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过岷山概括.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30390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军过岷山概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红军过岷山概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红军过岷山概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红军过岷山概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红军过岷山概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红军过岷山概括.docx

《红军过岷山概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军过岷山概括.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红军过岷山概括.docx

红军过岷山概括

红军过岷山概括

【篇一:

红军过岷山概括】

11月7日上午,沈阳的天气在几天寒冷之后,迎来了晴空高远、万物祥和的一天。

记者带着一种明快的心情,走进了一个军人世家。

这是沈阳一个普通住宅小区里的一套房子,室内整洁明亮,就如同当天的天气一样明朗,女主人是位78岁高龄的优雅女人,她叫吴玉清。

吴玉清1945年12月参军,是已故红军老战士唐青山少将的夫人。

听说记者来访,吴玉清老人把记者让到了家里的书房,书房内整整一面墙的书架上,摆满了有关军事方面的书籍和各种回忆录,书前面到处摆放着唐青山少将的遗照,墙上最显眼的地方挂着唐青山和吴玉清两位老人的金婚照。

吴玉清老人望着这张金婚照,唏嘘不已地给记者讲起了唐青山少将在长征路上的那些艰苦卓绝的经历。

在藏民中筹粮同时也播下革命火种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时,唐青山在红四方面军的第9军教导师。

由于受张国焘错误路线的影响,红四方面军先是南下然后又北上,因此曾三次过草地。

1936年6月,红四方面军第三次过草地,唐青山被任命为第9军教导师的收容队队长。

当时红9军教导师驻扎在川西的乾...徐总指挥送的马救了他们收容队

———已故红军老战士唐青山夫人追忆其过草地越岷山的峥嵘岁月

2006-11-225:

13:

38

11月7日上午,沈阳的天气在几天寒冷之后,迎来了晴空高远、万物祥和的一天。

记者带着一种明快的心情,走进了一个军人世家。

这是沈阳一个普通住宅小区里的一套房子,室内整洁明亮,就如同当天的天气一样明朗,女主人是位78岁高龄的优雅女人,她叫吴玉清。

吴玉清1945年12月参军,是已故红军老战士唐青山少将的夫人。

听说记者来访,吴玉清老人把记者让到了家里的书房,书房内整整一面墙的书架上,摆满了有关军事方面的书籍和各种回忆录,书前面到处摆放着唐青山少将的遗照,墙上最显眼的地方挂着唐青山和吴玉清两位老人的金婚照。

吴玉清老人望着这张金婚照,唏嘘不已地给记者讲起了唐青山少将在长征路上的那些艰苦卓绝的经历。

在藏民中筹粮同时也播下革命火种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时,唐青山在红四方面军的第9军教导师。

由于受张国焘错误路线的影响,红四方面军先是南下然后又北上,因此曾三次过草地。

1936年6月,红四方面军第三次过草地,唐青山被任命为第9军教导师的收容队队长。

当时红9军教导师驻扎在川西的乾宁地区,与西康省府康定相距仅百余里,东临大、小金川,西傍鲜水河、雅砻江。

此次北上,从甘孜基地出发,红9军位置靠南,自然成了后卫。

教导师又在红9军的最南端,是红四方面军驻扎地区的南部前哨,因此行程最远。

常言道: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为充分做好过草地的准备,各部队开始紧张地筹集粮食。

除上级的分配外,收容队要自己筹集50头牦牛、30副担架、每人10公斤干粮、8双草鞋,而其中最难的是筹集粮食。

乾宁地区地广人稀,当地的藏民多以放牧为生,种着少量青稞、蚕豆,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再加上国民党反动派和当地土司、头人的反动宣传,许多群众见到红军就跑,使红军筹粮非常困难。

红军战士有时走出驻地百十里,寻找三四天,才能筹到几头牦牛、几十斤青稞。

尽管这样,唐青山带领收容队的战士们仍然坚决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宁愿挖野菜充饥或饿着肚子,也不强征群众的粮食,宁愿挨冷受冻,露宿野地也不占群众的住房。

