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小高考化学复习资料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31229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3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小高考化学复习资料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江苏小高考化学复习资料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江苏小高考化学复习资料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江苏小高考化学复习资料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江苏小高考化学复习资料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小高考化学复习资料全.docx

《江苏小高考化学复习资料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小高考化学复习资料全.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小高考化学复习资料全.docx

江苏小高考化学复习资料全

江苏小高考复习提纲

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n):

表示物质含指定粒子多少的物理量

注:

专有名词,表示微观粒子

单位:

摩尔(mol),简称为摩规定0.012kg12C中所含碳原子数为1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NA=6.02×1023mol-1

计算公式:

n=N/NA

2﹑摩尔质量(M):

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单位:

g/mol或g﹒mol-1

计算公式:

M=m/n

二﹑气体摩尔体积

1﹑物质体积大小取决于:

物质的量、微粒的大小、微粒的距离

气体体积大小的决定因素:

物质的量、微粒的距离

固体、液体体积大小的决定因素:

物质的量、微粒的大小

2﹑气体摩尔体积(Vm):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

单位:

L/mol或L﹒mol-1

标况下Vm=22.4L﹒mol-1,常温常压下Vm=24.8L﹒mol-1

计算公式:

Vm=V/n

3﹑等温等压下,物质的量相等的气体它们的体积相等

4﹑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M=m(总)/n(总)

三﹑物质的量浓度(cB)

1﹑物质的量浓度(cB):

表示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

单位:

mol/L或mol﹒L-1

计算公式:

cB=nB/V或cB=1000ρw/MB

实验安全

知道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名称、形状、主要用途、使用方法和操作原理,能识别和绘制简单的仪器装置图

A

b

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知道基本的安全措施和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A

一﹑取用药品的注意事项

1、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品尝药品的味道

2、节约药品,严格按要求量取若没有说明用量,液体取1mL~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剩余的药品一般不放回,也不乱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容器内(并非所有药品都不能放回原容器,如钠﹑金等)

4、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里,液体盛放在细口瓶里,见光分解的放在棕色试剂瓶里

5、托盘天平精确到0.1g,量筒精确到0.1mL

二﹑使用酒精灯的注意事项

1、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

2、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用漏斗加)

3、熄灭酒精灯用灯帽

4、酒精灯里的酒精洒出着火,用抹布盖灭

三﹑加热的注意事项

1、可直接加热的仪器:

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

2、需垫石棉网的仪器:

烧杯﹑烧瓶﹑锥形瓶

3、加热前应将仪器外壁的水擦干,烧的很热的仪器不能用水立即冲洗

四﹑其它注意事项

1、点燃可燃气体前要验纯

2、制备有毒气体要在通风厨中进行,还要进行尾气处理

3、若用加热法制气体,排水法收集时,为防止倒吸,结束时要先移走导管,再熄灭酒精灯在尾气处理中,吸收一些在水中溶解度较大的气体(如氨气),也要防倒吸(常见防倒吸装置有:

倒立漏斗式,安全瓶式等)

五﹑实验事故处理方法

1、酒精等易燃物小面积着火应迅速用湿抹布盖灭,钠﹑磷着火用细沙盖灭,更大火情拨打119

2、眼睛的化学灼伤,应用大量水冲洗,边冲边眨眼若为碱灼伤再用20%硼酸溶液淋洗,若为酸灼伤再用3%碳酸氢钠溶液淋洗

3、误食重金属盐,应立即服用蛋清或牛奶(如氯化钡中毒)

4、汞洒落后,应洒上硫粉,并打开风扇通风

5、浓酸﹑浓碱沾到皮肤上,应先用抹布擦,再用大量水冲洗

熟悉一些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P4)

分离和提纯、溶液的配制

一、蒸馏和萃取

1、蒸馏:

利用互溶的液态混合物各组分的沸点不同,分离组分或除去易挥发﹑难挥发的杂质

蒸馏水的制备实验(P8)

2、萃取:

利用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容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将溶质从溶解度较小的溶剂中转移到溶解度较大的溶剂中的方法

碘水的萃取实验(P9)

步骤:

