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30647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docx

《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docx

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发布时间:

2010-12-1509:

48:

24  来源:

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第一章 总论

  一、前言

  镇山村位于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花溪水库中部的一个半岛上,与花溪风景名胜区毗邻,村寨属典型的民族村寨。

全村共5个村民小组,聚居着140多户村民,主要以布依族为主。

镇山村以其年代久远、民族风情古朴、民俗文化丰富,1993年被批准为"贵州镇山民族文化保护村",1995年定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中挪(威)签订了奥斯陆协议,在挪威政府资助下建成镇山村布依族生态博物馆。

此后其旅游开发步入了兴旺时期。

  "十一五"期间,随着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村镇建设事业(指村庄、集镇、建制镇)稳步发展,村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提高。

我国农村地区的村庄社会组织结构和空间布局也出现了"三减一增"的变化,即村庄人口总数、行政村个数和自然村数量逐步减少,2004年比2000年分别下降了1700万人、5.6万个行政村和27.4万个自然村(年均减少6.8万多个),而村庄平均人口规模不断增加。

至2004年底,全国共有320.7万个村庄,其中行政村63.4万个,居住生活着2.05亿户、7.95亿人。

由于长期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影响,重城轻乡的倾向尚未根本扭转,各级政府履行村庄规划职能不到位,公共财产未能覆盖村庄公共设施的建设与维护,绝大部分的村庄村容村貌还比较落后,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与城市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在2006年初,全面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并坚持重点突破、有序推进的原则。

先抓点、后推线,再扩面。

  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作为省建设厅启动的村庄整治试点之一,为了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弘扬传统的民族精神,促进镇山村的旅游事业的发展,收镇山村地方政府委托,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院承担镇山村保护和整治的规划的任务。

  二、概况

  

(一)地理环境概况

  地理位置:

镇山村是以布依族为主的民族杂居的自然村寨。

距贵阳西南21公里,花溪西北11公里,由花溪大坝乘船约4公里可达该村,交通十分便利。

镇山地处花溪水库中段,坐落在三面环水的半岛之上,全村总面积3.8平方公里,形如乌龟的半边山隔水相望,景色秀丽。

地理坐标为东经106°37′,北纬为26°37′。

  自然人文环境:

镇山村为典型的喀斯特(岩溶)低山丘陵地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128一1209m,村寨正中海拔为1163m.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雨水适中,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全村现有村民17l户,610人,其中布依族120户,苗族50户,汉族l户,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9%以上。

该村是贵阳市郊少数民族村寨中石建筑艺术的代表,独有的寨拱门和巨石砌成的城墙令人叹为观止,房屋内外的石板建筑绝妙无比,恍若置身于石建筑的艺术世界,所以又被称为"石头砌筑的村庄"。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别具一格的民居,传统诱人的布依歌、精美的蜡染、刺绣等民间工艺以及正月跳场、"六月六"布依族歌会等等构成镇山村寨文化景观的要素,无不体现着镇山村独具个性的活态遗产。

  

(二)社会经济发展

  镇山村现有村民158户,677人,以布依族为主。

全村村域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27亩,荒山村地2663亩。

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约150万元,人均纯收入2000余元,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蔬菜、林果及药材种植、养殖、农家乐旅游业占一定比重。

  (三)基础设施状况

  镇山村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路通、电通、电视(电话、移动通信)、网通、人畜饮用卫生、安全自来水。

村内建有公厕4个,排污明沟约500米。

建有村办公楼约200平方米,建有完小一所,医疗点一个。

  三、历史沿革

  镇山村是集真山真水、民族建筑、历史遗存于一体的民族村寨。

1995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民族文化村。

2000年9月5日中挪奥斯陆协议,镇山建成为布依族生态博物馆。

该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据《李仁宇将军墓志》载: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明廷"平播",时江西吉安府卢陵县协镇李仁宇奉命以军务入黔,屯兵安顺,及黔中平服广顺州粮道开通,遂携家眷移至石板哨镇山建堡屯兵,其妻因水土不服病逝,李仁宇入赘镇山,与班氏结缘,生二子,长子姓李,次子姓班,有400多年的历史。

