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五.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2916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五.docx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五.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五.docx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五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五)

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大体包括:

行政、官职、称号、法律和军事制度等。

  

  1.行政区划制度

  〈夏商〉九州:

中国分为冀、兖、青、徐、杨、荆、豫、梁、雍九州《尚书.禹贡》。

  〈西周〉封建制(分封制):

周天子把新征服的地区和人民,分给自己的弟子,亲戚,功臣,从前部落首长的后代,由他们去建立诸侯国。

  〈春秋〉(春秋)十二诸侯:

鲁、齐、晋、楚、秦、宋、卫、陈、蔡、曹、郑、燕。

后又兴起吴、越等。

  〈战国〉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秦〉郡县制:

国家由中央,郡,县三级机构组成行政机构,分天下36郡。

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均由皇帝任免。

由此,县作为基层政权一直未变。

  〈汉〉州,郡,县

  〈唐〉道,郡,县

  〈宋〉路,郡,县

  〈元〉设省。

(从此有了省的名称)

  〈明清〉省,府,县(延续至今)

  【注】注意:

秦宋,均有郡、县。

  

  1.职官制度

  1)中央官职

  〈先秦〉由于实行分封制,家天下,因此各诸侯国没有统一的官制

  (秦)建立中央集权的三公九卿制,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均由皇帝任免。

  以后各代继承发展,逐渐形成完整的从中央到地方的考核,任命,升迁,罢免等官职制度。

  

(1)三公(中央最高级官员)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

  丞相:

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

  太尉:

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御史大夫:

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

  

  

(2)九卿(三公之下)

  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廷尉:

掌管司法;

  治粟内史:

掌管国家财政税收;

  奉常:

掌管宗庙祭祀礼仪;

  典客:

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

  郎中令:

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

  少府:

掌管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

  卫尉:

掌管宫廷警卫;

  太仆:

掌管宫廷车马;

  宗正:

掌管皇帝宗族事务。

  

  (3)三省六部制

  三省指尚书、门下、内史。

起于隋代,唐到清一直沿用,李世民正式定名六部,至清代未变。

  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

  吏部:

掌管官员的任免、考核、升降

  户部:

掌管全国的土地、户口、赋税、财政

  礼部:

掌管学校、科举、国家的祭礼

  兵部:

掌管全国军政

  刑部:

掌管刑法、狱讼

  工部:

掌管工程、屯田、水利

  

  (4)其他中央官职

  史官:

掌管国家图书典籍,也称为兰台令、秘书郎。

  太学教师:

掌管祭酒,博士,助教。

  翰林学士:

翰林是进士经殿试选拔者。

无实权的皇帝身边的机要秘书、文学侍从、陪读。

唐玄宗始设,唐以后,宰相非翰林学士出身则为人轻视。

翰林学士在唐代不是正官,在宋代成为正官。

  

  2)地方官职

  省级:

地方大员,独掌一方军政大权。

省在各朝的称呼不同,因此官称也不同,如郡守、节度使、转运使、巡抚和省长。

  郡级:

省之下,县之上的官员,由朝廷委派。

称呼有太守、刺史、知州或知府。

  县级:

最基层的国家政权,自秦始皇起,至今未变。

称呼是县令、知县、(元)县尹、民国后至今称县长。

  

  3)称号制度

  我国古代称号制度包括年号、谥号、庙号以及避讳。

  

(1)年号

  

  纪年的名称,多指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每次新皇帝登基,均会改变年号,称为改元。

一个皇帝在位时,也可以进行多次改元。

也有皇帝在即位时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号。

  

  称号始于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建元元年),终于清宣统(1909年),中国历史上各种年号约600多个年号。

著名的年号,如建安、贞观、永乐、康熙、乾隆等。

  

  1.3.2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和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并相沿成为制度,这种制度称为设法,所给予的称号名为谥号。

  

  

(1)赠谥

  

  始于西周,如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原注】:

姬昌,姬发,姬旦。

姬旦(与鸡蛋同音)即周公,故又称周公旦,周武王之弟)

  

(2)范围:

帝王,诸侯,大臣,立奇功之人等

  (3)谥法

  美谥(褒义):

文,武,神,烈,昭,庄,纯,等等

  平谥(中性):

怀,献,闵,哀,悼,康,玄,等等

  恶谥(贬义):

暴,炀,昏,厉,幽,灵,等等(元朝后取消恶谥)

  

  变谥:

谥号一般不变,但也有后来加谥、改谥、夺谥之事

  私谥:

非朝廷所谥,多为弟子对老师,乡民对乡里尊者,宗族内部

  

  1.3.3庙号

  

  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如太祖、世祖、太宗、世宗等(不离祖宗二字)

  

  1.3.4避讳

  

  讳指死去的帝王或尊长的名字,避讳指避开讳名,以示尊重。

这种制度始于周朝,类别

  

  有国讳、家讳、宪讳三种。

  

  

(1)国讳

  

  当朝皇帝和其七世以内祖先的名字。

如秦始皇赢政,秦朝时月份名称中,故正月改为端月。

  

  

(2)家讳

  

  父母祖先(有时包括所有长辈)的名字,作为小辈应在日常言行或行文用字时回避。

如林黛玉读敏字时皆念作密,是避母亲名讳;唐代大诗人李贺,只因父名晋肃,竟终身失去参加进士考试机会。

  

  (诗礼之家最忌用与饭、食、水、菜等字同音或形似之字取名否则后代连吃饭饮水都成问题了。

  

  (3)宪讳

  

  对上司官员的名讳,因下属官员对上司长官称大宪宪台,而对他们的名字要避讳,宋代个叫田登的人当上了州官之后,要求百姓将点灯改为放火以达到宪讳目的。

  

  (4)避讳的方法

  改字法:

对成讳之字不用,另择它字代替。

如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先秦时本叫启蛰,乃汉朝时为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改。

  空字法:

对成讳之字空而不书,或作某,或直写讳宇。

  缺笔法:

不写所避之字的最后一笔,如林黛玉逢敏字必减笔画。

  1.4法律制度

  1.4.1立法原则

  

  自汉至清,一切立法均以儒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采取律出于礼原则,特别是儒家礼教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与五常(仁义礼智信)。

  

  1.4.2演变

  

  教化为主,刑罚为辅,德主刑辅,出礼入刑。

  1)周公制礼,引礼入法

  周礼所确定的基本原则是亲亲尊尊。

亲亲与尊尊的一致性,表现了族权与王权的统一。

  2)独尊儒术,德主刑辅

  汉儒董仲舒以天人感应说为德主刑辅的哲学基础,以阴阳五行相辅相成之理,来论证德主刑辅符合天道运行的规律。

  3)德礼为本,刑罚为用

  唐朝继续并发展了汉魏晋以来的法律儒家化的潮流,使体现宗法伦理关系的礼,基本上法律化,一准乎礼成为对唐律的主要评价

  

  1.4.3法律内容

  基本内容:

孝,忠。

首要地位是父权,夫权,君权,把家庭伦理移于治国立法立政,相

  

  应法律从家族制度出发维护封建秩序。

  

  1.4.4法律形式

  

  有相应的国家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如律、敕、令、例、格、式、典。

  1)律根本

  2)敕(读赤音)皇帝特命

  3)令

  4)例、格、式专门法或对令的解释

  5)典法律汇编

  

  1.4.5中央司法机关

  秦廷尉

  魏晋大理寺、御史台

  隋唐大理寺、御史台,刑部(三省六部的一部)

  宋大理寺、御史台、刑部、审刑院

  明清大理寺、刑部、都察院

  

  【原注】隋至宋,均有大理寺、御史台,隋至清,均有大理寺、刑部

  

  1.4.6地方司法机关

  秦汉郡守县令

  隋唐宋州县(法曹参军或司法参军)

  元路府州县

  明省府县

  清总督(巡抚)省府州县

  

  【原注】秦至清,均有县。

元至清,均有府。

  

  1.4.7诉讼制度

  

  1)诉

  

  诉者,告也,起诉也。

禁止诉讼项目有:

民不告官,婢不告尊,子不告父,妻不告夫,贱不告良,囚人禁告,禁止越诉。

  

  2)讼

  

  传唤或拘捕--〉审理--〉定证据--〉审判

  

  3)执行

  

  依照法律程序实现判决内容和要求。

  

  1.4.8刑罚种类

  1)死刑:

绞、腰斩、枭首等

  2)流放

  3)服役

  4)杖笞

  5)罚金

  

  1.4.9监狱

  监狱非执行死刑之地,而是有罪未决,或决而待执行者监禁之处。

地方至县级政府军设监狱,中央大理寺也设监狱(男女分监)。

  狱具始于商代。

  政警不分,军警不分。

未形成独立于行政和军事部门的警察组织。

  

  1.5古代兵制

  1.5.1兵源制度

  

  我国古代兵源制度主要有:

府兵制、募兵制、部落军队。

  1)府兵制

  

  创立于西魏时期。

以开府为基层组织,故称为府兵。

由农户按规定出丁,府兵编入军籍,兵士自备武器,平时参加生产,免除租调力役,战时应征打仗。

  

  2)募兵制

  

  创立于唐玄宗时期,自由应募(而府兵是由农户按规定出丁),应募后授田(而府兵已有田亩)。

  募兵是职业兵(而府兵与将领分离,只在发生战争时才被临时征调在一起,故兵不识将)。

  

  3)部落军队

  

  以清朝的八旗兵为典型。

八旗兵每300人编为一个牛录,5个牛录组成一个甲喇,5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汉译为旗)。

每个固山用一种专用的颜色作旗帜,最初只分四个固山,有黄、白、蓝、红四种颜色,分别为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正红旗;后增设四种镶边旗,分别为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镶红旗,共为八旗。

清军入关以后,八旗制度变为单纯的军事组织,变成了职业军队

  

  1.5.2战争方式

  

  我国古代战争的作战方式有:

车战、步兵战、骑兵战。

  1)夏商至春秋车战

  

  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有公认的原则,仍离不开礼的约束。

交战时间短,参战人数少,战事没有波及全民。

四马战车是周代中国主力部队,不但要有四匹马和战车,还要有御手、戈手、箭手。

  

  2)春秋步兵战

  

  步兵指徒步作战,是陆军的主要兵种。

始于晋平公(此后,春秋战国无义战)。

  【原注】宋朝拥有中国古代防护最好的重装步兵.岳飞、韩世忠等,率领以铁甲长枪强弩为主要装备的重步兵,以密集阵容屡屡击败金朝骑兵。

用大刀对付装甲骑兵进攻的基本战术,先是用大刀劈砍防御比较弱的马腿,然后对准骑兵的胸部猛砍。

  3)战国中期骑兵战

  始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灵王总结赵国武备落后,说服王公大臣穿起胡服,训练骑兵。

  

  1.5.3武器

  

  为了与后来的枪炮火箭等产生热能的火器有所区分,一般将兵器分为分冷兵器和热兵器。

  唐前

  

  冷武器:

长兵器有戈、矛、大刀、棍、叉

  

  短兵器有刀、剑

  

  射远器有弓箭、弩、抛石机

  

  唐末出现了弓弩射出的火药包

  南宋出现了简单火炮

  金出现了炸弹

  元金属火炮,广泛使用铁火炮,并曾在进攻日本时使用铁火炮取得成果

  明大小枪炮、地雷、水雷

  清引进西方枪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