在筹粮的过程中,战士们还不断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让藏族同胞了解红军、支持红军。

当地藏族同胞深受兵荒战乱之苦,从未见过像红军这样好的军队。

红军纪律严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买藏民的粮食、牦牛,不仅价钱公道,足额付款,而且使用的全部是藏洋。

藏洋是当时在康藏地区流通的一种银币,比普通的银圆略小,可以从中间掰开,分成1/2或1/4使用,是当地的“硬通货”。

由于群众逐渐了解了红军,知道红军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军队,情况就有了好转。

有的藏民主动为收容队提供线索,告诉红军哪里有牦牛、哪里有粮食,有的还热情为红军当向导、做通事(翻译)。

一些富人看到红军所到之处,不逼不抢,买卖公平,所以也拿出一部分青稞、牦牛、盐巴等,卖给红军。

收容队不仅完成了长征的准备工作,同时也成了党的政策的宣传队,在藏族同胞中播下了革命火种。

过草地再难也要赶上大部队

7月上旬,红四方面军从乾宁出发北上,收容队跟在大部队后面。

连续行军20多天后,部队到达四川阿坝地区,进入了荒无人烟的茫茫草地。

越往草地的腹地深入,情况越是不妙,污泥、烂草、臭水搅在一起,经烈日一晒,气味呛人,一脚踩下去,“嘟嘟嘟”地直冒泡。

遇到这样的地段,必须顺着前面大部队走过的足迹,看准脚下的一墩墩塔头草,才敢向前迈步,稍不留神,陷进烂泥潭里,再想爬上来就难了。

收容队进入草地的第3天就遇到了这样的“大酱缸”。

唐青山带领收容队的队员们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地走着。

在水草深的地方,根本辨不出前面部队走过的痕迹。

唐青山就拄着棍子,走在前面,为大家探路。

草地里气候变幻无常,时阴时晴,时风时雨,从天上飘来一片乌云,就会带来一阵雷雨,有时还夹杂着冰雹。

收容队的同志们体单衣薄,一个个冻得嘴唇发紫。

马背上、担架上已收容了几十个病号。

同志们怕担架上的重病号被大雨淋着加重病情,纷纷把衣服脱下来,给他们盖上。

担架队的同志们艰苦地跋涉着,再加上连日来草地行军的饥渴、劳累,还没到中午,大家的力气就耗尽了。

每到这时,唐青山就命令部队停下来休息一下,让每人喝上几口水壶里剩下的水,吃点干粮继续赶路。

师部要求收容队每天再晚也要赶到大部队的宿营地,这样收容队可以经常与师部保持联系,将一些能够坚持行走的同志及时送回原部队,减轻收容队的负担;中途休息必须清点人数,决不能丢下一名同志。

这天,收容队掉队了。

当夜幕降临无边草地时,他们还在泥沼中扑腾,一个个又累又饿,头昏眼花。

有的因高原缺氧,感到呼吸困难;有的是带病坚持,走几步就摔一跤。

一副担架,开始是两个人抬,后来增加到四个人抬,走起路来人就像喝醉了酒,东倒西歪直打晃。

师部的宿营地在哪里?

还有多远?

谁也不清楚。

黑灯瞎火的,大家也看不清路径,只能按照行军路线的大致方向,一点一点摸索着向前挪动。

走着走着,突然有人高喊:

“看———火光!

”唐青山抬头一看,真是火光!

虽然光亮不大,却透过黑沉沉的夜幕,照亮了大家的心头。

“同志们快走哇!

先头部队发出信号了,正等着我们呢!

”唐青山兴奋地大喊,想给大家鼓鼓劲儿。

这时,大家都看到了远方的灯火,连躺在担架上的病号,也争相抬头张望。

战友们高兴得忘了疲劳,三三两两地互相鼓励着、搀扶着,急切地向那火光奔去。

真是望着高山跑死马啊!