现村民以李、班两姓为主,有布依族105户,苗族38户,主要居住小关村。

汉族1户。

布依语言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第二土语区。

因镇山地处贵阳市郊,且长期与汉民族交往,除老年人会布依语外,大部分村民操汉语。

  镇山村1993年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生计民族文化宝华存;1995年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被列为全省重点建设村镇;同年三月根据中挪文化交流第二阶段协定,列为贵州生态之一。

  四、村落文化景观及空间格局特色

  

(一)村寨整体空间格局

  镇山村三面环水,一面临山,山、水、田园融于一体,提供给村民一个接近自然和生态的居住场所。

从山顶眺望,镇山村掩映在一片葱笼茂密的树林里,层层叠叠的民居依山而建。

隔河眺望,一幢幢石板建造的房屋,泛着灰白的光,在阳光下增艳生辉。

风平浪静的时节更是美丽壮观,有"房建轻波上,人在水中行"之感,真似山中有寨,水里有村。

  

(二)传统民居布局特色

  镇山村是贵州中部地区典型的民族村寨,现存传统民宅50余栋。

村寨以屯墙为界,分为上寨和下寨。

  上寨是李仁宇屯兵的遗存,四周以屯墙围绕,连片居住,集中构建,相互毗邻,又独立成户,有连有分,形成一处处空间完整的三合院或四合院。

房屋一般采用穿斗式悬山顶一楼一底石木结构建筑,三合院或四合院民居多设置朝门,朝门与房门均不在同一条轴线上。

且每一户的大朝门都有独特的腰门。

正房为面阔三间或五问,明间有吞口。

明间(堂屋)为双扇对开门,明间或次间窗户木雕图案精美,正对庭院的房屋,均有木雕花窗,图案多为传统的"三吊格"和"万字格"。

寨中所有的民居全用石头围护,墙面用石板镶嵌,屋顶以石板代瓦,院坝和通道均以方块石板铺成。

村民们盛水的水缸、喂猪的猪槽等用具都是特殊的石头艺术品。

  下寨是李仁宇夫人班氏原居住的布依寨,原位于湖底,1950年修花溪水库时搬迁所至。

下寨民居为布依族的传统民居,呈阶梯状布局,分布在四级台地上,并向两侧延伸。

房屋为木结构建筑,石板镶嵌。

每栋房长约30米,坐北向南,房前均有平坦整齐的石板院坝,形成相对独立的自然庭院。

从南寨门到表扬场,几个庭院次第展开,形成向湖面围合的凹形空间,有良好的景观视线,构成石板建筑别具特色的画面。

在庭院里,可以眺望烟波浩淼的湖水,可以观赏布依人家石板建筑奇观,可以看到各家各户古朴的花窗,独特的腰门,挂在屋沿上的成串的包谷、红辣椒以及南瓜等农产品。

还可在庭院里与勤劳的布依族老人闲话家常,可以品尝他们独特的农家饭,聆听布依族青年男女热情的敬酒歌。

  花溪镇山村古建筑传统名居清册

  序号 户主名 所建年代 占地面积

  1 武 庙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 600m?

  2 城 墙 明万历年

  3 班晓燕 清道光(1821--1850) 220m?

  班家光 清道光(1821--1850) 250m?

  4 班家洪 清道光(1821--1850) 260m?

  5 班有文 清道光(1821--1850) 400m?

  6 李秀良 清道光(1821--1850) 280m?

  7 班仕勇 清道光(1821--1850) 150m?

  8 班哓利 清道光(1821--1850) 80m?

  9 班仕端 清道光(1821--1850) 80m?

  10 班有德 清道光(1821--1850) 40m?