检漏,装液,振荡,静置,分液

二﹑过滤和蒸发

1、粗盐提纯:

溶解

2、过滤:

(一贴﹑二低﹑三靠)主要用于不溶固体与液体的分离

3、蒸发:

用于可溶性固体和液体的分离

六﹑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仪器:

容量瓶-长颈梨形平底玻璃瓶

规格:

100mL﹑250mL﹑500mL﹑1000mL等

使用:

不可用于固体溶解﹑浓溶液稀释或反应容器,使用前需先检漏

2﹑配制步骤:

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或稀释),转移,洗涤(2-3次),定容,摇匀

常见物质的检验

离子

常用检验方法

Cl—

加入HNO3酸化的AgNO3,有白色沉淀

CO32—

加入HCl产生无色无味的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SO42—

先加入HCl溶液,再加入BaCl2,有白色沉淀

Na+

焰色反应为黄色

K+

透过蓝色钴玻璃焰色为紫色

Ag+

加入HCl溶液有白色沉淀

Fe3+

滴加KSCN溶液呈血红色或加NaOH溶液有红褐色沉淀

Fe2+

滴加NaOH溶液,先生成白色沉淀再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

常见金属

一、钠

1、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热、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2、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及解释:

①浮:

(说明钠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②熔:

(说明钠的熔点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③游:

(说明有气体H2产生)

④响:

(说明有气体产生)

⑤红:

溶液中滴入酚酞显红色(说明生成的溶液碱性)

3、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2Na++2OH-+H2↑

4、与氧气反应:

4Na+O2==2Na2O2Na+O2=点燃=Na2O2

5、4Na+TiCl4==4NaCl+Ti

6、Na的用途

①制取纳的重要化合物

②作为中子反应堆的热交换剂

③冶炼Ti.铌锆钒等金属

④钠光源

7、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比较

名称

碳酸钠

碳酸氢钠

化学式

Na2CO3

NaHCO3

俗名

纯碱苏打

小苏打

颜色、状态

溶解性

溶解度比碳酸钠小

热稳定性

———

2NaHCO3==Na2CO3+H2O+CO2↑

与盐酸反应

Na2CO3+2HCl==2NaCl+H2O+CO2↑

比Na2CO3剧烈NaHCO3+HCl==NaCl+H2O+CO2↑

与NaOH反应

———

NaHCO3+NaOH==NaCO3+H2O

相互转化

8、除杂

Na2CO3固体(NaHCO3)加热

Na2CO3溶液(NaHCO3)NaOH

9、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方法:

加热出现气体是碳酸氢钠或着加酸先出现气体的是碳酸氢钠,后出现气体的是碳酸钠

10、转化关系

二、铝

1、铝是地壳中最多的金属元素,主要是以化合态存在,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2O3

2、铝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金属固体,密度2.70g/cm3,较强的韧性、延展性,良好的导热导电性

3、化学性质:

铝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①与氧气反应

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坚固的氧化膜,所以铝有良好的抗腐蚀能力

4Al+3O2====2Al2O3

②铝与冷水不反应,与热水缓慢反应

2Al2O3+6H2O=====2Al(OH)3↓

一般情况下铝表面的氧化膜阻止了与水的反应

③与非氧化性酸反应

2Al+6HCl==2AlCl3+3H2↑

2Al+3H2SO4==Al2(SO4)3+3H2↑

常温下铝与浓硫酸浓硝酸钝化

④与强碱反应

2Al+2NaOH+2H2O===2NaAlO2+3H2↑

⑤铝热反应

2Al+Fe2O3===2Fe+Al2O3(焊接铁轨)

4、Al2O3为两性氧化物

①与硫酸反应Al2O3+3H2SO4==Al2(SO4)3+3H2O

②与氢氧化钠Al2O3+2NaOH==2NaAlO2+H2O

离子方程式Al2O3+2OH-==2AlO2-+H2O

5、Al(OH)3两性氢氧化物

①与盐酸反应Al(OH)3+3HCl==3AlCl3+3H2O

②与烧碱反应Al(OH)3+NaOH==NaAlO2+2H2O

离子反应:

Al(OH)3+OH-==AlO2-+2H2O

③受热分解2Al(OH)3==Al2O3+3H2O

6、将NaOH滴加入AlCl3溶液中至过量现象:

先有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

7、实验室常用铝盐与足量氨水制取Al(OH)3

8、明矾:

十二水合硫酸铝钾[KAl(SO4)2·12H2O]易溶于水,溶于水后显酸性,是因为Al3++3H2O==AL(OH)3+3H+,因此明矾常用作净水剂,是因为铝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而氢氧化铝具有吸附性,吸收了水中悬浮物而下沉

9、转化关系

三、铁

1、金属铁

铁的物理性质:

有金属光泽的银白色金属,质软,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具有延展性,能被磁铁吸引

化学性质

①与非金属反应2Fe+3Cl2==2FeCl3,Fe+S

FeS与纯氧反应3Fe+2O2

Fe3O4

②与水蒸气反应3Fe+4H2O(g)

Fe3O4+4H2(g)

③与非氧化性酸反应Fe+H2SO4==FeSO4+H2↑Fe+2HCl==FeCl2+H2↑

④与盐反应Fe+CuSO4==FeSO4+Cu2FeCl3+Fe═3FeCl2

2、铁的重要化合物转化关系

Fe的氧化物:

Fe2O3俗名铁红

与HCl反应:

Fe2O3+6H+=2Fe3++3H2O

Fe的两种氢氧化物

Fe(OH)2

Fe(OH)3

颜色

白→灰绿→红褐色

化学性质

①4Fe(OH)2+O2+2H2O=4Fe(OH)3

②Fe(OH)2+2H+=Fe2++2H2O

Fe(OH)3+3H+=Fe3++3H2O

Fe2+和Fe3+鉴别

Fe2+

Fe3+

水溶液颜色

浅绿色

黄色

加入NaOH

Fe2++2OH—==Fe(OH)2↓

4Fe(OH)2+O2+2H2O==4Fe(OH)3

白→灰绿→红褐色

Fe3++3OH—==Fe(OH)3↓

红褐色

加入KSCN

无现象

Fe3++3SCN—=Fe(SCN)3

血红色

通入Cl2

2Fe2++Cl2=2Fe3++2Cl—

4、Fe2+和Fe3+相互转化:

FeCl2溶液跟Cl2反应:

2FeCl2+Cl2══2FeCl32Fe2++Cl2=2Fe3++2Cl-

FeCl3溶液中加入铁粉:

2FeCl3+Fe═3FeCl22Fe3++Fe═3Fe2+

5、转化关系

四、合金

1、定义:

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2、特点:

合金硬度一般比它的各成分金属大,熔点一般比它的各成分金属低合金的物理化学机械性能优于各成分金属

3、常见合金

铜合金:

青铜(铜锡、我国最早的合金)、黄铜(铜锌)、白铜(铜镍)

铁合金:

生铁(铁、碳,含碳2%~4.3%)

钢:

碳素钢(低碳钢C<0.3%、中碳钢C0.3%~0.6%、高碳钢C>0.6%)

合金钢(具有各种不同的优良性能,用于制不锈钢及各种特种钢)

铝合金:

密度小,强度大,用于飞机汽车火箭船舶制造

钛合金:

密度小,强度大,耐高温,耐腐蚀等优点,主要用于飞机、火箭、导弹、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尖端领域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硅及其化合物

1、硅及二氧化硅

物质

二氧化硅

存在形式

自然界中均是化合态,可制成晶体硅和无定形硅

硅石﹑石英﹑玛瑙﹑硅藻土

结构

每个硅形成四对共用电子对的空间网状结构(类示于金刚石)

每个硅连接四个氧,每个氧连接两个硅,形成空间网状结构

物理性质

高熔﹑沸点高﹑硬度大﹑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良好的半导体

高熔沸点﹑硬度大﹑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a常温下除氟气﹑氢氟酸和强碱外与其他物质都不反应

Si+2F2=SiF4

Si+4HF=SiF4↑+2H2↑

Si+2NaOH+2H2O=Na2SiO3+2H2↑

b一定条件下与氧气﹑氯气等反应

Si+O2

SiO2

Si+2Cl2

SiCl4

a常温下除氢氟酸和强碱外,其他都不反应

SiO2+4HF=SiF4↑+2H2O

(刻蚀玻璃)