只见火光在前,紧走慢走,眼看着不远就是不到。

大家靠坚忍不拔的毅力,又走了小半宿,东方发白时分,才赶到师部宿营地。

收容队刚安顿下来,还没来得及休息,大部队又出发了,收容队队员赶紧又爬起来,紧跟在大部队后面,开始了新的征程。

越岷山徐向前送的马救了收容队

千辛万苦地走出了草地,高大巍峨的岷山又横亘在眼前。

到达岷山脚下,收容队还剩下12副担架,每副担架上都抬着生命垂危的重病号,可是能抬动担架的人却越来越少。

断粮是最大的问题。

出发时筹集的几十头牦牛,当它们身上驮带的东西被吃完后,它们也被一头头地杀掉吃了。

用于收容的马匹,由于长途山地行军,没法挂掌,马蹄子都磨成了肉疙瘩,再加上没有草料喂,马摔倒就爬不起来了,因此马在不断减少,最后也都被杀掉吃了。

收容队想在道路旁找点野菜都很困难,因为在他们之前,部队过了一拨又一拨,找了一遍又一遍,等到收容队经过时,能吃的东西早就被走在前面的部队吃光了。

当时任红9军教导师政委的易汉文,了解到收容队的情况后,让警卫员把他们仅剩下的半缸子炒面,留给了收容队,嘱咐唐青山在翻越岷山前,分给重病号吃。

这时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徐向前来看望收容队队员们。

徐向前看到收容队的情况后,立刻让警卫员把自己骑的枣红马牵过来留给了收容队。

唐青山不肯收,徐向前亲切地说:

“把它收下吧!

你们现在处境很困难,任务很艰巨,还要把这么多同志一起带过山哩。

遵照易汉文政委的指示,收容队当晚在岷山脚下宿营。

一场秋雨过后,深山里的夜晚,秋风阵阵,寒气袭人,收容队的同志们冻得直发抖,而且连一点吃的东西也没有了。

唐青山感到,只有指望这匹枣红马了。

同志们听说要杀这匹马,都不忍心,纷纷要求:

“这马别杀,还是留它驮病号吧。

”看着饥饿的战士们,再看看那匹枣红马,唐青山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这时,担架队的罗队长焦急地向唐青山报告:

“再不解决吃的问题,恐怕有人今晚就熬不过去了。

”于是,唐青山狠了狠心,决定宰马。

宰马,没有屠宰的尖刀,只能用棍棒将马打死。

可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忍心先下手。

唐青山只好带头抓起一根木棒,闭起眼睛朝着马的头部抡了一棒子。

大家这才含着眼泪,乱棒齐下,把枣红马打死了。

战士们围在一堆堆篝火旁,用小刀把马肉割成一条条、一片片,用树枝挑着,在火上烤一烤,半生不熟地就吞下肚去。

盐巴、辣子面也早没有了,加上心情不好,大家吃到嘴里,也不知道是个啥滋味。

有的重病号咽不下马肉,大家就把易政委留下来的半缸子炒面,和成稀糊糊,一口一口地给他们喂下去。

就这样,大家靠徐向前总指挥送的马,渡过了难关。

第二天天不亮,护理排长小王突然来到唐青山跟前,小声说:

“队长,又有一个病号不行了。

”这已经是当天夜里牺牲的第6位战友了。

唐青山带着收容队的战士们为牺牲的战友选择了一块避风朝阳的山坡,没有棺木、没有铁锹,他们把草丛扒开、踩平,将战友的遗体并排地安放好,把烈士的衣帽整理好,再在上面盖上些野草和树枝,就算是安葬了。

告别烈士的遗体,收容队的全体队员踏上了征服岷山的征程。

爬山越岭,对每个担架队员来说,都是十分严峻的考验。

盘山道弯弯曲曲,抬着担架上山,特别难走。

在险要地段,稍不留神,还有连人带担架摔下山的危险。

抬担架的同志,走一步,喘一喘,走不了几步就得换人,有的抬着走着就昏倒了。

昏倒时,两手还紧紧地握着担架不放,怕将担架上的病号摔下山去。

越接近山顶,收容队队员们的行动越吃力,一个个汗流浃背,直喘粗气。

这时,总共还剩下6副担架,大家对担架上生命垂危的战友十分关心,医护人员跑前跑后,时刻观察他们的病情,并鼓励重病号坚持到底。

唐青山鼓励大家说:

“徐总指挥把战马都送给了我们,无论多困难我们也要把病重的战友送过岷山。

”可是,眼看快到山顶了,有一个病号突然要求把他放下。

唐青山走到担架前看他时,他呼吸急促,断断续续地说:

“我不行了,把我留在这儿吧,别再连累战友们了。

”“只要有一口气,我们绝不会扔下一个同志!

”带着这种信念,大家又继续抬着这个重病号前进。

翻越岷山,尽管收容队的全体同志作了最大努力,担架上的6名重病号还是全部牺牲在岷山上了。

一路上,收容队共收容了上千名病号,其中有100多人牺牲在第三次过草地越岷山的路上。

1955年,唐青山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

他的夫人吴玉清说,唐青山始终没有忘记长征路上牺牲的战友,所以他更珍惜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他让他的7个子女全部参了军,他自己在同病魔作斗争的过程中,始终微笑以对,自始至终保持着一个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篇二:

红军过岷山概括】

一袋干粮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多年以前,红军叔叔长征的时候.在红军部队的医院里,有个小红军叫小兰.小兰才13岁.她的爸爸、妈妈都被地主逼死了,她也被地主拉去干活,受尽了地主剥削和打骂.后来,红军来了,小兰跑到部队,说什么也不离开红军啦.红军长征的时候,小兰跟着部队走进了草地.一说草地,小朋友们准会想到公园里那长着绿茵茵小草的草坪,又平坦又好看.红军叔叔过的草地可不是那样的,那里荒凉极啦.地上除了野草就是烂泥坑,走几十天也走不

完.一路上看不见一间房子,找不到一个老百姓.只有几只老鹰在天上飞旋.这天,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个小村子.红军叔叔一看,可高兴啦.小兰也乐得又蹦又跳.有了村子就能找到粮食了.部队进了村,小兰把伤病员安置好,就拿着米袋找粮食去了.可村里一个老百姓也没有.小兰在村里走着走着,看见一个打麦场.场上堆着一堆麦秸,上面还有没有打干净的麦粒.她把麦秸捶了又翻,翻了又捶,东一粒,西一粒地捡起来.总共不到一小碗.这点东西能吃几顿呢?

不行,还得找!

小兰刚走不远,正好碰见一个大个子红军,扛着一袋沉甸甸的东西走过来.小兰一看,哟,这不是在我们医院养过伤的那个大个子吗?

小兰忙问:

“哎,你在哪儿搞来这么多的粮食呀?

”大个子红军放下口袋说:

“嘿,是小兰呀,我这粮食是在地主院子里挖出来的.你找到多少粮食了?

”小兰把口袋一伸说:

“喏,都在这儿呢!

”大个子红军接过米袋掂了掂,笑着说:

“小兰,听说还要走20多天的草地,这点麦子还不够塞牙缝的呢!

”“明天再找嘛!

”“来,把我的给你一点吧!

”说着,他捧着麦子就要往小兰的米袋里放.小兰赶紧米袋藏在背后,摇摇手说:

“不要,你们人多,自己还不够吃呢.”大个子红军胳膊长,一把夺过米袋,一边往里倒,一边亲切地说:

“没关系,我们每人少吃一口,就省出来了.”小兰又在别处找到了一些麦子,炒熟了,碾成了麦粉,放在了米袋里.心想:

这些麦粉我一顿吃一把,再拣点野草野菜,能吃它20来天,走出草地没问题.对!