  11 班有才 清道光(1821--1850) 40m?

  12 李宏兵 清道光(1821--1850) 110m?

  13 班仕强 清道光(1821--1850) 90m?

  14 李仕贵 清道光(1821--1850) 90m?

  15 班仕华 清道光(1821--1850) 160m?

  16 班有信 清道光(1821--1850) 160m?

  17 班家厚 清道光(1821--1850) 110m?

  18 班有道 清道光(1821--1850) 110m?

  (三)其他景观构成元素

  镇山村全村现存历史传统建筑面积4000m2,除传统民宅外,还有武庙1处,石墙1600m,石门2座,活动场所2处,码头l处。

  石巷:

村寨依山就势的山乡风貌的具体体现。

从北门到南门有约120m长,3m多宽的干道,东西向有石阶巷道通至各户,步道拾级而上,民居鳞次栉枇,庭院空间完整,分布错落有致,形成丰富的建筑轮廓线。

上寨石径长约100m,宽约2m,全由石条铺设而成,由石阶而上可达村里最高一处民居,沿石径两旁有序的排布着全由石木构造的传统民居,明、清以来上寨村民由此出入,至今仍作为村民的生产、生活通道发挥着它的功能。

  武庙:

镇山武庙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由明万二十八年(1600)明廷'平播',时江西吉安府卢陵县协镇李仁宇将军为保佑子孙绵衍后世荣华而修建,咸丰、同治年间毁于火。

光绪十四年(1888)重建,1997年维修。

该庙坐北向南,原有大门、倒座、两厢、正殿等,占地600余平方米。

现存正殿,面阔五间,通面阔20米,进深三间,通进深9米,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歇山青瓦顶。

隔扇门窗。

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屯墙: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

清代修葺,青石砌筑。

虽大部分城墙已经倒塌,但整个城基全部保存。

城墙(现位于村寨正中)长700余米,高5-10米,基宽3-4米。

城墙厚3米,有战道等设施。

设南、北2门并建有门楼。

现南城门保存完好,北城门拱顶部部分损坏。

 年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文物墓:

李仁宇墓:

李仁宇,江西人,封振武将军。

万历年间率军"平播",屯兵镇山,筑石墙,建住宅。

因夫人水土不服去世,遂与当地布依族女子班氏通婚,育二子,一姓李,一姓班,系镇山李、班两姓始祖。

墓坐西向东。

土封石围,呈圆丘形,高1.7米,底径3米。

前立青石质墓碑,高1.4米,宽0.7米。

墓碑阴刻:

李仁宇将军墓。

另有一通石碑碑文记载了他入赘镇山的历史。

2005年花溪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

  在镇山这个民族村寨,每年正月初十都要举行"跳场"活动,参加者来自石板镇一带的布依族、苗族,女子身着艳丽的绣花衣裙,男子穿着民族服装,吹笙跳舞。

"跳场"的场子中央立着丈余高的花树,上挂标语条幅,先是两个男子单骑马绕花树转三圈,然后男女青年绕树吹笙唱歌,如此欢歌载舞三天三夜。

当地传说,镇山布依族祖先一次被强盗抓去,族人几次营救都未获成功,于是就请当地苗族帮助。

苗民在关他的狱处吹芦笙唱苗歌通知他,不懂苗语的狱卒未加防范,结果他被救了出来。

自此,为了感谢苗族,当地布依族开辟了一个跳场,每年正月十二、十三、十四这三天两个民族的人们都要在此跳场,家历六月这一天,镇山村栽完秧,全村人都要好好休息一天,于是在这个空闲的日子里,大家包粽子吃粽粑。

每年农历"六月六"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在寨内搭台举行对歌,全省各地布依族同胞汇聚一堂。

