张晏注:

以鹿喻帝位。

”(鹿、禄音同,双关)

八、注明史实典故

章太炎《国故论衡明解故》中指出:

故有故训和故事两种,故训用以释义,故事用以记事。

”可见训诂既训义又训故事,如《春秋》三传就用大量的事实和史迹传解《春秋》。

《春秋文公》:

十有七年,春,晋人、卫人、陈人、郑人伐宋。

《左氏传》:

十七年,春,晋荀林父、卫孔达、陈公孙宁、郑石楚伐宋。

讨曰:

何故弑君?

’犹立文公而还。

卿不书,失其所也。

《诗邶风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汎汎其景。

”毛传:

二子,伋、寿也。

宣公为伋取于齐,齐女而美,公夺之,生寿及朔。

朔与其母愬伋于公,公令伋之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

寿知之,以告伋,使去之。

伋曰:

君命出,不可以逃。

’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

伋至,曰:

君命杀我,寿有何罪?

’贼又杀之。

国人伤其涉危遂往,如乘舟而无所薄,汎汎然迅疾而不碍也。

毛传在这里讲述了二子的身份及发生的史实

古人文章中常引用典故,正确解释典故也是训诂的内容。

《左传昭公十三年》:

谚曰:

‘“一主二'吾岂无大国?

”杜预注:

言一臣必有二主,道不合,得去事大国。

”杜预对典故的解释

不但说明了臣一主二”的意义,而且说明了引用者的意思。

贾谊《吊屈原赋》:

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

”李善注:

《〈吴越春秋》曰:

干将者与欧冶同师,俱作剑。

阖闾得而宝之,以故使干将造剑二枚,一曰干将,二曰莫邪。

莫邪干将妻名也。

”李善注详细说明

了原文莫邪”的典故。

九、校勘文字错讹

书籍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各个时代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无数次的传抄、翻刻,错误是难免的,训诂学家在注经时往往先校对经文。

因此校对文字,改正脱误也是古注的一个内容。

《周礼春官大宗师》:

侯执信圭,伯执躬圭。

”郑玄注:

信当为身,声之误。

《诗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

”朱熹《集传》:

息,吴氏曰,韩诗作思。

《礼记月令》:

命渔师伐蛟。

”郑玄注:

今《月令》渔师'为榜人'”

十、其他

1.讲述天文地理

我国大量古籍中,不但有像《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汉书地理志》等专门讲天文地理的书,而且在古书的注解中也常常讲

到天文地理。

例如:

《诗经大雅桑柔》以念穹苍。

”毛传:

穹苍,苍天。

”《尔雅释天》:

穹苍,苍天也。

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

《左传庄公廿九年》:

火见而致用,水昏正而栽。

”杜预注:

大火,心星,次角、亢见者,致筑作之物。

水昏正而栽'谓今十月定星昏而中,于是树板干而兴作。

2•提示隐含哲理

宋人传注喜欢大讲义理,往往于传注中提示出哲理。

例如:

《诗经周南关雎》朱熹注引康衡言:

妃匹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

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

第三节

常见的古注术语

一、古注术语的作用

前人在注解古代典籍的过程中,往往使用一些专门用语,这些专门用语就叫做古注的术语。

古代的注释家以解释古书为任务,面对古书中种种复杂情况(如语言问题、文字问题,篇章结构问题、写作手法和修辞方法的问题、版本校勘问题),他们创造和使用了大量的术语,说明和解释古籍中的各种问题,保证了训诂的实施。

若没有这些术语,古籍中的许多问题就无法解决,许多现象就无法说明,许多规律就无法揭示。

另外,古代注释家为古书作注时各有自己的条例,术语的运用恰恰是条例得以统一的有力保证。

古注的术语是古书注解工作发展和进步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推动着训诂和训诂学的发展和前进。

了解古注术语的含义和用法,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利用古注去读懂古书。

二、常见的古注术语简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