还要省出一点给伤病员吃.第二天早上,部队出发了.小兰扶着伤员,紧跟着部队,小心地往前走.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条小河,河上用树干临时搭起一座桥,桥下的河水“哗哗”地流着.小兰把肩膀上的米袋背好,紧紧扶着伤员说:

“同志,该过桥了,慢慢走!

”谁知道,走到桥中间,那个伤员忽然咳嗽起来了,脸涨得通红,身子直发抖,脚底下一滑,身子一歪,小兰连忙使劲扶住了他.可小兰肩膀上那袋麦粉却掉到了河里.米袋在水里滚了几下,就冲走了.小兰愣住啦,她小声地叫了一声:

“哎呀,这可怎么办呀?

”伤员看她望着河水直发愣,就问:

“小兰,什么东西掉到河里了?

”小兰连忙摇摇头:

“没有,什么东西都没掉.咱们走吧!

”这时候,看护长从后面走过来了.小兰告诉她伤员咳嗽得很厉害.看护长双手扶住伤员说:

“好,到前面找医生看一看.”她见小兰好象有点什么事儿的样子,又问:

“小兰,怎么啦?

是身体不舒服吗?

”“没有.嗯……”小兰把刚到嘴边的话又收了回去.她想:

不能把丢米袋的事儿说出来.要是同志们知道了,准会把自己的粮食捧出来给我吃.大家的粮食都很少,我怎么能吃他们的呢?

不,我要坚持!

看护长走了.小兰赶紧拔了许多野草,放在挎包里,把挎包塞得鼓鼓囊囊的好象真的粮食一样.晚上,部队休息了.小兰怕大家看见她尽吃野草,就跑去给伤员换药,洗绷带.等大家吃完了东西休息了,她才煮野草吃.这样过了几天,小兰的身体就不行了.常常拉肚子,头发晕,两腿软绵绵的,一点劲都没有.有一天,她走着走着,一下栽倒在地上,什么也不知道了.等她醒来的时候,发现看护长正背着她呢.看护长是40多岁的人了,这些天来和大家一样,吃野草和麦粉糊糊,身体很虚弱.她背着小兰,脸上淌着豆大的汗珠,嘴里喘着粗气,摇摇晃晃地往前走着.小兰醒来说:

“看护长,我自己能走,快让我下来!

”央求了半天,看护长才把她放下来.小兰咬紧牙,坚持着走到了傍晚.等大家休息以后,她又躲到一边煮野草吃去了.这时候,看护长笑眯眯地走了过来:

“小兰,你身体好一点了吗?

哎,怎么一个人躲在这儿煮东西吃?

”小兰赶紧用手遮住瓷缸:

“我煮好东西吃,不让你看!

”“好!

我不看.”看护长嘴上这么说,趁小兰不注意,一下把瓷缸抢了过来,一看:

“哎呀,小兰,你怎么光吃野草,一点麦粉也不掺呀?

”“路还远呢,留着慢慢吃呀!

”“你的米袋呢?

”小兰拍拍挎包说:

“这不是吗?

”看护长奇怪地问:

“你为什么放在挎包里呀?

”“米袋破了个洞,怕麦粉漏出去!

”“拿来!

我给你缝缝.”说着,看护长一把夺过小兰的挎包,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野草.她愣住了.“小兰,你的麦粉呢?

”小兰看到看护长这么关心她,想说话,可嗓子眼像什么堵住了似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泪“唰唰”地流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她才把丢粮食的事儿告诉了看护长.看护长听了说:

“哎呀,小兰,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呢?

我们一起参加革命,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你没了粮食,大家应该帮助你呀!

”说着,看护长从自己的米袋里,抓出一把麦粉,放进小兰的缸子里.“你先吃吧,我马上去报告首长.”不一会儿,小兰丢粮食的事儿,像一阵风似地传开了.同志们立刻提着米袋走了过来,你一把他一把地直往小兰的挎包里装.小兰忙摇手说:

“不,不,谢谢大家……”这时候,那个伤员拄着拐杖走过来,拿着一点粮食,激动地说:

“小兰,你为了救我,把粮食丢了.我这一份你一定要收下.”同志们都说:

“小兰,你收下吧.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难,我们也得把你这个小红军带出草地.”小兰呢,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好收下了大家的粮食.这天夜里,小兰怎么也睡不着.想起小时候,在地主家里受剥削挨打受骂.要不是找到了共产党,自己早就死了.参加红军以后,得到了首长和同志们多少帮助和教育,懂得了多少革命道理呀!