  此外,镇山村的传统节还有"七月半"、"四月八"等。

在镇山,对歌是青年男女恋爱的主要方式,恋人们以歌代表、借歌传情。

对歌最先是与唱《赞美歌》,接着是女问男答的《盘歌》,有《盘花歌》、《盘古歌》、《盘八仙》等;唱到高潮处是《情歌》,这时男子转答为问。

经过如此一段时间的对歌了解后,男方家才请人上中意的姑娘家提亲。

在这个民族村寨中,除了恋爱时唱的歌外,当地还有许多神话故事,如《半边山的由来》、《盘古开天地》等。

而绣花、挑花也是其民间艺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其针法多样,内容也十分丰富,花鸟虫鱼多入绣花图案。

  六、保护利用背景

  为抢救保护镇山布依族文化遗存,使之在配合花溪区人民争睹"以旅游为龙头"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得以合理的开发利用。

1993年省文化厅和花溪区文广局调查组对镇山的文化遗存进行了调查。

同年7月,省文化厅将调查报告呈报省政府,省府办函(1993)178号文正式批准镇山为"民族文化保护村".同年底省文化厅拨出专款对镇山民族文化遗产和村容村貌进行抢救性保护和整治。

1995年经省政府批准,镇山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省文化厅拨款10万元对镇山武庙进行加固维修。

为了加强国际文化的交流合作。

1995年4月,省文化厅特邀中挪(威)文博专家到镇山进行考察,通过这次考察,中挪文博专家意向性地将镇山列入生态博物馆群的建设计划中。

1998年4月挪威驻华大使白山先生到镇山考察。

1998年10月初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会与挪威文博专家再次到镇山考察,此次考正式确定将镇山列为中挪文化合作的国际性项目--贵州生态博物馆群之一。

1999年3月16日挪威环境大臣古露·弗耶兰女士在北京和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签订了《关于中国贵州生态博物馆群合作意向书》。

次日环境大臣古露·弗耶兰率挪威国家文物局官员到镇山考察。

同年4月23日挪威前首相、工党主席托尔比扬·雅克朗偕夫人在挪威驻华大使白山先生的陪同下到镇山考察。

1999年9月青年博物馆学家安来顺先生受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博物学会的派遣赴挪威起草《中国贵州生态博物馆群项目文件》,同年12月9日省人民政府(黔府函[1999]286号)批转建立贵州花溪镇山等三座生态博物馆。

至此,花溪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已纳入贵州的公共博物馆系列。

  当今旅游业已大战成为全世界第一大产业,作为"公园大省",贵州的旅游事业已初具规模,成为全省一项先导性支柱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细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广阔的前景。

镇山村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花溪省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景点,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花溪区人民政府已将花溪公园、镇山村、天河潭和青岩古镇列为花溪区重点开发的四大名牌景点。

  第二章 现状评价与保护规划策略

  一现状格局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格局

  各级政府在文物保护与地方经济相协调发展的总体方向下,加大旅游经营和管理,加强了旅游景区景点保护与开发,增强旅游接待能力,以休闲娱乐和民俗民风及乡土文化为主要类型,现镇山发展农家乐和旅游商品经营的人家共有100余户,其中农家乐接待户43户,年均收入为6万元,旅游商品经营57户,平均年收入约2万元,利用自家老民居进行民族文化展示的4户,平均年收入约1万元,有88户村民入股购买18只钢板船用于生产生活及旅游接待,知名度的不断提高,镇山越来越受众多游客的青睐,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休闲旅游接待场所。

  镇山村是石板的露天博物馆,在发展旅游的同时,镇山村很好地对石板这一特有文化进行了有效保护,保留了石板建筑的原汁原味,走进村中,进入眼帘得所有民房全是石头砌成,寨门由巨型料石所建,城墙是由规整的石墩建筑而成,屋顶是石板代瓦,墙面是石板镶嵌,院坝及全村所有通道均已方块石板铺设。

村民装水的水缸、喂猪的猪槽等用具也是特殊的石头艺术品。

  通过对镇山布依文化生态和自然环境的长期保护,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仍较好地保持着自身文化的个性和独特的文化面貌,为民族文化生态与自然的整体保护提供有益的经验。