SiO2+2NaOH=Na2SiO3+H2O

(盛放碱性溶液的试剂瓶只能用橡胶塞)

b高温下二氧化硅在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SiO2+CaO

CaSiO3

用途

制半导体材料

制耐火材料,如坩埚制作饰品如水晶项链﹑石英表等光导纤维等

2、硅酸、硅酸盐和硅酸盐材料

硅酸-不溶于水Na2SiO3+2HCl=2NaCl+H2SiO3↓

硅酸盐:

由硅﹑氧﹑金属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

a表示方法:

盐:

Na2SiO3氧化物:

Na2O·SiO2

b硅酸钠:

可溶于水,水溶液俗称水玻璃可用于制硅胶﹑防火剂﹑防腐剂

硅酸盐材料

硅酸盐材料

玻璃

水泥

陶瓷

原料

纯碱,石灰石,石英

黏土,石灰石,石膏(调节水泥凝结时间)

黏土

设备

玻璃窑

水泥回转窑

反应

SiO2+CaCO3

CaSiO3+CO2↑

SiO2+Na2CO3

Na2SiO3+CO2↑

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成分

Na2SiO3﹑CaSiO3﹑SiO2

3CaO·SiO2,2CaO·SiO2,3CaO·Al2O3

硅酸盐

3、转化关系

二、氯及其化合物

1、氯气

物理性质:

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有毒,易液化

化学性质

a与金属反应:

2Na+Cl2

2NaCl2Fe+3Cl2

2FeCl3Cu+Cl2

CuCl2

b与非金属反应:

H2+Cl2

2HCl

c与化合物反应:

Cl2+H2O=HCl+HClO

Cl2+2NaOH=NaCl+NaClO+H2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氯气的用途:

自来水消毒,漂白,制盐酸等

氯气的制备:

实验室制法:

MnO2+4HCl(浓)

MnCl2+Cl2↑+2H2O

2、氯离子检验:

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

3、氯气水溶液—氯水

氯水含有的微粒:

H+、Cl-、ClO-、OH-、H2O、HClO、Cl2

氯水的性质:

浅黄绿色,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漂白

4、卤素单质的互相转化:

Cl2+2NaBr=2NaCl+Br2Cl2+2KI══I2+2KClBr2+2KI=I2+2KBr

三、硫、二氧化硫与浓硫酸

1、硫

硫的存在:

游离态,化合态(黄铜矿、硫铁矿、石膏﹑芒硝等)

硫的物理性质:

黄色晶体,质脆,易研成粉末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

硫的化学性质:

S+O2

SO2

2、二氧化硫

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易溶于水

化学性质:

SO2+H2O

H2SO32SO2+O2

2SO3

SO2+CaO=CaSO3SO2+Ca(OH)2=CaSO3+H2O

3、三氧化硫SO3+H2O=H2SO4SO3+Ca(OH)2=CaSO4+H2O

4、浓硫酸

物理性质:

无色透明油状液体,98%,密度为1.84g/cm3

化学性质:

a吸水性

b脱水性

c强氧化性:

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C+2H2SO4(浓)

CO2↑+2SO2↑+2H2O

5、转化关系

放电

〓〓

四、氮及其化合物

1、氮气——稳定N2+O22NO

2、NO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有剧毒气体,不溶于水

化学性质:

2NO+O2=2NO2

3、NO2

物理性质:

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溶于水

化学性质:

3NO2+H2O=2HNO3+NO

4、NH3

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易液化,易溶于水(喷泉实验)

化学性质:

NH3+H2O

NH3·H2ONH3+HCl=NH4Cl

5、氮循环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三大定义

1、综述定义:

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

2、特征定义:

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3、本质定义:

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二﹑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1、氧化剂(有氧化性)→得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向)被还原→化合价降低→还原产物

2、还原剂(有还原性)→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离)被氧化→化合价升高→氧化产物

三﹑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情况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表示电子得失的结果(涉及到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MnO2 + 4HCl = MnCl2 +Cl2↑ + 2H2O