小兰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雪山小太阳

故事发生时间:

1935年6月地点:

夹金山.夹金山山峦起伏,白雪皑皑.狂风夹杂着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凛冽的空气中,雪山似乎也在颤栗.前进的队伍有些迟缓了.寒冷、饥饿、稀薄的空气侵袭着这支坚强的队伍,已经有很多同志在这片让神灵都敬畏的土地上永远闭上了眼睛.突然,风雪中传来一阵充满活力的歌声:

夹金山高又高,坚持一下胜利了!

翻过雪山是晴天,嘿!

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歌声穿透风雪,驱散了寒冷与疲惫,给前进中的队伍带来阵阵暖意.大家抬头望去,山坡上一个小小的红色的身影跳着、唱着,挥舞着手里的快板,快乐的身影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我们的小太阳又升起来了!

”战士们笑了.这名唱歌的女战士是红军队伍里的小卫生员,谁也不知道她的名字.一路上,小姑娘把行进中的故事编成歌谣鼓舞着大家前进,成了大家的“开心果”.翻雪山时,小姑娘身体单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冻坏,把身上穿的一件红毛衣送给了她.她高兴极了,穿着这件长及膝盖的大毛衣在队伍里跑前跑后,在山坡上唱着跳着,红艳艳的颜色在雪地里分外耀眼,大家就开玩笑地叫她“小太阳”.队伍接近山顶了,空气越来越稀薄,连呼吸都困难.很多同志因为疲惫和饥饿坐在了雪地上,这一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红毛衣也抵挡不住寒冷的侵袭,“小太阳”的脚步也越来越迟缓.突然,她停了下来,路边坐着一个受伤的战士,把头埋进臂弯里像在打瞌睡.在这里,停顿就意味着死亡.“小太阳”拼命地摇着他,战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说:

“冷,冷……”队伍依然缓缓地前进着.有人突然发现,队伍里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干部休养连的战士们到处寻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到这个年少的卫生员静静地躺在山坡上,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息.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小小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在担架上,战士们找到了那件红艳艳的大毛衣,它穿在一个受伤的战士身上.伤兵流着泪回忆说,困乏时坐在雪地里,只觉得有人在拼命地拉着他,对了,还听见了歌声,他说,很熟的歌:

翻过雪山是晴天,嘿!

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所有人都沉默了.伤兵脱下红毛衣,郑重地铺在雪地上.它像女战士快乐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顶已经微现阳光,太阳红彤彤,照在皑皑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穿过岁月的悠远,70年前,那许许多多美丽的壮烈的故事依然生动、依然鲜活.曾经有一个爱唱歌的小女孩,快乐地行走在这支波澜壮阔的队伍里,她唱过最响亮的歌谣,让疲惫的战士仰望天空,看到太阳;她跳过最动人的舞蹈,让受伤的老兵忘记伤痛,欣然而笑;她曾为一件普通的红毛衣欣喜不已、视若珍宝,在最危险的时候她又把自己最珍爱的东西,连同生的希望和力量,让给了自己的战友.她还只是个孩子.那一年,她15岁.

魂驻小红桥

故事发生时间:

1935年春地点:

甘南.出征的队伍绵亘十几里,风萧马嘶秋冷,红军将士们行色悲壮.每次突破敌人的封锁线,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战斗队减员严重,而担架队却越来越长,任务也随之越来越艰巨.一个清瘦干练的姑娘穿梭在队伍里,像踩着风火轮似的,跑前跑后,安排抬担架的、照顾负伤的.这是她的职责,她是担架队队长.据说她是自己从家里跑出来参加红军的,英子这个名字也是当兵后她自己取的.20岁的她,已参加红军4年、入党3年

麻利、果断、机智、勇敢的作风常让人忘了她是个姑娘.因此在长征前她受领了队长一职.临危受命,意味的不再是权力,而是用性命兑现所有的责任.困难、问题、危险,接踵而来.担架不够用,伤员有增无减!