  

(二)存在的问题

  1、村寨的个性和风貌遭到急剧破坏

  因离贵阳市较近,旅游开发给当地政府和村民带来了相当可喜的利益,但是随之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格外显著。

原有的村寨民居和基础设施跟不上时代的需求,主要是传统农耕方式的人畜共居,卫生条件较差,排污难以解决,环境趋于恶化。

加上旅游服务设施不配套,不合乎规范,满足不了休闲游览的需求。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致使许多村民为了增大接待量,随意增加违章建筑,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他们拆旧建新,致使村寨传统的建筑风貌遭到严重破坏,村寨的保护与村民建设的矛盾突出。

此外,民居建筑质量较差,布依族原生文化的环境气氛不浓。

  2、体制不顺,难以形成合力

  科学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一个综合性课题,涉及文物、建设、旅游、交通、环保、水利、财政以及当地政府等许多部门,由于认识不统一,相互沟通少,尤其是建设、文物、旅游三个部门各做各的事,缺乏一个协调机构和机制,难以形成合力。

  3、保护措施不力。

  遗产保护讲究原真性和完整性,原真性的概念包括物质层次、知识层次、精神价值和社会功能层次原真性,他们彼此独立但又相互影响。

所以要保持遗产的原真性就要把握遗产原真性的时变性、多样性和相对性三个特性,避免由于过度开发而导致原真性的遗失。

新的文物保护法也提出了对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主要是通过国家制定保护办法和编制保护规划、纳入城市规划等实施对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将村寨的保护法律化、程序化,突出体现了我国近年来对民族村寨的保护,对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共同保护已经成为比较关注的问题。

  二、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1、以"保护第一,抢救为主,合理利用,科学规划"为基本思路总揽全局,切实保护有价值的文物古迹和特色人文景观,做到整体格调的一致性。

  2、正确把握镇山村的历史价值,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和改造手段,保持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延续古实的历史文化脉络。

  3、以市场为导向,以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旅游发展为目的,以历史线索为依据,充实镇山村文化名村特色。

  4、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加强环境与生态保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古城保护。

  5、强调规划的可操作性,为今后古镇古村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指导蓝图。

  

(二)原则

  1、"整旧如旧"原则。

  在分析历史文化遗存现状特点和现况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确立村寨格局和风貌需要保护的内容,注重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格局和风貌。

历史文物和文化古迹的保护,要在其现有的基础上,保持其历史变化的"痕迹",尽可能地恢复其风格原貌,能保留原样的尽量保留,对破坏严重的历史建筑按原有风格进行重置。

  2、"系统保护与重点保护、整体保护与局部保护"的原则。

  从宏观和微观上采取多种规划措施,如村寨功能的改善,用地布局的调整,人口的疏解,对保护区域规定严格的规划设计要求,对过去建设性破坏逐步进行整治。

保持风貌的完整性,保存整体的环境风貌,包括建筑物,还包括街巷、古树、桥梁、院墙、池塘、河流等各个构成因素。

  3、周围环境与历史氛围的和谐原则。

  重塑文物古迹的历史氛围,历史及民族风貌文化街区周边的建设要在整体上协调风格,从县城格局、建筑群体空间、体量、环境入手,改造风貌差异较大的现代建筑,对严重影响整体环境或是乱搭建的建筑进行拆除。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建筑、街区空间形态和自然环境特色,塑造其风貌的完整性、生活的延续性,还要注意保留它们赖以存在的文化内涵,寻求历史文化与现实发展的和谐共生。

  4、积极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镇山村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在加强对文物古迹保护的同时,更加强调对文化的发掘与展示,用发展的观点对待历史文化保护,在充分尊重历史前提下,对历史遗存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促进旅游业发展,繁荣社会经济,以维护及延续历史环境的社会功能,将镇山村历史文化融入现代文明及发展形态中,使作为文化载体的物质环境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从而将历史文化发扬光大。