 

注:

①双箭号(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

②箭号起、止所指为同一种元素(化合价要发生变化)

③标出得与失电子及总数(氧化剂得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

2、单线桥——表示电子转移情况

注:

①单箭号(在反应物之间)

②箭号起点为被氧化(失电子)元素,终点为被还原(得电子)元素

③只标转移电子总数,不标得与失(得失电子数相等)

四﹑氧化还原方反应程式的配平

配平步骤:

先标价,列变价,求倍数(最小公倍数),配系数,查相等(三大守恒)

注:

三大守恒:

质量守恒,化合价升降守恒(即电子得失守恒),电荷守恒

如:

3Cl2  +  8NH3  =  6NH4Cl  + N2

↓1×2×3  ↑3×1×2

五﹑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判断

1﹑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氧化性:

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

还原剂>还原产物

2﹑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减弱,对应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增强

3﹑据置换反应

4﹑据化合价:

最高价——只具氧化性

最低价——只具还原性

中间价——兼有氧化性和还原性

注意:

①含有同一种元素的高价化合物与低价化合物,当有中间价态时,才有可能反应若无中间价态,肯定不反应,且反应时,元素化合价不发生交叉

②一种还原剂同时和几种氧化剂相遇,氧化性最强的氧化剂优先发生反应一种氧化剂同时和几种还原剂相遇,还原性最强的还原剂优先发生反应

③越易失电子的物质,失后就越难得电子越易得电子的物质,得后就越难失电子

④难失电子的物质不一定易得电子,难得电子的物质不一定易失电子

分散系和电解质

一、分散系:

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

二、胶体

1、胶体的本质特征:

分散质粒子在1—100nm之间

2、胶体的分类:

3、按分散质分类:

分子胶体(如蛋白质胶体、淀粉胶体)

胶体粒子(如氢氧化铁胶体)

4、胶体的性质:

光学性质——丁达尔效应:

光束通过胶体,形成光亮的“通路”的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

二﹑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可(自身电离出自由移动离子而)导电的化合物

常见电解质有:

酸、碱、盐、水

2、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常见非电解质有:

蔗糖、乙醇、CO、CO2等

3、强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常见强电解质有:

强酸、强碱、大部分盐

4、弱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不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常见弱电解质有:

弱酸、弱碱、水

三、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写、拆(强酸、强碱、可溶性的盐需要拆,其余都不拆)、删、

查(三大守恒:

质量、电荷、得失电子守恒)

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核素、同位素、质量数的定义

1、元素:

含有相同质子数同一类原子总称

2、核素:

含有一定数目质子与中子的原子

3、同位素:

含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原子的互称

4、质量数:

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①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个)

②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个电子

③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个电子

④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

⑤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离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

⑥另外,电子总是尽可能地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

三、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四、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元素周期律是元素核外电子排布随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的必然结果

①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除1、2号元素外,最外层电子层上的电子重复出现1递增8的变化

②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减小,如:

NaMgAlSiPSClCNOF

③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同周期最高正化合价从左到右逐渐增加,最低负价的绝对值逐渐减小

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最高正化合价与负化合价的绝对值之和=8

④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现周期性变化

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NaMgAlSiPSCl金属性:

Na>Mg>Al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

Cl>S>P>Si,

⑤元素的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反之也如此金属性:

Na>Mg>Al,氢氧化物碱性强弱为NaOH>Mg(OH)2>Al(OH)3

⑥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越强,反之也如此

非金属性:

Si

酸性:

H3PO4

⑦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形成的氢化物越稳定氢化物的稳定性为SiH4

五、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六、周期与族的概念、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周期表每个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纵行称为族,一共有18个纵行,但只有16个族

短周期1、2、3

周期长周期4、5、6

结构不完全周期7

主族ⅠA~ⅦA

族副族ⅠB~ⅦB

第Ⅷ族8、9、10

0族惰性气体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关系

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

看有几个电子层,就在第几周期

最外层电子数是几,就在第几主族

七、金属、非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金属在左下角,非金属在右上角

八、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1、表中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处可以找到半导体材料

2、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