有的担架员受伤了,雇来的民工逃跑了.十几个担架被扔在路上,重伤员血污模糊地躺着,较轻一点的伤员发出阵阵痛苦的呻吟.触目的情景让她心如刀绞,血直往头上冲.年轻的队长杏眼瞪圆,咬着嘴唇,狠狠地说:

“背也要背着走!

”她对担架员的任务进行了分配,尽力找回逃走的民工,尽量安顿好每个伤员.可安排到最后,再也匀不出担架和人来抬一个伤势严重、生命垂危的小战士了.看着前方的路,看着奄奄一息的小战士,英子决定背着他走.队员们反对,劝她留下这个伤员.因为矮小、单薄的她看上去实在不堪重负,而且这个伤员伤势太重.可英子看着四周的荒山野岭,说:

“丢下他,不就等于让他死吗.决不能!

”于是,再没有多说什么,她背着他在崎岖泥泞的路上,迈开了沉重的步子……伤员的手无力地搭在她的肩上,微弱地声音说:

“放——下——我,放——下——我吧……”英子充耳不闻,薄薄的嘴唇坚强地抿起.是奇迹吗?

弱小的她,背着比她高、比她重的战士,翻山越岭,竟然走过了许多路程.而受伤的战士,也顽强地抗争着,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居然开始好转!

一路辛苦,一路历险,一路化险为夷.担架队艰难而曲折地前进着.而英子却越来越瘦,她总是将少得可怜的食物分给担架员和伤员;她也越来越弱,她总是将金贵的盐和水送进战友的嘴里……队伍来到山里的一座小桥时,仿佛春天正好等在这里,娇嫩的小花与新绿扑面而来.劳顿不堪的战士们愣了一下,然后,都恍然大悟似地停下脚步,深呼吸……那个重伤的战士已经可以拄着棍子走了,也许是受了这美景的鼓励,他走到英子队长面前,说:

“队长,我要编个花环给你!

”英子笑了,那开心而生动的笑脸让人想起她也只是个孩子,她点点头回答:

“嗯,好.”可接着又故意板起脸说:

“但是,你现在还需要休息.”这是她一生中所说的最后一句话.为了给伤员舀水喝,她坠到了桥下的河水里.她坠落的声音那么小,她甚至没有挣扎,就顺水飘去……一去七十年!

白云苍狗,世事变迁.很多事情改变了,但有些故事永远不会褪色.就像此刻——一个垂暮老人,站在小桥边,凝视远方.山青水碧、草青花艳,和平的阳光照耀大地.他的眼睛湿润了,半晌才说:

“不一样了,但又一点都没有变.”过了许久、许久,老人又开口说:

“如果英子队长多吃一点东西,可能就能坚持下去,可能就……”老人缓缓地在草地上采来缤纷的野花,用颤抖的手认真地编起一个花环,轻轻挂在桥头……

一门伴随红军长征的功勋炮

这是一门普通山炮.虽然从外表看与其他山炮没什么两样,但它却有着传奇般的经历.1935年6月14日,红军红2、6军团(后组建为红2方面军)以一部分兵力佯攻湖北咸丰县,打响了忠堡战斗.在对国民党“围剿”部队实行分割反包围时,红2、6军团遇到国民党军队的火力阻击,人员伤亡较大.情急中,红2、6军团用一门仅有的山炮和数门迫击炮实施火力压制.这门山炮凸显神威.红军炮手连射3发炮弹摧毁敌军火力据点.红军趁势发起攻击,在忠堡附近的构皮岭地区全歼国民党军第41师,活捉纵队司令兼第41师师长张振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