  三、规划依据与目标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3、《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试点工作指导意见》(试行)

  4、《贵州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技术导则》

  5、《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6、《石板镇城镇规划》2001-2016

  7、《石板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1-2016

  8、《花溪区风景名胜总体规划》

  9、《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建设整治规划》

  10、《贵州省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保护规划》

  

(二)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按照保护与整治规划内容,结合具体建筑单体,环境景观设计,体现镇山村建筑特色及地方民族特色,将镇山村建设成为集近郊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为一体的新农村示范点。

  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延续城市文脉,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体现地方风土人情,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积极推进特色文化旅游的开发,大力发展旅游经济。

  2、经济发展目标:

通过本次规划项目建设、规划保护、规划整治,形成以特色旅游为龙头,带动花卉种植、果园及蔬菜经济等相应产业,从而实现镇山村经济快速发展。

  3、社会发展目标:

通过本项目建设规划整治,使村寨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合理配套,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村民生活水平及乡村文明得以提高。

  4、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目标:

道路硬化率达100%,用电普及率达100%,安全饮用水合格率达100%,电视通讯信息网路基本实现配套,配置必须要的教育、文化、卫生等生活服务设施。

  5、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清洁能源普及率达100%,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率达80%以上,规划化养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0%,实现垃圾集中堆放清运。

  四、保护规划的内容及重点

  1、保护镇山历史文化名村的自然环境风貌。

  2、保护其城池形态、街道格局,整体地保护及控制空间尺度。

  3、划定各级保护区保护等级及范围,制定保护及整治措施。

  4、有重点的保护及整治历史街区及地段,局部修复古遗址。

  5、结合村寨景观组织,进行网络节点的重整,增加公共场地和绿地,适当降低建筑密度,改善居住环境条件。

  五、保护规划实施策略

  在保护规划中,依据"保护优先、保护与发展相结合"、"整体保护、突出重点和特色"的苑杂,确保历史文化街区及周围片区的原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对规划区进行分区、分级保护。

  

(一)分级保护

  根据镇山村的历史街区内典型民居及文物保护遗产(武庙)的保护价值及历史街区的现状条件,确定重点保护点的形式和内容,将保护区分为三个等级。

  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

  1、重要保护点:

将镇山村街区内建筑历史久远,保存基本完好,细部特征具有一定历史及艺术价值,突出表现历史街区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确定为重要保护点,包括典型民居7处(上寨5户,下寨12户)武庙1处,石墙1600米,石门1座,活动场所2处,码头1处。

  2、保护要求:

对重点保护的建(构)筑物予以绝对保护,进行严格维护、修复等设计;构筑物除修复主体外,应确保局部环境的设计与恢复。

重要风貌带内要求对外部环境、材质、地面等格局进行整体保护。

  

(二)重点保护区

  1、重要保护区:

范围主要包括上寨主要街区的重点保护区,下寨典型民居周边的重点保护区、城廓重点保护区。

  2、保护要求:

严格保护传统建筑以及建筑周边的空间布局、群体组合、结构形式、色彩、材料与门窗细部等,在维护、加固、修复、重建中必须按原风貌以"整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具体内容如下:

  严格控制新建建筑,不得随意进行改建与加建;

  对已毁或破损的传统民居及时进行恢复和修缮;

  整理、开发加以利用的部分传统民居,不得改变原有结构、材料、色彩及空间组合;

  严格保护街道空间格局和风貌,采用石材修补石板道路、台阶及修复水泥砌筑部分,恢复原有风貌特色;

  整治电线、天线、门牌、路灯等和户外乱推乱放乱挂现象,拆除户外的水泥台板和水池等,只是不干扰整体景观风貌;

  对近年建造的砖混结构建筑,凡妨碍景观的,能改造的予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